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隐元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黄檗山寺志最新章节!

    重兴隆琦隐元祖师原本门弟子性幽、独往等编订续修,监寺

    道昱 宗仪 惠秀宗堂 傅图 绍仁

    道升 廿滋 副寺舜普同静寺 宗恺 华忏 本岐 校刊

    道本 永悦 永施德科 常澄 绍修

    ○山

    【十二则】

    势拨穹窿,屹然永固;形盘大地,观体全真。是以奇岩幽谷,云水居焉;广穴巨川,龙象宅焉。乃至达观上士,每于山色溪声,脱落见闻,与林峦岩壑,浑为一体,名实并称,千古而不磨也。故集是编,略示檗山胜概,庶后之君子,策杖寻源,履践前辙,不迷蹊径云。

    距福清县城西二十里,为宏路驿。由驿而南,循金印馆,缘大壤而入,为清远里之黎湾。黎湾即狮子、香炉二峰内,本邑叶文忠公有纪游亭于道左。亭西数武,为下棋垅,垅之右为桑池园,接寺拱桥。逾桥数武,即寺之旧山门也。历内桥为进寺之始。寺山故有黄檗,因以为名。唐贞元间,正干禅师为开山祖。继有断际、希运禅师出家其中。厥后阐化江外,所住巨刹,皆以黄檗称,为酷爱兹山邃幽故也。远溯来源,自金鸡、白鹤逾三溪,越灵石,北向而下,首出大帽峰,高出云表,峭拔无双,本县中龙之祖也。剥下两枝,东为宝峰。西行十里许,为陈九郎故居。突起为罗汉峰,逶迤曲折至香城,自高山脱脉而束,宛转向南;磊落而下为绛节峰,乃寺之主山也。东自绛节分岫,由化龙直趋下棋垅为寺左障。西自罗汉、天柱、屏嶂列拥,为寺右障。西南自五云、报雨、吉祥诸峰涌腾而下,为寺内案;吉祥之余麓,屹然环绕,与下棋垅相构,为寺内垣;从前案遥引而东,复有香炉峰与狮子峰对峙,为寺外垣。自小帽而东,特起一峰曰佛座,即寺之外朝也。内水则自香城分界,发源自罗汉泉,注石门溪,从内石桥流入放生池,拱桥而出,与外水会。外水则自大帽发源,历九渊而来,绕吉祥而逝,与内水汇,直至迳江。诚禅门法苑,祖裔福基也。自唐迄今,千有余载,正干、断际而下,诸师或扬化他方,或韬光此土,隆替不一,未可悉数。崇祯庚午岁,密云和尚始于兹山开宗播响,重振旧规,远近闻风,咸生渴仰。嗣是费隐大师得面禀亲承之旨,单提向上钳锤,大开炉鞴,钧铸凡圣,以故群贤间出。今隐元禅师以嫡传继踵,赤手全提,具佛祖爪牙,统衲僧巴鼻。宗纲有赖,嗣法得人,丛林维新;万言莫罄,著述之盛,千载希逢。则斯山也,岂但与宇内之胜仅传不朽哉!

    ○峰

    【十十五】

    大帽蜂 此蜂最高,为本山祖。代有黄檗、瑞香生成不辍。顶圆如帽,因以得名。灵石指为留雪幛。

    小帽峰 与大帽峰相连,耸峻圆顶似之。

    宝蜂 在大帽前。群峦环翠,耸出汉表,莹润如聚宝然。中抽嫩枝,灵气钟四潭,中天老人塔焉。

    屏幛峰 在天柱、宝峰之间。聚山环绕,苍翠异常,宛似紫微。

    狮子峰 在香炉溪北。山势崛雄,形如卧地狮子,即本山之捍门也。

    香炉蜂 端圆而秀。一麓下垂如香炉,有柄居前案末,乃寺之华表也。

    佛座峰 蜂独挺,高数百仞。有头颅足膝若大佛宝座,寺以此峰作外案。

    罗汉峰 在天柱上。拔出众岑,状若罗汉。次于大帽,乃本山之中峰也。

    钵盂峰 在罗汉肩左。侧形如釜,因邻罗汉得名。

    天柱峰 乃罗汉右。巍然独耸,势若擎天。

    五云峰 自小帽迢下,层峦叠巘,屈曲有五,如云乍出。

    报雨峰 居五云东。每天将雨,辄先起云,里人以之占雨。

    吉祥峰 与报雨峰连。特朝而来,作寺前案。时有祥光现于其上,故名。

    绛节峰 即本寺主山。一起一伏,断而复连,如绎节状。

    岩

    头陀岩 寺之西嵩头陀岩,有乳香出自石罅间。

    洞

    蟒洞 唐时传有蟒神栖焉,颇知皈依正教,显迹至今。其洞口向石竹,广三丈,深六丈,高亦如之。上有圆窍通天,旁有小泉流涌。内小洞深邃而黑,人不敢人。在大帽峰西北。

    ○石

    三台石 在寺右障中。望之森列,俨如台星,故名。

    飞来石 在第一潭下。高可数丈,三面虚悬,屹然而立。费邑侯以乙亥夏游此,上篆“振鹭之瀑”四字。

    钓台石 在报雨风下。前有三潭可钓。

    屏石在寺右茶园上。以似屏,故名。

    鼓石在西潭前旁。甚险,游潭者抱石鼓而上。

    盆陀石 在下棋垅上。

    界石在翠竹庵后崙顶。上以大石界,下以路界,从山脊分水出。俱系寺业。

    ○岭

    马鞍岭 寺右臂。天柱峰由此而上。马鞍盖以形似呼之。

    铁龟岭 在寺前。右障大溪,沿路而上为报雨峰,俱属寺山。

    宫后岭 去寺一里许。佛座峰由此而上。

    吉祥岭 在寺前案。上熨斗万松庵之捷径也。

    绛节岭 在寺后。逶迤而上之香城旁通路也。

    ○垅

    下棋垅 古传为蟒神与紫云仙博弈处。

    ○池

    放生池 崇祯甲戌岁,砌内堂溪为之。

    潭

    九渊潭 寺西南隅有溪。沿溪三里许,石壁巉岩,泉色蓝光者为龙潭。自下而上,共有九处,惟龙湫、石鼓、玉筋为最,而龙漱即第一潭也。纵广六七丈,底深莫测,上有飞瀑,从空泻落,望若珠帘,凡亢旱祷雨多应。宋绍兴癸丑冬,赵公卞观稼至此,祝曰:“名位浅狭,所及者鲜,惟龙以时致雨,尽苏一邑之苍生。“书以勒石,复勒“灵渊”二大字,并七言绝句一首于潭上。元符二年,安抚程公迈祈雨有应,为立龙堂。宣和二年,摄邑陈麟再立祠。淳熙间,安抚史公浩复增饰之。石上有沟亭,咸淳丙寅,仓使刘震孙改其额曰“九渊第一”,以“九渊”为总名此始,而龙堂汮亭则已毁矣。其侧铭“龙湫”者,郡丞叶嗣昌书,住山释元恭立。赵善密者,不知何许人,亦同住山圆悟来此。熙宁春,崔令同丕绩师亦至,勒字于潭右水际。国朝天启元年,叶文忠公复构亭于龙堂旧址,莆宗伯林公尧俞书扁曰“作霜”。未几,为山邻所焚,独石碑一方,载登潭诗,有“人日看山雨乍收”之句。悬崖之中题“潜龙”者,迳江侍御林公汝翥笔也。由潭流下为瀑布泉,泉之旁有危石,高可数丈,三面悬虚,屹然而立,曰“飞来石”。崇祯乙亥夏,费邑侯道用篆“振鹭之瀑”于上。其余岁久字湮,为水所澌,不能尽见。再历而上,有石鼓,即第三潭也。一石如鼓,梗于潭旁。四潭悬溜数丈,亦泻珠,比龙湫稍差。但岩壁极峭,游者不敢履,多从崖头俯瞩而已。玉筋隐于幽谷,是名七潭。泉自高泻,望若玉筋然,去石鼓则远矣。至九渊则隐显非常,变化莫测,或求之弗得,有时自现,为樵者所观。其余诸潭,各成形胜,皆有可观。

    ○溪三

    石门溪 去寺西北一里。两石相倚如门,状极奇怪。水从下流出,绕过寺前。棠阴夹岸,覆盖如亭,中有乱石可坐。

    大溪 源自九渊龙潭而来,奔流不绝,与拱桥之外石门溪水会,直注迳江。

    小溪 在寺右涧。石门之水注焉。阴映如盖,清凉如镜,旁有石壁堪题。外石楯石桌十余,禅衲适兴,烹名传韵于此。故师有《小溪十咏》之作,从者和之。泠然有声,闻之热恼烦浊不觉冰消矣。

    ○井三

    龙井法堂岩壁立,下有石穴方如盆,深不二尺,清而甘,虽亢旱弗涸。辛卯冬,构龙宫于上,以便祈祷。

    古井 后石六尺,围二丈,深二丈余。在应供堂之右。

    金仙井 在寺右臂后水笕坑中。庚寅春,构翠竹巷。寻源得水,故名其泉曰“般若”。

    ○泉三

    虎跑泉 在寺右虎薮坑上。昼夜混混不竭,以笕引之,直至香积。

    罗汉泉 在罗汉峰间。石隙流涌。去寺五里许,系石门溪之本源,直汇寺前放生池。

    般若泉 在水笕坑中,直注坑前而隐。游翠竹庵者,勺而烹,清香甘美,试茗尤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