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徐景熹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乾隆福州府志最新章节!

    津梁

    吾观宋怀安令樊纪之十三桥,而瞿然兴感也。十三桥之利,当时享之甚普,今乃遗迹都湮。询之戴白老民,瞪不知所答。夫津梁与水利相终始,津梁废,则水利亦废。匪仅病涉,害及农田。此《周礼》司险一官,所以知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注谓必以桥梁通之。而雪山王氏以为井田水道纵横,恃此不恐矣。今郡之津梁多坏,吾惧为十三桥之续也。心窃忧之。志津梁。

    府城闽、侯官二县合治桥

    到任桥在双门内。《闽都记》:“晋严高开河通舟楫,因名大航桥,又名大桥。唐元和中重修。宋熙宁三年,郡守程师孟改名乐土桥,一名毛应桥,后改今名,镌于石栏。”

    安泰桥在南门街。《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今废。”

    闽县

    桥

    去思桥在东门街。《三山志》:“桥为罗城大壕,即澳桥。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桥,遂通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相传无诸时,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奥,舟楫所赴,北会山原,东达行路。先时已有桥,宋开宝中,钱昱修。景德元年,谢郎中泌谋易以石,州民陈祐等奔走营集,泌去三年而桥始成。后泌死,州民相与缟素,祠祀之。《闽都记》:“祥符七年,改曰通津。熙宁八年,元郎中积中慕泌之政,改曰去思。后陆藻守郡,构亭其上。今祠、亭俱毁。”

    汤门闸桥在将军府后。

    马站桥在普光塔后。

    化龙桥在罾浦坊内。以上俱在府城东隅。

    通关桥《旧志》:“在花巷口,”今废。

    勾栏桥在玄坛河边。

    龙须桥在屯田道西。

    钓鲈桥在海邦砥柱坊。明王恭诗:“洗马濠头过雨香,钓鲈矶下春潮满。”林鸿诗:“钓鲈桥头流水香”。今为平陆,桥尚存。

    福枝桥在朱紫坊。

    新桥石砌。国朝乾隆十一年造,亦朱紫坊。以上俱在府城南隅。

    德政桥在水部门内,古仙桥之东。《三山志》:“德政桥,古桥渡也。宋绍兴十四年,僧觉渐作。阔九丈,为三门,号曰新桥。曩时,大义、白田诸渡,至河津及城南,有东适者,皆出澳桥。欲径者,此渡焉。或曰,自桥立,东走者免百步之迂。然北山七十里之水,会于澳桥之北,驻而后进,行未百步,复逡巡于此桥之下。时潦暴至,尾闾不逮,东湖数十里田亩莽为水病,由此故也。今考旧记则不然,东湖自晋开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堙塞而为田,岂桥之罪哉!陈稷书“德政桥”三字,镌于石栏。乾道二年建亭,今废。

    得胜桥即水部门闸。

    古仙桥在水部门内。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初名河西桥。桥下为清水堰。绍兴二十六年,乡人因置闸,名曰使君,并以名桥。后改名古仙,镌于石栏,并镌“仁政流芳”四字。

    武安桥在铁冶巷河边。国朝雍正六年建,两翼石栏,左镌:“武安桥”三字,右镌“庆安澜”三字。

    通津门桥在津门楼。本名兼济。旧记:“从清水堰开河,通澳桥浦,引潮贯城,横渡兼济门。盖为闽筑罗城所凿也。宋咸平中,郡守陈象舆重浚之,并门,改名。”

    仁爱桥在右卫前,旧子城定安门桥也。今塞,石梁俱存。以上俱在府城东南隅。

    长利桥在开元寺前,一名剃刀桥。

    狮桥在井楼门南。《三山志》作“帅桥”。

    经院前桥在狮桥西百步许。

    通阛桥在新瓦路。

    延庆桥在狮桥东百步许,庆城寺前。以上俱府城东北隅。

    乐游桥在东门外,即晋安桥。宋元祐中,道士颜象环建。

    石浦桥东抵凤坂,西抵水部门。

    厚浦桥南抵凤坂,北连项屿,并在崇贤里。

    登龙桥在归善里。宋嘉祐年间建,后毁。明成化间重修,累石为之。

    浦东桥、蓬岐桥并鼓山里。国朝康熙间,郡人江钊砌石为之。

    蹴鳌桥在灵源洞前。唐黄太和趺坐处。详见《仙释》。

    七门桥在桑溪里。

    鳌溪桥一名霓溪。

    浩溪桥、象西桥、际桥以上三桥,俱宋时建,后圯。明成化间重建。

    下汤桥、横屿斗门桥在合北里。《闽都记》:“闽县、连江县土田之近横屿者,皆由二桥以泄水。旧门狭窄,遇暴涨,则害稼。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辟而广之。”

    马鞍桥横跨孟溪之上。

    迥龙桥在江右里迥港上。

    草参桥宋建中靖国间建,有亭。

    奉真桥在东岳庙前。宋元丰三年,道士颜象环建。

    朝天桥在易俗里。跨涧为桥,有亭。明宋钅宛诗:“忆昔群仙觐玉京,虹桥曾听步虚声。天香晓度云间佩,月夜时闻鹤上笙。甃石凝烟瑶草绿,曲栏乘柳碧波晴。幽人卜筑依灵境,为爱青山一带横。”

    大坑桥在永北里。以上俱府城外东。

    九仙桥在南门外。《三山志》:景德四年,林洪范《合沙门石桥记》:“南城之壕,实要津焉。先壕梁造以官籍之木,岁理日葺,即役者相顾共咨。郡守袁公逢吉召士人好善者,示以石梁之议,人乐其便。逾时告成。”或曰:梁开平二年,闽王作,名合沙。按:开平四年,翁承赞册闽王,有《登水阁》诗:“轧轧朱轮下九霄,登庸门内驻星轺。他时若问今时事,只看南边是旧桥。”注桥名‘合沙’。然则二年,盖修之也。元符二年,颜象环建亭其上,更今名。”正德《府志》:“元季毁,今仍为木梁。”

    洗马桥城外南壕也。以木为梁。《三山志》:“合沙门外,时洗官马于此。桥分一支,南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两支,而南名为玉筋水。

    虎策桥、沙合桥在中亭街,又名小桥。明成化六年,知府周钝重建。《挥麈前录》:“初,闽人谣曰:南台沙合出宰相。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

    万寿桥一名大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三山志》:“南台江广三里。元祐间,江沙颇合,港疏为二,中成楞严洲。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造舟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号,号合沙北桥。南港二千五百尺,用舟百,号南桥。衡舟从梁板其上,翼以扶栏,广丈有一尺,中穹为二门,以便行舟。左右维以大藤缆,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备痴风涨雨之患。縻金钱千万,一出于施者。明年,绍圣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余钱三千九百缗,分给负郭三县僧寺以为本钱,俾岁取息,以待缺敝修建,自为文记之。寻又为屋以覆缆柱,架亭于其侧以憩行者。中亭之北,又有泗洲堂一所,命僧守之。而守桥军房亦在焉。南亭之南,复即山为亭,以济川名之,创庵其西。崇宁二年,公复守是邦,乃于桥南建天宁寺。以庵之田产并归之,命天宁主僧为三十院都管。是时,港已分为三矣。北港舟十有六,中港七十有三,南港十有三。几一百二只。”《闽都记》:“宋元祐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二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落成。明天顺间重修,编修杜宁记。万历十六年,巡抚庞尚鹏重砌石栏。元马祖常《碑记》:“泰定元年,宣政使臣月鲁铁木儿,以福建平海头陀禅录行业修著,宜锡恩渥,谨上言曰:师王姓,法助名也,世为泉南农家,母感异梦而生,生十二年而为沙门,研穷内典,洞了佛乘,日发猛勇,以毕至愿。尝见舟济西江者,即恻然曰:‘是必及于难。’止之弗听。卒之暴飓舟溺。又尝为海滨水啮蚀埭且崩,师麾以翣,湖为缩云。福唐,粤闽之会城,三面距江,其水皆自高而下,石错出其间,若骑布兽伏,迅湍回伏,旁折千里,汇而为南台江。昔以舟栉比,运大纟恒为浮梁以济,每潦涨卒至,则纟恒绝舟裂于两崎,民多溺焉。师将桥江以利涉者,命弟子吴道可闻于上,天子嘉其意,诏师卒成之。于是大姓割其财,小姓奏其力,闽盐转运使王某且率其属合治之。乃为墩二十八,植材木,砻密石纳木腹而基之,工未告具,而师化矣,其徒实终成之。长一百七十丈有奇,积其赢资及故端明殿学士王君某田之岁入,岸南北为寺。御史中丞曹公匾曰:万寿桥,寺如桥之匾。”

    江南桥在监仓前,一名中洲桥,又名小桥,与万寿桥接。其长减万寿桥之半。国朝乾隆年圯。十六年,邑人何际逑、际选兄弟重修。巡抚潘思榘记:“出福州城而南,其市曰南台。有桥跨大江之上,曰万寿桥。度万寿桥而南,有桥相接,曰江南桥。王应山《闽都记》所载,又名小桥。民间谓之中洲桥者也。当时之异名,或以其亘江之南,或以其小于万寿,或以其夹洲而中居。今则群呼为仓前桥矣。仓前云者,前直大有仓,而市人因以名之,非故也。南台为福之贾区,鱼盐百货之凑,万室若栉,人烟浩穰,赤马余皇估舟扁,商舶鱼蜒之艇,交维于其下,而别部司马之治,榷吏之廨,舌人象胥蕃客之馆在焉。日往来二桥者,大波汪然,绾毂其口,肩摩趾错,利涉并赖。顾万寿详载诸志,而兹桥之兴建修复无考,王氏冈罗旧闻,亦仅列其名而已。将踵万寿而成者,与抑筑之者,别自有人与,岂纂记者芜下而不耀于后与?此稽掌故者,恒以为憾也。乾隆辛未秋七月,大雨。戊申迄庚辰,剑津挟诸溪东注,潮壅江溢,兹桥圯于水,官为僦舟而渡,行者病焉。余命守尹亟谋修复,里人何君际逑兄弟以其父鲁葺治于前也,顾任其役,用信先志。兴作于是年冬十月壬午,至今年冬十一月辛未来告成,桥旧酾木为九道,梁空而行。石五而木四,以是屡坏。今尽易以石,其长四百四十尺,趾广三十八尺,上缩于趾之二。糜白金一万一千五百有奇,皆际逑兄弟出私钱为之。费不仰于官,力不烦于民,既固而坚,视旧加壮,卧虹率然,屹为民利。际逑之父长浩好行其德,凡有济于乡闾者,前后所输累数千缗,义行著闻,已蒙天子下诏旌其门闾。今际逑兄弟复能绍述先志,大筑兹桥,利及万人,可谓孝矣。昔安固张进之世富足,散财救赡乡里,全济甚多。范叔孙周穷济急,乡曲贵其行义,莫有呼其名。山阴严世期性好施,有司奏榜门曰:‘义行严氏之门。”彼其人皆闾左布衣,名不出州里,而生被国家乌楔之荣,没见采于史笔,姓氏火宣[ht6ss]赫,声施到今者,由于慕仁义、急公家、恤气类,芥千金而不惜,厉尊行以加人也。况何氏兄弟有列于朝,父子世济其美者乎!是役也,余复疏言其事,际逑兄弟行将亦拜恩纶,两世蒙旌焉。是兹桥之成,当与析里任城,若泉之万安,并光来叶也。越翼日壬申,余偕诸僚吏往视,南台之人砻石请识岁月,因为之记。其曰:江南桥者,从其始而书之,且使后有考也。际逑,浙江湖州府同知,际选,安徽太平府同知,际逄注选通判,皆奉讳里居云。”

    盐屿桥在仁丰里。

    青龙桥在仁丰里。下有青龙池。

    龙头桥在光德里江边,林氏居之。

    义桥在西集里。

    绿榕桥《名胜志》:“入山十余里、有溪曰榕溪。桥跨其上,曰绿榕桥,达于义溪。”《闽都记》:“义溪之东,古榕二本,阴桥东西,故名。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重建,陈炜记。”

    安民桥跨义溪上。国朝雍正八年,仙游徐万安修。

    观音桥在义溪之东。宋时建,圯于水。明天顺间,里人陈叔茂重建。

    长坑桥在大义坊口南去里许。成化十六年,知府唐[ht6,7”ss]珣因造绿榕桥,并修之。岁久倾圯,万历间重建,又名广坑。

    苦竹桥在小苦竹溪头。

    安境桥在积善里。

    林桥在开化里。

    扈屿桥在还珠里扈屿江。明万历四十年,改设阳崎官路,因建此桥。

    里尾桥在大田驿南。以上俱府城外南。

    板桥在水部门外,木梁,又名镇海桥。

    通仙桥在板桥南。宋乾道二年构亭。

    新闸桥在水部门闸外。明万历十六年,知府江铎建。

    韭菜桥在高惠里。

    象桥在高惠里。民居鳞次,河口要冲。

    虹桥一名红桥。跨永福、归仁二里,桥南有亭。明成化二十一年重修,响卜有灵,远迩咸集。

    登龙桥在归仁里。

    广利桥在嘉崇里。

    路通桥在河口尾,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明弘治间复建。

    尚公桥在进贡厂。

    汤门桥以上俱府城外东南。

    四明桥在井楼门外,木梁。

    吕公桥在梅屿。明万历间,为备兵使者吕纯如作。纯如视师海上,至龙塘堡、梅屿斗门堡,民德之。董玮曰:‘地承公履,吾梁之,志勿忘。’乃梁以九石,为门四。董应举铭:“海之喙,溪之委,有岩突兀公停辔。玮则梁之周如砥,有矻者城永安利,潮去潮来公再至。”

    渡

    南台渡在嘉崇里。

    螺洲渡在仁惠里。

    方山渡在清廉里。

    王峬渡在嘉登里。

    大义渡在西集里。《三山志》:“乘退潮,东经鼓山尾,憩程水港侯潮,西入峡门,旁入港,即此渡。”《广舆记》:“唐贞观卫帅见其商旅宾主有序,因名。”

    西峡渡在归仁、高详二里间。峡门风涛险恶。元至正间,元帅唆都募民户置渡船一十三只。两岸各有亭,为行人憩息所。岁久圯。明成化间重建。

    洋下渡在鼓山里。

    白田渡

    洋门渡

    洞江渡

    营前渡

    洋屿渡

    筹岐渡

    浮岐渡

    罂岐渡以上俱在府城东南。

    侯官县

    桥

    雅俗桥在旧子城清泰门外,一名杨桥。上有清泰楼。今废。

    众乐桥在总督公署之南。

    宜兴桥在西门,今塞。

    新街桥在大中寺前。

    开通桥通众乐桥。

    便民桥在大中寺东,今塞。

    宜秋桥在北门后曹,一名卧湖桥,相传伪闽时凿渠引西湖清水,贯城而入,与浦尾相接,为浴马之所。

    定远桥《闽都记》:“在旧子城丰乐门外,旧名义和,今西门半街也。桥以东为遵义坊,以西为晋时西湖。今湖湮塞,居民鳞次。

    悦济桥桥之东有巷,内有庵,今废。桥达于土街,桥下有沟,旧滨西湖。今为平陆,桥犹存。

    发苗桥在水流坑北。《三山志》:“子城西南隅发苗桥。俗呼苗为尧。昔有妪于此卖发须,因名。今普明庵傍。旧桥侧有水闸,基石犹存。”

    合潮桥俗名双抛。《闽都记》:“双抛与发苗桥纵横,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初,郡城凿渠,通潮二派,东南自水部门入,经虎节河而西,西南自西水关人,经观音桥至浦尾而东,俱会于合潮桥、西水又自观音桥而南,经常丰仓至澳门桥、东潮自津门楼经安泰桥、至澳门桥。与西潮合。二潮吐吞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今民居淆杂,河渠多淤,潮亦罕接,当加之意云。

    北水关桥在定远桥北。

    金墉桥在浦尾河边。

    王师桥在浦尾河边。

    西水关桥在三山驿后。

    大平桥在水关之东。

    三合桥在浦尾。

    观音桥在云飞境旁。有观音亭,故名。以上俱在府城内西隅。

    车弩桥在三山驿东,旧以木为梁。明成化间易以石,以近三山驿,又名馆驿桥。

    金斗桥在文儒坊。旧罗城金斗门城壕也。

    仓前桥在常丰仓。南北二桥,俱有亭。

    虹桥在光禄坊。旧名板桥,有亭,后圯,易以石。

    澳门桥在光禄坊口。旧名清远门桥。以上俱在府城内西南隅。

    迎仙桥西门外,木梁也。《旧记》:“西湖在州西三里,蓄水成湖,可荫民田。伪闽又益广之,迤逦南流,接城西大壕直通南莲池。父老相传:闽时,湖周回十数里,筑台其上,号水晶官。时携后庭,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今宫迹尚存。民田其上,而湖尽为民田及菱池矣。明万历十六年,知府江铎筑坝于桥之北,障西湖水。建亭、竖碑其上。”

    浦头石桥有浦数里,受玉屏、铜盘诸山之水,以入西湖,为堤其上。

    熊兵桥在通仙门西。宋时,熊兵营驻泊于此,故名。旧有河港,引西湖之水通于南湖,已湮,浦港亦塞,石桥犹魏然平陆中,一名小桥。

    泥门桥在泥王庙前,故名。一名平桥。

    观音桥在西门外直街。宋时建,后圯于水。明天顺中,里人陈叔茂重建。

    高峰桥在柴巷。

    打铁桥在官园前。

    柳桥在草市都。唐时,辟南湖于此。今惟一港,以通舟航,从西水关出入,有石桥跨其上,旧名中济。有亭,今废。

    洗马桥在西关厢荣亲里。

    凤凰桥在凤凰山下,香岩寺前。旧有亭憩行者。后仆,随建。

    西禅浦桥

    石湖桥俱美宅里。

    中济桥在永钦里。

    黄山桥在永钦里黄山前。

    地藏桥在一都义仓前。

    神仙桥在瓦埕头,又名打雷桥。

    洪山桥距城西十里。《名胜志》:“自芋原上分支来,由桐口、万安经此桥,以达西禅浦,绕城西入台江,与洪塘江合。”《闽都记》:“万安江口,旧有石桥狭隘,水迅急,善崩,民以为病。明成化十一年,广其旧址,重建水门四十余,其七门当冲流,屡坏屡修。万历六年,巡抚都御史庞尚鹏重治,建屋。万历已酉毁,知府俞政重建,又毁。本朝顺治中改造,寻圯。康熙间,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金钅宏,相续重修。今复圯,现在议修。

    丁坂桥在洪塘。

    带桥在洪塘方鹗。以上俱府城外西。

    黄宅桥闽谏议黄讽宅址。故名。

    栖云桥其南有栖云慈峰院。

    石碣桥

    桐山尾桥以上四桥,俱在府城外南二秀里。

    观头桥在晓岐。

    元通桥在灵凤里。

    新桥在高岐。

    合山桥在南屿。延袤数丈,以木为梁,而亭其上。

    迳桥在江口。

    李宅桥

    下浦桥

    辽沙桥

    苏崎桥

    浯水桥

    杜豹桥以上六桥,俱在明光里。

    张坑桥在白鹤。

    接武桥在清政里。

    白屿桥在清政里。

    凉伞桥在永康里。

    六桥在后尾花屿山下。《名胜志》:“南屿之外有花屿,周围者六桥:曰合潮、玉浦、郑屿、温阳、后山、王丘,皆擅花木之胜。宋林安宅居址。”

    十四门桥在招贤里。垒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故名。

    绿榕桥在绥平里庆城庄前,以上俱在府城外西南。

    万安桥在梅亭铺之北,纳洪塘诸流,驿路要冲也。宋绍兴七年建,元季圯于水。所存二址,明宣德八年,重建于旧址之西四十丈许,酾水为五道,上跨修梁,而覆以亭,长二十余丈。正德、嘉靖、隆庆、万历间,屡圯屡修。今复圯。

    灵光桥在桐口。《名胜志》:“岊江之上,稍折而东,为灵光山,有桥曰灵光桥,即桐口桥也,桐江之水出焉。明万历六年重建,为亭其上,后复圯。天启间,郡人曹学佺复建。”自为记:“水自三溪来,至石岊派而为两。其一由大江东走,其一屈而西北,由桐口、万安、洪山而入西禅,环城之西南面至南台,与大江合,此省会玉带水也。凡理道之隆替,文运之盛衰,咸有关焉。而桐口、万安、洪山为水所迳之处,皆有梁以度。一则津济往来,人所易晓,一则以江潮相接处,江力微,不能胜潮,潮归时,挟江水以东,驰若奔马,则其水无情,且田庐就近者易崩,故藉桥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于桥者再三,若不一而足,则前人创造之意盖微矣。岁已酉,洪水为灾,三桥俱坏。然万安为冠盖驿路所必由,朝坏而夕修之,不两月即告竣,程速而功坚。洪山之冲,较万安为甚,而非邮程,故议修辄缓,而功作坚瑕亦相半。然予尝不佞,幸从大宗伯翁公之后,忝为乡绅,其言得以时达于当道,而时有干麾之过存,数所目击,故不至于废寝。惟兹桐口,冠盖乡绅足迹不临,祗为樵夫牧竖负粟抱布之人所走集,故其言无由而上达。自已酉至今十数年矣,易危为坦,不敢与两桥齿。然以堪舆论之,则入省会之水为第一重,而以治道论之,则颠沛无告之小民,乃仁政之所宜先也。而万安、洪山尤不敢与此桥齿,桥之修其可缓乎哉?目今公帑告诎,耳力辽之役,兵食旁午,似无暇及此。某固不揣,辄为之言,亦当道恻然所动念。不佞私以工力程之,画而三:其所陈乞于公祖父母者一也,其要惠于乡绅长者二也。凡尔就近乡氓荷臿持杵助一二日工,以附于子来之义,庶亦众擎易举,桥其有成矣乎。”

    铁缆桥在大穆溪。《闽都记》:“丰济潭上。相传潭中有龙,兴则暴雨涨溪,冲梁突岸。乃以铁缆缆其桥,上铸铁佛,遂不为患。”

    蒙溪桥《名胜志》:“蒙溪之口有桥,去白沙五里,潮水至此而止。故余有‘潮声止白沙’之句。”

    厚屿桥在一都。

    小桥在一都。

    拱辰桥在一都。

    遗爱桥在北门外。《名胜志》:“宋郡守元绛数游升山,郡人因其去之日,易北门为遗爱,桥名因之。”

    文山桥在文山下。

    江洋桥在十七都。元大德六年建。

    石塔桥在十九都。元至正十二年建。

    飞坑桥明永乐十五年,古田人孟贤建,并构亭。

    元沙桥在飞来峰山麓。

    坫坂桥在二十一都。明永乐十五年,建宁府人刘道同等建。

    林门桥在二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北。

    陈桥在八都。凤冈里人刘世隆重修。

    周宅桥在八都。以上二桥在府城外西南。

    杨岐桥在九都。

    镜江桥国朝新建。

    泽苗桥在十一都。

    浦口桥在十一都。

    潘舍桥

    通济桥

    般若桥

    仙坂桥以上四桥,俱在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南。

    四达桥在芋原驿南。明洪武间建。景泰二年圯于水。知县吴益重建。

    文振桥在芋原东南,一名问政桥,有亭,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附:宋怀安县十三桥宋县令樊纪造。

    湿塍桥

    塍北桥

    小浦桥

    中浦桥

    湖心桥

    琴亭桥

    越塘桥

    龙腰桥

    后溪桥

    桑畲桥

    岭下桥

    范溪桥

    濑溪桥《闽都记》:“东湖既湮,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按:十三桥,今俱湮塞无存。东湖见《水利》。

    渡

    西禅浦渡

    报恩前渡

    洪塘高岐渡自洪塘至水西高岐,故名。

    林豫州渡并在一都。以上在府城西。

    新道渡

    瓦埕渡并在二都。

    石边头渡在七都。

    阳岐渡在九都、十都间,亦名郑公义渡。凡江行者,南北必由此以济。波流最险,渡者维危。元郑潜改设官路,置舟立义田以赡操舟者。乡人立石碑曰:“郑公渡”。元吴海《郑公渡记》:“闽上游四州之水,从高赴下,既汇于洪塘,遂经台山,带郡城以东,其别流则南循方山,而会于长隑。台江古称险,连舰为浮桥,以济行者。元祐间,始创石梁。水道壅遏,少有淫雨,则暴流泛溢,凤岗百里以上皆为巨浸,坏庐舍,损禾麻,无岁无之。而其势日趋于南,扬突漂激,触斗噬啮,江面益广。旧时台江之险悉移于此,水西、水南诸步视为畏津。而新隑阳隑,实当江流回斡之冲,又有隧风不时摧帆折柁,舟人相语为戒。并岸强犷之徒,植党专济,他舟禁莫得行。要利不如意,则诟辱百端。扁舟苇如,坐客俱满,至不胜载而后发,少遇风涛,率多覆溺,前后不可以计。至正二十五年秋九月十二日,舟覆新隑,同死者一十八人,余以救获免。海北贰宪郑公适寓瓜山,闻而闵之。白太府,取巨木百章,营二舟,募村田亡之习于水者操之。一自白苗济阳隑;一自新隑济阳隑。置田二十五亩以给操舟者之食,不足又将劝好义者益之。舟既钜,无仓猝之虞,济是利,无邀阻之患。由是,远近之人来往者,莫不欢欣鼓舞,而颂之,曰:“江流沨沨,孰济郑公。我往我来,惠我无穷。”又曰:“汤汤江水,其深不极。脱我鱼鳖,就我几席,匪舟也车,匪川也途,公功惠我,不忘也且。”于是,凡咏歌之人与乡人父老,咸来告于予,曰:“吾侬居水滨,不能去舟楫。然数十年间,踬危者屡矣,哀溺者数矣。异时,舟人怙利且忍,视人性命者土芥然,虽众疾之,而不能革。自公建义渡以来,居人绝行者之忧,行者如在宇之安。独彼丧其利,朝夕怀怏怏心,略谋所以害而夺之者,微郑公之功,其蔑有不废者矣。夫安其利者,焉知去其害之难也,请为吾子记之。然鄙人不知故闻,昔郑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君子非之,无乃为公讥乎?予曰:“不然,夫子产相郑国,躬秉其政,而涉人于国邑之内,于政诚有阙,君子非之。若公持节他道,政不得行,于此一触,耳目所闻见,遽兴恻隐之心,不能拯之于先,将图免之于后,盖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夫田之薄,不可以不增,舟之敝,不可以不葺。公之心犹有以望于后之人,后之人抑岂无公之心乎?使后之人无公之心,则人之思公愈无已矣。”众又曰:“闻古人有所建置,而利不忘于人,人多以其氏称之。若白公渠、莱公井、苏公堤、李长者陂之类,愿刻石表曰:‘郑公渡’,则如何?”予曰:“宜。”众咸曰:“诺”,遂为记。公名潜,字彦昭,新安人。其居官有益于民者类如此,所在时见称云。”明叶向高《阳岐改旧路记》:“闽会城之南,有江达于海,其水自上流四郡千余里,皆汇于此。两山束之,故名峡江。怒涛激浪,急溜旋涡,险若瞿塘。自峡而上可二十余里,为阳岐。江水势纡缓,一苇可航,胜国以前,行者皆从此渡,称坦途矣。其后以兵乱榛芜,间逢虎暴,乃徙而由峡,路虽稍平,而每适风波,辄葬鱼腹。即近者,隆、万间大比之岁,生儒溺死以千百计,行旅病之。欲仍复旧路,而人情因循,惮于改作,屡寝。直指陆公来按闽,悉心民瘼,百废俱兴。检旧牍,得前福清令条议,慨然叹曰:兹路之不修更,其毋乃委民于壑乎?”檄下郡亟图之,太守喻公躬往相度,如陆公指。而或者又难其费甚,且谓余窥大田驿为坟而创此议也,宪使陈公持之坚,方伯丁公力主之,以上陈陆公。公报可,且相与计。兹役也,议论实繁,今决以两言,不烦民,不改驿,又安置喙。将鸠工,属丁公奉命抚闽,乃移渡于阳岐江。自江而南,剪棘甃石,平高堙下,辟为周行者五十余里。为桥二,公馆二,铺舍六,亭一,徼庐十,增渡舟八,埏埴材木,人徒之费,为金以两计者一千七百有奇。皆取诸没入之赀,与两台赎锾。官不捐帑,民不与闻。经始于辛亥秋季,告成于壬子之季春。较其道里视峡江减十之二。自吾邑以至莆阳、漳泉之往来于兹者,江行如陆,陆行如市,阳侯不惊,猛兽屏迹,万口腾欢,歌谣载道。而丁公、陆公复博访于众,谓取渡萧家道,缘吴山迳达台江,尤为径便,惟沙洲稍隔,则浮桥滉柱之法可行。乃更为除道建馆,与阳岐路并存,以待人之自趋,其计画周详,一至于此。丁公以书来告余,使为之记,且曰:此事为道旁之舍久矣。断而必成,惟直指功,次乃诸大夫,不佞何力之有?自今而后,遵道遵路无忌,直指与诸大夫,以拟于召埭、白堤,是在邦人。”余南向再拜稽首曰:是惟中丞直指与诸大夫恤我闽人,出之鲛宫蜃窟,而登之康庄,敢不世世拜赐,因思三代王政,舆梁道路,无不置力。单襄公过陈,道茀不治,即知其国有大咎,况于百千万人之所跋涉,与冯夷争一旦之命,其为患害何如,而可恬然置之乎?昔交南七郡,泛海转输,沉溺相继。郑宏奏开桂阳、零陵道,交人赖之。杨厥通褒斜而罢子午,后世凿石颂德。即吾闽万安桥之役,父老至今颂说蔡端明不置,千百载而下,此为再见,而今日之举,事半功倍,公私晏如。较之往代,更为难耳。乃余于此有深慨者。夫平险问之水滨,远近稽之道路,利害折之舆情,至为易便,犹不免于悠悠之谈,几成阻格。盖人情多端,口语难信,天下之困于议论,大较皆如此矣。此中丞直指,所以大造闽也。万历《府志》:“万历四十一年,以阳岐路不便往来,复从南台起,二十里至吴山,建一公馆于鸡母屿,置一浮桥,又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又建一公馆。其阳崎铺舍仍存兼行,岐路之中,又有岐焉。今复旧路,由峡江行。按:今阳岐所改新路,即宋时所废旧路也。淳熙中,清源梁克家来守闽,撰《三山志》,其言曰:往时,驿路出方山渡,江面氵弥漫,无风准二十里,有风七十里。沿雨沙洲随潮涉,二时乃济。既有倾覆之患,又有侯次之劳,风潮弗律,侯或一二日,甫登南岸。即涉方山岭,又有佛岭、白蒲岭、热隔岭,而后达大田驿。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峡水面五里,私商往来之地,命本邑治道。由玉泉院、峬尾、鼓山入新路,经弥陀山西方院五里,真隐又五里,峡江北岸亭渡五里,枕峰十八里,白鹿寺逾岭十二里,抵福清界,行者便之,乃植木以庇行人。寻自枕峰前良步角艮山院十里,通麻溪桥五里,獭溪桥通常思五里,通旧路遂不登白鹿,履道尤坦,名峡江。绍兴六年,申明以为经久可行。九年,峡江路旁诸寺,赂州吏请遵故道。张丞相浚召驿兵质之,遂不复易。论曰:闵子骞,鲁人也,耻臣私室,然于长府改作,喟然于旧贯之当仍也,夫亦未尝忌鲁矣。余于近事有感焉!闽之路,遵三山而南,道有表树,疆有寓望,夙称如砥,非一朝夕。频年以来,忽有言峡江迅驶,当徙而由阳岐者。然亦旋议旋止。迨万历壬子而阳崎之议成,刊木通道,置侯列邮,曾不逾时,而涉者震于风涛,跋者苦于峣峻,无何又改而之吴山矣。劳费倍增,虽较之阳岐稍夷,顾闻舆人之诵,终以为宜仍峡江之旧也。余近于大司徒马恭敏家,得见淳熙《三山志》,考阳岐一路,移之峡江,在宋宣和六年,其事所载甚详。窃叹古人之相度,欲垂一方以为百世利者,岂出今人下哉!爰记其繇,用贻考古之镜,倘有以成事之说罪我者乎?则余闽人也,亦聊附于长府之论云尔。《易》曰:革而当,其悔乃亡。”

    泽苗渡一名白苗渡,亦元郑潜所立。

    吴山渡在十三都。

    沙溪渡在十三都。

    新崎渡旧名仙崎前,因改设官路,由阳岐渡江,新立公馆。

    石岊渡《三山志》:“驿路百六十里至水口,水路经甘蔗洲,大小穆,福院,小箬,大箬亦百六十里至水口渡,风或跨二日。尝有监司诗:‘朝辞虎节门,暮宿牛头寺,江神也世情,一送三程路’。”

    黄石渡以上俱府城西北。

    苏岐渡

    辽沙渡

    镜江渡

    南屿渡

    芹洲渡以上五渡系新设,俱在府城西南。

    源口渡在十八都,府城西南。

    风流岐渡

    渡尾渡

    白沙渡在三十四都。

    大穆溪渡在三十三都。

    大箬渡在二十四都。

    安仁渡并在二十四都。以上府城西北。

    古田县

    桥

    迎仙桥在县治后街。元季建,明正统初,知县张昱重修。

    焕文桥在县治大街。明正统十三年毁。天顺间,知县尹吉重建。

    劝农桥在保安里。元时建,邑令劝农驻此。今为迎送之地。景泰三年,知县杜永济重建。

    天字桥

    双溪桥在邵南里。

    沈字桥

    丁字桥桥下二水合流,宋庆元二年,里人林湜建。二桥一纵一横,形如丁字,故名。

    蓝玉桥在二十六都。

    普济桥在四十四都。元时建。明永乐间,僧法颜募修,景泰间重建。

    百花桥

    迎驷桥在和平里谷口。宋时建。

    温泉桥在县南。

    杨桥又名汤寿,在新兴里。宋时建。明正统十二年重建。景泰三年,圯于水。成化九年,知县黄玠募修,伐石累址,数年始成。

    潮鱼桥在和平里。

    曹阳桥在七都。宋时建。旧名开禧。明永乐十年重建。改今名。景泰三年,圯于水。知县杜永济、尹吉相继重建,寻复圯。成化间,知县徐拭又建,并覆以亭。

    洪坑桥在县南。明成化八年,知县黄玠建。

    锦溪桥在四十五都。宋时建,明洪武初圯。成化九年,乡人谢畴重建,并覆以亭。

    永通桥在驿西,旧名朝天。宋时建,覆以屋。明嘉靖间,重建。

    殿坑桥在水口。《名胜志》:“水南流入江,与嵩溪会。”

    松岩桥在县南。

    云津桥在县北。宋初,邑人廖三益捐造。明景泰间重建。

    平湖桥明洪武三年,乡民林良、王宗年建。成化十三年毁,十七年耆民黄元启等捐募重建,并亭其上。

    **桥在新兴里。

    高攀桥在新兴里。

    石平桥在县治东。南宋、元累建而废。明宣德间,御史王宝重建,随圯于水。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上覆以亭,为间五十有六,下有磨剑石。

    浣溪桥在崇礼里。宋时建。

    凌桥在崇礼里。

    万安桥元季建。明初毁。成化十五年,知县汪瓘倡民募建。十八年,乡民构亭其上,凡四十六间。

    鸣玉桥在万安桥南。宋时建。《名胜志》:“县东溪石滩,横截中流,亘东西岸,故溪流触石,有声如鸣佩玉。绍兴元年,毁于兵。僧圆证募缘重建。嘉泰间,溃于水。开禧初,又毁于兵,后复建,改名长桥,寻亦毁。”

    平沙桥

    龙津桥在县东北。

    朝天桥在一都清潭渡。宋时建,后废。明正德间重建。舒芬记。

    谷口桥在二都谷口。明万历间,邑令王继祀建。

    万寿桥在二都谷口。明万历间,邑令刘曰旸建。

    宝坑桥在四都,明弘治间建。

    花桥在四都。明万历间,邑令王继祀建。

    槐门桥在八都。

    会堂桥在十都。

    转水桥在县治北。明嘉靖间建,有亭曰水云。

    喜雨桥在极乐寺。

    龟颈桥

    紫桥在县治东北。国朝顺治间建,康熙间重修。

    金坑桥在十二都。国朝康熙间建,雍正间修。

    仙人桥在十三都。刳石为之,俗传仙人所造。

    锦溪桥在十三都。宋时建,明洪武时圯。成化间重建,并复以亭。

    天王桥在十五都。

    沙洲尾桥在十七都。

    庄尾桥

    一保桥俱十八都。

    西溪桥在二十一都。

    蓝玉桥在杉洋。

    虎溪桥在四十都。

    临水梳妆桥在临水,明嘉靖间建。

    吉口桥在四十五都。

    长洋桥在四十五都。

    耨桥在水口大路。

    渡

    清潭渡元季有桥,后废,创为渡,在一都。

    杨头渡宋时有桥,后废,今亦为渡,在一都。

    临洋渡在二保水关。

    溪山渡

    万安渡

    紫桥渡

    通津渡俱在县南。

    屏南县

    桥

    玉带桥在县治南门内,有玉带河,故名。

    西成桥在西门内。

    迎恩桥在南门外二里。有亭,旧名南安桥,又名长林桥。国朝乾隆二年四月重修,落成之日,适有恩诏颁至,更今名。

    劝农桥在城东三里。有亭。古田旧有劝农桥,分县之后,屏南知县每岁劝农于此,故名。

    院前桥在城东有亭。

    铺边桥在城西有亭。

    源底桥在城北,有亭。

    龙湫桥在上七房溪水尾,有亭。

    下七房溪石桥在大路边。

    堂后桥在下七房溪东。有亭。

    吴厝桥在吴家山水尾,有亭。

    坑中桥在梅溪村后。有亭。

    郑洋桥在郑洋村水尾。有亭。

    坑坪桥在东盘村水尾岭下。有亭。

    汤厝石桥在东盘村岭下。

    山口桥在谢教坑。有亭。

    溪源桥在锦厦村。有亭。

    水尾桥有东峰,有亭。

    横板桥在陇村界。有亭。

    祥峰桥在棠口。桥头有祥峰寺,故名。《通志》作棠口桥。有亭。

    水尾桥在宋加洋界。有亭。

    九岭桥在文山村。有亭。

    倒流桥在樟岭村。有亭。

    风水桥在下庄村。有亭。

    中桥在青洋村。有亭。

    水尾桥在郑家山。有亭。

    洋头桥在坑边。

    乌石桥在乌石村。有亭。

    吴墩桥在吴墩村。有亭。”

    迁善桥《古田志》载:“在二十八都。嘉靖年间建。”

    □兜桥在□兜村东。有亭。

    沧溪桥在二十四都。有亭,内有三宝堂。

    古下桥在古下村门首。

    凤溪桥在凤溪。有亭。

    土猫临水桥在溪坪岭上,有亭。

    溪坪桥在岭下。

    梨坪桥在梨坪洋中。有亭。

    巴地桥上下二座,有亭。正德十一年,典史钟奎重建。

    半村桥

    岭兜桥在岭兜水尾。有亭。

    水尾桥在后陇溪。有亭。

    金座桥在漈下仔。

    蓝玉桥在二十六都。

    攀龙桥在凤林水尾。

    附凤桥在路上溪头。有亭。

    大通桥在路下北。

    广济桥在路下东。

    接龙桥在南湾水尾。有亭。

    迥龙桥在前凤溪。有亭。

    大桥在下大悲。有亭。

    万邻桥在村头。有亭。

    岩里桥在凤溪。有亭。

    石卷桥在上大悲。

    南洋桥在上大悲。有亭。

    横坑桥在汤坑。

    花桥在三保。有亭。

    观音桥在岭头村。有亭。

    新厝洋桥

    岑洋桥《古田志》:作“迎洋”。大河桥,并在二十二都。

    蒋坪桥

    源柏桥

    小溪桥俱在源柏。

    门里桥在新厝洋。

    长桥宋时建。《古田志》:“两溪相接,亘如长虹。一名龙江公济桥,叠石为墩五,构亭其上。今毁,仅一板可渡。

    漈川桥在漈下。有亭。

    江墩桥在龙漈溪头。有亭。

    花桥在漈下村内,有亭。

    石桥在潮河。

    高街桥在高溪村水尾。

    安前桥在官洋,有亭。

    坑口桥在官洋溪头。有亭。

    六透桥在四保。

    南山桥在隹山村水尾。有亭。

    赤溪桥在赤溪洋中。

    四角桥在龙漈水尾。

    西林桥在西林下,有亭。

    油杭桥在吴山头。有亭。

    后墘桥在后墘村,有亭。水甚清涟可爱。

    罗老桥在罗洋。水清如镜,两岸高险。昔罗老倡建,故名。

    援签桥在仙奶宫下。

    会仙桥在悠远丘。

    太保桥在浙洋村。

    浙洋虹桥在移风里。

    三口桥上下有两桥。

    前塘桥在前塘村。

    寒桥在大熙岭水尾,通宁德。

    黄宅桥在泮地。有亭。

    龙井桥在坑里北。有亭。桥旁两山相映,万木森立,俯视桥下龙井,喷浪如雪。潭内有巨鲤,长五六尺,每浮水绕潭而游,则数日内必有大雨。

    仙路桥在往上村之右。桥阔五尺。《县志》:“两岸奇石怪树,不可名状。幽径穿云,墘岩插汉,俱堪入画。”

    溪柄桥在横垅村。

    暗桥在横垅。有亭。

    牛鼻桥在前墘。有亭。

    全成桥在茗园。以全块潭石砌成,故名。

    旗峰桥在白穰。有亭。

    普缘桥在白玉。有亭。

    独木桥在双门港。

    里厝桥在叠石上村。有亭。

    林口桥

    柯坑桥

    后溪桥

    后地桥

    后湾桥有亭。

    黄坑桥有亭。

    刘岭桥有亭。以上俱在硋窑。

    白洋桥在白洋村,有亭。

    把水桥在小樟水尾,有亭。

    通济桥在小樟村东。有亭。

    溪坪桥在南山村下。有亭。

    猴川桥在上培。向系石桥,为水所坏,今架木为之。

    花桥有亭。

    紫桥有亭。在忠洋。

    漳口桥在漳口。有亭。

    长宦桥在长宦。有亭。

    林中桥在林中。

    墘头桥在墘头。有亭。

    北墘桥在北墘。有亭。

    莒溪桥在莒溪。有亭。

    樟源桥有亭。

    邱厝桥有亭。

    闽清县

    桥

    龙津桥在县东安仁里。宋建,元至正十年重建,上覆以亭。宋梁克家《龙津桥诗》:“兼旬积雨截晴虹,洗出溪山罨画中。别浦渔歌来暝色,长桥人语半秋空。”

    昙口桥在县西。乡人沈公建。明永乐九年,知县朱毅命邑人许闰、朱什募修重建,并构亭其上。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命耆民黄荣募建,复圯于水。

    度仙桥在县南。《三山志》作:“鹊仙桥。”旧传黄天谷访徐、葛二子于此。明洪武二十年,知县沈源建亭其上,岁久而圯。天顺四年,教谕马能重修。

    龙爪桥在仁寿里。祷雨于此,多验。

    浮桥在南门外梅溪。旧时隔溪居民千余家,为设浮桥,以便往来。嗣因桥迁徒,今成荒丘。然闽清每苦城市逼窄,倘能仍此建桥,俾民得复旧业,则全盛可复睹也。

    牛角桥在八都。

    上溪桥在十四都。

    罗桥在十五都。

    溪沙桥有亭。

    岭头桥有亭。

    许庄桥有亭。俱在二十都。

    龙腰桥在二十一都,孙柱重建。

    升堂桥在二十二都。邑人孙柱重建。

    下庄桥

    曲坑桥

    汤寿桥桥头设有塘。俱在二十三都。

    金坑桥在二十四都。有亭。

    火耀桥

    罗公桥在县西,离城三里。知县罗才建。

    五峰桥原名黄公桥。宋绍兴四年,邑人黄稹建,郡守名曰黄公桥。明成化八年,水圯。万历中,乡人黄禹魁、赵继和等募缘重建,更名五峰,并建亭其上。

    飞来桥

    孙公桥在县西棠口,离城三里。

    长桥在县东二十一都安仁里。孙柱重建。

    桥头桥在县东二十一都安仁里。

    合龙大桥在八都。国朝康熙三十四年,邑人郑克永募建。砌石为墩,架木为亭,共十六间。

    渡

    梅溪渡在县东升平里。

    白云渡在县西白云庄。

    马坑渡在县西贺恩里。

    龙岗渡在县南。

    大箬溪渡在县南,离城二十里。

    天王渡在天王寺前。元季有浮桥,洪水冲溃,复置小舟,以利涉者。

    白塔头渡在县东北。

    五峰桥渡在县西,离城四十里。

    谷口渡在县南,离城八里。

    长乐县

    桥

    下橹桥在县东,旧六平门。宋元祐间,邑人陈毅建。

    永济桥在儒学前。又名达道桥。宋元祐间,邑人郑君等建。

    太平桥在县东。唐上元间,邑人林巨卿建。明宏治间,署县事姚祯重建,名为丰泰,一名观音桥。嘉靖间复圯。隆庆五年,知县蒋以忠复建,改今名。明蒋以忠《太平桥记》:“长乐之东门,旧有观音桥,为邑人往来要津,而芝山、六平、首石、小洞天诸流俱会其下。昔年淫霖暴涨,激冲崩裂,居民架以浮木,苟为济渡,木又就圯,行者病涉。余来视篆之三月,百废稍兴。乃邑人以桥事来告余,谓兹有司责也。前令率因循俟迁去,不为修举,余其焉辞?然不可以烦吾民。归简家箧,得五金,召里中耆林舜章辈董是役,曰:‘汝且以吾为倡,当必有嗣吾志者。’未几,僚佐助之,庠三师助之,邑缙绅士民竞助之。不逾月,得金百十五有奇,而桥工兴焉。易木以石,更故以新,屹然隆然,坚致倍昔。桥之上复建亭三楹,便憩行者。落成之日,稚老圜桥。余因谂于众曰,观音乃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今易名太平,以示人和时宁之意。民再拜稽首谢。是岁,果海波不警,田畴再登,石米四钱,民咸乐业,欣欣为太平之应,相与伐石树之,曰:桥之谶也。不可不记。”

    阜民桥在县后水关之下。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邑人郑大智建。

    资圣桥在县后水关上。旧有亭。

    南阳桥在南门内。上有石栏。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建。

    新桥在县东龙津坊。宋元祐间,县令袁正规建。

    务西桥在县西。宋淳熙五年,邑人陈自得建,一名坞前桥。

    沛浦桥今水关,在县西临江浒上。

    中桥在岭口洋。

    迎春桥在东门外。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建。

    普照桥在河头洋。宋治平间僧光觉建。明嘉靖间圯,后修。

    永济桥在县西南,旧名奎桥。隆庆间重修,改今名。

    豸桥在二都后澳,宋嘉祐年建。明正德年修。

    延祥斗门桥在二都前澳。宋淳化二年建。有闸,以潴蓄潮水。

    斗南桥在三都官路南。明崇祯间修。

    拱北桥在三都官路之北。

    后溪桥在三都。宋熙宁六年,邑人高从建。

    牌头桥在四都,道通福清县。明弘治间,知县王涣重建。

    龙首桥在四都。闽县、长乐分界在北。

    铺下桥旧志作:“邱舍桥,在四都。宋淳熙二年,邑人邱[ht6,7”ss]钅从建。明嘉靖间,知县刘士逵重修。

    坑田桥在四都坑田渡头。明嘉靖年间,为倭所毁,邑人林世章重建。

    忘饥桥在四都。宋游知鉴建。

    拱桥在五都。宋延祐间,邑人林景建。

    郭桥在六都。里人郭氏所建,故名。

    猎溪桥跨二里。宋元祐三年建。亭覆之。一名辣溪。

    行相桥在六都。明正德间,知县梁辅为尚书林廷选建,故名。

    合溪桥在六都。明天启间,马思裕重建。

    灵源桥在七都。宋元祐间,僧德一建,构亭其上。

    仙桥在七都。宋淳祐二年建。

    中桥

    渡桥

    溪上桥亦僧德一所建。上有亭。以上三桥,俱在八都。

    桃坑桥在九都。宋嘉泰三年,邑人陈德祁建。又名取青桥。

    蓝盘桥在十都。

    三圳桥

    过水桥

    登龙桥并在十都。

    山南桥

    山北桥

    圳头桥并在十一都。

    新宁桥在十二都。明弘治间重建。

    获溪桥在十三都。僧志宁建。今名卢头桥。

    象桥在十三都光严寺后。明正德三年,知县梁[ht6,7”ss]□重建。又名梁公桥。

    游溪桥在十三都。宋宝元二年,邑人黄仕频建。今名宝溪桥。

    杜桥在十四都。

    震龙桥在十四都。唐林慎思未仕时所建。

    石梁锦桥在十五都。宋淳熙十二年,里人陈惟大、张涣章建石桥,十有五间。又于桥之西,筑海为地三亩,以固桥道。

    闸头桥在十五都平岭下。

    龙津桥在十七都,宋至和间,邑人陈嘉谋建。

    祉溪桥在二十都。元至正间,行省林文野建。

    资福桥在二十一都。宋宣和三年建。

    塔头桥在二十一都。宋元祐三年,邑人陈讷建。

    化龙桥在二十一都坝头。旧志作‘化鳞桥’。

    三间桥在二十一都。宋庆历五年,邑人陈智光建。

    云龙桥在方安里。宋嘉泰三年,邑人刘震叔建。

    七间桥在大宏里。宋绍兴二十年,邑人李迪建。

    西沟桥

    单桥

    沙合桥俱在二十三都。初名胜莆桥,明嘉靖间改今名。

    蒲盛桥在二十三都。明崇祯十二年,知县夏允彝、邑人陈达功倡建。

    渡

    马渡在县西马江太平港。

    新渡在县南中港。

    庵头渡旧名河南渡,在县西潘公桥。以上三渡,皆系吴航渡。其税三渡均匀。

    洋门渡在二都东北五里。

    陈坑渡在二都阳尾下,又名阳夏渡。

    坑田渡在四都,即古之白缠渡也。

    文石渡在大宏里。

    横江渡在方城里,筹港口。即古之都官渡也。

    洪塘渡在县西河南,明嘉靖九年设。

    馆头渡在县西马江柿浦口。

    永福渡在县西,庵头渡。

    过江渡在县西临江馆前。按《三山志》:初,临水、洋门、阳夏、白田四渡,皆贫民私舟渡人,舟师非其人,操纵不调,以致漂溺者往往有之。宋嘉祐初,长乐始设三渡于临水,设官船以渡之,募善水者为舟师,渡者输钱均给与之。绍兴九年,日收河淮河港溪渡钱,岁终较额,嗣是官渡悉废,私舟复行。明正德末,邑人竞渡利,讼官,遂定重税。久之,逋税人诉于巡按陈公,下知县吴遵议,悉蠲旧逋。嘉靖三十四年,更定诸渡舟课粮,大小冲僻有差,课额稍轻,诸渡之逋负者鲜矣。明陈时范《蠲渡税记略》:“闽海山四塞,舟楫不通外省,惟潮汐昼夜来往于省会之间。有课无税,以其仅渡人也。正德末,邻渡竞利,鸣于官,官曰:‘是无税也。’遂为定额,且逋税人收系禁狱。至嘉靖二十九年,巡院少岳陈公莅闽,诸人哀诉得怜,移文至邑。吴令尹躬诣诸渡口,问水滨父老,诘所以得税之故,返而搜诸旧牒,以白巡公,得所请,乃召诸逋税者悉出之,尽蠲其逋。诸人流涕哽咽,曰:‘生我世世者,公也。愿伐石请记休德。’”

    连江县

    桥

    美政桥在县治前。宋元祐八年建。上有亭,后圯。明初,知县王德钦重建。成化十二年,知县章武易名宣化。嘉靖十八年,复为风圯。知县袁鉴重建,易名正观。今亭又废。

    城隍桥在美政桥左。

    登云桥在城隍桥东,元至正四年毁,明正德间重建,亭榭翼然,道可四达。

    青云桥在儒学后。崇祯间建。

    仓桥在长街凤鸣坊。

    鼓楼巷桥在长街之旁。

    分司桥在塘边西街。

    贵桥在西街侧。

    金璧桥在贵桥北。有亭,今废。

    魁龙桥在化龙街。宋绍兴二十七年建。旧有亭,今圯,石柱尚存,历科饯送举子地也。

    福星桥在万石街口。旧有亭,今废。

    石桥在化龙街南。

    东升桥在大东门外。

    小东门桥明万历间,县丞孙继谟建。今沙壅石移,此桥已废。

    小桥

    北埙桥二桥皆跨河上,久为沙壅。国朝雍正十三年,知县戚弢言浚河,因故址而新之。

    塘头桥一名浦下桥,下有斗门,以蓄泄东湖之水。

    乌石桥在乌石山北。

    岱云桥下亦有斗门,财溪之水潴焉。

    西门桥在幕浦堡前。

    浦口桥在浦口。国朝乾隆五年,滕于岱等募修。

    化龙桥在二十九都。宋淳祐间,陈政募修。

    通仙桥在安海岭西。宋嘉定十六年,僧净英募修。

    金沙桥在二十七都蛤沙。宋太平兴国二年,乡人李景元建。元季,水激崩坏。明洪武十年,乡人黄祥甫重修。

    塘边桥在集政上里,一名大桥。

    通济桥在南门外。一名江南桥,跨鳌江,叠石为梁,为出入要道。宋政和四年,僧真觉募建,七载乃成,计十八梁,长五十丈六尺。其后百年,溪涨梁坏。知县陈用捐五千缗修之。淳祐九年,知县游义肃相中流湍急,改在中四门,酾水为三道,后屡圯。以木代石。国朝乾隆六年,知县于沛倡修。宋郑应大记:“连江一水,由三源合流归潆于邑,且界地之南要,邑人往来,艰于舟楫,非桥莫能底其平也。故先僧创址于大业之中。本朝政和间,龙象真觉克宅乃事,其利民也博矣。时西濠未堙,石埭俱存,无奔湍回啮浮梗冲激之危。石梁砥立乎地维,江流直通于东海,迩来百有余年。民多贩木,压损桥址,洪水漂涨,原埭既渝,西濠亦壅。上无以分其流,下无以疏其势,而桥梁将坠者宜也。邑侯游公大惧前功或弛,引咎存躬,遂捐俸薪,择工治之。乃拆中四梁,广为三梁,俾江流顺达,永奠千古。始事于春,而冬讫功。邑民乐之,思刻石垂示不朽,来徵予言。予观公之为民,非独辟桥一事。凡德于民者,有素也。自学校兴,而民于学校德之。自赋役平,而民于赋役德之。至修九井,增水利,田野辟,盗贼息,平籴义仓,皆得其法,有德于民,而民颂声讙然,安敢以辟桥之役为病已,而不趋其事哉?则夫桥成,为公之甘棠可知,后之欲全此桥者,继以疏壕修埭,而公之甘棠茂矣。”

    吴舍桥距通济桥里许,一名牛狮桥。

    苏湾桥在岭下。国朝康熙间,邑人陈焕若建。

    坝头桥

    东边桥俱在新安里。

    高梁桥距县二里。一名赤砂桥。

    新亭桥在安庆里,距县三里。下有斗门。

    迎恩桥在县西门。

    兴庆桥在西门外青墙顶。

    万寿桥在凤汀阪上。国朝雍正五年,知县刘良璧募建。

    塘后桥在县西十五里。

    安利桥在光临里。一名潘渡。宋绍兴十四年,知县阮珪建。未几,为水冲坏。乾道三年,知县赵子阖更新之,名以惠政。寻复坏。宝庆三年,中流涌出断石,文曰:“安利”,帅守王居安等改建,易名。元至正间圯。明嘉靖间重建,复圯。崇祯间,知县沈士奇、郡人曹学佺[ht6ss]募建,四年桥成,为屋百间,今复圯。宋林扌为诗:“温麻之邑山水区,溪流来自西北隅。上流擘地山萦纡,下入大海天模糊。循溪村落葺茅茨,中有古渡横石途。北走王县傍三吴,渡头行客无时无。飞涛澎湃鼋鼍呼,舟人射利开金壶。居人病涉行者吁,安得水面浮亭衢?道人张颠佛之徒,布金长者争来输。阮侯于此宏规模,一笑佐以公家储。万树倒身委泥涂,万石垒址铁不如。功成役罢大字书,美翰者谁张与苏。”明曹学佺诗:“为山成一篑,离水若千寻。世态原浮寄,行人仍古今。微躯无倦意,贤宰有同心。因忆桥成事,全资物力深。”

    枫坪桥距县三十里。国朝乾隆三年,知县戚弢言倡修。

    陈溪桥距县三十五里。元至正间,僧兴祖募建。明正统间重建,今圯,故址尚在洲中。

    朱步桥在清河里。

    陀口桥

    陀尾桥二桥俱在美肇山。一名枫臭桥。

    周溪桥在陀岭前。国朝雍正五年,知县袁本濂修。

    四定桥在仁贤里朱坑村。今湮没。

    山坪桥在仁贤里。

    朱公桥在归仁里白岩。宋嘉祐三年,知县朱定建。明隆庆间重修。国朝康熙初桥圯,邑人林坦募修。宋鲁国曾《朱公桥记》:“县西四十里,有白岩溪。西距古田,达于建州。北际罗源长溪,抵于温州,凡官吏邮传,行商通货,罔不由此以济。先是编木为梁,属五里之民,逮时修治。每暴雨溪涨,力不能任,则漂坏,岁常三四,民以数劳为憾。朱公视事二年,悯民之惫,而图厥利,谕寺僧、邑里,有好义输费佣工,同心协力。乃度基而通于山,即山而取其石。虽风雨溽暑,躬董役事,民感其勤,乐趋无懈。桥作于四月甲申,讫于十月丁未。袤二十一丈,广一丈六尺,高三丈八尺,列为七门。由是往来无病涉之艰,数劳有永逸之乐。公勤民之心,其至矣乎。今之为令者,簿书不责,谓之不急。欲利之兴,惟谤之恤,欲事之行,惟咎之逭。公忘已私,兴民之利,故其政之行也,宿敝革、灾害除、赋役均、田野辟。兹桥之成,尤恤民之大者,财虽靡不以为费,力虽竭不以为劳。推而践之,利民之惠安有遗哉。邑僧绍真,德琼及耆老林丛等二十余人录其事,索予文以志。因以朱公名之。”明嘉靖初,桥旁多树木阴翳,数有暴客御人,参政蔡潮伐木捕盗,行旅无患,民为立碑。明傅汝舟诗:“远溪苦路迂,秋月色载晡。突然见石桥,桥边多老鸟。奔湍响吓人,咫尺高莫呼。下有冤死鬼,白骨不肯枯。阴风忽相掠,悄令心胆孤。旋见守关者,三五来荷殳。问之设何时,云自蔡大夫。万木斩伐尽,群盗从此驱。眼前纪功碑,欲读字已无。宁能俟百世,始为荆漫污。三叹谓徒旅,仆时须尔扶。”

    定田桥距县六十里。国朝雍正间建。

    百花桥在山坪路口。

    登仙桥在安定里大溪东,今圯。

    拱辰桥即大北门桥。国朝康熙五十一年,邑人陈润等募修。

    四宿桥距县北五里地。有四墩,望若列宿,故以名。亭,明正统八年建。

    亨岐桥在东湖闸下。

    板桥距县一里。明嘉靖间,邑人陈大钦易木以石。万历以后,流沙壅而桥渐没矣。

    濂湖桥与板桥相望。

    王塘桥距县六里。宋端拱间,知县鞠仲谋建。明知县欧阳瀚修。国朝康熙间,知县王仁灏重修。下有斗门。

    北禅桥宋绍兴间建。

    龙兴桥在贤义里。旧名塔桥。万历四年修,易今名。国朝雍正十三年,吴安国复修。

    安义桥在丹阳。明崇祯三年,邑人陈九万募造,今圯。

    傅溪桥在白鹭洋。国朝康熙庚寅,里人重修。

    溪尾桥宋淳熙三年建。今圯。

    王庄桥国朝雍正十年,邑人陈修士募建。

    东禅桥国朝雍正四年,桥圯。五年,知县刘良璧重修。

    红亭桥国朝康熙已酉,里人鞠文聪募修。

    芦柄桥国朝雍正十三年,里民张国成等倡修。

    龙门桥在中鹄里,近紫霞山。唐礼部尚书张莹故宅址。

    溪林桥即杜棠桥。国朝雍正间,王居文等重修。

    小北门桥在小北门外。

    四宿桥在毗屯洋西,与大北门外同名。明正统八年建。明末,耆民林明善修。国朝康熙壬辰,乡民复修。

    山下桥距四宿桥二里。

    北斗桥下有斗门。

    南土重桥宋嘉定三年,知县赵善嵩修。县尉谢宜中记。

    大门桥在嘉贤下里,乌石北。有斗门蓄财溪水,明景泰五年建。

    财桥在嘉贤下里。

    历上桥在安德乡首,亦名登云桥。

    上桥

    黄浿桥俱安得里。

    月峰桥在安德乡。

    镇东桥在安德乡。久废。今改造,易名飞凤。

    溪头桥在安德乡,一名东里。宋里人郑著建。

    龙升桥在安德乡。里人王提刑建。

    新桥在安德乡。相传望见海中石牛明亮,则出贵人。

    尖墩桥在安德乡。

    升龙桥在鲤溪。

    庄边桥在保安里。

    黄波桥在堡北。

    金沙桥在堡北。

    玉尺桥在堡西。

    仓前桥在建兴仓前。

    登龙桥在东山。国朝雍正间,邑人陈超建。

    卫洋桥在巽屿。国朝雍正四年,林龙五修。

    天然桥在建兴里。有巨石跨两山,下通水,若天成,故名。

    渡

    潘渡在光临里,国朝乾隆十六年,邑人郑氏合资置田,以赡渡夫。

    东岸渡在安仁上里。

    赤猴渡旧志作七猴,在安仁中里。

    陀口渡在青河里。

    赤沙渡在安庆里。

    荷头渡旧志作“毫头,”在钦平下里。

    陈公渡俗呼三子崎渡,在嘉贤里。

    馆头渡在新安里。明洪武末,知县侯炯立。

    荻芦渡在永贵里。

    马濞渡在保安里。

    横槎渡在光临里。

    罗崙渡在光临里。

    船步头渡在永贵里。

    罗源县

    桥

    长兴桥在招贤里。明嘉靖四年建。万历间圯。今复建。

    险桥在林洋里。明嘉靖二十五年建。下有深潭,岩壁高险,传有神龙在焉。二桥俱县东。

    崇德桥在县西三百步。宋元丰三年建。明永乐间,邑人郑子高重建。上有亭。

    翠云桥在黄重里。明宣德间,建宁军有刘道人者募建,构亭其上。

    西门桥在城外。明万历元年,韩氏建。已酉圯于水,庚戍复募修。国朝康熙四十年重建。

    官亭桥在县西官亭前。明嘉靖丁亥知县何经募缘建。一名虾蛄桥。

    四明桥在上磨。宋绍兴二年建。明洪武间圯。成化三年,知县施弘募建。嘉靖间圯。

    兴龙桥一名新亭桥。明嘉靖壬寅,乡耆因四明桥旧址募缘造。万历已酉圯于水。辛亥,知县陈良谏捐俸,率民重建,复圯。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复建。

    沈尉桥在东门潮口。宋元祐二年,沈县尉重建。

    南岸桥在县南,与沈尉桥相跨,各长四丈。宋元丰八年建。

    南门桥在南城外。宋嘉定四年建。明成化十一年,邑人陆晙重修。弘治戊午,裔孙天祐复葺之。万历已酉,洪水冲崩,南门居民重建。国朝康熙二年复修,旋圯。

    后张桥在县西北新路口。

    护国桥在县北十五里护国寺前,宋元丰二年建。明万历已酉圯,庚戍重建。国朝康熙二十年重修。

    白柯桥在拜井里。明万历庚戍重建。

    小获桥在拜井里,旧志作小获,今圯。溪亦淤。

    大获桥在拜井里,水出横峰龙潭,入于江。旧志作大获。三桥俱县北。

    双石桥在县西南三百步。宋元丰三年建,二石各长四丈。

    匹练桥在县西南一里。今废。

    澄波桥在县西南。宋绍兴五年建。

    叶厝桥在西南城边。

    起步桥在县东北五里玄妙观前,绍兴十五年建。

    资寿桥在县西北一里,宋元丰二年建,今圯。

    应德联桥在璋应亭下。明万历三十九年,邑人陈政、黄文统等建,东西共四桥。

    白岩桥在县西北二十里白岩村。宋绍兴十五年建。

    洪洋桥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宋绍兴三年建。

    叶令桥在县西二十八里。宋绍兴三年建。

    黄认桥在县西北二十八里黄认村。宋绍兴间建。旧志作“皇认”。

    巨济桥在罗平里石塘。宋绍兴元年建。元至正间圯。明初复建。

    双石桥在联桂坊口,一名长桥。宋元丰三年建,石长四丈。

    上桥在孝巷中溪头。

    寿桥在梅溪里。

    侧桥在港头。今仅存之一土盾,以木接之。

    王材桥在白塔洋,明崇祯间建。

    溪口桥距丹阳里许。明万历间李琯建。

    尖山桥在尖山岭下。国朝康熙四十年建。

    新桥在乌坑岭下。元至正间建。

    乌桥在徐公里。

    卷桥在下梅岭。

    渡

    三港渡在县东五里。河泊谭贯创。

    霍口渡在黄重下里。以竹筏济。

    双溪渡在林洋里。一水出怀安,一水出古田。故名。

    永福县

    桥

    平政浮桥在县前沙湾下,南走莆田道,建于宋绍兴四年。为梁八十。为舟三十有六,北岸为亭,曰饮虹。元末俱废,但设官渡以通往来。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袁世用作二十四舟,联以十二舫,构平政亭于岸北。岁收地租,以备修葺。

    永济桥一名东新桥,即汰口桥。路通葛岭。旧为板桥,拔于飓风,宋进士黄潜夫重建。元世祖至元间,圯于水。县尹李良杰同潜夫子居泽重建,复毁于火。至正二年,县尹刘企祖同潜夫孙文实、云漈寺僧自处于旧桥之北,改筑石桥。长一十丈,阔二尺,高一丈八尺。后复圯于水。明永乐三年,知县胡克恭重建。旁有疑骖亭,宋提刑苏舜元尝憩于此,因名为苏老亭。国朝康熙间,邑人江钊重修。宋元绛诗:“苏老行诸郡,多为洒落游。静心山共止,动意水俱流。赴社思陶令,繙经约谢侯。高风谁复继,明月上西楼。”

    越峰桥在县西北一里。建于宋元丰七年,废于元。

    小东亨桥在县东三里。国朝雍正间,邑人江墉重建。今毁。

    盖竹口桥在十五都。建于宋,废于元。

    清凉桥在十六都。建于宋,废于元。

    花林桥在二十都。今圯,所存者独有石梁。其下为剑潭,相传徐登禁流水处。

    曹溪桥在二十都,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唐学仁建亭桥上。国朝康熙间,邑人江墉重修。

    三岛溪二石桥在七都。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袁世用造基,三十九年,知县唐学仁竣工。

    西塘桥在二十七都。

    通京桥

    宣和桥

    政和桥并在开平里。

    永安桥在安乐里。

    渡

    大樟渡在三都。

    赤岐渡在六都,今废。

    汤泉渡在二十六都。

    邱演渡

    洪面渡俱在二十八都。

    五十口渡在二十九都。

    嵩阳渡在三十三都。

    溪东渡在三十五都。洑口渡,[ht6ss]在三十六都。

    黄墓渡在县东。

    埕头渡在县东。

    越峰渡在县西。宋时有桥,今废为渡。

    重光渡在县南。

    福清县

    桥

    小桥在县南门内直街。

    里桥在县南门外。

    龙首桥在南门外,《闽都记》:“初木梁。宋天圣五年,灵石僧洞然募建,长四十寻,广二丈五尺,名曰通海。元祐二年,敛石僧显光及乡人林日进复募缘,为梁三十,长二十二丈,更名坦履。绍兴二十年,知县黄童、邑人刘允恭又募缘,为梁八,长一十六丈,构亭其南。合前后三桥为梁二十有五,长七十余丈,始更今名。”元至治二年,僧洪琛重修,知州吴涛为记。明万历初,知县许梦熊修。丁未岁,符丞叶成学请于知县凌汉翀,移桥于小孤山,亘五十五丈,阔一丈五尺,为门十有九。泰昌元年,大学士叶向高为文记之,勒碑瑞云寺。明叶向高《新建龙首桥塔记》:“邑故有龙首桥,与南门相直,形家以为病。先少师公常欲移之,而力不能。其后父老诸生咸言其不便,相与请于邑令凌侯。醵金鸠工,移桥于东南,建塔江浒,构梵宇其间,与桥相属。于是水口完密,风气益固。塔计高十三丈五尺,为级者七,精工雄丽,为宇内浮屠所仅见。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熳辉映。万众欢腾,得未曾有。桥长以丈计者五十有五,广以尺计者十有五,酾水之门十有九。寺前临江,累石为址,后为大士阁,甚宏壮。木石人徒之费,为金以两计者七千余。皆邑人乐输,凌侯与后令汪侯实纲纪之。其倡议鸠工则吾儿成学、父老林思谏、张志达、刘前、夏有知等凡四十人,戮力经营,拮据从事,先后垂十载始毕工。余儿没矣,父老复思而祠之,且相率来请于余,曰:兹大役也,不可无记。余往在纶扉,曾闻此议,心窃以为难。兹归而幸观厥成,询之舆情,又无不欣跃。此殆山川之灵,与千百年之气连萃于一时,故能襄此盛举。而非士民好义,诸父老之勤劳,何以克济?真吾邑不世之伐,不容泯泯者,因稍次之,以告来许。役始于万历三十四年,丁未之季冬,竣于四十三年乙卯之孟秋。塔名瑞云,征祥也。寺从之。桥仍名龙首,示不忘旧,且有云龙之思焉。”国朝康熙十年,知县李传甲重修。雍正五年,知县吴锟重修。

    永济桥在西门外。明正德丙子,知县冯安举涧下卢溪二废桥之石,构成此桥。建坊其前。颜曰澄源桥。岁久坊废,桥圯。万历初,知县许梦熊葺之,更名永济。

    水陆桥与永济桥相近。国朝康熙九年,知县申锡修之。

    浦桥在修仁里。

    浔阳桥在修仁里。桥首有碑篆‘浔阳’二字。

    士林桥在县西南。宋开宝五年建。嘉定九年卓森重建。

    涧下桥

    卢溪桥俱在修仁里。宋绍兴间建。明正德丙子,为水漂坏。知县冯安因取其石,以建澄源桥。

    五里桥在修仁里驿路洪岭下。

    洞溪桥在修仁里。宋绍圣间,僧契慈建。元里人许自修。

    古屯桥在县西十里。明弘治辛酉,知县况[ht6,7”ss]璟重建。万历间,知县罗万程重修,后因水圯。国朝乾隆十年,知县饶安鼎修。乾隆十六年,知县刘增复倡修。

    宏路桥在县西十里,宏路驿东南。宋熙宁七年建,广二丈二尺,长二十九丈,梁十五。明成化间重修,后圯。国朝康熙三年,参领张拱垣募建。又名无患桥,以邻于石竹无患溪,因名之。

    石塍桥在修仁里太平铺前。宋治平三年建。旧以木为梁,僧为贲伐石固其址,镇以石塔,即今太平桥。

    洋子桥在修仁里,宋绍兴八年建,长十三丈。元里人许自重修。

    交溪桥在善福里。两溪交合,故名。宋宣和四年建,长四十丈,广一丈三尺,梁二十。淳熙五年,改名登龙。

    王董桥在永寿里,石竹山下。宋进士王鸨、武举董琳共建,故名。

    沉桥在石竹山真武殿之前。

    鲤尾桥在石竹山下。承王董、灵源二桥之水。

    三星桥在清源里灵源桥之上。

    灵源桥在清源里。宋政和僧正觉建,立有碑。

    三阳桥在方兴里。明景泰间建。

    波澜桥在方兴里。明成化十九年建。本朝乾隆元年修。

    东塘桥在东门外。

    郊下桥在永东里。

    里尾桥在永东里,一名可溪,永溪流接里尾港。

    上洋桥在东北门外永东里夏祠前。

    安香石桥在苏溪。国朝乾隆十六年,知县刘增修。

    龙江桥跨方民仁寿二里。始太平寺僧守思叠石为基,宋政和二年,里人林迁与僧妙觉募缘成之。为梁四十有二,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余丈,名曰螺江。提刑刘峤更名永平。后邑人林栗改今名。与海口江相连,深五尺,广五里。明万历三十二年修。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朱延瑞修。康熙四十七年,邑人张翊、晟、陟、昂兄弟四人重修。郑亦邹《重修龙江桥记》:“皇帝嗣膺大宝,四十有七载,王泽旁流,海岳奠乂,所属郡县,远方溪谷之区,百废俱举。于是去福清县治二十里之龙江桥,戒徒庀工,大修厥废,计石梁五,扶栏百八十丈,垒齿四十有二门。初,桥之成也,在宋政和之世,名曰螺文,次改永平,至绍兴间,林简肃公始定今号。越大清丁亥,废。乙未冬,邑士大夫稍修治之。又数年,海波涌,断其五梁,则又废。先是进士张公可立读书其傍,慨然以兴复为志。将死,命其子翊、晟、陟、昂曰:‘是我志也,桥治,身没无恨。’后诸子咸登仕版,克绍先志,乃兴兹役,鸠工于戊午仲夏,阅次年五月告成。嗟夫!天下之衰盛,人情之凉薄,不独千驷万钟,取舍未易,就令事会相投,才力可至,拔一毛而利天下有所不为。张氏子即无念先德,或吝出纳,夫谁知而谁督之,然且糜费不赀,卒成父志。张氏有子哉!抑余窃为一隅之治忽,系夫天下之否泰;一桥之修废,关乎一邑之盛衰。出私家之物力,悉意于济人,善继志者之所甚难。捐良吏之俸金,补时之不及,亦为臣子当务,以是知张氏之志之伟,而王道之行也。余家距福清可六百里,未尝一至斯桥,而往来官道相望里许,所谓龙江桥者,每在朝霞夕照之间,异日驾车言迈,幸至斯土,听舆人之颂,按节和歌,以补王风之缺,而二三君子亦永有令誉哉。”

    光贤桥在蒜岭。国朝乾隆十六年,知县刘增修。

    岭东岭西桥在新安里。

    新桥明永乐壬寅,女官陈恭清建。至嘉靖间修,崇祯间又修。

    堑柄桥在方成里。

    湖尾桥在方成里流桥之上,桥西镇以石室。

    流桥在方成里。长跨古龙东溪之上。

    溪边桥在方成里。

    古龙龙首桥在方成里。长跨古龙西溪之上,东西立二陂,凡三间五梁,左右镇以塔,如龙首,故名。

    坡尾桥在县北永福里。

    永福新桥宋绍兴建。嘉定二年,邑人林楫重建。

    溪头桥在北隅,接涧溪。宋宝庆中,李提刑创,初名提刑桥。明嘉靖戊午,知县罗向辰拆石增城而废。

    庆济桥在北门外。明万历间,邑人林子泰建。今圯。

    安境桥

    作坊桥

    涂贡桥三桥俱在遵义里。

    横溪门桥在县南新丰、灵得二里。

    镜桥在灵得里。明成化十八年重修。

    迳镇桥在灵得里。

    蹑云桥在迳江翠林。宋元丰中,僧守思及其甥李诚募缘建,长三十丈。政和五年复筑室于桥亭之西。明嘉靖间重修。参将戚继光大破倭于此。

    万安桥在万安里,即渔溪桥。宋嘉祐七年建。崇宁初,邑尉黄国镇修,旧梁十五,增二间,广一丈,长二十五丈。乾道改元,尉赵善谏重修,易名化龙。明成化年间重修。嘉靖初复崩。隆庆中修,复圯。国朝乾隆十四年,邑人林璧等捐修。

    迎仙桥在光贤里,莆福迳路,旧名上洋桥,又名江口桥,为梁三十。宋元祐间建。至治壬戍复建。国朝雍正元年,邑人魏明昌重修。

    玉铁桥在苏田里。明成化十九年建。

    见龙桥在时和里牛田镇。

    三山桥在化北里,旧名鹿坑。

    屯上桥在化南里。宋景德二年建。

    航下桥跨江临海。明弘治十二年,里人薛元敬先造五门。万历十二年,孙舜韶、曾孙云缄增建长桥。自航下跨江至高岭前二里许,凡四百四十四门,桥首建坊曰:“继先成绩”,桥末建坊曰:‘鳌江’。桥坊圯于风,石址尚在。

    瞻阳桥在化南里。明嘉靖元年建,桥左有迎潮塔。

    赐金桥在化南里。明叶向高《赐金桥记》:“昔二疏归来,以赐金置酒,日与故旧宾客乐饮。或劝其营产业为于孙计。二疏曰:‘此金圣主所以惠养老臣,故乐与乡里宗族共受其赐。世诩其事,书之于史,至今犹称引以为美谈。余以海上孤生,遭逄明圣,位极人臣,辅政八年,毫无善状。每怀止足之谊,恳切乞归。上慰留甚殷,至六十余疏乃,得请温纶,隆溢远过二疏,又赐百金以为归装,并前后赐赉可千余金。余既徙居邑中,去故里稍远,欲与宗族乡里朝夕相娱乐,而不可得。且念金尽则酒尽,非所以计长久彰君赐于无穷也。乃稍斥其金,治先世坟墓,树之棹楔,营祖居,为祠以奉蒸尝,伐石甃道可数百武,为梁于渠,以免病涉,且完一方形胜。亭其上而名之曰:赐金桥。使吾乡之人,凡出入于斯者,咸知此桥之成,为明主之赐。世世北向稽首,毋忘于圣恩也。其与欢会乐饮于一时,徒以金钱糜之酒食,而于闾里靡所补益者,不较胜哉。嗟夫!吾乡在海上荒陋之区耳。吾先世在元末、国初,颇有仕宦,然不能通显,至先少傅公乃典方州,而余凭藉世泽庭训,叨冒逾涯,又幸得乞骸骨以归故乡,徘徊木分榆桑梓之间,以自乐其余生,是亦人世难得之遭,而吾乡千百年之所仅见也。愧余凉薄无能,为绿野昼锦之堂,用侈知遇其所托,以章宠灵、而昭来许者,仅在兹桥,故为述其命名之意如此。庶几后之君子得其所考焉。”

    东山桥在五十九都。

    白马桥在六十都。

    渡

    海口渡在方民里。

    城头渡

    益崎渡

    柯屿渡

    应天渡

    段渡

    蒲头渡以上并在临江里。

    下渚渡

    双屿渡

    白沙渡并在江阴里。

    岐头渡在灵得里。

    河头渡在南门外,今废。

    水陆渡在西门永济桥下。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