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徐景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乾隆福州府志最新章节!

    建置沿革

    福郡,古闽中地。其称郡也自秦始,其领郡也自晋始,其称福州也,自唐开元始,其名福州,而因名福建也,亦自开元始。先福州,而后福建,盖福州之名近古矣。自唐后,大府俱治福州。我朝丕承式廓,有昔所隶之地,而今升为府者,福宁是也。有昔所合之界,而今分为县者,古田、屏南是也。盖自太平既久,同其贯利,几忘畴曩之形,方华离矣。因次厥先后,复表而列之,庶粲如星布乎?志建置沿革。

    福州府

    《禹贡》扬州之域,周为七闽地。按《周礼》:“职方氏掌七闽八蛮。”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国语》史伯曰:“闽,芉蛮矣。七八,周所服国数。”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其子孙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考《史记·楚世家》韦昭《国语解》,叔熊为楚子鬻熊之后十四世,其避难居濮,在周宣王时。如贾氏说,则七闽不应先掌,于《周官》疏与注微异,当从注。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无疆,灭于楚,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无诸,姓驺氏。《史记》徐广《音义》“驺”一作“骆”。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无诸从诸侯灭秦,又率越人佐汉击楚。高帝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汉书》颜师古注:“地名,即侯官县是也。”《史记·东越列传》作“都东冶”。元鼎五年,闽越乱,元封初,平之,徙其民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ht6ss]案《汉书·地理志》,会稽郡统县二十六,其一冶。师古曰:“本闽越地。”《后汉书·郡国志》:“会稽郡,统十四城,其一章安。”本注曰:“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三国·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曰:“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冶,并属于此。”《宋书·州郡志》“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杜氏《通典》“后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后汉改为侯官都尉。”王象之《舆地纪胜》:“武帝平东越,闽中郡不复再置,第置冶县以抚其遗民。”据诸书,则两汉冶县之始末了然矣。乃淳熙《三山志》本《旧唐书·志》云:其逃亡者自立为冶县,以为县非汉置,不统于会稽郡。前汉会稽所统之县,是治非冶。今台州临海是其地,非此也。与诸书不合,不足据。属会稽郡南部都尉。”[ht6ss]按:《三山志》云:“置会稽南部都尉于塞上,以禁治之,治回浦县,汉边县有障塞尉,掌禁备羌夷犯塞者。”其说尤非。考《前汉书·百官志》云:“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更名都尉。”是当时都尉之设,原不为禁备羌夷也。且前汉郡国百有三,置都尉者九十,岂必其尽有羌夷之地哉?若障塞尉,见《后汉书·百官志》,前志无之,自是后汉之官,今乃以当前汉之都尉,误矣。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冶县省)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张勃《吴录》:东部临海是也。按《晋书·地理志》、《通典》、《文献通考》诸书俱云,后汉改为侯官都尉。检《后汉书·郡国志》无之,疑是冶县既省,遂置都尉以治之。迨后分冶地立东、南二部都尉。而侯官都尉亦从省欤?汉末侯官名县,盖昉于此。建安初,有侯官等县。三国吴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侯官县属焉。《方舆纪要》、《三十国春秋》云:孙策攻会稽太守王朗,朗战败,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败之。侯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寻遣兵讨平之。是建安初已有侯官县也。侯官盖即冶地矣。吴孙休永安三年,黜其兄会稽王亮为侯官候,是年置建安郡,县属焉。按《吴书·贺齐传》齐代韩晏领南部都尉,讨商升,侯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献帝建安八年。汉兴,即今浦城;建安,即今建宁;南平,即今延平。是汉末东冶有四县。又《吕岱传》:“东冶五县乱,孙权以岱为督军校尉讨之,五县平定。”四县当即侯官、建安、汉兴、南平,其一未详。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晋安郡,领县八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属扬州刺史。元康元年,隶江州,宋因之,领县五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省新罗、宛平、同安三县。泰始四年改晋平郡。按宋、齐二书《州郡志》,只云:晋安郡,不载曾改晋平,惟《宋书·明帝纪》泰始四年,以晋安郡为晋平郡。《齐书·武帝纪》:“封江陵公子懋为晋安王。”是岁尚为高帝。建元四年。自宋泰始中至齐建元,历十余年,而晋平仍为晋安,当是改后未几即复也。史缺书其复故之年耳。齐仍曰晋安郡,领县如旧,亦隶江州。梁天监中,析晋安地置南安郡。普通六年,以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属东扬州。按《梁书·高祖纪》普通五年,分扬州、江州置东扬州。《三山志》云:“宋孝建元年置东扬州。至是遂以三郡属之。”非是。陈永定初,增置闽州,领晋安三郡。天嘉六年,州罢,晋安仍属东扬州。光大二年,以郡为丰州。按《陈书·废帝纪》光大二年,割东扬州晋安郡为丰州。诸志俱作元年,误。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泉州。《太平寰宇记》:以泉山为名。《三山志》:废建安、南安二郡为县隶属。大业初,复曰闽州,三年,又改建安郡,领县四。(闽、建安、南安、龙溪,闽为治所)。唐武德初,改建州,(四年移置建州于建安县)六年,复为泉州。《元和郡县志》:八年于州置都督府。贞观初,隶岭南道,《唐六典》云:属江南道。景云二年,改为闽州都督府,景云初,移置泉州于晋江县,置中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又改为福州都督府。《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北福山为名。按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二十一年,置福建经略使,治福州。《唐书·方镇表》:“开元二十一年,置福建经略使,领福、泉、建、漳、潮五州。二十二年增领汀州,漳、潮二州,隶岭南道经略使。天宝元年,复领漳、潮二州。十载,漳、潮二州仍隶岭南。天宝元年,隶江南东道,又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复为福州《方镇表》:“是年改福建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三山志》:“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领县十。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乾宁四年,号为威武军。《方镇表》:上元元年,升福建都防御使为节度使,大历六年废,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乾宁四年升团练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梁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府。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钧升为长乐府,领县十四闽、侯官、长乐、福清、连江、长溪、古田、尤溪、永泰、闽清、罗源、宁德、德化、顺昌。晋开运元年,王延政号为东都亦作南部。领州七、县十三是岁析出顺昌。三年闽灭,属南唐。汉乾祐元年,地为吴越所有,复为福州威武军,领县十一,是岁以尤溪隶剑州,三年,以德化归泉州。周广顺元年,改彰武军。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仍曰福州威武军。亦曰长乐郡。领县十二闽、侯官、福清、古田、永福、长溪、长乐、罗源、闽清、宁德、怀安、连江。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属福建路《三山志》:大观元年升为帅府,四年罢,建炎三年,复升为帅府。景炎初,升福安府。以端宗即位于此。元至元十五年,为福州路,领县九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州二福清、福宁领二县宁德、福安。属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后属江浙行省。《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五年,迁泉州行省于福州。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明洪武元年,改为福州府,领州、县如旧。二年,改福清、福宁二州为县,领县十三,属福建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属福建布政使司。成化九年,升福宁为州,仍以福安、宁德属之,不隶郡。万历八年,省怀安,并入侯官,领县九。闽、侯官、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国朝仍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领县九:闽、侯官、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雍正十二年,析古田地增置屏南,领县凡十。

    闽县附郭府治南东

    汉置冶县,属会稽郡。后汉时废,建安初,置侯官县。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冶。《宋书州郡志》:“省建安典舡校尉置。宋齐属晋安郡,梁曰东侯官县,仍为郡治。隋复改县,曰原丰。开皇十二年,始称闽县,自是,州郡皆治于此。五代唐长兴四年,闽王氏改为长乐县,清泰二年复旧。晋天福六年,又改长乐,明年复旧。宋太平兴国六年,析闽县地九乡增置怀安县。元、明皆为闽县,国朝因之。

    侯官县附郭府治西南

    本汉冶县地。建安初,置侯官县,晋属晋安郡,宋为郡治,齐因之。梁陈间,省入东侯官县,隋为闽县地。唐武德六年,析闽更置治在今侯官市。八年省,长安二年,复置。贞元五年,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县治入城,元和三年复省,五年复置。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闽兴,清泰二年复旧。宋、元迄明皆为侯官。万历八年,废怀安,县地并入焉,国朝因之。

    古田县

    本侯官县地。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按唐林谞《闽中记》云:“开元二十八年,都督李亚邱奏溪洞逋民刘疆、林溢等归命,明年四月二日命下立县。故《元和郡县志》、刘煦《旧唐志》俱云:开山洞置。”是也。《新唐志》云:永泰二年,析侯官、尤溪置。明《一统志》因之,误。宋太平兴国五年,转运使杨克让奏迁水口。端拱元年,复旧治。元、明皆为古田,国朝因之。

    屏南县

    本古田横溪、新俗、移风三里地。国朝雍正十二年,福建总督郝玉麟奏立为屏南县。

    闽清县

    本侯官县地。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置梅溪场,寻为梅溪县,后省。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复置闽清县,宋、元迄明皆为闽清,国朝因之。

    长乐县

    本晋原丰县地。隋为闽县地。唐武德六年,析置新宁县,寻改为长乐。在敦素里之平川上,元初,防御使董玠以地卑潦,徙吴航头,归今治。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复置。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安昌。唐同光初,复旧。长兴四年,闽王氏改侯官曰闽兴,而以县为侯官。清泰二年复旧。晋天福六年,又改为安昌,寻复旧。宋、元迄明皆为长乐,国朝因之。

    连江县

    本汉冶县地。晋太康四年,析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隋开皇中,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又析闽县地置温麻县,寻更名连江。宋、元迄明皆为连江,国朝因之。

    罗源县

    本连江县地。唐大中元年,观察使韦岫置罗源场。咸通二年复割怀安地益之,号永贞镇。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改永昌,乾兴元年更名罗源。初治于水陆寺侧,介两溪间,患水漂没,庆历八年,知县陈偁因民倪昱、陈智津请,迁戴坑,即今治所。元、明皆为罗源,国朝因之。

    永福县

    本侯官、尤溪二县地。唐永泰二年,节度使李承昭析二县各一乡置县,名永泰。《方舆纪要》、《新唐书》云:咸通二年,析连江及闽县地置,误也。宋崇宁元年更名永福,元、明皆为永福,国朝因之。

    福清县

    本长乐县地。唐圣历二年,析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王氏改为永昌,唐同光元年复为福唐,长兴四年始称福清《方舆纪要》、《县志》云:石晋天福七年,避讳改福唐曰南台。蓋不知闽之改福清,而遥改也。宋太平兴国三年属太平军,八年复隶福州。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国朝因之。

    建置沿革表

    福州府

    唐虞

    禹贡扬州之南境。

    夏

    扬州之南境。

    商

    扬州之南境。

    周

    扬州之南境,为七闽地。

    续表

    福州府

    秦

    闽中郡地。

    西汉

    闽越王国,武帝时为会稽郡,地属扬州部

    东汉

    侯官都尉地,后为南部都尉地。

    三国

    吴建安郡地。

    晋

    晋安郡武帝太康三年置,属扬州部。惠帝时属江州刺史。

    宋梁

    齐陈

    宋晋安郡属江州。晋平郡明帝泰始四年改,寻复故。齐晋安郡属江州。梁晋安郡武帝时属东扬州。陈晋安郡武帝时于郡增置闽州领之。文帝时,州罢,晋安仍属东扬州。临海王时,郡改丰州。

    隋

    泉州文帝开皇九年平陈,改闽州,炀帝大业初改建安郡大业三年改。

    唐

    建州高帝武德初改。泉州武德六年改。闽州睿宗景云二年改。福州明皇开元十三年改,属江南东道。长乐郡天宝元年改。福州肃宗乾元元年复。

    五代

    福州梁时闽王审知据此。长乐府唐明宗长兴四年,闽王鏻改。福州晋、汉、周时,吴越钱氏复为福州。

    宋

    福州属福建路。福安府端宗景炎初升。

    元

    福州路世祖至元十五年改属福建行省,后属江浙行省。

    明

    福州府太祖洪武元年,改属福建布政使司。

    国朝因之领县十

    闽县

    西汉

    冶县属会稽郡。

    东汉

    侯官县地。

    三国

    侯官县地,属建安郡。

    晋

    原丰县太康三年析置,为晋安郡治。

    宋梁

    齐陈

    宋齐原丰县属晋安郡。东侯官县晋安郡治。

    隋

    原丰县文帝时置。闽县开皇十二年改泉州治。炀帝大业初闽州治,大业三年建安郡治。

    续表

    闽县

    唐

    闽县高祖时建州治,又泉州治。睿宗时闽州治,明皇属闽州治。又长乐郡治。肃宗时福州治。

    五代

    闽县,长乐县唐明宗长兴四年,闽王氏改长乐府治。闽县清泰二年复。

    宋

    闽县福州治。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分置怀安县,属福州。

    元

    闽县福州路治。

    明

    闽县福州府治。

    国朝因之。

    侯官县

    西汉

    冶县地。

    东汉

    侯官县。

    三国

    侯官县属建安郡。

    晋

    侯官县属晋安郡。

    宋梁

    齐陈

    宋齐侯官县俱晋安郡治,梁陈省。

    隋

    闽县地。

    唐

    侯官县高祖武德六年析闽县地置,寻省。武后时复置,宪宗时又省,寻复置。为福州治。

    五代

    侯官县福州治。闽兴县,唐明宗长兴四年,闽王氏改长乐府治,寻复旧名。

    宋

    侯官县福州治。

    元

    侯官县福州路治。

    明

    侯官县福州府治,神宗时省怀安县,地并入焉。

    国朝因之。

    古田县

    唐

    古田县开元二十九年开山洞置,属福州。

    五代

    古田县闽王氏属长乐府。

    续表

    古田县

    宋

    古田县属福州。

    元

    古田县属福州路。

    明

    古田县属福州府。

    国朝因之。

    屏南县

    唐

    古田县地。

    五代

    古田县地。

    宋

    古田横溪、新俗、移风三里地。

    元

    古田横溪、新俗、移风三里地。

    明

    古田横溪、新俗、移风三里地。

    国朝雍正二十年析置。

    闽清县

    唐

    梅溪县德宗贞元中置,属福州,后省。

    五代

    闽清县梁祖干化元年,闽王氏复置,改今名,属福州。

    宋

    闽清县属福州。

    元

    闽清县属福州路。

    明

    闽清县属福州府。

    国朝因之。

    长乐县

    晋

    原丰县地。

    隋

    闽县地。

    唐

    新宁县高祖武德六年置。长乐县寻改今名。宪宗时省,复置,属福州。

    五代

    安昌县梁太祖乾化元年闽王氏改。长乐县唐庄宗时复,明宗时闽又改为侯官县,属长乐府,清泰时复名长乐。

    宋

    长乐县属福州。

    续表

    长乐县

    元

    长乐县属福州府。

    明

    长乐县属福州路。

    国朝因之。

    连江县

    西汉

    冶县地。

    晋

    温麻县惠帝太康四年置,属晋安郡。

    宋梁

    齐陈

    温麻县宋齐并属晋安郡,后省。

    隋

    闽县地。

    唐

    温麻县高祖时复置。连江县寻改今名,属泉州。明皇时,属福州。

    五代

    连江县闽王氏属长乐府。

    宋

    连江县属福州。

    元

    连江县属福州路。

    明

    连江县属福州府。

    国朝因之。

    罗源县

    唐

    连江县地。

    五代

    永贞县唐明宗长兴四年,闽王氏置,属长乐府。

    宋

    永正县,永昌县真宗天禧时改。罗源县乾兴元年改今名,属福州。

    元

    罗源县属福州路。

    明

    罗源县属福州府。

    国朝因之。

    永福县

    唐

    永泰县代宗永泰二年置,属福州。

    五代

    永泰县闽王氏属长乐府。

    续表

    永福县

    宋

    永泰县永福县,徽宗崇宁元年改今名,属福州。

    元

    永福县属福州路。

    明

    永福县属福州府。

    国朝因之。

    福清县

    唐

    万安县武后圣历二年置。福唐县明皇天宝元年改。

    五代

    永昌县梁太祖时闽王氏改,唐明宗时复旧。福清县明宗长兴四年闽王氏改今名,属长乐府。

    宋

    福清县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属太平军,八年复属福州。

    元

    福清州成宗元贞初升为州,属福州路。

    明

    福清县太祖洪武二年复为县,属福州府。

    国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