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

孔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论语全译最新章节!

    【原文】

    孔子于乡党①,恂恂②如③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④言,唯谨⑤尔。

    【注释】

    ①乡党:指家乡,即父兄宗族之所在。

    ②恂恂:温和恭顺。

    ③如:同“然”,形容词语尾。

    ④便便:同“辩辩”,健谈、善谈。《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形容善于辞令。

    ⑤谨:谨慎。

    【译文】

    孔子在乡里很恭顺,好像是个不会说话的人;在宗庙、朝堂则明白流畅地言谈,只是谨慎罢了。

    【原文】

    朝①,与下大夫②言,侃侃③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④如也。君在,踧踖⑤如也,与与⑥如也。

    【注释】

    ①朝:朝见。

    ②下大夫:在周代的等级社会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大夫又分上大夫与下大夫,上大夫称为卿。孔子属下大夫。

    ③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④訚訚:正直恭敬。旧注:中正而诤。形容辩论态度很好,而又能直言诤辩。

    ⑤踧踖:恭敬不安。旧注:恭敬不宁之貌。

    ⑥与与:行步安舒。旧注:犹徐徐,威仪中适之貌。

    【译文】

    上朝时,与下大夫交谈,安详从容;与上大夫交谈,温和正直。国君临朝,恭敬小心,仪态得体。

    【原文】

    君召使摈①,色勃如也②,足躩③如也。揖所与立④,左右手⑤,衣前后⑥襜⑦如也。趋进⑧,翼如⑨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⑩。”

    【注释】

    ①摈:同“傧”,负责接待国君的官员。这里作动词用,意即接待宾客。

    ②色勃如也:指面色矜持庄重。勃,谨庄貌。

    ③躩:快走。

    ④揖所与立:向站在一起的官员作揖。

    ⑤左右手:向左拱手,向右拱手。

    ⑥衣前后:衣服前后摆动。

    ⑦襜:整齐。

    ⑧趋进:快步向前走。一种表示敬意的行动。

    ⑨翼如:如鸟展翅。言其端好。

    ⑩不顾:不回头,意即走远了。

    【译文】

    被国君召去接待贵宾,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礼仪走步。和同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时,分别向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整齐。快步前进时,如同鸟儿展翅。贵宾告退,必定回报国君说:“宾客已经不再回头看了。”

    【原文】

    入公门①,鞠躬②如也,如不容③。立不中门④,行不履阈⑤。过位⑥,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⑦者。摄齐⑧升堂⑨,鞠躬如也,屏气⑩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①公门:君门。此节记孔子在朝之容。

    ②鞠躬:此处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不作“曲身”解。

    ③如不容:如无容身之地。

    ④立不中门:不在门的中间站立。

    ⑤行不履阈:进门时不踩门坎。阈,门槛。

    ⑥过位:经过君主的座位。

    ⑦不足:中气不足。

    ⑧摄齐:摄,提起。齐,衣服的下摆。

    ⑨升堂:向堂上走去。

    ⑩屏气:屏息,好像呼吸都要停止了。

    ?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逞颜色:脸色舒展。

    ?怡怡:和悦愉快。

    ?没阶:走完台阶。

    【译文】

    进入朝堂的大门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如同不能容身一样。站立不挡在门中间,行走不踩着门槛。经过国君座位时,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礼仪走步,说话像是气力不足似的。提起衣襟走上朝堂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屏住气像是呼吸停止似的。退下时,走下一级台阶,放松了神态,和颜悦色。走完了台阶,快步前进,如同鸟儿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依然恭敬小心。

    【原文】

    食不厌精,脍①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③而肉败④,不食;色恶⑤,不食;臭恶⑥,不食;失饪⑦,不食;不时⑧,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⑨,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⑩。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①脍:牛羊鱼肉细切曰脍。

    ②食饐而餲:粮食陈旧变味。饐,陈旧。餲,变味。

    ③馁:鱼腐烂,指鱼不新鲜。

    ④败:肉腐烂,指肉不新鲜。

    ⑤色恶:食物的颜色变了。

    ⑥臭恶:食物的气味变了。

    ⑦失饪:不熟或过熟。饪,煮熟。

    ⑧不时:指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时。

    ⑨不得其酱:凡鱼肉各有其气味,吃不同的鱼肉要配置相宜的酱。用酱不合适,即不得其酱。

    ⑩不使胜食气:指吃肉不超过主食。食气,指饭料,主食。

    ?无量:不限量。

    ?乱:神志昏乱,指酒醉。

    ?沽酒市脯:买来酒和干肉。沽,买。市,买。脯,熟肉干。

    ?不撤姜食:不撤掉姜碟。

    【译文】

    食物不嫌做得精,生脍不嫌切得细。食物放久变味,鱼臭肉烂,不食用;颜色难看,不食用;气味难闻,不食用;烹调不当,不食用;不合时令,不食用;切割不方正,不食用;没有该用的酱,不食用。肉即使很多,食用时不使它超过饭食。唯有酒不限量,但不喝到醉。打来的酒、买来的熟干肉,不食用。每次进食时必有姜,但不多吃。

    【原文】

    席①不正,不坐。

    【注释】

    ①席:席子。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都是在地面铺上席子,席地而坐。

    【译文】

    坐席不端正,不坐。

    【原文】

    乡人饮酒①,杖者②出,斯出矣。

    【注释】

    ①乡人饮酒:指古时的乡里饮酒之礼,即乡人在一起饮酒聚会。

    ②杖者:拄拐杖的人,即老年人。

    【译文】

    与乡里人饮酒,拄杖的老人退出后,才退出来。

    【原文】

    乡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阶②。

    【注释】

    ①傩:迎神驱逐疫鬼的一种宗教仪式。

    ②阼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是主人站立迎客的地方。

    【译文】

    本地方的人迎神驱鬼,便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贵黍贱桃

    孔子认为小米是五谷之长,可供祭祀,而桃为众菜之末,不得祭祀。故在鲁哀公赐他二者时,他先吃小米饭后吃桃。

    【原文】

    问人于他邦①,再拜而送之②。

    【注释】

    ①问人于他邦:谓托人给在国外的朋友问好送礼。问,问候、问讯。

    ②‘再拜’句:谓向受托者拜两次以送行。

    【译文】

    托人向他国人士问候,再次拜谢后送别。

    【原文】

    君赐食①,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②,必熟而荐③之;君赐生④,必畜⑤之。侍食于君⑥,君祭⑦,先饭⑧。

    【注释】

    ①食:熟食。

    ②腥:指尚未烹调的食物,如生肉。

    ③荐:供奉。意即供奉祖先。

    ④生:指活物。

    ⑤畜:畜养。

    ⑥侍食于君:陪君主用饭。

    ⑦祭:指食时的祭,即祭食。

    ⑧先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祀时,抢先替君主尝饭。旧注:“饭,食也。所以然者,亦为君先尝食,先知调和之是非也。”

    【译文】

    国君赐给食物,必定端正了坐席先尝一点;国君赐给生肉,必定煮熟了才上供;国君赐给活物,必定畜养起来。陪同国君进食,国君在饭前向先祖献祭,就先替君主尝饭。

    【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

    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

    【原文】

    朋友死,无所归①,曰:“于我殡②。”

    【注释】

    ①无所归:指无人负责殡葬。

    ②殡: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这里指一切丧葬事务。

    【译文】

    朋友去世,没有人来安葬,就说:“让我来办理丧事吧。”

    【原文】

    见齐衰①者,虽狎②,必变③。见冕者④与瞽者⑤,虽亵⑥,必以貌⑦。凶服者式之⑧,式负版者⑨。有盛馔⑩,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①齐衰:孝服。

    ②狎:亲近,亲热。

    ③必变:必定改变态度。

    ④冕者:戴礼帽的人,指有身份的人。

    ⑤瞽者:盲人。

    ⑥亵:常见、熟悉。

    ⑦貌:礼貌相待。

    ⑧凶服者式之:穿丧服的人扶着轼敬礼。凶服,丧服。式,通“轼”,车前供扶手用的横木。古代在车上表示敬意时,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叫作“轼”。

    ⑨式负版者:式,通“轼”。版,方形木版,指国家图籍。当时无纸,用木版书写。负版者,背着国家图籍的人。

    ⑩盛馔:盛大的筵席。馔,饮食。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变:改变颜色,表示对上天的敬畏。

    【译文】

    见到服丧的人,即使是亲近者,也必定改变神色。见到戴冠冕的人、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礼貌相待。乘车遇上穿丧服的人就扶着轼致礼,为传送文书的人扶轼。有丰盛的菜肴,必定改变神色站起身来。遇上雷霆、大风,必定改变神色。

    【原文】

    色斯举矣①,翔②而后集③。曰:“山梁雌雉④,时哉时哉⑤!”子路共⑥之,三嗅⑦而作。

    【注释】

    ①色斯举矣:谓野鸡看到人的颜色不善就飞起来。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②翔:飞翔。

    ③集:鸟群停在树上。

    ④山梁雌雉:集聚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⑤时哉时哉:得其时,得其时。

    ⑥共:通“拱”,拱手。

    ⑦嗅:通“臭”,这里指鸟张开翅膀。

    【译文】

    鸟见到人神色不善就飞了起来,盘旋飞翔后才落下来。孔子说:“这山冈上的鸟儿,真是动静得时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叫了三声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