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清野

灰熊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虎狼最新章节!

    早在西首营调过来之前,许平已经沿着兰阳向开封的官道挖壕修垒。等李定国的部队到了以后,他们也立刻开始和近卫营一起修工事。在这个防御体系中,所有的核心工事同样是威力巨大的棱堡,但是这些棱堡的规模都不会太大,每个堡垒里顶多能驻扎几百个士兵,堡墙也用木头建造。

    许平对这些堡垒的修建速度感到比较满意,他并无长期坚守其中某一个堡垒的打算,而是计划用连绵不断的工事消耗新军的冲击力,这也是他不用土石机构而用木头修筑堡垒的原因之一。

    山东布政司和朝廷的邸报把新军的动向源源送来,加上闯营自己搜集来的情报,新军在山东接受兵力和装备后许平很快就得到警报。新军的粮草由山东提供,京师向这三营新军提供补充兵和主要的补给,而其他一些装备则从南京送来,这些物资沿途始终在山东新军的保护下,新军参谋部希望靠这个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耗损——如果交给官吏体制健全的直隶来负责运输,新军参谋部很怀疑到底能及时送到多少物资。

    一利必生一弊,新军虽然避开了地方官府的干扰和贪墨,但行军路线因此受到极大限制。确认新军靠近黄河后,许平下令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沿着官道也就是许平防御区的周边,所有的村民都必须立刻撤离,所有的居民点都要被焚毁。

    坚壁清野的命令一直到官军迫近后才发布,听说消息后,黑保一急忙去指挥部找许平,却听说他已经到一线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去了。黑保一更不多说就直奔兰阳。大部分百姓被向南疏散,尽管如此官道上仍是人流滚滚,那些南方承受不下的百姓排成持续不断的人流,蜿蜒向西而行。在这条长蛇的旁边,黑保一在路旁找到了正在旁观的许平。

    许平看了黑保一一眼,又把目光投向大道上滚滚的人流。百姓扶老携幼,冒着寒风走向闯军划定的安全区,而近卫营也出动大批官兵、并动员他们所有的车辆协助这些百姓搬迁。

    见许平一言不凡,黑保一大声叫道:“许兄弟,我们打跑官兵是为了不让百姓挨饿受冻,我们怎么好做让他们挨饿受冻的事?如果反正都是要祸害百姓,那我么又何必去大官兵?”

    许平依旧无言以对,跟在他身旁的沈云冲是计划的参与策划者,也是执行者之一,他见许平始终不作声便替他辩解道:“黑大人,您为什么不听听百姓们的意思呢?”

    不等黑保一答话,沈云冲就跑到道边,向路过的百姓高呼:“乡亲们,你们愿意让官府再回河南么?”

    虽然路上的百姓一个个步履匆匆,但每一个听到沈云冲问话的人都这样回答。沈云冲转身缓步走回到许平和黑保一身前,他背后仍传来河南百姓一阵阵的呼喊声:“闯营的好汉们,杀官兵啊。”

    想起发生在河南种种令人发指的兽行,黑保一脸上的怒容渐渐褪去,自从许平把官兵围困在开封以后,这里的百姓确实生活好了很多,他看着逃难的人群,虎着脸对许平道:“要是到春天我们还不能夺还失地,他们就无家可归了,也会耽误了他们春耕。”

    黑保一离开了,看着他那渐渐远去的魁梧背影,许平的参谋长周洞天有些担忧地说道:“大人,真的要把装甲营交给他么?卑职担心他会坏事啊。”

    之前许平已经和部下们详细讨论过对策,削弱新军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利用天气。官兵前来百姓肯定会大量逃亡,但他们剩下的房屋会被新军用来避寒,有了这些现成的建筑新军的日常工作量就会大减,不一定每到一处就需要砍伐树木兴建供全部士兵避寒的营房;百姓也不可能带走全部的生活物资,而这些东西同样会减轻新军的负担,降低他们对补给的需求。因此许平下令进行彻底的破坏工作,面对这种坚壁清野政策,那些军纪败坏、劫掠成性、受到贪污、浪费的朝廷部队很可能会直接崩溃。但以新军的严格军纪,许平估计这只能削弱他们,让近卫、西首两营能够与他们一战。

    许平自言自语着:“或者我可以像黑兄弟那样,闭上眼,让他的真主来选。即使是撞死了五个人,我也可以安慰自己说这是他们命该如此。”

    十一月四日,大雪降临在河南,这并非今年以来的第一场雪,却是几十年来前所未见的大雪,一夜之间积雪就深到了人的小腿。许平早上起来时大雪还在继续下,即使只隔着几步远,人物景色也看不清楚。平时军纪严明的闯军大营现在人声鼎沸,无数官兵从他们的营帐中涌出,在漫天飘落的大雪中纵声欢呼,一些农家出身的闯军将士甚至喜极而泣。

    开封、归德两府的降雪陆续飘扬了两天三夜,河南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在大雪中欢呼雀跃。一个已经年过八十的老人因为长寿,往年就是县官也会给他来拜年,平日他总是威严地坐在家中,被子孙们所环绕,现在却像个孩童般地趴在雪中,双手捧起地上厚厚的积雪,脸上老泪纵横:“这样的大雪,还是七十年前才见过一次啊,这是闯王带来的福气啊,大王果然是天命之主。”

    这位老人不知道,这次的降雪不仅仅出现在河南,连直隶和山西境内也是大雪普降,在山西大同,雪一连下了五天才停。一时间,大明北方地区的老人们都仿佛青春焕发,向从未见过或听说过这番景象的后辈们讲述起他们少年、童年时的类似场面——那时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奇景。

    往年冬天,京城虽然飘过雪花,但多数时间连地面都盖不住,刚落地就融化殆尽,偶然在地上铺了薄薄的一层,满城的人就兴高采烈地出门去“踏雪”。今年京师附近下雪的时间虽然比山西稍短,但也有两天之久。喜悦并非仅出现在在百姓之间,自大雪来临后,朝廷上的百官人人喜形于色,争先恐后地上书给当今天子称贺。

    京师的皇城内,大明崇祯天子为此专程前往太庙祭谢。回到皇宫后仍然满脸都充满了喜色,与他的皇后笑谈时还几次忍不住起身向天公再三称谢。

    自万历年以来,北方的大旱越来越频繁,而南方的气温骤降,这个现象已经成为几十年的常态,朝臣们都把原因归结于皇帝德行有亏,责难一直沉重地压在大明皇帝的肩头。导致天下大灾的罪魁祸首万历死后,这个责任就被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扛下。

    崇祯即位初期,他心里一直是把责任偷偷地推给前几位皇帝的。但他登基过去了十几年,灾情仍毫无起色,甚至愈演愈烈。广州的海面开始结冰;闽粤冬季下雪;太湖全湖封冻以致数百渔民饥寒毙命;河南、山西有几个县数年不下雨……这一切让崇祯皇帝惊恐不已,他一次次减膳,直到最后一天只吃一顿饭;一次次节俭衣服,直到穿皇后、妃子自己织布给他做出来的衣服。崇祯自问,让老婆孩子一起挨饿,皇太子连聘礼都拿不出、以致只能拖着不能成亲,恐怕自古以来当皇帝的也就是他独一份,但这老天还是不下雨,说什么也不下雨。

    即位以来的种种征兆,似乎都是在向天下人通报着大明国祚将尽。崇祯皇帝嘴上不说,心里其实也是骇然。他还曾失态地对自己的后妃痛哭出声:“奈何处处皆是亡国之兆?”

    在举国欢腾声中,只有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看到的是什么。镇东侯站在自家的院内,伸出手接住飘落的雪片,盯着它在自己掌心间慢慢地融化。身旁的妻子高兴地说:“真是瑞兆啊。”他听见后只是随口附和了一声。

    太阳的黑子活动已经恢复正常,地球两极的冰盖正在退缩,大气中的含水量不断增加;而随着气温的继续回升,青藏高原上的冰雪在来年会加倍地融化,大量的融水将使长江、黄河以及其它河流的径流量猛增。

    和中国一样,全世界的农业文明的复苏曙光已经出现。来自北美洲的高产作物已经传播到旧大陆,很快这些农业文明地区熟练的农民就会生产出远远超过自身所需的食物,供应大批的人得以成为学者和工人。欧洲的英、法、俄、德诸国都会进入空前的大发展时期,而这一次农业文明在大发展中将孕育出工业文明的新生儿,整个人类文明即将摆脱它的幼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