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梁

佚名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道光福建通志台湾府最新章节!

    台湾县

    大枋桥在东安坊岭后,架枋为之,伪郑时建。康熙间,知府蒋毓英修。乾隆间,台防同知方邦基、邑贡生陈河瑞先后修。嘉庆间,邑绅吴春贵、韩必昌、黄拔萃铺以砖。道光五年,韩必昌又易以石。今改为寿世桥。

    安乐桥在安乐境。旧志载东安坊有乐安桥,乃康熙间知县卢承德建,即此桥。嘉庆间,邑人曾廷谟募修。

    崁脚桥一名王使巷桥,亦名五空桥,在大东门外,距城五里。道光四年,知县李慎彝捐建,桥长十五丈,广一丈,翼以石栏。

    龙潭桥在大东门外,距城五里。道光六年,知县李慎彝倡修。七年,署知县熊飞成之,邑人郭廷选董其役,桥长三百三十四丈,高一丈,广二丈,廷选为之记。

    砖子桥在西安坊,荷兰所筑。

    永安桥在西定坊。

    安澜桥在西门外镇渡头。康熙间,知府王珍修,扁曰「安澜」。

    乐安桥在西定坊。道光四年,锺炳泰修,砌以砖石,翼以扶栏。

    大桥头桥在南门外。

    济南堤桥在南门外仁和里。道光十年,邑绅吴春禄捐赀设石桥十座,俱用一尺方石四条筑造,行旅赖焉。

    广德桥在大北关外,距城十二里。道光七年,邑人郭绥猷募建。

    通远桥在大北关外,距城十五里。道光九年,邑人郭绥猷募建。

    洋仔港桥原名更寮桥,在大北关外,距城十九里。道光七年,郭绥猷、王仕豪募建。

    济津桥一名长寿桥,在镇北坊通衢。康熙间,总镇欧阳凯架木为之。乾隆间,邑人陈廷藩修。嘉庆间,知县周作洵重修。道光六年,邑绅吴春禄改建石桥。

    新桥在镇北方县署之右。

    大桥在永康里北路通衢。

    乌鬼桥在永康里。

    蓬溪桥在永康里中路通衢。乾隆间,邑人方邦助偕姪国良同建。

    鲫鱼潭桥在永康里茑松嵌下。乾隆间,邑人侯世光建。

    柴头港桥在小北门外。路通诸、彰,旧有桥,圯,边海地低,潮水漫衍,终岁泥泞。乾隆间,知县夏瑚重建,并砌大路十里,行者称便。

    丰祐桥在右营埔东南边大松脚。道光四年,锺炳泰募建,翼以扶栏。

    县口桥。

    太平桥在水仙宫渡。

    福安桥在宁南坊马兵营。

    马鞍桥在新化里新港,形如马鞍,故名。康熙间修。

    德庆桥在坑子底。乾隆间,知县鲁鼎梅重修。

    安平镇渡在西定坊,水程六、七里,过渡,即安平镇。

    大井头渡在西定坊,今移在镇路头。

    二赞行渡在文贤里,夏秋大水,以小船济,春冬则架竹桥。

    塭岸渡在川子尾。

    冈山溪渡在崇德里。

    凤山县

    小店仔桥在仁寿里小店仔街,县北二十里,俗呼桥子头。

    鲫子潭桥俗呼二滥桥,在县北四十里,地当孔道。康熙三十一年,南路营参将吴三锡建。五十三年,乡民林鼎重建。后圯,夏秋水满,以小舟济,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舆马可通。

    冈山溪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里,编竹覆以土,可通舆马。

    凤山港桥在长治里,县北四十里,夏秋用竹篾济,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

    楠仔坑桥在观音山楠仔坑街,县东十里。康熙间,参将吴三锡建。

    赤山仔桥在赤山庄,县东十五里。

    竹子港桥在竹桥庄,县东二十里。

    陂腹内桥在大竹桥里陂腹内庄,县东二十里,架木为之,长十余丈。乾隆二十一年,邑人傅联选建。

    坑仔口桥在下淡水县东南五十里。康熙间,参将吴三锡建。

    硫磺水渡亦名田尾渡,在县东七里,潮水可至。

    小硫磺渡在县南七里。

    兰波岭渡在港西里,县北四十里,即上路头渡。

    阿猴渡、万丹渡、新园渡,三渡在港西里,去县东四十里。

    排仔路头渡在港东里,县东四十里。

    万丹港渡在兴隆庄,县西四十里,系内海小门。

    岐后渡在兴隆庄打鼓山麓,县南七、八里,港阔三里许,外为岐后汛,往来甚伙。

    二层行溪渡在长治里,县北五十里许,溪北属台,溪南属凤,原有木桥,今废。

    蛲港渡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余里,海口小渡。

    弥陀港渡在维新里,县西北三十余里,外通大海。

    嘉义县

    东门桥在县城东,西门桥在县城西,南门桥在县城南,北门桥在县城北。

    西门外桥在新店街府治大路,番仔沟桥在西门外。

    三苞竹桥在三苞竹庄,新店桥在三苞竹西盐水港大路,枋头桥在三仔庄西盐水港大路,白须公潭桥在下潭庄前盐水港大路。

    盐水港北桥在盐水港街北府治大路。乾隆五年,知县何衢修。

    里仁桥在盐水港街南府治大路。乾隆七年,井水港渡渡夫洪五呈请每年出渡税银十五两,充修桥费。

    铁线桥在开化里南,茅港尾桥在开化里北。二桥各为一港,相距十里,路达郡治,旧时冬春编竹为桥,上覆以土,夏秋水涨,设渡以济。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周锺瑄各建木桥,邑人陈士俊助成之。乾隆二十七年,邑贡生翁云宽等重建,加高大而桥始固。

    番仔桥在麻豆保,东为赤山麻豆孔道。

    麻豆店桥、麻豆口桥,二桥在水崛头,相距数百武。

    木栅桥在木栅街北。上三桥为南北通衢。

    牛庄桥在善化里东保,大武垄抵郡大路。

    大排竹桥在大排竹街头,沿山抵郡大路。

    加冬桥在下加冬街北府治大路,后壁寮桥在上加冬街府治大路。

    角仔寮桥在县城南里许,沿山抵郡大路。

    湾桥在大目根,金狮寮抵郡大路。

    斗六门桥在斗六门街,他里雾桥在他里雾保,笨港桥在笨港街南北孔道。以上各桥,率于冬春编竹为之,夏秋水涨,设渡以济。

    新庄桥在大坵田南、白鬚公潭北。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卫克堉建。

    草地尾桥在城南里许大圳上,南北孔道,此桥独砌以石,最为巩固。

    八掌溪渡在上水崛头。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诸罗山番社设。

    枋树角渡在半月庄。乾隆十八年,知县徐德峻批允南浦寺僧设。

    水溪上渡在新营保府治通衢。乾隆十六年,知县周芬斗允僧人普日设。

    急水下溪渡在盐水港南。乾隆十六年,知县周芬斗允麻豆社番设。

    湾里渡在湾里溪南十里府治通衢,设渡船二。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湾里、麻豆二社番,轮派驾驶。

    大匏仑渡在大武垄保。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大武垄头社番设。

    龙蛟濑渡在大武垄保。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大武垄二社番设。

    走马濑渡在大武垄保。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大武垄二社番设。

    榕树王渡在大槺榔保。康熙六十一年,知县孙鲁允城隍庙僧人设。

    铁线桥渡在开化里,渡阔三十余丈。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麻豆社番设。

    茅港尾渡、萧垄渡,二渡在开化里。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萧垄社番设。

    井水港渡在盐水港。雍正七年,知县刘良璧允僧人兴亮设。

    鹿场渡在蚊港口。乾隆十八年,知县辛竟可允邑诸生黄国宝设。

    二竹围渡在井水港下流。乾隆三年,知县戴大冤允庄民翁辉设。

    蚊港渡在盐水西学甲社。乾隆八年,知县严暻允港户郑宏宾设。

    直加弄港渡在安定里海■〈氵义〉。自开闢后,归港户蔡育等设。

    笃加港小渡在安定里。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萧垄社番设。

    含西港渡在安定里海■〈氵义〉,归港户王正雅等设。

    西港仔渡在安定里海■〈氵义〉,归港户张助等设。

    内管寮渡在安定里萧垄社。雍正八年,知县冯尽善允邑诸生林晖设。

    管寮小渡在安定里海■〈氵义〉。乾隆十八年,知县徐德峻允南浦寺僧设。

    湾港渡在木栅保海■〈氵义〉。康熙三十五年,知县董之弼允港户卢斗设,另有小横渡在湾口渡。

    沙船头渡在木栅保。雍正七年,知县刘良璧允府治天后宫僧人设,又允庄民王守涣另设一船,轮流驾驶。

    笨港渡在笨港街县西三十里。雍正二年,知县孙鲁允本街天后宫僧人设。

    牛椆溪渡在江厝店。乾隆六年,知县何衢详归打猫社番设,外九庄另有牛朝溪下渡。

    大埔林渡在打猫保。

    朴仔脚渡在朴仔街。

    石龟溪渡在他里雾保,他里雾社番设。

    黄地仑渡在外九庄(按旧志载洋仔港渡、茑松溪渡,今归台邑;阿拔泉渡、布屿稟渡、打马辰渡、树仔脚渡、猫儿干渡,今归彰邑;白鬚公潭渡、小龟佛拔山渡、拔仔林渡、犁头标渡、横仔林渡、欧汪溪渡,今俱裁矣)。

    彰化县

    虎尾溪渡(诸、彰交界处有中下二渡)、公豸寮渡、鹿场庄渡、打马辰渡、树子脚渡、猫儿干渡、双条圳渡(四渡在东螺溪)、若零脚渡、大仑脚渡、上渡头渡、西螺中渡(四渡在西螺)、溪心霸渡、紫坑子渡、大肚溪渡、恶马渡、新庄溪渡(五渡在大肚溪)、大甲溪渡、阿拔泉渡、浊水溪渡、二八水渡、三条圳渡、枋寮溪渡、大潭墘渡、双溪口渡、柳树滥渡、加滑溪渡、林仔潭渡、龙门庄渡、山仔脚渡。

    淡水厅

    北港塘渡、八里坌渡、关渡门渡、剑潭渡、沙猫树渡、摆接渡。

    ——以上录自重纂福建通志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