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类

金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格言联璧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学问类”一章主要讨论的是读书与修身。在编者看来,读书与修身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尚品行的养成,靠的是用心读书,而这里所指的书,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儒家经典。在读书修身的过程中,学习儒家圣贤经典是实现个人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圣贤经典,可以使人明确道德的意义,树立高尚的节操,拥有担当天下的广阔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进而成为圣贤一样伟大而高尚的人。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大夫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互相印证。

    编者在讲述读书修身之法的同时,首先冷静地告诫人们修身并非易事,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可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尤其在独处的环境中,更要时刻严格约束自己,并且在严肃认真的修养中,也要保持看问题、想事情的通达与圆融,不可太过拘泥和偏执。因此,编者特意借古今学者的差异来说明古时学者的通达与当今学者的偏执。其次,着重强调读书求理时要博览群书气象宏阔,态度上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粗心大意。同时又要抱有设身处地的“理解之同情”和怀疑精神,议论古人得失,要站在古人的角度考虑,避免求全责备,研习文献经典,亦不可盲目将其奉为圭臬,应以怀疑之精神和严谨之态度探究真理,使读书求知之路不失坦荡和公允。最后,在具体治学方法上指出,求知治学在树立远大目标的同时,更应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细微处做起,从自己做起,将道德修养融入普通的日常生活,实现知与行的完美统一。

    古今来许多世家[1],无非积德[2];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门望族,无一不是因为积累德行而兴旺;天地之间堪称第一等人的品质,归根结底要靠读书来养成。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姚文僖公)又自撰堂联云:‘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语皆近质而实,足以训俗。”按,姚文田谥文僖,《格言联璧》此句当化用清代姚文田之堂联。

    读书即未成名[3],究竟人高品雅[4];修德不期获报[5],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用功读书,即便没有成名,最终也会变得人格高尚、品行雅正;修养德行广行善事却不期待得到他人的回报,这样便能睡得踏实,内心安宁。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如果一个人能将做善事当作自己人生的最大快乐,那么他读圣贤之书也一定会读得很好。

    【源流】

    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十一载:“朱夫子曰:‘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清尤侗《艮斋杂说》卷四:“‘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上是东平语,下是朱子语。予集作一对。”按,《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为善最乐”确系东汉东平宪王苍之语,然至明代,“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已成上下一体之楹联,且时人皆尊为朱子之言,尤氏考辩无误,然“予集作一对”之论有失允当。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6],擅一艺微长[7],便算读书种子[8];在我所求亦恕[9],不过子臣弟友[10],尽五伦本分[11],共成名教中人[12]。

    【译文】

    各位到这里来为的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学学知识、写写文章?擅长一门微不足道的技艺,这便能算得上做学问的读书人了吗?其实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推己及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过是处于儿子、大臣、弟弟、朋友等不同的角色,无论什么角色都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谅和理解他们,尽到一个人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种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使大家共同成为懂礼数、明教化的君子。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广州香山书院联云:‘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13];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14],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15]。

    【译文】

    人的聪明才智如果用在正道上,那么越聪明便越好,而学问和功业更会成就他的美德;人的聪明才智若用在了邪道上,那么越聪明便越糟糕,而学问和功业恰恰会助长他的邪恶。

    【源流】

    明冯从吾《少墟集》卷八《善利图说》:“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此处一差,则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差,而文学功名,益济其恶,故不可不慎也。”

    战虽有阵[16],而勇为本。丧虽有礼[17],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18]。

    【译文】

    作战时虽然要讲究一些阵法,但勇敢是最为根本的。办理丧事虽然要有一些礼节,但哀伤是最为根本的。读书人虽然要有学问,但良好的品行是最为根本的。

    【源流】

    《墨子·修身》:“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19],巧妇不可以主中馈[20],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21]。

    【译文】

    回旋不定的风不是季节更替的标志,所以不可以依据它来调整音律;办事偷巧的妇女不可以管理家中事务;只会写写文章的文人是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

    【源流】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中《〈拟连珠〉六十八首》:“盖闻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是故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为家室。”按,《格言联璧》此句当化用明代刘基之语,然至清魏源《古微堂集》作“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故《格言联璧》似直接摘引自清人著述。

    经济出自学问[22],经济方有本原。心性见之事功[23],心性方为圆满。舍事功更无学问[24],求性道不外文章[25]。

    【译文】

    经世济民的方法只有源出于学问,那么这些方法才有了根本和源泉。修炼心性进而实现建功立业,那么心性的修炼才算得上圆满。天下除了建功立业的学问之外便没有其他的学问了,探求修炼心性之道不外乎多加研读古代圣贤的文章罢了。

    何谓至行[26],曰庸行[27];何谓大人[28],曰小心[29];何以上达[30],曰下学[31];何以远到[32],曰近思[33]。

    【译文】

    什么才是最高的品行呢?即做好普通日常事务;什么才是德行高尚的人呢?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小心谨慎不忘规矩和礼数;怎样才能向上发展提升德行呢?即留心学习身边的普通小事;怎样才能目光长远思虑周全呢?即对当下自己的不足作充分地考虑。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34],谓之学。安危定变[35],谓之才。经天纬地[36],谓之文[37]。霁月光风[38],谓之度[39]。万物一体[40],谓之仁[41]。

    【译文】

    竭尽忠孝,可以称为人。善于治国安邦,可以称为有学问。能够稳定危局平定叛乱,可以称为有才干。治理天下国家的雄才大略,可以称为文德。犹如雨后之清风明月般开朗洒脱,可以称为风度。将自己和世间万物融为一体,这便是大仁大爱。

    以心术为本根[42],以伦理为桢干[43],以学问为菑畬[44],以文章为花萼[45],以事业为结实[46],以书史为园林[47],以歌咏为鼓吹[48],以义理为膏粱[49],以著述为文绣[50],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51],以前言往行为师友[52],以忠信笃敬为修持[53],以作善降祥为受用[54],以乐天知命为依归[55]。

    【译文】

    把方正的内心当作根本,把万事万物的条理当作主干,把学问当作良田;把文章当作花朵,把事业当作果实,把记载先贤言行的书籍当作园林;把歌咏圣贤遗作当作典雅的乐曲,把义理当作精美的食物,把著书立说当作华美的衣服;把诵读当作耕耘,把记录和求教当作积累,把古圣先贤的言行当作良师益友;把忠正、诚信、朴实、恭敬当作修身的标准,把行善获福当作上天的恩赐,把乐天知命当作人生的宗旨。

    【源流】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八十六《臣林记》“顾璘”条载:“(顾)璘居恒言:‘士大夫当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植干,以学问为菑畬,以事业为结实,以文章为花萼。’”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顾璘之语。

    懔闲居以体独[56],卜动念以知几[57],谨威仪以定命[58],敦大伦以凝道[59],备百行以考旋[60],迁善改过以作圣[61]。

    【译文】

    一人闲居独处时应当以严肃的态度来体悟先贤“慎独”的教诲,内心若有动念便要预先有所估计,善于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细微征兆,细心注意自己庄重的容止仪态以此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尊崇伦常大道使自己成为贤者,使自己的各种行为完备进退交往无不圆融妥当,内心向善并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使自己成为圣贤。

    【源流】

    明刘宗周《人谱》“证人要旨”条下:“一曰懔闲居以体独,二曰卜动念以知几,三曰谨威仪以定命,四曰敦大伦以凝道,五曰备百行以考旋。”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62],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63],是圣贤第一等工夫[64]。

    【译文】

    把自己的良心放入胸中,这便是圣贤最高的学问;在自己的职位上尽到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圣贤最高的修养。

    【源流】

    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卷七:“心要在腔子里。”

    万理澄澈[65],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66],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如果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明白透彻了,那么心思便愈加专精细密;如果心思能够专注,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便愈加通达流畅。

    【源流】

    清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卷六《守道学案》“安丘刘先生”条:“(刘先生)又曰:‘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按,“安丘刘先生”即刘源渌,《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刘源渌之语。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67];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宇宙内千千万万的事,都是自己的分内之事;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宇宙内千千万万的事。

    【源流】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十八“文安陆象山先生九渊”条:“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陆九渊之语。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体虽然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产生,但内心的思考已经追溯到了天地万物产生之前;身体虽然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但内心却已升到了天地之上关照着这个世界。

    【源流】

    清金武祥《粟香随笔》卷六:“‘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邵康节先生诗也;‘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陈白沙先生诗也;均于高超处有学问在。”按,《格言联璧》“身在天地后”二句当本于宋代邵雍之语;“身在万物中”二句当本于明代陈白沙之语。

    观天地生物气象[68],学圣贤克己工夫[69]。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70]。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的景象,学习圣贤克己修身的功夫。从自强不息做起,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后仍坚持不懈方为圆满。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71]。以圣贤之道奋始易[72],以圣贤之道克终难[73]。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74];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75]。

    【译文】

    用圣贤之道来教育别人很容易,然而用圣贤之道来管理自己却很难。嘴里讲讲圣贤之道很容易,但要亲自践行圣贤之道却很难。践行圣贤之道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但要自始至终地践行却很难。圣贤之道是一套完整的学问,就像君主想要推行王道必须以其自身的德行作为根本。后代的学问将这套完整的体系割裂开来,不修养自己的德行只顾着管教别人。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人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以圣贤之道当人易,以圣贤之道慎独难。以圣贤之道口耳易,以圣贤之道心得难。以圣贤之道处常易,以圣贤之道处变难。过此六难,真到圣贤地步。区区六易,岂不君子路上人,终不得谓笃实之士也。”

    口里伊周[76],心中盗跖[77],责人而不责己[78],名为挂榜圣贤[79];独懔明旦[80],幽畏鬼神[81],知人而复知天[82],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嘴里说着伊尹、周公等圣贤高尚的德行,心中却如同盗跖那样的强盗一般卑劣不堪,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这种人就叫“挂榜圣贤”;白天独处能够严肃不苟,夜晚能够敬畏鬼神,懂得人事更懂得天道,这才是有根底的学问。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83],醉时勇,醒来退消[84],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85],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如同醉汉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便消退了,没有一点力气;没有学问的见识,就如同厨师面对着炉灶烧火,只有面前光明,而背后左右,却都注意不到。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四:“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时索然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理以心得为精[86],故当沉潜[87],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88],故当博洽[89],不然,臆说杜撰也[90]。

    【译文】

    道理要用心领悟才会理解得好,所以应当潜下心来体会,不然就会流于耳边口头的说教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所以应当学识广博,不然就会流于毫无根据的叙述和虚构了。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只有一毫粗疏处[91],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92],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93];只有一毫二三心[94],便守理不定[95],所以说惟一[96],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97]。

    【译文】

    哪怕有那么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便会认识道理认识得不真切,所以说唯有精益求精,如若不然,面对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必然会犹豫不决;哪怕有那么一丝一毫的三心二意,便不能坚守真理,所以说唯有坚定专一,如若不然,面对利害权衡时必然改变原来的立场。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接人要和中有介[98],处事要精中有果[99],认理要正中有通[100]。

    【译文】

    对待他人要宽和而不失原则,处理事情要周密而不失果断,认识道理要严正而不失通达。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三:“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101];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在古人之后,议论古人的功过得失很容易;如果自己处在古人的位置上,做古人所做的事就会发现很难。

    【源流】

    清张培仁《静娱亭笔记》卷二:“薛文清公曰:‘在古人后,议古人之事易;处古人地,为古人之事难。’”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薛瑄之语。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102];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103]。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有益的话,就会将它放到自己身上付诸实践;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有益的话,却竭力用它来取悦他人。

    【源流】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七“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条注文:“《北堂书钞》引《新序》云:‘齐王问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如?对曰: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新序》载录墨子之语。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104],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105]。

    【译文】

    古时的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努力学习;现在的君子,认为无能很可耻,所以极力掩饰。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106],熟读五经诸史[107]。

    【译文】

    要想眼界开阔,就要广泛游历各地名山大川;要想度量宏大,就要熟读儒家经典和历代史书。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108];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109]。

    【译文】

    先读经书,后读史书,讨论事情就不会与圣贤的观点相违背;读过了史书,再来读经书,看书就不会只停留在章节句子的层面了。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议论伟[110];观云物则眼界宽[111],去嗜欲则胸怀净[112]。

    【译文】

    读圣贤经传,学问才会根底扎实;看历代史书,议论才会精辟奇伟;饱览山川美景,眼界才会开阔;戒除不良嗜好和欲望,心地才能纯洁干净。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113],别无奇书[114]。

    【译文】

    家中庭院之内,总有些事物会带给人莫大的快乐;儒家六经之外,便没有值得称道的书了。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读没有看过的书,就如同得到益友;读看过的书,就如同遇到故人。

    【源流】

    明陈继儒《陈眉公集》卷十四《读书十六观》:“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115];勿助勿忘[116],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何须过多地思考和忧虑呢?内心应当如止水一般平静;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不思进取,学习当如流水一般持之以恒。

    心不欲杂[117],杂则神荡而不收[118];心不欲劳[119],劳则神疲而不入[120]。

    【译文】

    心不要杂乱,内心杂乱就会心神涣散而不能集中精力;心不要劳累,内心劳累就会精神疲惫而不能充分思考。

    【源流】

    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六《学规》“参议葛寅亮课语”条:“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葛寅亮之语。

    心慎杂欲[121],则有余灵[122];目慎杂观[123],则有余明[124]。

    【译文】

    内心要慎防杂念,使心思保持纯净,这样才能思维敏捷;眼睛要慎防乱看,使眼睛得到休息,这样才能目光敏锐。

    案上不可多书[125],心中不可少书;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126]。

    【译文】

    书桌上的书不宜太多,心中的书却不能太少;鱼离开了水身体就会干枯,心离开了书精神便没了寄托。

    【源流】

    明缪昌期《从野堂存稿》卷八《论文》:“案上不可多书,胸中不可少书。”

    志之所趋[127],无远勿届[128],穷山距海不能限也[129];志之所向,无坚不入[130],锐兵精甲不能御也[131]。

    【译文】

    只要追求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即便高山大海也无法阻挡;只要追求远大的志向,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拦,即便强大的军队也无法抵挡。

    【源流】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三《志道字说》:“志之所趋,亡远不达,穷山钜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把意念沉潜得下[132],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译文】

    只要把心思沉潜下来,没有什么事理会弄不明白;只要能把志气激发起来,没有什么事情会做不好。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133],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134],便如胶柱鼓瑟[135],一毫转动不得。

    【译文】

    求学不虚心,便像用水浇石头一样,水一点儿也进不去;学习不用心领悟,便像用胶粘住弦柱的瑟一样,一丝一毫都无法转动,没有收获。

    不体认[136],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137];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译文】

    学习不用心体察认识,便像闪电照过万物,一点儿也没掌握得到;学习不亲自实践,便像走水路却要用车,走旱路却要用船,一点儿作用都起不了。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138];读书在有渐[139],渐乃克底有成[140]。

    【译文】

    读书贵在有怀疑精神,有怀疑才能启发人们探寻真理;读书要循序渐进,能循序渐进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成就。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141];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学习求取道理,应当得到自己内心的认可;和别人谈论道理,应当得到别人内心的认可。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142];蹉跎岁月[143],问何时报答君亲[144]。戒浩饮[145],浩饮伤神。戒贪色[146],贪色灭神[147]。戒厚味[148],厚味昏神[149]。戒饱食,饱食闷神[150]。戒多动,多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151]。戒多忧,多忧郁神[152]。戒多思,多思挠神[153]。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苦神。

    【译文】

    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待将来担当天下大任;虚度光阴,试问何时才能报答君王和父母。戒酗酒,酗酒损伤神志。戒好色,好色销蚀神志。戒美味,美味使人神志迟钝不敏。戒饱食,饱食使人神志昏沉欲睡。戒多动,多动使人神志混乱。戒多言,多言使人神志损耗。戒多忧,多忧使人神志郁结。戒多思,多思使人神志扰乱。戒久睡,久睡使人神志疲乏。戒久读,久读使人神志劳顿。

    【源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三《评文》:“只是这个人须要养起精神,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多动,多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苦神。人若调养得精神完固,不怕文字无解悟,无神气,自是矢口动人,此是举业最上一乘。”

    * * *

    [1] 世家:门第高贵、世代相传的名门望族。《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仲子,齐之世家也。’”汉赵岐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

    [2] 积德:积累德行。

    [3] 即未:即便没有。

    [4] 究竟:终究,最终。

    [5] 不期:不期待,不要求。

    [6] 徒:仅,只。

    [7] 擅(shàn)一艺微长:擅长一门微不足道的技艺。微,微不足道的,不值一提的。长,长处。此处指技艺或能力。

    [8] 读书种子:有才学,能够传承文化的读书人。宋黄庭坚《山谷别集·戒读书》:“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9] 恕(shù):推己及人,发自内心地理解他人,即孔子的“忠恕”之道。《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宋邢昺疏:“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己度物也。”

    [10] 子臣弟友:做儿子、做大臣、做弟弟、做朋友。指人在社会中总要不可避免地处于这几种位置与角色之中。《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1] 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本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2] 名教:名分与教化,指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根据制定的名分与伦理准则的礼法体系。《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夺于其下,何数也?”

    [13] 文学:学问。功名:功业。

    [14] 谬(miù):错误。此处指造成不好的影响。

    [15] 文学功名适济其奸:学问和功业恰好会助长他的邪恶。适,恰好,恰巧。济,帮助,助长。奸,恶行,不好的行为。

    [16] 战虽有阵:作战虽然要有队形。阵,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形。

    [17] 丧(sāng)虽有礼:办理丧事虽然要有一定的礼节。丧,办理丧事。礼,礼节,礼数。《论语·八佾》:“丧,与其易也,宁戚。”

    [18] 行:品行,即道德修养。

    [19]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回旋不定的风,是不可以作为依据来调定与节气对应的音律的。飘风,回旋不定的风。古人“候气定律”,依据季节变换来调定与之相配的不同音律,飘风回旋不定,不能代表季节的变化,所以不可依据它来调定音律。《礼记·月令》:“律中大蔟。”汉郑玄注:“律,候气之管,以铜为之。中犹应也。孟春气至,则大蔟之律应。应,谓吹灰也。”宫商,即宫、商、角、徵、羽,代指“五音”。

    [20]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kuì):精明偷巧的妇人不可以让她主持家中事务。巧妇,精明偷巧的妇人。主,主管,掌管。中馈,原指家中饮食之事,这里代指家中事务。《周易·家人卦》:“象曰:‘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唐孔颖达正义:“妇人之道,巽顺为常,无所必遂,其所职主,在于家中馈食供祭而已。”

    [21] 文章之士:只会写写诗词文章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22] 经济:经世济民,即治理国家,救助百姓。

    [23] 心性见之事功:人在修炼自己心性的同时,进而实现了人生价值建功立业。心性,此处指对心志和性情的修炼。事功,事业和功绩。

    [24] 舍:除去。

    [25] 求性道不外文章:探求修炼心性之道,不外乎研读圣贤文章。性道,修炼心性之道。文章,此处指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文章。

    [26] 至行:最高的品行。

    [27] 庸行:普通的日常行为。此处指做好普普通通的日常小事。庸,普通,平常。《周易·乾卦·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唐孔颖达正义:“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

    [28] 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29] 小心:小心谨慎。此处指时时刻刻不忘做人做事的规矩和礼数。

    [30] 上达:提升德行,向上发展。《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1] 下学:留心学习身边的普通小事。《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唯天乎!’”

    [32] 远到:目光长远思虑周全。

    [33] 近思:充分思考当下自己的不足。《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宋邢昺疏:“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

    [34] 经:治理,管理。

    [35] 危:危险混乱的局面。变:变乱,叛乱。

    [36] 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逸周书·谥法》:“经纬天地曰文。”

    [37] 文:文德。

    [38] 霁(jì)月:雨后的明月,比喻开朗的胸襟。霁,雨雪停止。光风:雨后日出吹拂的和风,比喻洒脱的气度。宋陈棣《郑倅生辰》:“二十八宿罗心胸,霁月光风映眉宇。”

    [39] 度:气度,风度。

    [40] 万物一体:将自己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41] 仁:此处指关照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

    [42] 心术:心思。此处指方正的内心。本根:根本。

    [43] 以伦理为桢(zhēn)干:将世间万物的条理当作主干。伦理,事物的条理。桢干,古代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此处指主干。

    [44] 菑(zī)畬(yú):土地,农田。菑,新开垦的田地;畬,开垦两年以上的田地。《周易·无妄卦》:“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汉郑玄注:“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45] 花萼(è):花朵。

    [46] 结实:果实,成果。

    [47] 书史:书籍,即记载历代圣贤言行事迹的著作。

    [48] 鼓吹:音乐。

    [49] 膏粱:肥肉和细米,泛指精细的食物。膏,肥肉。粱,细粮。《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50] 以著述为文绣:把著书立说当作华美的衣裳。著述,著书立说。文绣,精美的纹饰。此处代指华美的衣裳。

    [51] 以记问为居积:把记录和求教当作积累。记问,记录和求教。居积,积累。

    [52] 前言往行:古圣先贤的言行。《周易·大畜卦》:“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唐孔颖达正义:“多记识前代之言,往贤之行,使多闻多见,以畜积己德。”

    [53] 以忠信笃(dǔ)敬为修持:把忠正、诚信、朴实、恭敬当作修身的标准。笃,朴实,质朴。敬,恭敬。修持,修身。《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4] 作善:行善,做好事。降祥:使上天降下祥瑞,即获福。《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受用:得到好处。此处指得到上天的恩赐。

    [55] 乐天知命:顺应天意安守本分且怡然自得。《周易·系辞下》:“乐天知命,故不忧。”依归:此处指人生的宗旨。

    [56] 懔(lǐn)闲居以体独:独居时要以严肃的态度体悟圣贤“慎独”的教诲。懔,严肃,令人敬畏。闲居,独居,独处。独,即“慎独”,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指人在无人监管的独处环境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数。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7] 卜动念以知几(jī):心中若想有所行动,就要预先有所估计,善于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细微征兆和迹象。卜,预料,估计。几,事物发展变化的细微征兆和迹象。《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58] 谨(jǐn)威仪以定命:细心注意自己庄重的容止仪态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谨,谨慎,细心。威仪,庄严的容止和仪态。定命,掌握把控自己的命运。

    [59] 敦(dūn)大伦以凝(níng)道:尊崇伦常大道以求能够成为贤者。敦,尊崇。大伦,伦常大道,即传统社会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凝道,集道于身,即成为圣贤。凝,聚集,集中。

    [60] 备百行以考旋:使自己各种行为完备,进退交往无不圆融妥当。备,使……完备。百行,各种行为。考旋,实为化用《周易·履卦》“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意在说明通过改善自己的行为,可以使人的日常进退交往处于圆融妥当的完美状态。

    [61] 迁善改过以作圣:改过向善成为圣贤。迁善,改过向善。圣,圣贤。《周易·益卦》:“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62]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把自己的良心放在胸中。本心,指良心。《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宋孙奭疏曰:“是谓失其本心者矣,是忘其义者矣,故本心即义也。”腔子,胸膛。

    [63]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在当下自己的位置上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尽,竭尽。本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素位,当下自己所在的位置或职位。《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64] 工夫:此处指修养。

    [65] 万理澄澈: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明白透彻。澄澈,明白,透彻。

    [66] 凝聚:专注,专心。

    [67] 分(fèn)内:本分之内,即职责所在。

    [68] 天地生物:即天地万物。气象:景色,景象。

    [69] 克己:克制约束自己。《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70] 至诚无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后仍坚持不懈。至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无息,不停息,坚持不懈。

    [71] 躬(gōng)行:亲自践行。《孔子家语·六本》:“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

    [72] 奋始:开始。

    [73] 克终:能够坚持到最后。克,能够。《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4] 行王道必本天德:推行王道必须要以君主自己的德行作为根本。行,推行。本,以……为根本。天德,此处指君主自身的德行。

    [75] 不修己只管治人:不修养自己的德行却只顾着管理别人。修,修养德行。管,顾。治,管理。

    [76] 伊周:伊尹、周公,分别是商、周两朝开国贤臣。此处指品行高尚。伊尹,名挚,商朝开国名臣,辅佐商汤成就王业。商汤离世之后,其孙太甲即位,太甲无道,伊尹流放太甲于桐宫,后来太甲悔过,伊尹将其迎回,恢复太甲王位,伊尹离世,商王葬以天子之礼。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武王离世之后,周公摄政辅佐武王之子成王,平定叛乱,制礼作乐,为西周王朝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77] 盗跖(zhí):相传为春秋末期大盗,生性残暴,后多泛指强盗。此处指内心险恶。《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宋孙奭疏:“盗跖最为贪利者。”

    [78] 责:要求。

    [79] 挂榜圣贤:徒有其表、没有真正才学德行的伪君子。

    [80] 独懔明旦:白天独处时能做到态度严肃。明旦,天亮。此处指白天。

    [81] 幽畏鬼神:夜晚时能够敬畏鬼神。幽,光线暗。此处指晚上。

    [82] 知人而复知天:不仅懂得人事,更懂得天道。

    [83] 殴:打。

    [84] 退消:退却消散。

    [85] 庖(páo)人炀(yáng)灶:厨师面对着炉灶烧火。庖人,厨师。《墨子·尚贤中》:“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炀,此处指烧火。灶,炉灶。

    [86] 心得:用心领悟。

    [87] 沉潜:潜心、专注。《尚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88] 事以典故为据:事理要以有出处的文献作为根据。典故,此处指有文献出处作为依托和根据。

    [89] 博洽:学识广博。《后汉书·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90] 臆(yì)说杜撰(zhuàn):毫无根据的叙述和虚构。臆说,毫无根据的叙述。杜撰,臆造,虚构。宋王楙《野客丛书·杜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然仆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

    [91] 粗疏:疏忽大意。

    [92] 惟精:唯有精益求精。《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精益求精。

    [93] 众论淆(xiáo)之而必疑:众说纷纭必定让人心生疑惑。众论,众人的言论。淆,混乱。

    [94] 二三心:三心二意,不专心。

    [95] 守理不定:坚守真理不够坚定。

    [96] 惟一:唯有专一。

    [97] 利害临之而必变:面临利害权衡时必然改变立场。利害,利害权衡。变,此处指改变自己坚守的真理。

    [98] 接人:待人。和:宽和。介:耿直。此处指坚持原则。

    [99] 处事:处理事情。精:精细,周密。果:果断,果敢。

    [100] 正:严正。此处指坚持原则和立场。通:通达。此处指面对具体问题时要不失灵活与变通。

    [101] 失:功过得失。

    [102] 附于其身:放在自己身上。此处指将“善言”付诸实践。

    [103] 务以悦人:竭力讨好他人。务,竭力,尽力。悦人,讨好他人。

    [104] 病:担忧,担心。

    [105] 讳(huì):回避,忌讳。

    [106] 宏:大。

    [107] 熟读五经诸史:熟读儒家经典和历代史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此处“五经”代指儒家经典。诸史,历代史书。

    [108] 论事不谬于圣贤:讨论事情不会与圣贤的观点相违背。谬,错误,违背。

    [109] 章句:古诗文的章节和句子。

    [110] 史鉴:《史记》与《资治通鉴》合称,后多代指史书。

    [111] 云物:景色,景物。此处指饱览名山大川美景。

    [112] 嗜(shì)欲:不良的嗜好和欲望。

    [113]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此处代指儒家经典。

    [114] 奇书:值得称道的书。

    [115] 居心:内心。

    [116] 勿助勿忘:指学习既不要因急于求成而操之过急,又不要因不求上进而荒废学业。助,此处指操之过急。忘,此处指不思进取。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17] 杂:杂乱。此处指心中想法太多。

    [118] 神荡而不收:精神涣散无法集中精力。荡,涣散。收,集中精力。

    [119] 劳:劳累。

    [120] 神疲而不入:精神疲惫无法充分思考。入,此处指充分思考。

    [121] 心慎杂欲:内心慎防各种杂念。慎,慎防,小心防备。

    [122] 余灵:更多精力。此处指思维敏捷。

    [123] 目慎杂观:眼睛慎防到处乱看。

    [124] 余明:更多目力。此处指目光敏锐。

    [125] 案:书桌,桌子。

    [126] 索:尽,无。

    [127] 志之所趋:心志所向。

    [128] 无远勿届:再远的地方也会到达。《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届,到。

    [129]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高山大海也不能阻挡。穷山,极高的山。距海,即巨海,深广的大海。限,阻挡,阻隔。

    [130] 无坚不入:即无坚不摧。此处指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拦。入,攻占。

    [131] 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抵挡。锐兵精甲,代指强大的军队。锐兵,锋利的兵器。精甲,坚实的盔甲。御,抵御,抵挡。

    [132] 意念:心思。

    [133] 沃:浇,灌。

    [134] 开悟:用心领悟。

    [135] 胶柱鼓瑟:鼓瑟时要依靠转动瑟上的弦柱来调节声音,如果用胶粘住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136] 体认:体察,认识。

    [137] 把捉:把握,掌握。

    [138] 启信:启发人们探寻真理。信,此处指真知、真理。

    [139] 渐:循序渐进。

    [140] 克底有成:坚持到底,有所成就。

    [141] 点头:认可,赞同。

    [142] 留他日担当宇宙:留待将来担当天下大任。留,留待。他日,将来。宇宙,此处代指天下。

    [143] 蹉(cuō)跎(tuó)岁月:虚度光阴,荒废时日。蹉跎,虚度,荒废。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144] 君亲:君王与父母。

    [145] 浩饮:又作豪饮,即酗酒。

    [146] 贪色:贪恋美色。

    [147] 灭:销蚀,耗尽。

    [148] 厚味:美味,亦可指肉食。

    [149] 昏:神志迟缓。

    [150] 闷:精神懈怠,昏昏欲睡。

    [151] 损:损耗,减少。

    [152] 郁:郁结,压抑。

    [153] 挠(náo):扰乱,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