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日本---旅游文化【15】

春晚特约记者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樱花之都---日本最新章节!

    35慈照寺

    慈照寺,通称为“银阁寺”,日本室町时代遗留下来的国宝级建筑。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属于代表东山文化的临济宗相国寺派。

    基本概述

    慈照寺山号为东山。寺院创立者为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开山祖师是梦窗疎石。(实际上,梦窗疎石是在该寺院创立前1个世纪左右时的人物,因此被称作“劝请开山”。)足利义政在寺内兴建了观音殿,被通称为“银阁”,因此,寺院全体被称为“银阁寺”,这一名称与同在京都的“金阁寺”(正式名称为鹿苑寺)相呼应。慈照寺是把足利义政在文明14年(1482年)在东山山角上营造的东山别墅改成禅寺的。东山殿是模仿西芳寺而建立的。寺院以水池为中心设有观音堂银阁,持佛堂东求堂等建筑物。广受当时读书人的爱戴。虽然荒废过一段时间,但是17世纪的中期开始又恢复到了昔日的风光。银阁是长享3年(1489年)建设的二层楼阁,下层是东洋式书院,上层是禅宗的佛堂。东求堂是祭祀守护神的持佛堂和书房并兼的建筑物,是文明18年(1486年)修建的,位居在东侧的面积为4帖半的同仁书房设有最古老的付书院和远架子。慈照寺的庭院虽然在战国时代荒废过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元和元年(1615年)复兴时得到了修建。以水池为中心的名石,树木和石组上凝聚着工匠的心血。

    地理简介

    京都从794年成为日本的首都,名为“平安京”。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建设以来,它接受了无数次历史风雨的洗礼之后,变化颇为巨大。但是,总是有时导入当代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装置,在产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到如今,也展示着古而不老的风姿。与此同时,京都完整的保留住了它千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寺院神社为首,具有古代风格的房建筑物的存在,成为历史的见证。各种祭礼和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充分显示出了们继承发展的意志。古代京都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南北约5.2km,东西约4.7km。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宽度约85m)分为左京,右京两区,曾经拥有在最大15万大在住人口。左京,右京两区分别有国营市场,储存着全国各地的丰富物产。手工业也是政府直接经营。高技术人材云集此处。古都的北部有天皇的皇居,和政府机关。它是日本政治的中心。以天皇为首,贵族,官员,武士等都生活在这里。周边地区是政府官员的官邸,宅院井然有序,形成官邸街。京都这个名字在中世纪初被人们固定下来。朝廷的软弱无能促成的武士政权的诞生。京都作为一国之都也变得有名无实。鸭川河东的耳家町成为武士政权的根据地,新的都市景观在东山一带形成。历史并不这么简单。中世纪,京都成为新佛教兴起的中心,北山,东山,西山的山麓建起了许多寺院。在平安京原则上除东寺和西寺之外不可有其他寺院,但在市民的支持下也陆续建起来了。13世纪,14世纪,15世纪,随着时代的推进,作为宗教文化都市,京都被给予了特有的新的景观和性格。

    历史沿革

    1473年(文明5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将将军职位让于嫡子足利义尚,从1482年开始,在东山的月待山麓开始建造东山山庄(又称东山殿)。这一地区还建有一所净土寺(在应仁之乱中被烧毁),因此近代以后,该地区被称为左京区净土寺。应仁之乱平息后不久,京都地区民生凋敝,经济疲弊,但是足利义政为了继续建造东山殿,仍大肆向百姓征收税金(段钱)和课以劳役(夫役),独自过着风雅安逸的奢华生活。东山殿的建造共耗时8年,直到义政逝世前不久才正式完工,但义政在其完工前就急于迁至此处居住(1483年)。东山殿内建有会所、常御所等大规模设施,尽管无法与足利义满建造的北山殿(后来的金阁寺)相媲美,但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功能。然而,保存至今的建筑物只有银阁和东求堂。

    1490年(延德二年)2月,为供奉逝世的义政的化身菩提,东山殿被改为寺院,后作为相国寺的末寺,创立为慈照寺。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慈照寺也曾被关白近卫前久当作别墅,这是因为慈照寺的历代住持多出自近卫家。近卫前久死后,慈照寺作为相国寺的末寺,再次兴盛起来。

    1952年3月29日,慈照寺的庭园被日本政府指定为特别史迹和特别名胜。

    1994年12月17日,慈照寺作为古都京都文物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义政的死后,该寺被改为临济宗相国寺派禅寺,名称也随义政的法号被命名为慈照寺。一般认为1482年营造的当时,以锦镜池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园周围散落着大小12栋的建筑物。现在,只有通称银阁的观音殿(国宝)东求堂(国宝)是当时的遗留建筑。观音殿的1层叫做心空殿,2层叫做潮音阁。同时,东求堂内的同仁斋是现存最古老的书院式建筑。还有代表东山文化的别致庭园。

    寺内构造

    银阁寺垣庭园(特别史迹、特别名胜)——以锦镜池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园。庭院建造的初期模仿了通称为“苔寺”的西芳寺庭园(梦窗疎石设计),但在江户时代,庭院被大规模改修,失去了原来的面貌。“银沙滩”(ぎんしゃだん)、“向月台”等两处沙砾造型,是在江户时代后期成型的。此外,1931年被发掘的枯山水庭园,位于东方山麓,据说保留了室町时代的风貌。银阁(日本国宝)——足利义政的山庄东山殿内建造的观音殿,后经常被用于和义政祖父?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建造的金阁相对比,因此得现名。该楼于1489年(延德元年)开始建造,同年不久即完成。正式名称为“东山山庄观音殿”。建筑结构为双层、宝形结构、柿葺,平面为长方形,正面宽8.2米,纵深7米。底层的“心空殿”为普通住宅风格,上层的“潮音阁”为方形三间(正面侧面均为三间)的禅宗式样(唐样)的佛殿。

    虽然鹿苑寺金阁名副其实地在建筑物表面贴上了金箔,但是银阁却没有贴过银箔的痕迹。关于这一点,有种说法认为,起初建造者计划使用银箔,但后来由于政府财政窘迫,没有按计划完成。(也有说法认为,由于该楼是义政的隐居场所,因此起初就希望使用木材原色,而没有使用银箔的计划)。慈照寺的庭园内配有众多名贵的石材和树木,体现了当时东山文化中注重茶道和禅宗文化的思想,因此也有人认为贴银箔更符合当时文化的风气。东求堂(とうぐどう)(日本国宝)——义政的佛堂和茶室,建于1486年(文明18年)。该楼面对水池,正面宽三间半,平面为正方形。正面左面为方两间的佛殿,右侧为义政的书房和茶室(称作同仁斋)。书斋北侧的副书院和违棚是现在最古老的座敷装饰风格的房间,是日本书院造和草庵茶室的发源,被视为日本建筑史上宝贵的遗产。此外,研究表明,该楼建造当初的位置比现在的位置更靠近南侧的银阁。

    银阁寺垣——从慈照寺寺门到庭园的入口处道路两边,保存有围墙遗迹,被称为“银阁寺垣”。

    寺藏文物

    慈照寺是公元15世纪末,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足利义政”效仿其祖父曾建造的金阁寺而下令兴建的别墅。足利义政死后,根据他的遗嘱,这座别墅被改建成寺院。由于寺院境内有一栋被称作“银阁”的建筑物,所以这座寺院也被称作“银阁寺”。寺内的庭院,具有当时“东山文化”的独特风格。“东山文化”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辉煌的文化。“银阁寺”的庭院又被当作“东山文化”的典范而闻名。庭院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庭院内的“观音殿”、“东求堂”保留了当初的原貌,它们均已被指定为国宝级文物。国宝——银阁、东求堂

    重要文化财——绢本彩色画卷春屋妙葩(しゅんおくみょうは)像(2003年指定)

    特别名胜?特别史迹——慈照寺庭园

    旅游资讯

    门票:参观500日圆(东求堂,本堂袄绘为申请制另收费1000日圆)

    营业时间:8点30分1~7点(12月10日~2月为9点~16点30分)

    交通:JR京都站→市内巴士5?17系统25分,巴士站:银阁寺道下车,徒步7分钟。

    36仁和寺

    仁和寺由宇多天皇创建于仁和4(公元888年)年落成。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寺内耸立着五重塔和金堂,有御室樱200多棵,这些樱花作为京都开花期最晚的樱花而极负盛名。每年4月下旬是赏花的季节。

    概述

    日本京都仁和寺是日本真言宗御室派总寺,建于公元886年。后宇多天皇和各代法亲王均在此出家,此处便逐渐成为皇家御寺,有许多皇子皇女于此落发出家,因此仁和寺又称为“御室御所”,其樱花也相呼应的被称为“御室樱”。寺中的“二王门”为德川家光所捐;“金堂”是御所紫辰殿迁移建成;“御影堂”则利用原清凉殿的材料建所建。灵宝馆中陈列阿弥陀三尊像,孔雀明王像以及弘法大师真迹漆画,共30册;本坊的御所以皇室风格浓厚,并挂有豪华的精彩绝伦的壁画。仁和寺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简介

    建设

    仁和寺在公元886年,由光孝天皇下令开始建造,于公元888年完成,并以当时的年号命名。宇多天皇、代代法亲王均在此出家,诸多法皇退位后仍然在此操纵朝政,在与朝廷公卿的激烈斗争中,亦不乏被从此地逮捕的法皇,如后白河天皇时代的崇德上皇就是在此地被后白河召关白藤原忠通(藤原赖长之兄)、平清盛(平忠正之侄)、源义朝(源为义之子)逮捕,流放至赞岐(今香川县),后来仁和寺在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守护大名掀起的应仁之乱中全数烧毁,寺运严重衰退。直到江户时代,才又由当时的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全数重建,于正保三年完成,并将京都御所内的紫宸殿、清凉殿程筑到仁和寺,成为现存所见的金堂和御影堂,重建了五重塔、二王门等,仁和寺才终于恢复旧观。清光绪年间,于日本仁和寺发现隋唐人杨上善(A.D.-650-)撰注之唐抄本“黄帝内经太素”,此为现存最早之内经传本。

    本皇室辟系

    仁和寺和日本皇室辟系密切,自古就有数位天皇退位遁入佛门后,在仁和寺执行法皇的政务权利,所以仁和寺又有御室御所之称。它同时也是日本佛教教派真言宗御室派的大本山。自九世纪初开始,密法大兴于中土,周边诸国均有大心之士往来求法,以空海大师为主的不少日本僧人亦相继渡海往大唐求法,其中最著名的八人,史记其为“入唐八大家”。

    入唐八大家

    此八人中,最早入唐的是空海与最澄,空海于元和元年(806)三月辞别归国,从大唐求得大量的经籍文书及道法器道具,其中经论疏章达二百一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之多,大都为唐密经典,其中新译经等一百四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梵字真言赞等四十二部、四十四卷,论典章疏等三十二部、一百七十卷,曼茶罗图及祖师道影等十铺,法器道具九种、惠果等咐嘱物十三种,还带回国许多经传、诗文、杂书等,为日后奠定日本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仁和寺御流由觉法法亲王开出,住持皆由皇子出家之法亲王担任,此即日本皇族寺院门迹制度之由来,在宗教上地位甚高。本派又衍出广泽御流、西院流、保寿院流、忍辱山流、传法院流、华藏院流等派。末寺有1200余所,并协同各寺派经营京都专门学校及东寺中学校,以教育门下子弟。仁和寺同时也是弘法大师空海的“御寺”。不过在明治维新后仁和寺第三十代纯仁法亲王在当时排佛的狂潮中还俗,从此结束了以皇族为门主的这段历史。

    宝物

    木造阿弥陀佛三尊像

    原本被安置在正殿,现在被迁移到寺院内的最尊贵的宝物馆。被认为是仁和4年(888年)创建的时候的本尊。

    木造药师如来坐像

    被安放于本坊北侧的灵明殿(供奉仁和寺历代寺院主持灵牌的堂)的本尊。1986年,在京都国立博物馆的第一次调查里被确认,1990年,被指定为国宝。系康和5年(1103年),根据白河天皇的王子觉行法亲王的发愿,委托做佛像的手艺人日元和制作的椭圆造像。实体的像高11厘米,包含光轮和台座,是一尊带有光圈的七法药师像和日光月光菩萨,台座前后左右各表有三尊计算十二神将的精致作品。

    孔雀明王像(绘画)中国北宋时代的佛教绘画。

    宝相华泥金画宝珠箱子平安时代前期的漆工艺品。作为泥金画的初期的遗物非常有历史价值。是天空海从唐朝带回的佛经手抄本的小册子(尺寸纵横一起十数厘米)30册,在一部里(上)含空海亲笔。是真言宗门的贵重宝物。附属的箱子由于是被朝廷赐给的东西,作为平安时代的漆工艺品相当贵重。

    室相承记-仁和寺的历代法亲王的记录。镰仓时代。

    高仓天皇宸翰消息-是天皇的亲笔,消息是信的意。是死去了的高仓天皇的18岁时候用的笔,同天皇的现存物唯一的遗笔。

    以后嵯峨天皇宸翰消息-作为嵯峨天皇确证使用的遗笔,是唯一的东西。

    黄帝内经明堂2卷-黄帝内经太本源24卷-中国的医学书《黄帝内经》的注释书。

    太本源-平安时代的抄本。

    医心方面-日本最古的医学书『医生心方面』的平安时代后期的抄本。

    有关新编草本-唐朝时代的药用植物的本『新编草本』的镰仓时代的抄本。

    景观名胜

    灵宝馆中珍藏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如隋唐人杨上善(A.D.-650-)撰注之唐抄本“黄帝内经太素”,此为现存最早之内经传本。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的五卷残卷。本寺院的信仰中心是一尊“阿弥陀如来”的坐像。据说“阿弥陀如来”是“极乐净土”的主宰之“佛”。这尊佛像也被收藏在“灵宝馆”,另外孔雀明王像以及弘法大师真迹漆画、传为李公麟画的《五百罗汉图》。

    景观

    景观方面,除了古典的五重塔、二王门外,仁和寺内的法皇御室,唐门、宸殿、灵明殿、白书院和黑书院。仁和寺寺内拥有众多古迹,其中以国宝金堂为最。其它还有仁王门、御影堂中门、五重塔、紫宸殿遗址、观音堂、仁和寺御殿以及江户时代修建的池泉还游式庭园等精彩景点。仁和寺的二王门与南禅寺、知恩院并称为京都三大门,所不同的是其他两寺为禅宗式样,仁和寺为纯和样建筑。这里的部分建筑的屋顶遵循皇家规格,由桧皮铺成。红桧与扁柏合称桧木,是一种古老珍贵的树木,仅见于北美、日本与台湾,因其质地细而结实,内含许多油脂,略香无辛味,耐朽力高不易腐朽,成为建筑的高档材料,日本古代将桧木树皮切成45-60公分的长度,从屋顶下方一片片错开距离茸上去,然后用热油炒过的竹钉来固定,总共要铺60-70层,每隔二十年需要重新换铺,因而造价非常昂贵,属于皇室专用。而金堂屋顶则屋顶从丝柏树葺改为本瓦葺,是桃山时代皇宫建筑的典型风格。

    紫宸殿

    紫宸殿境内的庭园景色殊胜,洁净的白砂铺地,并用竹耙修划成线条简素的川流状,筑山、池泉、雅松翠柏等点缀其间,其中配以大小不一的15块石头分别放置在5处,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看似简单之极,但是不管从庭园的哪个角度看去,15块石头中总有一块石头是被挡住的,在这长度为25米,宽仅10米的园子里把日本人追求虚饰意境美凌厉尽致地体现出来。这里也得名“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樱花

    除了在寺院建筑上,享有最高格式之名外,仁和寺的樱花树下花宴,也是首开风气之先;日本平安时代,受中国庭院文化的影响,贵族的喜好由梅花转至樱花,而仁和寺和清水寺、大谷高台寺,同为开满壮观八重樱的名所。初春的仁和寺,有京洛最后花见的称号,平均比京都市内的花期晚十天至二星期,简单来说,清水寺花落时,正是仁和寺的盛开期。

    仁和寺以御室樱闻名,这种樱花是属于里樱,所谓御室樱,其实是许多樱花品总的总称,包含有明、车返、郁金等十几种里樱。最大的特色就是从根部,大约离地2、30公分起,就开始长出樱花来,不像其他的樱花,多长在枝头根梢,也因此,御室樱若盛开,是从头到脚,长满白、粉红的樱花,非常茂密。

    旅游指南

    从龙安寺往西步行5-10分钟即可到达仁和寺。另外,连接岚山与北野区的像有轨电车一样的小列车京福北野线的御室站步行一小段距离也可到达。

    参观时间:御殿9:00-16:30.门票:进寺免费,御殿和灵宝馆均为500日元。

    37京都国立博物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位于日本京都府,在这里珍藏着流传至今的与千年古都共呼吸的国宝,是世界公认的“宝物殿”。占地102,623平方米,是日本明治中叶时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明治初年,在欧化主义和“排佛弃释”的浪潮中,轻视、破坏文物之风盛行。为了保护那些神社和寺庙中的文物免遭破坏,1889年,当时的宫内省决定在京都设立博物馆,于1897年建成开放。

    基本概况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是于明治中叶时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本馆(主楼)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是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式建筑。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开馆于1897年,当时名称为帝国京都博物馆,1952年更名为京都博物馆。2001年又改制为独立行政法人。

    京都博物馆以千年之都京都为据点,推展文化财产的展示、保存、研究的工作,已成为一般民众认识文化财产的文化设施,今后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加以利用。

    历史沿革

    其前身为帝国京都博物馆,于1889年5月根据宫内省官制设立,1897年5月开馆,1900年6月改称京都帝室博物馆。1924年2月由帝室下赐京都市。1952年4月根据文物保护法修正案,改名京都国立博物馆,隶属文部省文化厅。该馆占地50377平方米,主要陈列场地有旧馆和新馆。新馆陈列日本及中国和朝鲜的考古、陶瓷、雕塑、绘画、书法、染织、漆器、金器等,旧馆常举办国际展览和特别展览。

    截至1985年3月底,馆藏美术品3975件,京都附近神社、佛寺及私人寄存的美术品5593件,共9568件;其中国宝89件,还藏有各种图书34527本,各种照片底版74424张。

    2007年开始由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负责运作.[1]

    藏品特点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馆藏品偏重于11世纪到14世纪的平安朝到室町幕府时期。以日本古代美术作品为中心,分成考古、石器、陶器、绘画、书法、生活用具与刀剑等不同主题的展示室。此外,还收藏了亚洲古代工艺美术品共88800多件,其中包括了普贤菩萨像、松林图屏风、平治物语绘词和白氏诗卷等87件国宝。

    主要用途

    京都国立博物馆本馆(主楼)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是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式建筑。

    建筑特点

    京都国立博物馆红砖白柱的造型,屋顶的部份又融合了佛教与和风的建筑风味,是极为特殊的“和洋”折衷式建筑。建筑前有大大的喷水池,整个画面就像是画家笔下的画面般耀眼。

    躲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后面的庭院里,有一间小小的日式茶室“堪庵”。古朴到近乎简陋的小木屋,简单朴实的内部陈设,面对一个用石头假山借景的山水庭院,坐在屋檐下望着院子里,红叶与金黄的银杏衬着翠绿的柏,风吹过的瞬间落下交杂着金色与红色的雨。

    历史价值

    具有100年历史的“京博”,其建筑物本身就是文物。可以说是“京博”象征的“主楼”是由宫内省内匠寮工程师片山东熊设计而成的,他主持设计了东京迎宾馆。“京博”为红砖、青铜屋顶的印象派风格融合明治风格的西式建筑,正门、卖票处、袖屏同时被指定为重要的文物。目前主要举办特别展、共同主办展等。这里收藏有代表日本美的壮丽夺目的珍藏品——国宝、重要文物900余件。收藏品包括5500件馆藏品和神社、寺院移交的5900件寄存品,共约11000件。其中,国宝100余件,重要文物也超过800件。“新馆”中,将这些重要文物分为考古、陶瓷、雕刻、绘画、字迹、染织、涂漆工艺、金属工艺品展出。

    尤其是京都作为皇都时代的古典美术作品中,许多收藏品值得一看。雪舟的《天桥立图》(国宝)以及室町时代随着禅宗的传播而兴盛起来的水墨画,以清一色的描绘同时烘托出全部色彩。水墨画以其简练的美感、扣人心弦的表现手法等与禅宗相通的魅力吸引着前来观赏的人们。另外,表现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迎来全盛时期的屏风画和隔扇画的大画面绘画,以日本固有的绚丽夺目的装饰美而闻名。琳风画派的鼻祖——啥屋宗达和尾形光琳的作品,在其标新立异的构思和大胆创新的构图方面别有风范,时至今日还影响着日本的画家。

    由于京都国立博物馆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1969年被列为日本的国家重要文物,博物馆担当起对千年古老京都及分布在周围地区的各类文物的保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馆藏品偏重于11世纪到14世纪的平安朝到室町幕府时期。以日本古代美术作品为中心,分成考古、石器、陶器、绘画、书法、生活用具与刀剑等不同主题的展示室。此外,还收藏了亚洲古代工艺美术品共88800多件,其中包括了普贤菩萨像、松林图屏风、平治物语绘词和白氏诗卷等87件国宝。存、展示和开展研究活动的任务。

    文物保护

    该所创立于1980年,是日本国家文物保护行政机构。按照日本文物管理法规的要求,各收藏文物的单位没有修理文物的权利,所有文物的修理,要送到相关机构。京都国立博物馆有资格对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属文物、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指定的文物等进行修复、保护和摹绘复制等。举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就文物保护而言,某些没有保护条件(所谓“没有保护条件”也有明确的定义,达不到要求的单位,必须将文物送博物馆保存)的单位,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重要文物送到京都国立博物馆保存,博物馆方面不得随意使用、参观、出版等,如果有人要参观这件文物,必须首先向博物馆方面提出申请,博物馆方面再向原收藏单位提出申请,得到同意后,在原收藏单位监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参观、研究等等。

    有作为帝国京都博物馆被明治30年(1897年)开设了的100年以上东西历史的国立的博物馆。京都传来了的美术作品和文物及日本和把东洋的古美术品和埋葬文物等做为中心夸耀1万分(件)以上东西收藏品。

    同时,明治时代被建设了的本馆,由于由于亲自动手许多皇太子皇宫(赤坂行宫)等的宫廷建筑的建筑师片山东熊的设计的东西,被指定与正门和袖子墙等一起为重要珍贵文化遗产。

    科学创新

    高清晰度电视、美术讲座、解说片等。为进一步缩短人与美术的距离,这里常常以崭新的尝试,引导着博物馆的潮流。“京博”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收藏品。这里还定期出版学术性刊物,每年对近畿地区的神社、寺院等文物进行调查。同时还设立了文物保存修理设施和京都文化资料研究中心等,充实作为研究机关的设施。

    早在1992年这里就开始使用高清晰度电视来介绍、解说本馆的收藏品,使更多的人观赏到很难经常展出的无以数计的艺术作品。迄今为止,这里制作了《京都国立博物馆馆藏的名作》、《平安时代的绘画》、《镰仓时代的绘画》等26种原版软件,通过这些资料重点介绍国宝、重要文物等名作。

    若能够轻轻松松地接近珍贵的文物,自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另外,由于高清晰度电视能够给出用肉眼看不清部分的特写镜头,因而也有助于研究人员进行作品研究。这里也规定出每月有二个免费参观日,举办由文艺工作者参加的与美术有关的讲座,并且每月发行一次由中、小学生担当解说员的展品解说片“博物馆词典”等等。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更进一步感受到文物就在自己的身边,京都国立博物馆一直在别出心裁地进行新的尝试,以引导博物馆的潮流。今后京都国立博物馆仍将时刻注视这一动向。

    观光须知

    住址: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茶屋町527开放时间:9:00-16:30点4月至11月的周五到晚上8点(入馆时间到闭馆30分钟前为止)

    规定假日:每周星期一(政府规定的节假日时改为次日)及年末年初(12月26日-1月3日)闭馆

    门票:大人420日元,大学生、高中生130日元,中、小学生70日元,每月第二、第四个星期的周六免费入场

    交通:乘JR东海道本线

    近铁京都线

    自京都站乘坐公共汽车,在“博物馆、三十三间堂前”站下车即到

    阪急京都线

    自河原町站乘坐公共汽车,自“东山七条”站下车即到

    京阪本线

    自七条站徒步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