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序

吴若准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洛阳伽蓝记集证最新章节!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譔

    三墳五典之說,九流百代之言,竝理在寰區,而義兼天下。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頂日感?,滿月流光,陽門飾豪睂之象,夜臺圖紺髮之形,邇來奔競,其風遂廣。至晉永嘉,惟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逾盛。王矦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蹟。於是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模山中之影。金剎與靈臺比高,宮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鄴,諸寺僧尼,亦與時徙。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游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夫耕稼,蓺黍於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聲?聞。恐後世無傳,故譔斯記。然寺數最多,不可徧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詳世諦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遠近為五篇。余才非箸述,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闕焉。

    大和十七年,後魏高祖遷都洛陽,詔司空公穆亮營造宮室,洛陽城門,依魏、晉舊名。

    東面有三門:

    北頭弟一門,曰建春門。

    漢曰上東門,阮籍詩曰步出上東門是也。魏、晉曰建春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東陽門。

    漢曰東中門,魏、晉曰東陽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陽門。

    漢曰望京門,魏、晉曰青明門,高祖改為青陽門。

    南面有三門:

    東頭弟一門,曰開陽門。

    初,漢光武遷都洛陽,作此門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來在樓上。後瑯琊郡開陽縣言南門一柱飛去,使來視之,則是也,遂以開陽為名。自魏及晉,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門。

    漢曰平門,魏、晉曰平昌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陽門。

    漢曰津門,魏、晉曰津陽門,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門:

    南頭弟一門,曰西明門。

    漢曰廣陽門,魏、晉因而不改,高祖改為西明門。

    次北曰西陽門。

    漢曰雍門,魏、晉曰西明門,高祖改為西陽門。

    次北曰閶闔門。

    漢曰上西門,有銅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魏、晉曰閶闔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北曰承明門。

    承明者,高祖所立,當金墉城前東西大道。遷京之始,宮闕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數詣沙門論議,故通此門,而未有名,世人謂之新門。時王公卿士常迎駕於新門,高祖謂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此門宜以承明為稱。遂名之。

    北面有二門:

    西頭曰大夏門。

    漢曰夏門,魏、晉曰大夏門。嘗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門甍棟干雲。

    東頭曰廣莫門。

    漢曰穀門,魏、晉曰廣莫門,高祖因而不改。廣莫門以西,至於大夏門,宮觀相連,被諸城上也。

    一門有三道,所謂九軌。

    序

    元魏崛起朔漠,奄有中原,高祖賢明,卜宅洛土,聲明文物,用夏變夷,洵乎軼符秦而跨江左。世宗忘其國恤,崇尚釋氏,太和政教,為之一衰。洎乎母后臨朝,閹人用事,外藩首禍,變故迭興。始則尒朱氏張卓、莽之凶焰,繼則賀六渾效曹、馬之故智,至永熙遷鄴,而魏祚移矣。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慨念故都,傷心禾黍,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凡夫朝家變亂之端,宗藩廢立之由,藝文古蹟之所關,苑囿橋梁之所在,以及民間怪異,外夷風土,莫不鉅細畢陳,本末可觀,足以補魏收所未備,為拓跋之別史,不特遺聞逸事,可資學士文人之考覈已也。其敘錄伽藍,始于閶闔宮前,西則永寕、胡統,逶而西則為建中、長秋、瑤光也;東則景樂,逶而東則為昭儀、修梵、嵩明也;其南則景林也;其中小寺則願會、光明、司農也。由是而及城外建春門,則明懸、龍華、瓔珞也,而宗聖、崇真、魏昌、景興、太康以次記焉。東陽門則莊嚴、秦太上君、正始也,青陽門則平等、景寕也,而歸覺附記焉。由東而南,開陽門則報德也,龍華、追聖在其東,而文覺、三寶、寕遠、正覺以次記焉。宣陽門則東有景明、大統,而西有高陽王寺也,而招福、雙女、永橋之歸正、菩提、城西之崇虛以次記焉。由南而西,西明門則沖覺也,西陽門則宣忠、白馬、光寶、法雲也,而王典御、開善以次記焉。壽邱里中則又有追光寺也,閶闔門則永明也,大覺在其西,而融覺在其東也。由西而北,則大夏門有禪虛也,廣莫門有凝圓也。此其次弟也。昔劉知幾言衒之此記,定彼榛枯,列為子註,後人合并,不可復辨。暇日流覽,意存復古,忘其淺陋,重為分析,古本既無由見,未必一如舊觀。而綱目麤具,讀是書者,或有取乎圖一篇,集證一卷,附於簡端卷末,世之君子,糾其謬焉。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既望,錢塘吳若準自序。

    若準字次平,一字耘石,菘圃相國之孫,居平湖北門內之趙家濵。少孤,奮志力學,長於攷據,兼通六法。成道光辛丑進士,視學江西,卒於任。

    洛陽伽藍記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