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读书游历时期

萧涤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杜甫诗选注最新章节!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为了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比较清楚地看出杜甫创作的发展过程,以及他的创作和他的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把杜甫的诗,大体上分成了四个时期。

    这第一期,是读书游历时期,包括他三十四岁以前的作品。据《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可见,杜甫打七岁时起便已经有诗,到他四十三岁写《进雕赋表》时,连同文章(即所谓“笔”)已有了一千多篇。那么照理推算,其中属于三十四岁以前作的诗,少说也该有个三四百首。可是,据现存的诗来看,我们能确定为这一时期作品的,总共不过二十几首。这自然是一种遗憾,因为使我们不能看到这位诗人的创作全貌。

    尽管这期作品遗留的是这样少,但我们认为仍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来处理。因为在这一时期,杜甫写过好几百首诗,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抹杀;同时,即从这些诗来看,由于时代和生活的不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都自成一个段落,如果和第二期混淆起来,合并起来,便不易看清杜甫创作的转变和发展的迹象。

    杜甫三十四岁以前,正是所谓“开天盛世”,他自己也过着一种“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快意”了“八九年”。因此,这一期的诗,主要是写个人生活或摹写景物,充满一种年少气盛的活力。但在个别诗篇里,我们也可看出诗人杜甫对人民的灾难已流露了他的同情,对上层社会的“机巧”,也初步有了憎厌,这正是他此后诗歌成长的根苗。

    在诗的体裁方面,这时写得最多也最成熟的是五言律诗,其次是五言古体诗,所谓“长句”的七言古和七言律,这时似很少写(现存的只七律一首)。五言排律和五七言绝句也很少(现存的只五言排律和七绝各一首)。诗的规模也不大,篇幅很短,《临邑舍弟》一首一百二十字,算是最长的了。

    总之,第一期,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杜甫的创作准备时期。

    望岳

    岱宗夫如何[1]?齐鲁青未了[2]。造化钟神秀[3],阴阳割昏晓[4]。荡胸生层云[5],决眥入归鸟[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

    中国有五岳,这是望的东岳————泰山。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第一次游齐赵,大概就是这时写的,要算是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他这时二十五岁,然而气魄的雄伟,语言的警拔,已足够“惊人”了。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8]。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9];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10]。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11]。

    这和前诗《望岳》同是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是他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因结构谨严,格律工稳,故前人多取以为式。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12],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13],风入四蹄轻[14]。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15]。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16]。

    房兵曹不知是何人。杜甫本善骑射,也很爱马,对马有真感情,故所有咏马的诗都极深刻,往往就寄托了自己的精神。

    画鹰

    素练风霜起[17],苍鹰画作殊[18]: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19]。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20]。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21]!

    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22],衣露净琴张[23]。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24]。检书烧烛短[25],看剑引杯长[26]。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27]。

    这个庄,就是庄园。唐时地主庄园经济很发达,不少诗人都有庄园,诗题中也常有“山庄”、“山池”、“池馆”、“别墅”一类名词。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28]。闻道洪河坼[29],遥连沧海高。职司忧悄悄[30],郡国诉嗷嗷[31]。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32]。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33]。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34]。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35]。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36]。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37]。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38]。吾衰同泛梗[39],利涉想蟠桃[40]。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41]。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只末二句是散行的。杜甫弟有颖、观、丰、占四人,仇兆鳌以此诗“舍弟”是指颖。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些问题。黄鹤据《新唐书·五行志》:“开元二十九年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的记载,认为作于是年。张则表示怀疑,说开元二十九年杜甫才三十岁,而诗中有“吾衰同泛梗”的话,是岂其少作耶?按杜甫晚年所作的《上水遣怀》诗曾说:“我衰太平时,身病戎马后。”那么这首诗所说的“吾衰”,也不应但从年龄上来解释。从诗的总的情调来看,应该是困守长安以前,亦即三十五岁以前的作品。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42],所历厌机巧[43]!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44]。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45]?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46]!李侯金闺彦[47],脱身事幽讨[48]。亦有梁宋游[49],方期拾瑶草[50]。

    这是天宝三载(七四四)所作。是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前八句自叙,后四句方及李白。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51],北渚凌清河[52]。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53]。云山已发兴,玉珮仍当歌[54]。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55]。蕴真惬所欲[56],落日将如何[57]?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58]!

    这是天宝四载(七四五)夏在济南历下亭即席所赋。李北海即李邕,时为北海太守,是当时文豪兼书家。李林甫素忌邕,天宝六载正月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馀。历下亭(今名客亭)在济南大明湖,因历山得名。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59],未就丹砂愧葛洪[60]。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61]?

    此诗大概作于天宝四载游齐赵时,是现存绝句中最早的一首。

    * * *

    [1] 岱宗,即泰山。夫如何,是自己问自己。初见泰山,有点瞠目结舌,一时感到难以形容,不免心口商度沉吟起来。有人以为“夫”当作“大”,便索然无味了。

    [2] 这一句是自答。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是指山色,作名词用。未了,没完。是说走出齐鲁的国境,还望得见,极写泰山的高大。只五个字,囊括数千里。

    [3] 造化,即天地或大自然。钟,是结聚或集中的意思。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4] 阴,是山后背日处,阳,是山前向日处,阴处为昏,阳处为晓。割,是分割。《史记》说昆仑之高是“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的,可悟“割”字的用意。

    [5] 这是倒装的句子。望见山上云气层叠,故心胸为之开豁。

    [6] 决,是裂开。眥,音字,眼角。决眥,形容张目极视的样子。鸟向山飞,目随鸟去,所以说入归鸟。岑参诗:“鸟向望中灭”(《南楼送卫凭》),可与此句互参。这和上句都是写望时的出神,故下文有登山的打算。

    [7] 会当,就是定要。“会当”、“会须”或“会”都是古人口语,多半含有“要”的意思。《通鉴·唐纪四十六》:“会归上都。”胡注:“会,合也,要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杜甫的壮志和毅力,能开拓读者的眼界和心胸,鼓舞人们积极向上。韩愈诗:“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本此。据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诗:“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则杜甫实已“凌绝顶”。但没有留下诗。

    [8] 首二句点出登楼。兖州为汉之东郡。《论语》:“鲤(孔丘的儿子)趋而过庭。”杜甫父亲杜闲这时作兖州司马,他来省视,故曰“趋庭”。初,初次。

    [9] 这两句写登楼纵目所见远景。海岱青徐,都和兖州接境。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

    [10] 这两句写登楼纵目时所见古迹。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所刻石碑。馀,残馀。鲁殿,指鲁灵光殿,汉景帝子鲁共王所建。王延寿有《鲁灵光殿赋》。殿在曲阜县东二里。

    [11] 这两句总结。古意承上两句来。临眺与上纵目照应。凭高怀古,故不免踌躇惆怅。

    [12] 大宛,汉西域国名,出善马。宛,读鸳,平声。大宛名,是说著名的大宛马。

    [13] 《齐民要术》:“马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批,削也。峻,尖锐。

    [14] 是说奔走时,四蹄轻快如风入。宋楼钥诗“竹批双耳风入蹄”,就是袭用杜甫这两句诗的。

    [15] 这两句进一步写马的气概和品质,简直像一个血性男子。无空阔,不知有空阔,极力形容马之善走,是杜甫的创语。用一“真”字,言外大有人不如马之意。

    [16] 骁腾有如此,总顶上四句。末句一断,并期望房兵曹立功万里之外。

    [17] 素练,画鹰所用的白绢。风霜,主肃杀,这里形容画鹰的凶猛如挟风霜之气,和画马诗“缟素漠漠开风沙”同一手法,不是形容素练的光洁的。

    [18] 殊,殊异,是说画得非常出色。这句说明上句,同时起下四句。

    [19] 二句以真鹰比拟画鹰。身,就是竦身,是有所思的样子。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一说,胡人碧眼,故以为喻。

    [20] 二句又从画鹰想到真鹰。绦是丝绳,镟是转轴(即辘轳),用绦缚鹰足系在镟上。轩楹,画鹰所在的地点。势可呼,是说可以呼唤去打猎,极言画之逼真。

    [21] 末二句承“势可呼”来,含义甚广,艺术手法甚高,其中有着杜甫自己的精神。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触到他那种奋发有为的热情和嫉恶如仇的性格。何当犹安得。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把凡鸟作比喻看,是对的。

    [22] 纤月,是未弦之月。所谓“新月曲如眉”。

    [23] 张,就是弹琴。琴音清,所以说净琴。

    [24] 这两句写月落后庄园中夜景。因月落,但闻水声,所以说暗水。带,就是映带、拖带。月落,故星光特别显得明亮。按《不寐》诗云:“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可作“带”字的注脚。

    [25] 这位姓左的主人大概有不少藏书,检阅费时,故烧烛短。

    [26] 看剑,一作说剑,不确。大概是后人见《庄子》有《说剑》一篇,想替杜诗找出处,因而妄改。说剑不必有剑,看剑,则剑在目前,意境是大不相同的。看剑令人气旺,故喝起酒来也痛快。长,深长。引杯长,即所谓“引满”,也就是喝满杯。

    [27] 诗罢,即诗成。吴咏,用江南的吴音吟诗。杜甫曾游吴越,今闻吴咏,故想起旧游。扁舟,小船。

    [28] 首二句说明河溢的由来。二仪,即天地。积风雨,久雨。诗题先序书至,次序苦雨河泛,诗则先序苦雨河泛,再落到舍弟书至,故不平直,有气势。

    [29] 坼,即决口。

    [30] 职司,职在防河的有司(官吏)。《诗经》:“忧心悄悄。”

    [31] 这句是说灾区的地方官吏诉说灾民嗷嗷待哺的惨况。

    [32] 这里才说到自己的弟弟。簿曹,官名。

    [33] 版筑,用版夹土而筑。不时操,是说无时无刻不在筑堤。这以下十一句都是书中所说的话。

    [34] 二句形容版筑的困难。相传周穆王至九江,叱鼋鼍为桥,又七月七日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真能这样,对筑堤防水该多么方便?但不能如愿,所以说“难假”、“空瞻”。假,假借。瞻,仰望。

    [35] 二句言面积之广。燕南,河北省南部。济上,济南、兖州一带。畎音犬,田中小沟。

    [36] 二句言大水久不退,以致螺蚌蛟螭诸水族横行陆地。

    [37] 二句言水势之大。徐关成了水府,碣石小若秋毫。碣石,山名,在渤海东。

    [38] 二句写河溢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白屋,就是百姓住的茅草屋,为水所冲,故只留孤树。青天,是没有狂风暴雨的天,但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39] 此下四句是杜甫自序。《说苑》:土偶谓桃梗曰:“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于诗的内容是写大水,同时杜甫这时还是一个没有职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40] 是说尽管我如泛梗一般无能,但还是想涉过大水去摘取蟠桃。《山海经》:“东海度山有大桃,屈盘三千里,名曰蟠桃。”

    [41] 二句承上,是说要用蟠桃为饵,把大鳌钓上来。掣,就是制服。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故杜甫有此想头。杜甫说这种大话,意在宽慰兄弟。

    [42] 东都,洛阳。

    [43] 这句诗说明杜甫对上层社会的憎恶。所历,是凡所经历。见得没有例外,全是些奸刁巧诈的东西。

    [44] 野人,杜甫自谦。腥,鱼类;膻,牛羊之属。朱门大户,顿顿鱼肉,杜甫既不习惯,又憎厌这般人,故有“蔬食常不饱”的话。

    [45] 青精饭,用南烛草木的叶子,杂茎皮煮取汁,浸米蒸饭,即作青色。据说,食之延年。

    [46] 杜甫不愿见这班机巧的人,所以想离开都市到山林去采药,但苦无资财,故终绝迹于山林。迹如扫,没有足迹。大药,就是金丹。唐代道教盛行,统治者和一般士大夫很多炼丹和服食金丹以求长生的。

    [47] 侯,是尊称。金闺,金马门。彦,有才华的人。天宝元年,李白至长安,玄宗(李隆基)命他供奉翰林,专掌密命。

    [48] 李白醉中曾令高力士脱靴,力士以为耻,便对杨贵妃说他的坏话,白自知不为所容,于是自求还山,所以说“脱身”。事幽讨,在山林中从事于采药和访道。

    [49] 梁宋,开封一带。

    [50] 瑶草,玉芝。看这两句,杜甫游梁宋时,很可能是和李白同时从洛阳出发的。

    [51] 东藩,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

    [52] 北渚凌清河,是说自北渚乘舟经清河往游历下亭。

    [53] 二句申明往历下亭之故。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齐地在海之西,故曰海右。自汉以来的经师如伏生等,皆济南人,又杜甫自注云“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坐”,故曰名士多。这两句诗,因为颂扬得实,已为后人作为对联,悬挂亭中(今改为门联)。

    [54] 唐时宴会有女乐。玉珮,指侑酒的歌伎。当,是当对的当。语本曹操诗:“对酒当歌。”有人解作应当或读作去声,都不对。

    [55] 这两句是流水对,写环境的清幽。水原也是能生凉的,但因亭有竹林荫蔽,更用不着水,所以说“空涌波”。空是空自或空劳。交流,指历水与泺水,二水同入鹊山湖。以上四句写亭内外景物。

    [56] 蕴真,用谢灵运诗“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是说此亭蕴含真趣(自然美),故以得一游为快。

    [57] 日落则席将散,不能久留。

    [58] 贵指邕,贱杜甫自谓。俱物役,是说无论公私贵贱,同是为事物所役使。因不得自由,故有难重游之叹。邕比杜甫要大三十四岁,称邕为“公”,与年龄亦有关。末四句写感想。

    [59] 相顾,见得彼此一样。时二人都流浪山东,故以飘蓬为比。

    [60] 葛洪,东晋人,闻交趾出丹砂,因求为勾漏令。李白好神仙,自炼丹药,这时又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但丹仍未炼成,杜甫则访问了另一道士华盖君,但未见到,故有此语。

    [61] 这两句是朋友相规的话,末句规意尤明显。跋扈,汉人口语,汉质帝说梁冀是“跋扈将军”,李贤注:“跋扈,犹强梁也。”北齐高欢说侯景“常有飞扬跋扈志”(见《北史·齐高祖纪》,仇、杨诸家注引作《侯景传》,误),虽添了两个字,意思也差不多。李白好任侠,曾手杀数人,又傲视一切,故说他跋扈。为谁雄,到底为了哪个而这样呢?见得世无知己。意思是希望李白不要太任性,应该收敛些。李、杜二人有很多共同点,但同中有异。杜甫嗜酒,却不甘心于“空度日”;也豪放,却不以“跋扈”为然,这是理解这两句诗所应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