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日本----旅游文化【13】

春晚特约记者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樱花之都---日本最新章节!

    32三十三间堂

    三十三间堂(Sanjusangendo)是日本古建筑,位于今京都市东山区七条。为莲华王院的正殿,日本国宝。建于公元1164年,位于洛中和洛东旅游精华间和中间点,共建有33间殿堂,供奉着1001座观音。坐姿千手观音是日本的国宝。每年1月15日,举行射箭仪式,射者从距60米之处瞄靶发射,称为“通矢”。

    简介

    日本天台宗寺院。为京都市之重要佛教古迹。以供奉一千尊观音雕像,闻名于日本。属南睿山妙法院,正式名称为莲华王院。因大殿隔为三十三间(间,长度单位,指两柱间的距离,约一点八一八公尺),而通称三十三间堂。本尊是千手观音坐像(湛庆作,高约三公尺)。相传为永延二年(988)藤原为光所建法住寺的一院,事实是平清盛于长宽二年(1164),奉后白河法皇之命,在法住寺殿西创建该院。建长元年(1249)烧毁,现存的殿堂系文永三年(1266)所重建。丰臣秀吉于其北邻建方广寺时,一度加以合并;丰臣氏灭亡后,归妙法院管理。为日本仅存平安末期千体观音堂形式的建筑物。

    堂进深17米,南北长120米,是日本最长的殿堂。堂内有柱子34根,将殿堂隔成33间,故得名。堂正中供有一尊巨大的木造11面千手千眼观音坐像,高约3.3米,左右两侧各有500尊高约1.7米的金色观音立像。主佛后面及走廊两端有木造28部天神像和风、雷等神立像。

    目前,其本堂之建筑及本尊、二十八部众立像、风神雷神像,均被列为日本国宝。

    历史

    公元1164年,后白河上皇令平清盛建造三十三间堂,南北长125米,以柱相隔,为世界最长木造建筑之一。堂内以九面千手观音的坐像为中心,置有1001座千手观音的坐像。两旁有28座风、雷等神的立像。莲华王院以“射箭竞技”闻名,每年1月15日在此举行射箭仪式。

    这座令人敬畏的寺庙是在1164年建成的,在它被烧毁后,又于1266年重建。它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祭台,有1001个观音菩萨的雕像一排排地分立在黑暗中。中间的那个巨大的1000只手臂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特别华美。巨大的长廊用来作为每年一次的射箭比赛的场地。

    远射节

    所谓“三十三间堂远射”就是在进深达120m的世界第一长木结构建筑“三十三间堂”比试射箭技艺的高低。射靶直径1米,射距60米,要想射准就需要高超的技艺。因为这项活动也是新的一年当中初次射箭的纪念仪式,所以亦称“新开弓节”。“远射节”在当年离1月15日最近的周日举办,有大批的高级弓道习练者和即将满20岁的年轻人赶来参加,在日本周岁满20岁才算成年人。作为即将成人的纪念,身着和服的女孩子们排成一行引弓开箭的情景,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远射节据说始于12世纪中期,当时的名射手们能够从三十三间堂的北端射到南端,射程达120m。江户时期,人们从早6点开始射到次日早6点,最后按24小时内的命中率来比试高低。

    迄今的最高纪录是和佐大八郎(WasaDaihachiro)在1688年射下的8,132箭,命中率达62%,可谓惊人。时至今日,我们在寺庙的廊柱上仍可以看见当年的武士们脱靶的箭痕。

    远射节当天门票免费。僧人们会用柳枝蘸着经连续7天祈祷的福水浇洒正殿,以求一年的安康。

    特色庆典

    三十三间堂几乎每天都有庆祝活动和例行节日,富有浓郁的地方乡土风情。最为热闹的是祗园节(7月1日至29日)和时代节(10月22日)。时代节是平安神宫的祭礼,人们将京都成为首都后1000多年来的风俗习惯按各个不同年代的风貌列队展现,使人感到亲眼目睹了日本美丽的历史画卷。日本的社会大众都喜爱节庆的气氛。多数佳节旨在祈祷神佑,赐予丰收与好运。神庙、佛教寺院附近已经发展成为大小的村镇,所以寺院方面主办佳节活动也相当频繁。

    狂言,最初是镰仓﹐室町时代在能表演会上,能与能的间隙时段表演的一种台词对白艺术﹐精炼幽默。作为特例狂言中也有,一种哑剧形式狂言--京都壬生狂言。狂言在江戸初期形成大藏流、鹭流派、和泉流派三大流派。到明治时期逐渐衰退,只留下了京都大藏流派的茂山千五郎和忠三郎两大世家。战后,千作2代致力于狂言的普及和推广。

    舞妓,以其动人姿色为世人所知,也是京都风俗特色的代表。舞妓从小就开始接受严格才艺方面训练,直到能独当一面。她们身披着京友禅的和服,腰系华丽西阵织带,带端长长的垂落在后,让人眼花缭乱的容姿把古都渲染的格外美丽。舞妓主要为接待客人(表演才艺),但如今也成为亲善使节派往海外,对交流作出贡献。

    能,是日本古典艺术之一。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猿乐及镰仓时代产生的歌舞剧都被称为能。能乐是能和狂言的统称,现有观世、宝生、金春、金刚、喜多五种流派。金刚流派是京都唯一的宗家流派,其中金刚巌是在1937年继承师家。

    文化渊源

    三十三间堂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有这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在弓矢技术的层面,来自中国的合成弓制作技术传到日本,竹木合成的强弓,增大了力度,扩大了射程。武家对弓矢的重视,更偏向于实战和军事训练。跨入中世纪,温良恭俭让的“文射”被武勇的“武射”所取代,仁义之弓让位于戎马之弓。镰仓幕府以弓马修炼助武士道义,将流镝马、悬笠而射、追犬射物等骑射活动,用于备战练兵,而围猎也使弓矢大显神威。在枪炮传入之前,弓矢是武士手中最值得骄傲的玩意儿。由此,日本的弓术,形成了“日置流”等武射倾向很强的流派。

    江户时代,战火平息,马放南山,武射系统又开始慢慢吸收文射的路数,文武两面融合的弓术,成为武士必备的武艺。骑射、步射,再加上在京都三十三间堂的“堂射”,将弓术进一步推向民间。弓术与中国文化依然没有绝缘,例如,弓术中将书法的“真、行、草”的说法借用过来,代称不同类型的射法。

    明治维新以来,弓术在民间虽不失为一种体育和娱乐,而武射却日渐堕落为侵略的工具。全国性的弓道团体,发展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式的、军人警察为主导而又拥有巨额资金的团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勒令解散。今天的全日本弓道联盟,则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弓道是在古代弓术中的文射、武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射和武射已不能截然分开。

    日本融入礼仪的文射,作为战争手段的武射,两者的几度消长,彼此融合,相互为用,终于走到了现代弓道的阶段。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进,给身在邻国的我们,实在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不管怎么变,弓术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后世中国的儒家,实际上不大把射礼真当一回事儿的时候,日本还有那么多人在拉弓射箭,这就是两国一个很大的不同。

    不管怎么说,三十三间堂就是一个文化的汇聚地。

    交通

    乘坐京阪电车在七条站下车歩行约3分钟;或市营巴士博物馆三十三间堂前站。

    旅游指南

    地址:京都东南部,博物馆对面。

    交通:自阪急河原町站搭市巴士,于东山七条站下车,步行5分钟

    开放时间:8:00—17:00

    票价:600日元,游客入内参观要脱鞋。

    33二条城

    二条城位于日本京都,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二条城建于公元1603年,是德川幕府的权力象征。建有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并挖有壕沟。二条城内名为“鹂鸣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是幕府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安全而设的报警机关。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为二条城的主要建筑。“二之丸”的建筑很有特色,殿内墙壁和隔门上画有猎野派画家的名画,精美绝伦。每年梅花和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游览的好时机。

    建筑简介

    永禄十二年(1569),织田信长在足利义昭的居处开始兴建二条城。天正元年(1573),信长流放义昭后烧毁了这座城,然后在其它地方另筑二条御所,并将之献给城仁亲王。天正十年(1582),本能寺事变爆发。信长长子信忠在二条御所放火自刃。关原之战后,得到天下的家康在京都会见丰臣秀赖时重新修筑。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离宫二条城,是由德川家康下令兴建的,筑城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德川的族人及武将在造访京都时,有个休憩的寓所。

    城内最大的建筑群——二之丸御殿于公元1603年完工,而后,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再将本丸内的城域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到了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于皇室朝廷,奉还的仪式就在二条城的二之丸御殿内。

    二条城见证了德川家的荣枯兴衰,是日本历史朝代的移转之地,里面值得一探的建筑文物相当多,例如二之丸御殿,小堀远州设计的二之丸庭园,以及由京都御所的旧桂宫御殿移筑而来的本丸等。

    二之丸御殿里共有远侍,式台,大广间,苏铁之间,黑书院,白书院等六个隔间,你可以从梁柱间的雕饰看出昔日繁华,而串联各隔间的纸门画,多半是“狩野探幽”及其门徒所绘制的,二条城也因而俨然成了“狩野派”日本画的史料馆。

    二条城有东西约500米,南北400米的围墙,并挖有壕沟。走廊铺的地板走上去会有黄莺般的叫声,以防外人入侵。1867年,德川庆喜在此行大政奉还,将统治权交还给天皇。现存的二之丸御殿是六栋大书院式建筑。而屏风上的彩绘则是出自狩野一门的手笔。充分表达了包括雕刻,金属器具装饰的桃山美术精粹。本丸御殿在天明时期的大火中烧毁。现存的建筑是从京都御所的桂宫御殿迁移来的。

    二条城一向以樱花种类丰富见称,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赏樱胜地。在城内的樱之园,可观赏到有“樱花王者”称誉的八重樱华贵庄严的身姿。

    二条城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内设豪华的房间,房间里挂满了绘画作品,画上镀的金箔熠熠发光。

    穿过雕刻精美、装饰华丽的巨大前门,然后是一系列会见室。第一间大厅通过饰以华美的绘画、中楣、用平顶镶板装饰的天花板来加深人们对于幕府将军权力无边的印象。一般人甚至不允许走进第一间大厅。

    内部的大殿是接待高级官员的,这里的装饰更精巧,花费也更大。因为谨防背叛行为,幕府将军安装了"夜莺地板",它能够在轻微踩踏的情况下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来警告有人入侵。那时风景优美的庭园里没有一棵树:幕府将军不想看到落叶,不愿意由落叶想起他们将面对的死亡。

    建筑特色

    也可能是因为周边已建的一些现代建筑物体量影响的缘故吧,其位于僻静的京都历史中心的二条城和它的建筑物尺度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小一些,初看之下,其宫殿的规模也不如以往的图片所得到的印象那样雄伟和高大。

    历史规模

    二条城位于当时古城京都的二条通尽头,城以街道名称命名,突出地立于四条街道的中央。二条城的城堡和宫殿建于1603年,是当时德川家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为保卫京都御所(皇宫)而修建,同时也为到京都拜访天皇时能够居住而建。后来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将丰臣秀吉所留下的伏见城中的几座建筑移建至此,并对其建筑物的内部进行了装饰。所见的二条城建筑,有着日本桃山时代的样式特色。京都二条城被鉴定为名胜古迹,占地27.5公顷,总建筑面积有7300平方米。其中的二之丸御殿等共有六栋建筑物被日本政府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其中的二之丸庭园被鉴定为特别名胜地;包括东大手门等在内的二十二栋建筑被鉴定为重点文物。

    景观装饰

    二条城由石墙和护城河环绕,在城内建有本丸御殿、二丸御殿、唐门、黑书院、白书院、内宅(院)、位于城堡一角的天守阁及其它附属建筑。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为二条城的主要建筑,处于二条城空间的构图中心。其中的二之丸庭院为一回游式水庭院,水面曲回、泉流清澈,水池沿岸布置有湖石,形态豪华、搭配合度,水庭之中建有三座小岛,并在水池的中央布置了三段式的叠瀑。水庭的周边植有高低错落、组合有致的各类树木和植物,水面、植物和湖石等相映成趣,庭院风格相对粗放,具有一定的力量感,但是,对于某些局部的水石和植物的处理和安排又不乏细腻和严谨的搭配方法,与周围的建筑群有着和谐的呼应。二之丸御殿的宫室建筑体态秀美、尺度宏阔,园林内绿化与建筑物搭配得当。其御殿建筑的样式很富有特色,殿内墙壁和隔门上绘有幕府的皇家著名画家狩野一门的画作,其中《鹰立松树图》、《守望八方雄狮图》皆为狩野派的名作。

    各宫殿建筑的内部装修、装饰和细部构造等极尽精细、奢华,处理得当。屋檐和封檐板上镶嵌有纯金箔片作为点缀,明艳的金色与深色的建筑木构件相互映衬而显现出当年德川将军的富有和府邸的华贵。这与京都的手工业和城市的民间工艺传统是分不开的,建筑传统的积淀和装饰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自然程序,往日的金色随处可见。

    古建筑

    二条城的整体都得到了极妥善的保护,于近处观察其城墙、护濠、各个建筑和庭园的细部,就不难体会所采取的保存方法的细致。建筑物的室内干净整洁,木质材料和绘画都被养护得一尘不染。每一组构件,每一处木棂,每一块金饰片都反映出那里所运用的细腻的匠心和认真的手法,对所有文物建筑和环境所进行的呵护与保养可谓是煞费苦心、一丝不苟。

    古建筑及其环境的传统性在这里得到了最佳的维护和延续。二条城内部环境当中的各类元素全部保存着原始的材料、肌理和构造状态,不容有任何的改变,必要的维修工作也尽可能地做到保持其原质、原型、原色的做法,完全实现了“真实而准确”保留的目的。在城内院落里的地坪上,依旧按照古城最初所采用的方式,在上面散铺着大片细碎的白色沙砾。

    二条城的外部空间控制较为完善。虽然古城处于京都城市的一侧,在其旁边也有不少现代建筑物,但是对其周边建筑的高度加以控制,一般只有三到五层,而且对于新建筑的体量、色彩和建设规模的控制极为严格而周全,同时又规定二条城保护范围外部建设的建筑物与二条城之间设置了道路和绿化带,使得古迹和新建筑之间保持着较大的间距。因此,处在二条城内的任何一个位置上都不会有外部的建筑物进入视线,从而避免了外界对古城内部的干扰。当人们跨过城濠,走进二条城城门的那一瞬间,就会将外部所有的世俗思维、现代建筑和空间形式等完全排除掉了,而只能够感觉到站在这里,空间和时间都已被历史拉向昔日的远方。

    现在,二条城的那些结构已经成为具象的史诗,其建筑物上面所装点着的金色也恰恰是昔日传统的一种反射,它们作为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结晶,值得保存和维护它们的人为之骄傲。

    城内景点

    如果你到京都清水寺游览的话,那就千万别错过近在咫尺的京都二条城。二条城是在近畿一带了解江户时代建筑文化的最佳场所。二条城就是德川将军家在京都的据点,每当征夷大将军上洛觐见天皇时,二条城就是将军居住的地方了。

    悠久历史

    二条城作为将军家的居城可谓历史悠久。在江户幕府之前,美浓大名织田信长曾协助足利义昭上洛,打倒了反叛将军家的三好家,让义昭顺利继承室町幕府将军职位。当时,信长为义昭建造的居城就是二条城。但现代意义上的二条城是指关原合战后,掌握日本实权的大名德川家康为控制京都筑起的居城。和其他当时的城堡不同,二条城没有深沟壁垒,外形也不同于江户、大坂这种典型的武家城堡。二条城的外观看上去更像一座权贵的大型府邸,其外观建筑和室内装修都显示了德川家的权势和富贵。

    二之丸

    穿过二条城的大门,秀辉直奔被誉为日本国宝的二之丸御殿。二之丸采用了唐门风格的装修,散发着深厚的盛唐文化气息,在江户时代是最豪华气派的装修了。二之丸里面设有若干个房间,其中最大称为“远侍之间”,面积据说有1046.1平方米,分为一之间、二之间、三之间、若松之间和敕使之间,是各地大名藩主和朝廷敕使等候征夷大将军(日本的实权者,对外称“日本国王”或“日本国大君”)接见的场所。二之间的屏风画着猛虎和豹,象征着将军家的威武;敕使之间是将军接见天皇朝廷使者的地方,朝廷的敕使坐在上座,将军坐在下座,以示名义上的君臣之礼。但实际上,当时的天皇朝廷只是一个摆设,职责是研究知识学问,根本无权干预政治,甚至连对外的国王头衔也没有。在明朝和朝鲜给日本的国书中,中、朝所称的日本国王其实是征夷大将军,而不是当时日本国内名义上最高无上的天皇。由于权势和财富的悬殊,二条城的建筑其实比皇居还要豪华气派。

    白书院

    二之丸内还有供各地大名向将军家献上礼物的式台之间和黑书院、白书院。黑书院是将军和亲藩大名、谱代大名会见的场所,面积比大广间小,但装修别致,是将军会见心腹诸侯的场所;白书院是将军的起居间和卧室,内部的装修和黑书院不同,主要以一些山水水墨画。

    本丸御殿

    二条城的中心建筑称为“本丸御殿”,在二条城创建之初,本丸御殿的规模不亚于二之丸,是一座五层的天守阁建筑。可惜因为1750年那场雷暴,本丸御殿在遭遇雷击后被大火烧毁。后来幕府虽重建本丸御殿,但因为二条城是作为幕府在京都的代表故而在明治维新时遭拆毁。现在我看到的本丸,规模已不如二之丸了。

    二之丸庭园

    将军家的气派还表现在二条城的庭园上。一座二条城但是庭园就有三个,包括最出名的二之丸庭园、本丸庭园、清流园。庭园的设计是中国式的设计,可见明朝时代中国文化依然深重地影响着日本中央政权。

    二条城内的樱之园可以看到樱花中的王者——八重樱花,历来是最最负盛名的赏樱圣地。可惜秀辉去的不是时候,无缘一睹樱花之王的雄姿,未免有些遗憾!

    历史事件

    一是1611年的德川家康会见丰臣秀赖,这次二条城的会面表面上说是爷爷和孙女婿的首次会面,但实际上代表了丰臣家从此臣服于德川家,名义上和实际上的天下人从此不再是丰臣秀赖。

    二是德川家光邀请后水尾天皇造访二条城事件。本来日本历史上只有作为臣子去谒见君主的惯例,但德川家光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凌驾于天皇之上,提出要天皇到江户拜访将军。虽然后来改成了天皇出巡二条城,但由于二条城是将军在京都的行宫,后水尾出巡二条城也象征着天皇朝廷彻底向武家政权屈服。

    三是1867年的大政奉还仪式。此时的德川幕府已完全丧失人心且被维新派军队击败,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交还政权,辞去被德川家世袭了十五代的征夷大将军职位。德川庆喜向明治政府交还政权的仪式就在二条城的二之丸进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讽刺,德川家康当年在二条城接受丰臣家臣服的时候应该想不到他的子孙也是在这里交出政权吧!

    旅游指南

    参观时间:8:45-17:00(入场结束时间16:00)

    停止开放时间:12月26日-1月4日以及7月,8月,12月,1月的毎周二(国定假日时顺延至第二天)

    门票:600日元;初高中生350日元;儿童200日元;残障者免费。

    交通:地铁东西线二条城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