古今诗话 三

李颀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古今诗话最新章节!

    九一、许洞赠潘阆诗

    潘逍遥与许洞钱易为友,狂放不覊。尝作诗云:"散拽禅师来踘蹴,醉拖①游女上秋千。"此其自序之实也。后坐卢多逊党,亡命,捕之甚急,乃易姓名为僧,入中条山。许洞赠诗曰:"潘逍遥,平生志意②如天高。仰③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投④补衲,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逐⑤电〔依前〕⑥赶出这⑦老怪。"后会赦,以四门助教招⑧之,送信州安置,复舞于市,曰:"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以此士人不齿,放弃终身。(《总龟》前三)

    案:此则出《梦溪笔谈》二十五,亦见《中吴纪闻》一、《墨客挥犀》一。

    ----------------

    ①《梦溪笔谈》二十五"醉拖"作"乱抛",《墨客挥犀》"乱拖"。

    ②《梦溪笔谈》、《中吴纪闻》一"志意"作"才气"。

    ③《梦溪笔谈》、《墨客挥犀》、《中吴纪闻》"仰"作"倚"。

    ④《梦溪笔谈》、《墨客挥犀》、《中吴纪闻》、《宋纪》七"投"作"头"。

    ⑤《墨客挥犀》、《梦溪笔谈》、《中吴纪闻》、《宋纪》"逐"作"叱"。

    ⑥《宋纪》无此二字。

    ⑦《宋纪》"这"作"者"。

    ⑧《梦溪笔谈》"招"作"召"。

    九二、杨允元未预曲宴诗

    杨允元,〔年二十一岁〕,①为光禄寺丞,〔太宗极爱之〕。②三月后苑曲宴,未得贴职,不得与,以诗〔贴〕③寄馆中诸公曰:"闻说④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蓬莱咫尺无由⑤到,始信仙凡迥不同。"⑥诸公进呈,太宗讶有司不召,左右以未得贴职为奏。即日直集贤院,与晚宴。(《总龟》前四、《宋纪》五)

    ----------------

    ①《宋纪》无此语。

    ②《宋纪》无此语。

    ③"贴"字当衍,《渑水燕谈录》作"贻",但无"寄"字。

    ④《玉壶清话》、《渑水燕谈录》"说"作"戴"。

    ⑤《玉壶清话》、《渑水燕谈录》"由"作"因"。

    ⑥案:《渑水燕谈录》七、《玉壶清话》四均作杨亿诗。

    九三、范杲献凯旋诗

    太宗收并门,凯旋日,范杲①叩回銮,进诗曰:"千里版图来浙右,一声金鼓下河东。"赐一官。(《总龟》前四)

    案:此则亦见《玉壶清话》卷二、《渑水燕谈录》卷七。

    ----------------

    ①"杲",《总龟》误作"果"。

    九四、何蒙朔野云飞诗

    宋①太宗征辽,师还,途中御制诗,有"銮舆临紫塞,朔野阵②云飞"之句。遂宁令何蒙③进《銮舆临塞赋》,《朔野云飞诗》,召对嘉赏,授赞善大夫。诗有"塞日穿痕断,边鸿④背影飞。缥缈浮⑤黄屋,阴沉护御衣"之句。(《总龟》前四)

    案:此则见《玉壶清话》卷八。

    ----------------

    ①《诗话总龟》误作"唐"。

    ②《玉壶清话》"阵"作"冻"。

    ③"蒙",《总龟》误作"象",据《玉壶清话》改。

    ④《玉壶清话》"鸿"作"云"。

    ⑤《玉壶清话》"浮"作"随"。

    九五、沈韬文思乡诗

    吴越司宾使沈韬文,湖州人,有《游西湖》诗云:"□□□□□□□①,菰米蘋花似故乡。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武肃悯其思乡,授以湖州刺史。(《总龟》前四、王校《王五代》六、《郑五代》五)

    案:《全五代诗》七十三引此则作《西清诗话》。

    ----------------

    ①首句缺。

    九六、何涓潇湘赋

    何涓,襄阳①人,少为《潇湘赋》,为时所称。潘纬以《古鉴》②诗著名。或曰:"潘纬十年吟《古鉴》,何涓一夜赋《潇湘》。"《零陵总记》载何涓《潇湘赋》云:"镜敛残色,霞披晓光。"亦无全篇。③(《总龟》前四、《乐趣》五)

    案:此则出《摭言》卷十。

    ----------------

    ①《摭言》"襄阳"作"湘南"。

    ②《摭言》及《唐纪》六十三"鉴"作"镜",下同。

    ③《摭言》无"零陵总记"云云数语。

    九七、杨大年陈恕读李义山诗

    杨大年同陈恕读李义山诗,酷爱一绝,云:"珠箔轻明覆①玉墀,披香新殿斗腰肢。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叹曰:"古人措〔辞寓〕②意如此深妙。"各叹服。(《总龟》前四)

    案:《竹庄诗话》十三引此则作《谈苑》。《全闽诗话》二引此则作《诗话总龟》。

    ----------------

    ①《义山集》、《竹庄》"覆"作"拂"。

    ②据杨文公《谈苑》及《唐纪》五十三补。

    九八、和亲诗

    宪宗时,北虏数寇边,大臣〔奏〕①议〔古者〕②和亲,有五利而无千金之费。宪宗曰:"比闻一士人,能为诗,而姓字稍僻。其诗曰:'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③尽嫌羸④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姓,⑤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慨,⑥寸心还是报恩人。'"侍臣曰:"此戎昱诗也。京兆〔尹〕⑦李銮欲以女妻之,令改姓,昱辞焉。"宪宗悦,曰:"又记得《咏史诗》云:'汉家青史上⑧,计拙是和亲。社稷归⑨明主,安危托妇人。若⑩能将玉貌,便欲⑾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宪宗笑曰:"魏绛何其懦也。此人如在,可与鼎州,武陵桃源足称其吟咏⑿。"士林荣之。又苏郁有诗云:"关月夜悬青冢鉴,塞云愁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总龟》前四)

    案:此则出《云溪友议》。

    ----------------

    ①《云溪友议》、《全唐诗话》二、《唐纪》二十八有"奏"字。

    ②《云溪友议》、《全唐诗话》、《唐纪》有"古者"二字。

    ③《云溪友议》、《唐纪》"举世"作"世路"。

    ④《云溪友议》、《全唐诗话》、《唐纪》、《全唐诗》"羸"作"良"。

    ⑤《全唐诗话》、《唐纪》、《全唐诗》"姓"均作"性"。

    ⑥《云溪友议》、《全唐诗话》、《全唐诗》"慨"均作"激"。

    ⑦《云溪友议》、《全唐诗话》、《唐纪》有"尹"字。

    ⑧《太平广记》一九八引《云溪友议》"上"作"内"。

    ⑨《云溪友议》、《全唐诗话》、《唐纪》"归"作"因",《全唐诗》作"依"。

    ⑩《云溪友议》、《全唐诗话》、《唐纪》、《全唐诗》"若"均作"定"。

    ⑾《云溪友议》、《全唐诗话》"欲"作"拟"。

    ⑿《云溪友议》作"便与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称诗人之兴咏"。

    九九、裴庆余咏侍女衣湿诗

    裴庆①余,咸通末佐李北门为淮南幕,尝同游船②,舟师误以舩篙水溅侍女衣,公③变色。庆余请为诗,曰:"满额鹅黄金缕衣,翠翘浮动玉钗垂。从教水溅罗裙④湿,知道⑤巫山行雨归。"公喜,令歌者传之。⑥(《总龟》前四)

    案:此则出《摭言》卷十三。又《说诗乐趣》引此则作《王直方诗话》。

    ----------------

    ①《唐纪》六十"庆"作"虔"。

    ②《摭言》"船"作"江"。

    ③"公"原作"上",据《摭言》改。

    ④《摭言》"裙"作"衣"。

    ⑤《唐纪》"道"作"是"。

    ⑥原注:"唐贤杼情谓李蔚守淮南日,布衣孙处士作。"案孙诗见208条。

    一○○、胡恢上韩魏公诗

    胡恢坐法失官,困于京师,上韩魏公诗曰:"建业江①山千里远,长安风雪一家寒。"得复官。(《总龟》前五)

    案:此则亦见《梦溪笔谈》卷十五。

    ----------------

    ①《梦溪笔谈》"江"作"阑"。

    一○一、南唐烈祖咏灯诗

    南唐烈祖在徐温家,作①《灯诗》云:"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总龟》前五、《郑五代》一、王校《王五代》一)

    案:此则亦见《雅言杂载》及《诗史》。

    ----------------

    ①《五代诗话》"作"作"咏"。

    一○二、杜甫诗胜严维

    梅圣俞爱严维诗,有"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善矣;夕阳迟则①系花,而春水慢不系柳也。如杜诗"北②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此了无瑕颣。又曰,"萧条九州③内,人少虎④狼多,人少⑤慎莫投,多信虎所过⑥。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如此等句,含蓄深矣,殆不可模仿。(《总龟》前五)

    案:此则出《中山诗话》。

    ----------------

    ①"则"原作"用",据《中山诗话》改。

    ②《少陵集》、《中山诗话》"北"作"深"。

    ③《少陵集》"九州岛"作"四海"。

    ④《少陵集》"虎"作"豺",《中山诗话》"虎狼"作"豺虎"。

    ⑤《少陵集》、《中山诗话》"人少"作"少人"。

    ⑥《中山诗话》作"虎多信所过"。

    一○三、欧江论韩诗

    凡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人见古人语句平易,仿效之而不得其意义,便入鄙野可笑。卢仝有云:"不唧溜钝汉",非其篇前后意义可取,自可掩口矣,宁可效之耶!〕①退之②古诗高卓,至律诗虽可称善,要之未有工者。③〔而好韩之人,句句称述,未可尽谓然也。〕④有云:"老翁真个似童儿,汲井⑤埋盆作小池",此直谐语耳。⑥永叔⑦江邻几评退之⑧"随车翻缟,带逐马散辊杯"为⑨工,而谓"凹中初盖底,凸处遂成堆"为胜,未知真得〔韩〕⑩意否?〔永叔云:"知圣俞者无如修。尝问圣俞平生最好句,圣俞所自负者,皆修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修所称赏。盖知音之难如是!"其评古人诗得无似之乎?〕⑾(《总龟》前五、《鉴衡》一)

    案:此则出《中山诗话》。

    ----------------

    ①以上数语据《鉴衡》及《中山诗话》补。

    ②《鉴衡》"退之"作"韩吏部"。

    ③《鉴衡》作"要自有不工者"。

    ④据《鉴衡》及《中山诗话》补。

    ⑤《昌黎集》、《中山诗话》"井"作"水"。

    ⑥《鉴衡》作"此真谐语以为戏耳"。

    ⑦《鉴衡》"永叔上"有"欧阳"二字。

    ⑧《鉴衡》"评退之"作"论韩雪诗以"。

    ⑨《鉴衡》、《中山诗话》"为"下有"不"字。

    ⑩《鉴衡》、《中山诗话》"得"下有"韩"字。

    ⑾"永叔"云云至此据《鉴衡》及《中山诗话》补。

    一○四、杜韩颠倒句法

    杜子美诗云:"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语反①而意奇。②退之诗云:"舞鉴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理。③(《总龟》前五、《草堂诗话》二、《乐趣》二、《名言》三)

    案:此则出《梦溪笔谈》卷十四。

    ----------------

    ①《名言》"反"作"倒装"。

    ②《梦溪笔谈》"奇"作"全"。

    ③《梦溪笔谈》、《名言》"理"作"体"。

    一○五、韩诗竹影

    退之《城南联句》云:"竹影金鏁碎",乃日光,非竹影也。(《总龟》前五、《乐趣》十一)

    案:此出《梦溪笔谈》卷十四。

    一○六、唐人作富贵诗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服器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章楚老云"十幅红绡①围夜〔玉〕②",十幅红绡为帱③不及四五尺,如何伸足,所谓不曾近富家儿。(《总龟》前五)

    案:此则出《梦溪笔谈》卷十四。

    ----------------

    ①《唐纪》五十六作"十轴轻绡"。

    ②"玉"字原脱,据《唐纪》补。

    ③《梦溪笔谈》"帱"作"帐"。

    一○七、东野诗蹇涩

    李习之诗称东野诗:"食斋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矣。今世传郊诗五卷,百余篇,又有《咸池集》三百篇,其语句尤多蹇涩,疑前五卷曾经名士删改也。(《总龟》前五)

    案:此出《中山诗话》。

    ----------------

    ①《中山诗话》"斋"作"荠"。

    一○八、刘梦得论诗

    刘梦得〔对宾友〕①每吟张籍诗云:"靳②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才脱见闲身。"又③王维诗云:"兴阑啼鸟唤,坐久落花多。"尝言乐天苦好余《秋水吟》曰:"东屯沧海阔,南漾洞庭宽";〔又《石头城下作》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④自知不及韦苏州"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⑤又杜少陵《过洞庭》上云:"白蘋愁杀白头人。⑥"鄙夫之言,亦愧杜公。(《总龟》前五、《乐趣》二)

    ----------------

    ①《全唐诗话》三、《唐纪》三十九有此三字。

    ②《唐纪》、《全唐诗话》、《全唐诗》十四"靳"作"药"。

    ③《全唐诗话》、《唐纪》作"对花木则吟"。

    ④《全唐诗话》、《唐纪》无此数语。

    ⑤《乐趣》引至此。

    ⑥案杜诗《过洞庭》无此句,惟《月诗》有"若无青嶂月,愁煞白头人"之句。《全唐诗话》、《唐纪》引均作"尝过洞庭,虽为一篇,思杜员外,落句云'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蘋愁杀白头人。"然则此为梦得句,当是指不如少陵"愁煞白头人"之句耳。

    一○九、诗用茱萸字

    刘梦得言茱萸〔二字〕①更三诗人道之,而有能否。②杜子美云:"醉③把茱萸子细看。"王右丞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仿④云:"学他年少插茱萸。"子美⑤为优。⑥(《总龟》前五)

    案: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引此则谓出《刘禹锡嘉话》,但不见今传各本《嘉话录》中,不知其所据。洪业先生告余:"刘氏殆传录钱谦益之杜集诸家诗话耳。钱所录附《钱注杜诗》卷首。"则咎在钱氏不在刘氏矣。或钱氏犹及见当时足本欤?《修辞鉴衡》卷一引《蒲氏漫斋录》亦有此则。又洪迈《容斋随笔》卷四诗中用茱萸字条,更举唐人七言用此者十余家。

    ----------------

    ①《蒲氏漫斋录》、《杜工部诗话》有"二字"。

    ②《漫斋录》作"互有工拙",《杜工部诗话》作"经三诗人皆已道亦有能否焉"。

    ③《漫斋录》、《杜工部诗话》"醉"作"更"。

    ④《唐纪》二十六、《漫斋录》、《全唐诗》十一"仿"作"放"。

    ⑤《漫斋录》"子美"作"杜句"。

    ⑥《杜工部诗话》作"杜公为最优也"。《漫斋录》此句后有"逮东坡有酒阑何必看茱萸之句,则又高出工部一筹"诸语。

    一一○、僻字须有来处

    刘梦得云:"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宋①考功云:'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尝疑之。吾重阳欲押一糕字,思索《六经》无糕字,遂不敢为之。尝讶老杜诗有'巨颡拆老拳',无出处,及读《石勒传》云:'卿既遭孤老拳,孤亦遭卿毒手'。岂虚言哉?"(《总龟》前五、《全唐诗话续编》上)

    案:此出《刘宾客嘉话录》。又案吴曾《能改斋漫录》四《刘禹锡误沈云卿诗为宋考功诗》条,谓此乃沈佺期《岭表逢寒食诗》。

    ----------------

    ①《总龟》误作"朱"。

    一一一、李氏女作破钱诗弹琴诗

    毗陵士人李氏,有女十六岁,能诗,有《破钱诗》云:"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①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②又《弹琴诗》云:"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自不由人"。虽有情致,非女子所宜。(《总龟》前五、《乐趣》十九)

    案:此则出《梦溪笔谈》卷十四,《墨客挥犀》卷二,又《历代诗话》六十一引此则《破钱诗》云云,谓出《古今说海》。

    ----------------

    ①《墨客挥犀》"得"作"见"。

    ②《乐趣》引至此。

    一一二、崔护重改城南诗

    崔护作《城南诗》,其始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意未完,谓未工。改云:"人面秪今何处在?"至今所传有两本,惟《本事诗》云"秪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如此,虽重一"今"字不恤也。(《总龟》前五)

    案:此出《梦溪笔谈》卷十四。

    一一三、诗用古人句

    王右丞好取人诗,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华英集》①中句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李嘉祐》句。僧惠崇有诗云:"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士大夫奇之,然皆唐人旧句。崇有师弟学诗于崇,赠崇诗曰:"河分岗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偷古人句,②古人诗句似③师兄。"④大都诵古人诗多,积久或不记,则往往用为己有。⑤如少陵诗云:"峡束沧江起,嵓排石树圆。"见苏子美颂诗,全用峡束清江,嵓排石树作五⑥言诗两句。⑦子美岂窃人诗者?(《总龟》前六、《全唐诗话续编》上)

    案:此出《中山诗话》。

    ----------------

    ①《国史补》作"《含英集》",《王直方诗话》引作"《英华集》"。

    ②《闲居诗话》作"不是师兄多古句"。

    ③《湘山野录》"似"作"犯"。

    ④案:《湘山野录》中此为闽僧文兆所作。《醴泉笔录》下作"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言语犯师兄"。又《全唐诗话续编》不引"惠崇有诗"云云至此诸语。

    ⑤《全唐诗话续编》引至此。

    ⑥《中山诗话》"五"作"七"。

    ⑦案:周必大《题跋》"欧阳公谓苏子美喜行狎草书,今玉山汪季路所藏此体,其间峡束岩排之诗,既用杜工部句,又录《漫兴》《惜花》二绝,其爱杜至矣。俱字子美,得非相如慕蔺之意乎?"据此,则苏子美用少陵句,本不以为病。

    一一四、宋莒公晏元献论诗

    宋莒公好玉溪诗,不爱韦苏州。晏元献取少陵多,取太白少。又取裴说"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为佳。(《总龟》前六)

    一一五、李白论诗

    李太白才逸气豪,与陈拾遗齐名。其论诗云:"梁陈已来,艳薄殊极,沈休文又尚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故陈李二集,律诗全①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子美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②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总龟》前六、《乐趣》一)

    案:此则出《本事诗》。

    ----------------

    ①《本事诗》"全"作"殊"。

    ②《本事诗》"别"作"何"。

    一一六、颜谢互举瑕疵

    宋武帝咏谢庄《月赋》,称叹久之,谓颜延之:"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作者,陈思王何足尚也!"延之曰:"诚如圣旨。①然其曰:②'美人迈兮信音绝,③隔千里兮共明月',知之不亦晚乎?"武帝以为然。及见希逸,希逸对曰:"延之诗云:'生为长相思,死为长不归',岂不更加于臣耶?"武帝抚掌。(《总龟》前六)

    案:此则出《本事诗》。

    ----------------

    ①"圣旨",原作"其言",据《本事诗》改。

    ②"然其曰",原作"又云",据《本事诗》改。

    ③《本事诗》"绝"作"阔"。

    一一七、栽竹诗

    孙少述《栽竹诗》曰:"更起粉墙高千尺,莫令墙外俗人看。"晏临淄曰:"何用粉墙高千尺,任教墙外俗人看。"处士之节,宰相之量,各言其志。(《总龟》前六、《乐趣》二)

    一一八、李洞评吴融诗

    李洞为吴子华所知。子华尝出百篇示洞。洞曰:"大兄百篇中一联最佳。《西昌新亭》曰:'暖漾鱼遗子,晴游鹿引麛。'"子华亦不怒其所鄙,而喜其所许。①(《总龟》前六)

    案:此则出《摭言》卷十。

    ----------------

    ①"许"原误作"鄙",据《摭言》及《唐纪》五十八改。

    一一九、江邻几吊苏子美诗

    苏子美坐进奏赛神事,谪官死于皋桥之居。江邻几有诗吊之曰:"郡邸狱冤谁与辩?皋桥客死世同悲。"用事精审而当。又有云:"五十践衰境,加我在明年。"论者谓人莫不用事,使事如己出,天然浑成,乃可言诗。(《总龟》前六)

    案:此出《中山诗话》。又吴曾《能改斋漫录》七《皋桥客死条》注此诗用事出处。

    一二○、月石诗

    江外有石,人破之,其形色皆类月。欧阳文忠有《月石诗》云:"二曜分为三",固为佳句,尚念未快。子美见之,作诗寄之云:"我疑此山石,久为月昭著,老蚌吸月月降胎,水犀望①星星入角。彤霞②烁石变丹③砂,白虹贯岩④生美璞。"⑤永叔见之曰:"此奇才精通物理者也。"(《总龟》前六、《乐趣》六)

    ----------------

    ①《青琐高议》前集九"望"作"散"。

    ②《青琐高议》"霞"作"云"。

    ③《青琐高议》"丹"作"灵"。

    ④《青琐高议》"岩"作"日"。

    ⑤《青琐高议》误作永叔诗。

    一二一、王右丞终南诗

    说者谓王右丞《终南诗》皆讥时宰,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言势位①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徒有表而无内也。"分野中峰变,晴阴众壑殊",言恩泽偏也。"欲投何处宿,②隔水问樵夫",言畏祸深也。(《总龟》前六)

    ----------------

    ①《唐纪》十六"位"作"焰"。

    ②《唐纪》作"故人投处宿"。

    一二二、灰絮絮竹篘篘

    杜荀鹤尝有"旧衣灰絮絮,新酒竹篘篘"。或称于相国韦说①曰,我道"印将金鏁鏁,帘用玉钩钩。"②其皆③可见。(《总龟》前六、王校《王五代》二、《郑五代》二)

    案:此则见《北梦琐言》七。又《说诗乐趣》卷二引此则作《珊瑚诗话》。

    ----------------

    ①《唐纪》六十五作"韦庄"。又"说"下原衍"苑"字,据《北梦琐言》删。

    ②《五代诗话》引至此。

    ③《乐趣》"皆"作"精巧"。案据《北梦琐言》,似当作"气概"。

    一二三、欧阳修盘车图诗

    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诚旷代绝笔。欧阳文忠《盘车图》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情①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识画也。(《总龟》前六)

    ----------------

    ①《欧阳文忠公集》六"情"作"形"。

    一二四、卢绛梦女子唱菩萨蛮词

    〔世传卢绛梦女子唱《菩萨蛮》云:〕①"眉黛远②山攒,芭蕉生暮寒。"此词人能道之。杨大年③云:"独自凭阑干,衣襟生暮寒。"未知孰是。(《总龟》前六、《乐趣》二、王校《王五代》七、《全五代诗》三十九)

    ----------------

    ①《全五代诗》无此语。

    ②《全唐诗》三十二"远"作"小"。

    ③《五代诗话》、《全五代诗》"大年"作"文公"。

    一二五、周知微诗

    有周知微者,字明老,为晋州县尉,到官不数月,不告于州而径来京师。人问其故。云:"我欲求教授。"至京,求知己不得,大醉,一夕而卒。然为诗有可喜者。如《观临淮双头白莲图》云:"既①不学叔隗季隗南归晋,又不学大乔小乔东入吴。一种桃根与桃叶,若为化作双芙蕖。临淮政成有余暇,坐令华屋生潇洒。鹅溪一幅万里宽,移得断江②入图画。天空水阔江茫茫,想见女英与娥皇。九嶷云深苍梧远,冰姿泣露不成妆。苦心抱恨何年③了?香骨应甘没秋草。不如回首谢秋风,分作尹邢来汉宫。"又作《上巳日寒食》云:"疾风暮雨悲游子,峻岭崇山非故乡。"亦可赏,而其狂未见其比。(《总龟》前七、《郑五代》二)

    案:此则亦见《丛话》前集五十三引《王直方诗话》。《古今诗话》中采《王直方诗话》之处亦甚多。

    ----------------

    ①《王直方诗话》"既"作"君"。

    ②《王直方诗话》"断江"作"浙川"。

    ③《王直方诗话》"年"作"时"。

    一二六、诗作富贵语

    晁以道云:"王禹玉诗世号至宝丹,以其多使珍宝,如黄金必以白玉为对。"有人云:"诗能穷人,且试强作些富贵语看如何?"其人数日拽索云,止得一联云:"胫脡化为红玳瑁,眼睛变作碧琉璃。"余为之绝倒。(《总龟》前七)

    案:此则亦见《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引《王直方诗话》,疑均《总龟》误引。

    一二七、箨龙绕山

    舒王有诗云:"箨龙将雨绕山行。"而周次元有《游天竺观诗》亦云:"竹龙驱水转山鸣。"余以为当与秦少游同科。(《总龟》前七)

    案:此则当亦为《王直方诗话》中语,说详《王直方诗话》。

    一二八、唐人诗用半夜钟事

    欧阳文忠公云:唐人有"姑苏台①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说者云,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于鹄《送宫人入道诗》云:"定知别后宫中伴,遥②听缑山半夜钟。"而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廷筠③亦云:"悠然旅榜闲④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岂唐人多用此语耶?倘非递相沿袭,恐必有说。(《总龟》前十、《乐趣》二)

    案:此则亦见《丛话》前集卷二十三引《王直方诗话》。

    ----------------

    ①《王直方诗话》"台"作"城"。

    ②《全唐诗》十一"遥"作"应"。

    ③《王直方诗话》"筠"下有"诗"字。

    ④《王直方诗话》"旅榜闲"作"逆旅频"。

    一二九、陆 畅

    吴门陆畅郎中,尝和人雪诗,①落句曰:"天人宁底②巧,剪水作花飞。"又《山③斋看月》云:"野性平生惟好④月,新晴半夜睹婵娟。起来自襞书⑤窗破,恰⑥漏清光落枕前。"后因云安出降,百僚举畅为傧相,奉诏作《催妆诗》云:"云安公主贵,出降⑦五侯家。天母着⑧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晚⑨霞。"(《总龟》前十二、《乐趣》三)

    ----------------

    ①《全唐诗》十八作"惊雪诗"。

    ②《全唐诗》"底"作"许"。

    ③"山"原作"出",误。《全唐诗》十八作"新晴爱月"。

    ④《全唐诗》"好"作"爱"。

    ⑤《全唐诗》"襞书"作"擘钞"。

    ⑥《唐纪》三十五"恰"作"教"。

    ⑦《唐纪》"降"作"嫁"。

    ⑧《唐纪》、《全唐诗》"看"作"亲"。

    ⑨《唐纪》、《全唐诗》"晚"作"晓"。

    一三○、潘阆诗不减刘长卿

    潘阆《归钱塘》云:"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辉。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人谓不减刘长卿。(《总龟》前十)

    案:此则出《中山诗话》。

    一三一、优人嘲西昆体

    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①、刘子仪〔以文章立朝〕②,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语。尝御赐百官宴,优人有装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③为诸馆职挦撸至此。"闻者大噱④。然大年《〔咏〕⑤汉武诗》云:"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待诏先生齿编贝⑥,忍令⑦乞⑧米向长安。"义山不能过〔也〕⑨。(《总龟》前十一、《丛话》前二十二、《玉屑》十七、《诗林》二、《历代五十五》、《宋纪》六)

    案:此则出《中山诗话》。

    ----------------

    ①张宗泰《鲁岩所学集》卷十四,总跋《诗林广记》云:"检《西昆酬唱集》共十七人,中无晏元献。"

    ②《丛话》、《玉屑》、《历代》无此五字。

    ③《玉屑》有"吾"字。

    ④《诗林》、《历代》引至此。

    ⑤《玉屑》、《宋纪》有"咏"字。

    ⑥"贝"原作"异",误。

    ⑦《西昆酬唱集》"忍令"作"那教"。

    ⑧《中山诗话》"乞"作"索"。

    ⑨《丛话》、《玉屑》、《宋纪》有"也"字。

    一三二、更觉良工用心苦

    唐人为诗,常积思数十年,然后各自名家。杜少陵云:"更觉良工用心苦。"岂特我哉?①(《总龟》前十一、《乐趣》五)

    案:此则出《中山诗话》。

    ----------------

    ①《中山诗话》作"岂独画手心苦邪"。

    一三三、李昉僧阁闲望诗

    太祖尝顾近侍曰:"五代干戈之际,犹有诗人,今太平日久,岂无之也。"中官宋永图于僧寺园亭中得诗百篇,以进。有丞相李文正公昉《僧阁闲望》一联云:"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总龟》前十二)

    一三四、太上隐者绝句

    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①(《总龟》前十三、《全唐诗话续编》下)

    ----------------

    ①诗见《全唐诗》二十八。

    一三五、骆窦王续宋之问诗

    宋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①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烛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之问诵之。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②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③冰轻叶未④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⑤待入天台寺,⑥看余渡石桥。"僧一联,乃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寺僧曰:"此骆宾王也。"(《总龟》前十三、《全唐诗话续编》下)

    案:此则出孟棨《本事诗》。又孙涛《全唐诗话续编》云,按是诗亦载骆集。王元美云,延清与宾王年事不甚相远,宾王又有《江南赠宋之问》及《兖州饯别诗》,何得言非旧识。若宾王果为老僧,而之问后谪过杭,亦且老矣,不得呼少年。殆因二诗并见集中,故令延清受此长诬耳。所言亦是。考吴垧《五总志》,谓此为骆宾王未显时,佣作于杭州梵天寺续成老僧诗。说较近是。

    ----------------

    ①《全唐诗》三、《唐纪》七"隐"作"锁"。

    ②《本事诗》、《五总志》"对"作"听"。

    ③《本事诗》、《唐纪》、《全唐诗》均作"霜薄花更发"。

    ④《唐纪》"未"作"互"。

    ⑤《全唐诗》有此十字。

    ⑥《本事诗》、《唐纪》、《全唐诗》、《全唐诗话续编》"寺"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