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社会的两大特征

尾崎秀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暴风雨中的中国最新章节!

    中国社会的两大特征

    要把握中国社会特别是其现代社会,会感受到非常多的困难。不仅因为其庞大的规模所展现的广袤让人觉得茫然,更深刻的问题是这个实体的内容非常散乱混沌,这使得恰如其分地把握变得十分困难。但仔细检讨会发现,这个乍看上去极其散乱混沌的中国的巨大国体,虽一览无余地把握非常困难且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的前辈中很多所谓“中国通”,在中国的时间比在日本的时间要长好几倍,他们尝试认识中国而未必称得上成功。我们也会时常感觉到,他们的论述未必能从本质上正确地观察中国。我觉得其原因多在于这些人忽视了我们应视为本质或中心的关键点,往往关注乍看颇有意思或惹人注意的那一类事实且倾心于此。在这里,我们要全面把握现代中国社会,如果像过去那样漠然、毫无系统地泛泛接触,就不容易抓住本质。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的方法是,反过来抓住足以成为中国社会特征的一两个关键点,以此为中心进行探讨解剖。而且从实际上来说,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些而不能期待更多。

    一般所说现代中国社会的特征,按通常的说法,即归结为中国社会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性的事实。半封建性这一事实中,很明显“半”字并不要求特别的数量上的准确表述。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残存着极多的封建性因素,它们并非不起作用,而是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功能。当然必须认识到,一般所谓的半封建性,不仅是语词严谨意义上的所谓半封建性,而且具有更为宽泛的其他性质。概而言之,即未能到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中所遗留的种种特性,全都包含在这个“半封建性”的词语中了。已经为很多中国社会研究者所认可的事实是,中国社会中半封建性的事实和此外成为另一大特征的半殖民地性的事实一道,在过去两年里与日本抗争的过程中完全向外部暴露了出来,即激烈的战斗中止了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化过程,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社会,把本质上还未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的虚假外壳抖落下来了。

    日中事变发生之前,即昭和十一年(1937)四五月份的时候,认为现代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见解忽然抬头。一方面中国的国内统一急速推进,其国内经济建设有了显著发展,与此相应,仿佛中国社会的特征已然不再是所谓半封建性乃至半殖民地性质,而是完全实现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仅残留着一点点旧时代的遗存。这种看法变得强势起来,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风潮,很多人大概还记得此种观点在日本也曾大为流行。我们当时觉得,有充分的理由欢迎中国的发展。然而也暗自认为,这样的想法不仅大大游离于现实,而且是很危险的。那么,此种观点原本基于怎样的理由呢?无外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强行推进国内统一,他们认为有必要对外国更多地展示这种姿态;另一方面,列强各国也欢迎国民政府这样的发展方向。中国出现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符合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对中国市场和资源越发关注的列强追求安定的需求。此外,针对近来“进出”大陆势头凶猛的日本,作为牵制之策,列强各国也希望甚至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援助和强化国民政府。所以列强并非单纯出于好意援助国民政府,也并不意味着它们给国民政府以特别高的评价。

    基于以上国内外政治要求,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得到了强调。与此相关,认为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或半殖民地性不再是主要的性质,这种议论变得强势起来。

    半殖民地性这个词,与前述半封建性的情形一样,并不是体现“量”的词语,而是意味着在中国社会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列强之殖民性的影响力。中国的国家当然是在中国社会之上建立的,因此,中国社会的特征毫无保留地反映在其国家机构中。既然中国社会中列强的势力或曰影响力强有力地发挥着支配作用,那么,与此相关,在中国的国家机构中它亦具有支配性的影响。当然,此种情况下列强对国家机构的支配多是直接性的。将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并举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这两个性质并非保持着精确的均衡,例如有的时期“半封建性”体现为支配性的,有的时期“半殖民地性”表现得更为强烈。而且,这两个特征是相互助长的。半殖民地性在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基础上发展而成。半殖民地性的发展常常与中国社会的封建势力相勾结,通过利用封建势力而得以发展,这也是事实。列强利用军阀势力的情形是最明显的,在经济关系上也殚精竭虑地利用整体上的封建性生产关系。在现代中国的机构中,各个时期、不同角度上的表现有所不同,影响也不同,但关系本身是确实存在的。因此我想,出发点是我们先要认识到:现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或曰残存着的这两个性质,是现代中国社会性质方面普遍的、毫无异议的事实。

    就现代中国社会的特征而言上述两点最为重要,这应该没什么问题。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非常具体而统一地把握这些性质,即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性。如果不做这种努力,只是认识到中国社会中残存着某些性质,以此来分析中国社会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这个半封建性社会中,资本主义也在发展。又如,使中国带上半殖民地性的列强各国的影响力,如有时所看到的,列强竞相实施的并非直接的领土占领,或使用本国资本建设铁路,或划定势力范围,等等,而是在中国的金融部门或财政部门内部施以巨大的影响力。表面上看来,似乎中国已经脱离了半殖民地性质的影响,然而实际上这种关系却使得中国在列强的影响下愈加沉沦。这比以往的做法对中国的危害更大。譬如,与切断手脚相比,攻击其心脏对生命本身来说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必须具体地把握中国社会的特征,这对于我们现在有重大关切的对华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对策,以此向中国提出要求或者与中国继续对抗。在事变勃发初期,英国或苏联的势力在中国社会中有巨大的实力,这一事实常常被提及。那主要是根据列强对华投资、贸易关系来测算而显示的结果。这种方法当然是具体把握列强势力的方法之一,但仅此还不够。中国社会具有极为庞大的外观和复杂的内涵,列强势力渗透中国的情形也非常复杂,只是静态地把握问题还不够充分。或者说,因为英国在中国所占势力很大故而应该如何如何的议论与主张,根本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力量。要更为具体地弄清英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现有势力、靠近中国的方式或势力渗透的特殊性,并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来观察它们的政策今后将朝哪个方向推动,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些地方”用“这种方法”来应对,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确定妥当的政策。如果只是停留在论证英国势力的强大,就可能产生两种正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打倒英国势力或因此我们需要姑且与英国协调。

    半封建性方面,中国的军阀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在现今军阀混战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注意。中国的军阀对中国社会中具有向心倾向的中央政权而言具有离心倾向,常希望分离、独立或维护自己的地盘,只知道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对此,作为政策进而明确某某军阀占据哪些经济地盘、内外的人脉关系如何、与列强的关系怎样,尤其要了解他们在现今政局中的地位,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决定采取何种对策。这与其说是分析中国社会,不如说是对其采取何种实际政策的问题。总之,不用说,我们所要采取的不是抽象的、观念性的或静态的理解方法,而是具体的、实证的、动态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