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真会“赤化”吗?

尾崎秀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暴风雨中的中国最新章节!

    革命之父孙中山的话

    刚好10年之前的1927年,在中国是国民革命浪潮达到最高峰的时刻。中国的民族运动常常以排外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消说,这是因为不断蒙受着外国的压迫和侵略之故。

    1839年到1841年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早就出现了反抗,虽然是消极的。1858年至1860年《天津条约》签署之际,中国出现了反击,虽然是微弱的。与俄国的伊犁事件、与法国在越南的抗争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以最绝望的形式爆发的则是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团匪之乱”)。这一时期的排外运动是自然发生的、感性的民族解放运动。

    继而出现的是国民党的前身————兴中会、中华革命党以及国民党指导下的排外民族运动。国民党的发展本身即以排外运动为底流。其指导理论以灭满兴汉、清朝的灭亡为现实的目标。其实,民众对清朝廷的反抗不能只解释为汉人要摆脱满人统治这样的种族感情问题,毋宁说问题的根本在于人们对清朝廷面对外国势力无为无能而感到愤懑、厌恶。

    因此,为了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自身,就必须打倒腐朽的清政权。国民党的这一主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然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打倒了目标所指的清朝,但中国社会的内外矛盾丝毫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国内的军阀官僚势力更为强大,外国列强更是强势进入中国。对此,国民党未能给出任何指导性的策略,不仅如此,还试图利用旧军阀、官僚势力,有时常常不得不与他们联合。

    被称为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如下说明且发出感叹:

    中国各地都变成了列强的殖民地,中国是已经缔结了条约的所有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是中国的主人,中国是各国的殖民地。

    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的白热化色彩,实际上是受了俄国革命的影响。在此之前,欧洲大战末期的民主主义-民族主义风潮也确实带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1919年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的主流亦没有超出这个范畴。

    然而当俄国革命成功后,意气昂扬的俄国革命领导人趁势鼓动世界革命。这时候他们的视线从欧洲转向东方,将中国广大的处女地作为“赤化”的对象,是有充分理由的。孙中山当初与各国通过谅解与协调逐渐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开发,同时曾设想最终实现摆脱不平等地位这一多年夙愿,而当现实中这种理想陷入绝望之时,俄国伸出了援手。

    1919年7月,苏维埃政府以加拉罕之名发表著名的宣言,声明放弃帝制时期的一切特权。这对幻灭于凡尔赛会议上各国态度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打动了他们的心。

    继1923年1月孙中山、越飞共同宣言之后,1924年1月在广东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在此,中国的排外民族运动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1926年7月从广东出发的国民革命军如燎原之火般的快速进军,致使列强各国惊慌失措。这成功,尤其得益于共产党方面强有力的宣传工作和组织能力。工会成员从1925年的45万人增加至翌年的120万人,1927年则达到280万人。农会会员从1925年的20万人增到1926年的300万人,1927年则飞升至980万人。

    在此,民族运动呈现出最鲜明的排外特征,对侵略中国的始作俑者英国发起猛烈攻势,夺取了汉口及九江的英租界。

    中国会“赤化”吗?

    我曾提醒大家注意1927年,这一年是排外的民族运动达到最高潮的时候。

    此时,“中国会‘赤化’吗?”这个问题又成了全世界要急切了解的焦点。不消说,各国的利害关系正源源不断地聚集于中国,而且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其重要性不可估量。这样的中国如果要“赤化”,那必定是一件大事。回顾起来,我当年毕业参加现在供职的报社入职考试的时候,其选择题中就有这个“中国会‘赤化’吗?”的问题。性情怯懦的我虽最为这个题目所吸引,但还是选择了其他不太重要的题目,比如“论学生生活”。一个朋友则滔滔不绝地论证中国必将“赤化”,(不知是否因此)而完美落选。

    我们从当时报纸上得到的印象,正是“赤化”不可避免。

    然而,事实上到了1927年后半期发生了国共分裂,中国的左翼势力急剧退潮。国共分裂导致民族运动内部的分裂。国民党攻击共产党,将之视为破坏国内统一,同时致使中国的民族抵抗力下降的势力;共产党则责难国民党放弃与列强抗争,亲手出卖中国的民族利益。而共产党因苏维埃运动和红军这股中国内地农村不可忽视的反抗势力,成了国民政府的敌视对象。但当时,其影响力并没有迅速扩大。

    然后,情况的发展看上去仿佛出现了突变。

    “中国会‘赤化’吗?”又引起世界上的重大关切,理由是共产党开始向国民党“重修旧好”,并且在此一重要的瞬间不断向前推进。

    共产党在“满洲事变”之后主张抗日统一战线,但感觉这只是攻击国民党的一个手段。国民党方面则对此也没有什么顾虑,举全力继续“讨伐”之。然而去年12月“西安事变”之后,事态有了迅速的转变。

    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其原因。一是出于日本的压力而民族抗日感情昂扬,因此国共两党的对立抗争难为民族感情所容许,国共任何一方攻击另一方的立场都是不利的。另一个原因来自国际政局,即国民政府在特别需要国际援助的情况下,于对日关系上很难指望短时间内从英美获得充分而强大的援助,因此必须某种程度上获得苏联的援助。而在中国的列强之间的对立,像是为了孤立日本一样变动着,苏联和其他各国特别是英国显示出合作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苏联,也不用担心会导致与英国的关系恶化。国民政府要向苏联接近,与共产党的妥协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随着对日武力抗争的推进,中国的危机越来越紧迫,国共合作也逐渐得以实现并越发紧密起来。

    “中国赤化”这个问题,意味着中国的民族统一战线里中国共产党方面掌握着实际势力。现在频频传出的所谓“赤化”,给人的感觉毋宁说是政策性的夸张。如果国民政府成了共产主义政权,那么日本的攻击目标就会更为明了并将力量凝聚于此,还可期待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某种后援。

    然而迄今为止,国民政府的首脑层面全部由国民党的势力构成,共产党的势力在表面上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9月22日共产党方面的宣言称:

    (一)信奉三民主义;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四)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虽然有以上事实存在,但我想中国的“赤化”大概是明白无误的趋势。当然,这“赤化”有中国复杂特殊的内涵,不能想象成与苏联是同一类型。而且,也不能断言今后就没有导致国共双方分裂的可能性。即使有这种情况,所谓“赤化”的倾向也会推进。

    与之相关联的,是中国的民族运动以自身的解放为注定的命运,还有外部压力今后会愈发增大的事实。与此同时,不用说,苏联的存在及其对华动向也是助长这一倾向的重要因素。

    (193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