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历

罗尔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罗尔纲集最新章节!

    一 引言

    太平天国革命,颁行了新历法天历。天历的颁行,在自古行使阴阳历 [1] 的中国,革了孔丘“行夏之时” [2] 法古守旧的命,表达了农民阶级敢于“上掩乎孔、孟” [3] 、敢于“自圣公然蔑古圣” [4] 、敢于创造“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 [5] 的豪情壮志。天历是一个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的节气为造历原理的四季历法,在天文上和气象上都有它的价值,并且整齐划一,使用方便,在当时世界历法上具有进步的意义,对今后世界改历也还有参考的价值。因此,对天历试作初步的评价,是有意义的。

    二 天历的内容和形成

    天历以366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31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30日。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16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15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15日。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公元1859年)改40年为一斡年,逢斡之年每月28日,节气俱14日平匀。现将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正月建 甲寅牛宿

    初一壬申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已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 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氏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以次各月都照此递推排列下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二十八宿是记礼拜。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是一年的岁首,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壬寅、癸荣 [6] 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到己未九年(公元1859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

    天历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如上述。

    三 天历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发明的节气作为造历的基本原理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称它为四季历法。

    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24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23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360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90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90度,秋分在黄经上是180度,冬至在黄经上是270度。在这四个节气各90度中,各匀分为6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15度,每年便共有24个节气。

    24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动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从春分起,黄经每隔15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24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我国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度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试把24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一)关于四季的变化的 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8个节气。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节气。

    (二)关于气温的 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5个节气。

    (三)关于雨量(降水)的 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7个节气。

    (四)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 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4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24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在历史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24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20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 [7] 。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二分四个节气 [8] 。那时候,采用土圭测日影方法,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而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由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上的实践,要求更加精密地划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以利于农事,所以,到西汉初年,其余20个节气也都确立起来 [9] 。于是可以表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为提供农耕日程的24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24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着再仰观天象了。

    由于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24份,排成24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360度,匀分为24份,在黄经上每隔15度,列成一个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24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太阳历的。

    在我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节气之所以能定岁时,以节气定岁时的历法之所以为太阳历,它的全部历理就在于此。太平天国的天历,便是根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上和气象学上这一个伟大创造和发明,用节气定岁时,以十二节为12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12个月的月中,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而以立春为岁首的四季历法。

    四 天历改革了中国古来行使的阴阳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阴阳历。阴阳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阴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于是阴阳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24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阴阳历平年是353日,或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因此,阴阳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11日左右。而阴阳历闰年却是383日,或384日,比回归年长18日左右。遇到闰年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19日左右。这样,同一节气在阴阳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1个月。所以,24节气固然弥补了阴阳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也正由于24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阴阳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阴阳历既有这一大缺点,“算数繁猥”,使用又不方便。而24节气却显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那末,何不如把阴阳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在太平天国颁行天历之前766年,由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作了初步的回答。他指出阴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他以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分,共12个部分。每一部分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如上例立春为孟春第一日,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日,春分居仲春之中。他造历用“气”,不用“朔”,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12个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他以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便于使用 [10] 。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正是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要求,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哪一方面来看,都比阴阳历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必须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就是离经叛道,要受迫害。所以沈括的建议,不但如他所说在当时要受到“怪怒攻骂”,就是直到清代中晚期,腐儒们还在反对。阮元攻击他“徒骋臆知,而不合经义” [11] ,张文虎攻击他“于古圣王敬授民时之意,大相背谬” [12] 。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的。

    太平天国的天历和沈括提出的新历建议都同是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历法。沈括的新历建议于1086年。太平天国的天历是冯云山于1847年在紫荆山区宣传革命被捕下桂平县监狱时制造的 [13] 。冯云山是不是看过沈括的书受了他的影响呢?我们的回答是没有的。因为沈括的新历建议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面,第一,在冯云山的时代,《梦溪笔谈》这部书,就是在通都大邑都难于访寻,在农村更不用说,而当时冯云山正是一个农村书塾的教师,他是难于看得到的;第二,《梦溪笔谈》在当时是一部一般的笔记,而那时候读书人读的和看的是经史;第三,沈括的新历建议,只是作为一条简短的笔谈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并不是一部历法专书,所以,冯云山是不可能看过《梦溪笔谈》受过沈括的影响的。那末,冯云山与沈括两人不同时不同地为什么却制造出同样的新历法来呢?从冯云山来说,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他在监狱里,念念不忘人民,他为人民制造新历法,就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一个伟大发明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至于沈括,他反对守旧,要求改革,所以他也能够反映出人民的发明和要求。这一件事实,说明了这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新历法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和要求,冯云山和沈括都是反映出这一种发明和要求的。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建国后第一个立春日,颁行了天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24节气,提出以节气定岁时的要求,也只有到了劳动人民政权的太平天国才能实行这一个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和要求的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新历法。

    五 天历的特点

    太平天国行使天历,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852年2月3日)颁行之日起,到己巳十九年四月十一日(清同治八年四月十七日,公元1869年5月28日)陕西保安县老岩窑陷落之日止,计在长江流域以及在南征北伐所到的地方行使了19年4个月。当时在太平天国克复的地方,人民把天历用熟了,因此,到太平天国失败,清朝反动政权复辟复用阴阳历之后,而太平天国所改干支的字,人民还是照样使用。时人有两句诗道:“不觉草茅忘忌讳,亥开丑好未全芟” [14] ,就是咏这件事。太平天国推行天历的效果居然到了这个地步。所以当时英国人麦都思(W.H.Medhurst)有观天历的推行可证太平天国确有进步及改革能力与趋向的评论 [15] 。

    天历采用太阳历,以节气为造历的基本原理,制造出一种四季分明,整齐易记的新历法。它在中国历法史上是一个富于革命精神又颇符合理想标准的新历法。论其特点,可以提出五点来评论:

    第一以四季成岁春、夏、秋、冬,四时代序而成岁。“岁”的含义是和四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按四季安排的历法,应该是最合自然规律的历法。中国古代历法虽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说法 [16] ,但中国自古来用的阴阳历,它的平年、闰年的长度与回归年相差太远,致使“岁年错乱,四时失位”,实在无法达到这个要求。至于阳历的日期虽然和气候变化有固定关系,但冬季跨在前后两年,却割断了四季与岁时的关系,也就是使“岁”的含义失掉了它最显著的一面意义。天历以节气定岁时,分一年为四季,每季三个月,一年二十四节气,月首为节,月中为气,每年正月初一元旦立春,为一年春季的第一日,四月初一立夏,为一年夏季的第一日,七月初一立秋,为一年秋季的第一日,十月初一立冬,为一年冬季第一日。历年与四季完全吻合,对于表示时令具有精确性,实为一种最合自然规律的好历法。1922年国际天文学会会议曾讨论历法改革问题,并在1923年设立改革历法的国际专门委员会。它研究和发表了由各种不同机构和以个人名义所提出的将近二百种新历设计,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种,其中一种便是四季历法,被称为国际新历。而我国早在1852年已由太平天国实行了这一种历法,这是应该大书特书的。至于将来国际预备采用的四季历法,系用天历的四季划分法呢,还是用天文学上的四季划分法呢,抑或是西洋习惯的四季划分法呢,这是还需要精细地进行研究的。但是,天历所采用的我国自古以来的四季划分法,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却是应该值得特别注意的。这是天历第一个特点。

    第二岁首符合我国人民的理想在气象上具有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在天文上也有它的一定的意义。我国历法,理想上以立春为岁首,而所行的阴阳历每月朔日,却依太阴为标准,因此事实上的元旦,很少能与立春相遇。所以中国有句古话说:“百年难遇岁朝春”,如果人生遇到元旦正逢立春的日子,那就是一件大喜事了。至于阳历以冬至后十日为岁首,实受耶稣诞日的影响,无论在天文上或气象上都没有意义。天历以立春为岁首,这一天,正是春季的开始,在气象上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日期。我国从周代以来,直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那时候,立春那天,当迎春的纸扎春牛经过门前时,母亲们带孩子去摩春牛,一边教唱道:“摩摩春官老爹头,养猪大过牛,养牛大过北山头!”立春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鼓舞农民热情去生产。而对一般人来说,在经过凛冽的寒冷之后,到了春回大地,也都同样地感到欢欣鼓舞。古人有一首歌咏立春的诗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17] 形象地唱出了人们迎接新春生意勃发的喜悦。这一天,太阳又正位于黄经315度,它在天文上虽然没有二分、二至那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也是一个具有比较重大意义的日期。所以天历以立春为岁首,首先是符合我国人民的理想,同时在气象上具有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在天文上也有它的一定的意义。这是天历第二个特点。

    第三划分整齐 历以纪时,必须整齐,然后使用时得到最大的便利。阴阳历每年里月份的大小很不规划,有的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两个小月,很不易记忆。阳历以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日,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日,二月平年28日,闰年29日,参差不齐,也难于记忆。天历每年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1年24节气,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16日,小月15日;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小月从十六日开始,俱15日。40年一斡旋,斡之年每月28日,节气俱14日平匀。天历划分得这样整齐,年年如是,40年始一斡旋,斡年仍是一样的整齐,所以天历最易于记忆而便使用。这是天历第三个特点。

    第四扫除旧历书上的迷信思 想中国地主阶级为着维持其封建统治,极力愚弄人民,所以从汉代以来封建社会所颁行的历书,乃是向人民传播迷信思想最主要的工具。在每日下面,不但注有吉凶宜忌,而且还注有祸福休咎,向人民宣传,地主的富与贵,农民的贫与贱,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命里注定的,灌输给人民一种思想毒素,使他们“听天由命”,不要反抗封建制度。天历在每年历书的前面大力宣传:“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时时亦总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拣择。”指出:“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是妖魔诡计,迷陷世人……尽行删除。”把中国二千年来历书上地主阶级所传播的封建迷信思想一举而廓清之。这是天历第四个特点。

    第五为农业生产服务并向人民传播科学常识 天历以节气定岁时,本身主要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到己未九年,又特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和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下一年同月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做参考,并供负责编制天历人员,“每四十年一核对,裁定耕种便于民” [18] 。例如辛酉十一年天历所附庚申十年萌芽月令,其中记载气候变化的,如:惊蛰十三,雷鸣下雨,菁明九 [19] ,雷鸣下雨等;记载耕种日期的,如:立春十六,南方地暖种松、种花麦、种乌豆,春分二,南方地暖落谷种、种包粟,春分四,南方地暖种蔗,菁明二,北地寒始落谷种,立夏一,南方地暖落二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粱粟,立夏二,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等。这些记录,都可以供农民做今年耕种的参考,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天历在月令上还传播一些科学常识,如立冬八,五更地动,使人民知道地震不过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皇天示警。这是天历第五个特点。

    由于历法须迁就于不可公约的自然的三种周期,即日、月、年之间,故在事实上要制定一种完全合于理想的历法,乃不可能的事。历法家所能追求的只是一种使用具有最大的便利,而表示时令复有最高的精神性的历法。准此标准去衡量天历,它就不仅是在中国历法史上富有革命精神又颇合理想标准的历法,而在当时世界历法上也具有进步的意义,并且,对今后世界历法改革,还有参考的价值。

    六 论对“亏缺”忌讳限制了天历应达到的高度

    应该指出,天历是有局限性的。天历以366日为一年,较回归年长18时11分14秒。因此,天历每年多四分之三日有奇,4年多3日有奇,40年就多了30日有奇。天历初制,定40年一加,每月33日。这样,到41年,暗中既加了30日有奇,又明加30日,就共多了60日有奇,节气错乱便两个月了。天历这一种40年一加的办法,是不合科学实用的。太平天国己未九年,洪仁玕到天京,奏请改用40年一斡旋的办法。所谓40年一斡旋,实际就是40年一减,为避忌用“减”字,故用“斡旋”一辞代替,以取旋转归源了无痕迹的意义。此法于40年一斡旋,斡年每月28日,节气俱14日平均,全年减去30日,只336日,合40年日数共为14610日,与儒略历日数相同。儒略历以365又四分之一为一年,平年365日,4年一闰,闰年加一日,40年日数也共为14610日。儒略历是因平年日数不足,故用闰年以加不足;天历是因每年日数过长,故用斡年以减去过长。天历的方法与儒略历不同,而原理却是一样。

    天历在改订之后还是有缺点的,到400年后,与回归年的长度比较,正同儒略历一样还多出3日2小时50分。而在40年里面,由于天历岁实比回归年长,所以节气就一年比一年落后于天象,直到经过斡年后始与天象复合,但跟着又是一年比一年落后,天历是以节气定岁时的历法,这就不能很好地达到它的主要目的。

    天历的问题在于岁实长于回归年,只要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天历就可以成为一种优良的历法。案儒略历每年分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惟2月平年29日,闰年30日,以春分(3月)为岁首,2月为岁终,故于岁终之月,减少一日,以为置闰的地步。天历月日的安排,除不置闰及以正月为岁首外,其余与儒略历全同。如果天历采用闰法,以365又四分之一日为一年,取忌讳之深。对事物采取吉凶宜忌的看法,这就是迷信。迷信是科学的大敌。太平天国为着忌讳,连天象也要迁就迷信了!太平天国敢于废除阴阳历,并且提出“百无禁忌” [20] 的新观念,扫除了中国历书上二千多年来的阴阳五行吉凶宜忌的迷信,但它却给另一种迷信束缚自己。天历在创造道路上所遇到的大障碍,正是一个十分生动具体地说明太平天国这一个农民革命局限性的好例子。

    * * *

    [1] 我国辛亥革命前,除太平天国的天历外,其余的历法都属于阴阳历。它的特征是: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这是和太阴历相同;又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或近似回归年,这一点又含有太阳历的成分,所以叫做阴阳历。

    [2] 《论语·卫灵公》。

    [3] 见曾国藩反动湘军情报机关采编所张德坚总纂《贼情汇纂》卷三《伪科目》攻击太平天国的话。

    [4] 见伍承组《山中草·感愤》诗中句。

    [5] 洪仁玕:《英杰归真》。

    [6] 平天国对干支改了三个字,以“丑”音近醜,乃改为“好”,“亥”音近害,乃改为“开”,“卯”音近“冇”(广州系方言,作没有解),乃改为“荣”。又因“鬼”字不好,故改二十八宿中的“鬼宿”为“魁宿”,因避杨秀清讳,故把清明节写作菁明节。

    [7] 《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8] 《孟子·离娄》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做“日短至”,夏至叫做“日长至”。据此,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9] 秦朝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记已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白露、霜降、立冬等节气名称,惟夏至叫做“日长至”,冬至叫做“日短至”,春分、秋分都叫做“日夜分”。到西汉淮南王刘安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全部24节气的安排,和我们今天所知道的24节气完全相同。故可知确定24个节气,在西汉初年便完备了。

    [10] 据胡道静校注本沈括著《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象数》。

    [11] 阮元:《畴人传》卷二十《沈括》。

    [12] 张文虎:《舒艺室杂著甲编》卷下《书梦溪笔谈后三》。

    [13] 据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历每四十年一斡旋诏》。

    [14] 钱塘丁葆和:《归里杂诗》。

    [15] 据麦都思《中国革命军概观》,见《英国政府蓝皮书中之太平天国史料》1853年5月11日文翰《上克拉兰登伯爵书》附件之十。

    [16] 《书经·尧典》。

    [17] 这是宋朝人张栻做的《立春偶成》诗。

    [18] 见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十月十四日洪秀全《特命史官作月令诏》。

    [19] 惊蛰十三,是说惊蛰后十三日,即庚申年二月十三日,这天雷鸣下雨,菁明九,是说菁明后第九日,即庚申年三月初九日,这天雷鸣下雨。

    [20] 见初刻本《天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