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诗的对仗

王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诗词格律概要最新章节!

    4.1 今体诗的对仗

    对仗,指的是出句和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如“天”对“地”,“风”对“雨”,“长”对“短”,“来”对“去”,等等。拿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①,副词对副词。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例如: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华”读huà)

    (“残”“疏”,形容词;“云”“雨”,名词;“归”“过”,动词;“太华”“中条”,专名。“树”“河”,名词;“色”“声”,名词;“随”“入”,动词;“关”“海”,名词;“迥”“遥”,形容词。)

    无 题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金蟾”“玉虎”,“香”“井”名词;“啮”“牵”,“烧”“汲”,“入”“回”,动词。“贾氏”“宓妃”,“韩掾”“魏王”,“帘”“枕”,名词;“窥”“留”,动词;“少”“才”,形容词。)

    对仗可以多到三联,即首联、颔联、颈联都用对仗。例如: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黄 州 陆 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看”读kān)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 而在颔联不用。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只有少数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可以不用对仗。如果用,就用在首联。例如:

    何满子 张 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有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不过比较少见。例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长律(常见的是五言长律)除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以外,其余各联都用对仗。由于联联排比,所以长律又称排律。上文第一章所举张巡的《守睢阳作》,第二章第一节所举钱起的《湘灵鼓瑟》,都是长律的例子。这里不另举例了。

    律诗有三种特殊的对仗,值得注意。第一种是数目对;第二种是颜色对;第三种是方位对。分别举例如下:

    一、数目对,例如: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②。

    (王维《汉江临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禹锡《蜀先主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杜甫《咏怀古迹》)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 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祖咏《望蓟门》)

    二、颜色对,例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王维《终南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

    三、方位对,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登楼》)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

    (杜甫《秋兴八首》)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杜甫《秋兴八首》)

    名词又可以分为若干类,凡同类相对者,叫作工对。分类举例如下:

    一、天文类,例如: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春宿左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李商隐《隋宫》)

    二、地理类,例如: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终南山》)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三、时令类,例如: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按:“夜月”一般多作“月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四、动物类,例如: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杜甫《秋兴八首》)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李商隐《无题》)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五、植物类,例如:

    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杜甫《晚出左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李商隐《无题》)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苏轼《新城道中》)

    此外还有人伦类、身体类、宫室类、服饰类、器用类,等等, 不一一举例了。

    名词不同类而相对,叫作宽对。例如: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

    (王维《辋川闲居》)

    (“菰”对“鸟”,植物对动物。)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树”对“溪”,植物对地理;“鹿”对“钟”,动物对器用。)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李商隐《茂陵》)

    (“桃”对“屋”,植物对宫室。)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苏轼《新城道中》)

    (“岭”对“树”,地理对植物;“帽”对“钲”,服饰对器用。)

    有一种对仗,一个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实际是借用乙义与另一词成为工对,这叫作借对。例如: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王维《崔录事》)

    (“年节”的“节”借为“节操”的“节”。)

    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

    (杜甫《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

    (“君臣”的“君”借为代名词的“君”。)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王维《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黑色的“玄”借为“玄妙”的“玄”。)

    另一种借对是借音。例如: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杜甫《漫成》)

    (借“清”为“青”。)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

    (借“沧”为“苍”。)

    对仗,一般是上联一句,下联一句,各自独立的。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上下联合成一句,上联不能独立成句的,叫作流水对。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李商隐《隋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写诗不应该片面地要求工对,因为过于纤巧,反而束缚思想。一般地说,宋诗不及唐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宋诗往往比唐诗纤巧。

    4.2 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可以完全不用对仗。有时候,为了修辞的需要, 可以用一些对仗。对仗用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例如:

    前出塞(其六)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凶 宅 白居易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枭鸣松桂枝,狐藏兰菊丛。

    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

    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

    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

    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钟。

    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

    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

    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

    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

    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

    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

    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

    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

    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

    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

    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

    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周秦宅崤函,其宅非不同。

    一兴八百年,一死望夷宫。

    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③。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体诗的对仗和今体诗不同。

    第一,今体诗(律诗)的对仗,出句与对句不能同字;古体诗的对仗,出句与对句可以(而且常常)同字。例如上文所举杜甫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白居易的“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聂夷中的“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第二,今体诗的对仗必须是平对仄,仄对平,否则是失对;古体诗可以是平对平,仄对仄。例如上文所举白居易的“枭鸣松桂枝,狐藏兰菊丛”“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聂夷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总之,古体诗的对仗是很自由的。

    ①有时候,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

    ②本章字的下面加圆圈“。”,表示对仗。下仿此。

    ③此联是半对半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