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关八州独立王国

赤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宛如梦幻最新章节!

    分裂状况一直延续到永正元年(1504年),宗家的佐竹义舜(义宪的曾孙)终于打败山入家佐竹氏义(祐义的曾孙),并且重整家臣团,迈入了战国大名的行列。佐竹义舜把弟弟义言配置在山入地方,称佐竹北家,另一个弟弟政义配置在桧泽、高武地方,称佐竹东家,北、东,以及后来分出的南家(始祖为义舜子义里),共同拱卫宗家的安全。义舜,被称为“佐竹氏中兴之祖”。

    佐竹义昭的继承人乃是长子义重,是勇名响彻关东的大将,人称“鬼义重”。他多次配合上杉谦信与后北条氏作战,永禄十二年(1569年)越相同盟以后,义重被迫将主要进攻矛头重新调整到北线,终于和南下的伊达氏产生严重对立。天正三年(1575年),陆奥南部的大名芦名氏断嗣,迎佐竹义重的次子义广为家督,义重本想趁此机会控制芦名氏的,却没想到年轻的伊达家督政宗挥兵杀来,一战就灭亡了芦名家,芦名义广凄凄惶惶逃回常陆……

    古坟时代,一说是平安时代,从中国大陆传来了鉾(即矛),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广泛地使用。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争规模扩大,步兵战的作用日益显著,矛的变种因为便于训练和使用,逐渐代替了薙刀,成为新一代的主战兵器——这就是“枪”,日文也写作“鑓”。枪的种类很多,主要表现在枪头形状的不同,包括素枪、十文字枪、菊池枪、泽泻枪,等等。

    【●第一次国府台合战】

    上面所说的那些刀具,不管是单手使用还是双手使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柄短于刃。此外,还有一种柄长于刃的刀类武器,称为薙刀。薙就是割草的意思,薙刀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柄刀,和可称为长刀的打刀、太刀、野太刀之类是不同的。此外,还有被称为“小长刀”的长柄刀,刀刃较薙刀为长,柄、刃接近一比一的比例。

    天文二十年(1551年),后北条大军进攻上野平井城,名将北条氏繁(纲成之子)身着尊胜陀罗尼母衣,挥舞沉重的铁棒,冲锋陷阵,敌军无不望风而逃。关东管领上杉宪政被迫逃出上野,于次年(1552年)来到越后,以收长尾景虎为养子,传给他上杉苗字和关东管领之位为条件,请求景虎出阵关东,攻击后北条氏。但长尾景虎才想整兵起程,就陷入了川中岛长期鏖战的泥沼,动弹不得。

    南北朝初期,佐竹氏占据常陆国北部地区,遂将庶子们分散出去,各有所领,拱卫本家。这种庶子虽分有领地,但一门总领对他们不仅仅具有宗家权,还具有宗主权的形式,乃是从诸子析产制向总领继承制转化的一个中间阶段。这些分家在战乱中强盛起来以后,往往反过头来会威胁到本家的一门总领权,类似例证在很多战国大名家族中都有所反映,佐竹氏也不例外。

    北条早云半生戎马,不近女色,直到五十出头,才娶了小笠原氏,并在两年后产下长男、继承人氏纲;又两年(1489年),次男氏时诞生,小笠原氏去世;翌年,早云于六十岁高龄续娶葛山氏为正室,并得到了三男长纲——也即战国时代最长寿的武将北条幻庵。

    上杉定正被迫无奈,只好向割据伊豆的北条早云求救,早云趁机将势力伸入相模国,并于明应五年(1496年)从伊豆的韮山城出兵,奇袭相模名城小田原,把从属于扇谷上杉氏的大森氏一族从城中驱逐出去。此后早云即以小田原为主城,经过前后三代的休憩和完善,建成为天下闻名的“难攻不落”的金池汤城。

    芳贺高经拥立宇都宫兴纲的儿子尚纲为一门总领,尚纲随即又攻灭芳贺高经。天文十八年(1549年)十月,宇都宫尚纲出动两千五百兵马进攻“那须七党”的喜连川城,结果遭敌背后突袭,死于战阵之中——宇都宫氏复兴的希望就此彻底破灭了。尚纲的儿子广纲年仅六岁,在芳贺高定的辅佐下勉强维持家业不堕,并且联合上杉谦信,堪堪挡住后北条氏的北侵之路。

    伊势氏冒充平的名门北条氏,并以北条氏的鳞形为家纹,以“虎之判印”为一门总领的签押,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是在北条氏纲当政的大永二年(1522年)。为了和源平合战时代的北条氏作区别,所以这一族习惯上被称为“后北条氏”或“小田原北条氏”。

    就在当年,原胤房率军袭击千叶城,偏向于圆城寺一派的千叶家督胤直及其子胤宣仓惶出逃。原胤房穷追不舍,千叶父子被迫自杀——千叶氏的嫡流至此断绝。战国中后期割据下总的千叶氏,乃是千叶支族、马加城主千叶康胤的后裔,康胤是胤直的亲叔父。

    〔日本古代的兵器〕

    时势正是如此,越后军一走,关东平原仿佛冰雪消溶,巨兽一般的后北条氏又从冬眠中微笑着苏醒过来,重新压服关东各国的国人、豪族。上杉宪政曾要求谦信在关东攻略后给他上野一国养老,不过此后他一直呆在春日山城,并没有真的回归上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最接近越后的上野国最终也没能保住。永禄五年(1562年)十一月,武田信玄、北条氏康联合进攻上野,上杉谦信再次关东出阵。拉锯战一直打到永禄九年(1566年),东上野的横濑氏(后改称由良氏)投降后北条氏,次年(1567年)西上野的长野氏被武田信玄攻灭,上杉谦信只保住了沼田一城而已。

    继承战殁的宇都宫基纲为一门总领的乃是其子满纲,满纲无子,以婿养子持纲为嗣,持纲于应永二十九年(1422年)因为反对关东将军足利持氏而被追讨,最终身首异处。他的儿子宇都宫等纲时年四岁,被家臣保护着流浪诸国,成年后才回归下野,并于“结城合战”中跟随幕府方大将上杉清方奋战,终于使得家族安稳下来。

    因为此次战败,受后北条制压的关东诸侯们骚动起来,纷纷脱离北条的控制,转向协助越后军,比如西上野的长野氏、东上野的横濑氏、下野的宇都宫氏、常陆的佐竹氏、上总的里见氏,以及武藏忍城的成田下总守长泰,等等。长尾景虎势如破竹,前锋直指后北条氏的居城——相模国小田原城。

    北条氏纲死于天文十年(1541年)七月,其子氏康继承一门总领和守护之位。古语有云:“将门不过三代”,而北条氏在第三代氏康的领导下,却达成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首要一提的,就是与“严岛”、“桶狭间”并称为日本“三大奇袭战”的“河越之夜战”。

    对比千叶氏和宇都宫氏,常陆的佐竹氏就要辉煌多了。佐竹氏出于清和源氏,新罗三郎义光初为常陆介,其子孙有世居常陆国久慈郡佐竹乡的,遂以佐竹为苗字。源赖朝曾赐佐竹四郎隆义月丸军扇,被隆义绘上旗帜,这就是佐竹氏的世代家纹——五本骨扇和月丸。足利尊氏开幕,封佐竹氏当主贞义为常陆守护,遂子孙世袭此职。

    就这样,河越城守了整整半年,毫无落城迹象。围城联军的士气逐渐涣散,据说阵中商人来往穿行,妓|女开张接客,仿佛城下町(战国时代的城池大多等于城堡,商业区在城池之外,称为城下町)一般,哪里还有一点打仗的样子?

    铁砲也称为铳,即火绳枪,是从战国中期传入日本的,很快就部分替代了弓箭的作用,成为最有效的远射武器。不过铁砲造价昂贵,近代以前根本不可能完全替代弓箭。

    这一仗几乎宣告了南总名门里见氏的灭亡,不过好在英主里见义尧还在,费尽心机才熬过了苦日子。至于里见义弘,他后来继承义尧为家督,鼓励百姓“落书”(就代官贪污害民等事,直接向家主上书),可以说是一位贤君,但他在战略战术上却能力偏低,被迫与后北条氏和睦,在争雄关东方面,可算是彻底地沉寂了下来。

    日本古代的主战兵器,相当长时间是刀,包括短柄的太刀和长柄的薙刀。平安时代以前,日本人常用的兵器原本为剑,即直身、两面开刃的短兵器,一般单手握持,也可以双手握持。平安时代以后,直身双刃的剑逐渐转化为曲身单刃的刀,某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武士们征东的时候,从虾夷人那里学到的新样式。武士阶层掌权以后,日本刀完全替代了日本剑,不过按照日本人的传统叫法,仍可称之为剑。

    北条氏康此时已经四十五岁了,不复昔日悍勇奋进的少年心态,他在仔细研究了长尾景虎的战法以后,将全部兵力收缩回小田原。小田原是当时天下第一难攻不落的坚城,氏康又加固了城防公事,储备了足够两年食用的粮草,专等长尾景虎前来攻城。

    里见义尧于退却途中,在救出足利义明的遗孤后,放火烧毁了小弓御所。从此,小弓公方家灭亡,其遗臣逐渐都变成了里见氏家臣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总里见氏的势力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更可以放胆在房总地区继续膨胀了。十月十日,后北条氏进军上总,武田信隆夺取小弓城,原胤荣夺取峰上城。次年(1539年),北条氏纲侵入安房,被里见义尧击退——第一次国府台合战至此终结。

    就这样,第二次国府台合战又以后北条氏的胜利而告终,据说这仗里见、太田联军死伤五千三百余人,后北条氏方死伤三千七百余人,在冷兵器时代,这一伤亡比率是相当可观了。北条氏康趁胜追击,突入上总国,逼近里见氏主城久留里,连里见氏的重臣正木时忠都弃甲被迫归降。

    午前九时,大战正式开始,后北条军士气旺盛,锐不可当,于午后四时击破椎津隼人祐等敌方前军,直面坚固的国府台小弓军本阵。北条氏纲先作出迂回侧击的假象,随即突然正面直插敌阵,小弓势大乱,足利基赖和足利义明先后讨死。正在和北条旗本(直属武士)军激战的里见义尧见势不妙,匆忙向船桥方向退却。

    次年(1564年)正月,北条氏康、氏政父子亲自上阵,以猛将北条纲成为先锋,以氏康的另外两个儿子氏照、氏邦,以及大道寺直家为合后,统率两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往国府台。太田、里见联军以逸待劳,没等后北条势站稳脚跟,就挥军掩杀过去。后北条方乱成一团,名将远山纲景、景久父子、富永政家等先后战死,多亏北条纲成阻遏追兵,勇猛奋战,才避免全军皆溃的命运。

    千叶胤富气度恢宏,一度使千叶氏衰退的势力有所回复。然而时势使然,大厦将倾,终究是无法独立支撑的,下总的里见氏屡屡北侵,千叶胤富以后北条氏为靠山顽强抵抗,虽然最终击退了里见氏,然而经过长年的战争,千叶氏麾下重臣原氏、高城氏等家族却都逐一被盟友吃掉,变成了后北条氏的直属大名。下总名门千叶氏,最终被绑在后北条氏的战车上,一起走向灭亡。

    不过北条氏康也并没能高兴太久,上杉谦信的势力被他逐渐驱逐出关东,但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永禄十一年(1568年),武田信玄悍然撕毁甲骏相三国盟约,出兵骏河。后北条氏派兵增援骏河今川氏,反被强大的武田军越过国境,一直杀到小田原城下。

    后北条氏虽然称霸关东,却无力将八州彻底吞下,北条氏康面临着两大强敌,一个来自南方,是自第一次国府台合战后势力不退反伸的南总里见氏,另一个就是来自于北方、强大的越后骑马军团。

    时代变迁,包括建武新政、足利尊氏的反乱、“观应之乱”,以及关东地区的数度变乱,千叶氏左右逢源,一直存活到战国时代。康正元年(1455年)六月,关东管领上杉房显和幕府联兵进攻在镰仓府的关东将军足利成氏,在支持上杉房显还是支持足利成氏的问题上,千叶家臣分为两派,重臣圆城寺尚任倾向于上杉氏,原胤房则暗通足利成氏,导致家中分裂。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后北条氏的老盟友里见义尧却突然撕毁盟约,转而加入小弓方阵营。形势急转直下,武田信隆的居城峰上失陷,信隆逃往武州金泽。基本扫清房总内忧的义明·义尧势,遂北向追入武藏。

    日本古代的射远武器,主要为弓和铁砲,很少用弩。日本的弓绝大多数都是单体长弓,长度超过使用者的肩膀,用竹、藤、木等材料制作弓身,多层固定,但并非复合弓,射程近,精度差。日本箭也多小而轻,主要分为征矢和镝矢(响箭)两大类,簇头虽然花样繁多,在远射过程中却并无太大的不同。

    前此不久,上总真里谷武田氏(即前文所述武田信长的那一支)为了攻击割据下总千叶郡的豪族原氏,当主武田信保千里迢迢从奥州找来放浪的足利义明作为大义旗帜——义明出自古河公方家,因与其兄高基夺位失败而北逃。有了武田氏的撑腰,足利义明野心重燃,于大永四年(1524年)攻克原氏的本处小弓城,即在此地建起御所,称为小弓公方。

    然而北条氏康何如人也,这样发生在眼皮底下的阴谋他岂有看不见之理?结果还没等他离开小田原,太田康资的计划就败露了,被迫逃出江户城,往投岩付太田资正。为了接应康资,太田、里见联军匆忙西进,列阵于国府台地区。

    因为这次事变,山内上杉家威信大降,扇谷上杉家隐隐有觊觎一门总领权之意。于是上杉显定暗耍阴谋,用离间计使扇谷上杉定正于文明十八年(1486年)七月在相模的糟屋馆诛杀了太田道灌,自毁长城。

    【●第二次国府台合战】

    不过宇都宫等纲后来和关东将军足利成氏不睦,再度遭到追讨,其子明纲倾向成氏,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继承一门总领。明纲传位其弟正纲,正纲娶了佐竹家的小姐,生下儿子成纲,这位成纲,可谓宇都宫家一代英主。且说宇都宫正纲本为重臣芳贺氏的养子,成纲继位时年仅十五岁,就依靠叔父芳贺高益的辅佐,整顿家臣团,结好佐竹氏和岩城氏,与下野的有力豪族那须氏相对抗,势力大为扩展。

    到了第三代当主里见义通,完全确立了家族在安房和上总的第一豪门地位,并修筑鹤谷八幡宫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永正十五年(1518年),义通病殁,遗命传位于才元服的嫡子竹若丸(义丰),而暂时让兄弟实尧代领家督之位。天文二年(1533年)七月,义丰急袭实尧的居城稻村,迫使实尧自杀。次年(1534年),实尧的嫡子、得到北条氏纲支持的里见义尧在泷田·犬挂之战中击破里见义丰,义丰退入稻村,和实尧落得同样的下场——史称“天文的内讧”。

    一直等到永禄二年(1559年),长尾景虎上洛谒见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得到义辉对其继承关东管领一职的允诺,随即回到主城春日山,厉兵秣马,准备进军关东。为了牵制长尾景虎,当年九月,武田信玄发兵上野。

    北条氏康还想出一条毒计,联合今川氏停止了对武田氏的海盐供应,并在边界布置重兵缉拿私商。甲信都是平原和山区,不靠海,海盐供应一断绝,武田信玄差点儿没当场愁死。然而正在危急关头,越后竟然送来了海盐。上杉谦信写信给信玄说:“我与公战,以刀剑,不以食盐。”

    【●常陆的佐竹】

    北条纲成所部不足千人,无法抵抗数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的猛攻,只得加固城防,严守不战,一方面快马前往小田原,请求家主北条氏康派发援军。然而氏康刚从骏河败回,深知此时出击,肯定败多胜少,于是派遣使者卑躬屈膝地请求和谈。上杉宪政虽然不允议和,但见后北条氏不敢援救河越之围,也就并不着力攻打,只将城池团团围住,想等其粮尽兵疲,自然开城投降。

    上杉定正这一招昏棋使自己丧尽了人心,长享元年(1487年),两上杉氏正式兵戎相见,是为关东“长享之乱”。因为以太田道灌之子资康为首的大批原属扇谷上杉氏的国人众倒戈,临阵归附山内上杉氏,使得上杉定正节节败退。

    北条氏康侦查到联军这种状况,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在次年也即天文十五年(1546年)的四月二十日,亲率八千精兵,趁着夜色奇袭河越。关东联军猝不及防,乱成一团,北条纲成也开门杀出,于是一夜之间,八万联军全线崩溃,副将上杉朝定也死于乱军之中。

    室町中期,宇都宫氏和小山氏发生冲突,当主宇都宫基纲在康历二年(1380年)的裳原合战中被小山义政杀死。关东将军足利氏满下达了义政追讨令,关东八国豪族齐集武藏村冈,以泰山压卵之势击灭了小山义政——是为“小山义政之乱”。

    佐竹义昭既然打败了江户氏,就改北进策略为南进策略,收服宍户氏并且笼络真壁氏。对于佐竹氏势力的扩大,后北条氏当然不能视而不见。永禄三年(1560年),佐竹义昭进攻白河结城氏,突然收到古河公方足利义氏送来的议和命令。义昭心里很清楚,此时的古河公方完全是北条氏康操控的傀儡,于是对此一笑置之。

    后来佐竹氏、岩城氏与宇都宫氏反目,联合那须氏共同杀入宇都宫领。此时那须氏已经分裂为二,宇都宫成纲就暗中策反了南那须氏,然后于“小川绳钓合战”中大破佐竹、岩城联军,斩首竟达五千级!可惜成纲不久后就去世了,其子忠纲被叔父兴纲所弒,兴纲又于天文五年(1536年)被家臣芳贺高经所杀,宇都宫氏就此衰弱。

    据目前发现比较可靠的《小弓御所样御讨死军物语》中记载:足利义明在国府台正面渡河,通过国府台与松户台中间的低地前进;北条氏纲则从江户出发,渡浅草川,在松户对岸的金町布阵。十月七日凌晨,后北条军与小弓方的预想相反,从金町直接渡河发起攻击。在松户台发现这一敌情的椎津隼人祐急忙要求义明驱动全军急进迎敌,然而遭到拒绝。

    “观应之乱”的时候,佐竹氏的当主名叫义笃,义笃的弟弟师义死于战乱,其子山入佐竹与义成为“京都样扶持众”的一员。所谓“京都样扶持众”,乃是镰仓府辖下各大名送交室町幕府的人质,与义因此和幕府关系亲密,其权势逐渐威胁到了主家的存在。应永十四年(1407年),佐竹义笃之子、一门总领佐竹义盛去世,没有子嗣,便迎入关东管领上杉宪定的儿子义人为继子,改名佐竹义宪,这一决定遭到了佐竹与义的坚决反对。佐竹家臣也因此分裂为二,一部分支持义宪,靠拢镰仓府,另一部分则以佐竹与义为中心,靠拢幕府,反对义宪,称为“山入党”。

    日本古代所谓的“关东”的概念,并不属于“五畿七道”之划分,在律令制下,习惯上将三关(伊势铃鹿关、美浓不破关和越前爱发关)以东的东日本全土,都称为关东地区。中世纪则以东海道的相模足柄坂和东山道的上野碓冰峠以东地区称为关东,又名坂东。到了室町时代,以关东将军镇守镰仓府,把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上野、下野、常陆十州作为其管辖领地。到了江户时代,去除甲斐和伊豆,将剩下的德川家康之起家根本,也即广袤的关东平原,总称为“关八州”——也就是我们即将谈到的“关东”地区。

    双方激战整整一天,直到暮色四合才各自收兵。太田、里见联军打了胜仗,不免摆宴庆功,松懈了防备。而北条氏康就趁着这个机会,于夜半时分冒着浠浠沥沥的小雨,悄悄潜至联军背后。一声号响,后北条军汹涌杀来,联军大溃,里见义弘等人突破重围,好不容易才逃得了一条性命。

    【●上杉谦信关东出】

    然而,良机一去不再,此时高大的小田原城已如一道险山,难以攀越。越后军远来疲乏,粮草补给也逐渐困难,关东诸侯们又都心怀鬼胎,于是长尾景虎只好在围城半月以后退去,转往镰仓继任关东管领之位,改名上杉政虎(谦信),然后全军撤回越后。

    河越之夜战,策划时间之久,一击而破之速,以及双方兵数对比之悬殊,在“三大奇袭战”中首屈一指。此战正式决定了关东地区的命运,从此八州之内,再没有力量可以抵挡后北条氏疾风烈火般的侵攻了。管领上杉宪政先是逃到上野的平井城,随即平井城被攻破,干脆亡命越后。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十一月,北条氏康攻克古河,立足利晴氏之子,同时也是自己外甥的足利义氏为古河公方,基本确立了关八州支配体制。

    当年八月,流亡将军足利义澄(当时正式居留京都的是足利义稙)下诏,任命北条早云为伊豆守护,这标志着后北条氏正式脱离今川氏的阵营,成长为独立的战国大名。三年后(1519年),北条早云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后北条氏重新制霸关东后不久,就爆发了第二次国府台合战。这次合战的双方统帅,正好都是第一次国府台合战的两位主角的儿子,即北条氏纲的儿子氏康和里见义尧的儿子义弘。

    永禄六年(1563年),上杉谦信再次关东出阵,攻击常陆土浦城主小田氏治,他同时请求上总的里见氏和武藏岩付的太田氏出兵协助。于是里见义尧派其子义弘,并太田三乐斋资正进攻后北条氏。

    上杉谦信关东出阵,又给佐竹义昭提供了大好机会,他在越后军的帮助下,夺取小田氏的大半领土,又降伏了常陆府中的大掾氏,几乎统一整个常陆国,同时在下野的势力也有稳步扩展。然而就在事业巅峰的时候,佐竹义昭却于永禄八年(1565年)去世了,年仅三十五岁。

    天文七年(1538年)春,足利义明为主将,义明弟基赖与里见义尧二人为副将,总兵力约一万,进驻下总国西部的国府台地区。北条氏纲匆忙向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求得讨伐御内书,十月二日,命其子氏康率军二万进驻江户,六日,氏纲本人也正式领兵来到前线。

    天文七年(1538年)十月,爆发了第一次国府台合战,北条氏纲及其长子氏康迎战小弓御所足利义明和安房豪族里见义尧。在此,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里见氏的由来,据说其始祖乃是居住在上野里见乡的新田义俊,室町中期,里见义实确定本处于安房馆山,其子成义(“成”字,为拜领古河公方足利成氏的一字)将势力扩展到上总,逐渐成长为战国大名。

    【●千叶和宇都宫】

    【●后北条氏的崛起】

    今川义元一心想西进上洛,可是摆不平后方的后北条氏,这个梦想永远只是泡影。情势如此,他立刻接受了武田信玄的建议,派重臣太原雪斋崇孚为联络人,往来斡旋,最终决定三家在骏河境内的善得寺签署盟约。这就是著名的甲骏相三国同盟,从此后北条氏可以全力于先祖早云三岛瑞梦的实现,今川氏则专心打通东海道西进,而武田氏也终于彻底保障了侧背,得以继续在川中岛地区的恶战。

    后北条氏从早云开始一直到氏政,梦寐以求的就是建立关八州独立王国,然而他们虽然最终制霸关东地区,却并没能把林林总总的大小势力全都吞下,真正将国人收为家臣,完成一元化统治的,大概只有伊豆、相模和武藏南部地区而已。其余各地的割据势力,只是名义上奉北条氏为盟主,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外部压力,立刻就会阵前倒戈。上杉谦信数次关东出阵,这些势力就都在越、相间来回摇摆,为了家族的延续,什么信义、誓约,全都可以弃之不顾。

    此时北条氏康已经退位,把守护之职让给了长子氏政。他急忙和上杉谦信达成合议,即所谓“越相同盟”,然后仍采用对付越后军的老办法,收缩防线,死守小田原。小田原城高堞密,上杉谦信无力攻克,武田信玄也只能望而兴叹。

    上杉谦信参拜完毕镰仓鹤冈八幡宫,正式以关东管领的身份跃马归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且说谦信所到之处,关东诸将无不下马行礼,唯有一人端坐在马鞍上不动,此人非他,正是忍城城主成田长泰。谦信见之大怒,冲过去挥起扇子打在长泰的脸上,把对方的乌帽子都打落了。

    室町幕府和镰仓府的矛盾日益加深,于是幕府就任命山入佐竹与义为常陆守护。应永二十九年(1422年),佐竹义宪联络甲斐武田氏进军镰仓,将佐竹与义杀死在比企谷的自家宅邸中,幕府就又封与义的儿子祐义继为常陆守护。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佐竹家一分为二,宗家与山入家各挂半个守护职衔。

    北条氏纲的目标,乃是位于关东平原中部的广袤而富庶的武藏国。大永四年(1524年),他攻击太田道灌在世时修建的江户城,扇谷上杉朝兴(上杉朝良侄)弃城而走,逃往河越。次年(1525年),北条氏纲又攻克了岩付城,使扇谷上杉氏的势力继续向北收缩。

    【●河越之夜战】

    小弓城之攻克,使得足利义明权威大盛,反过头来压制扶持他上台的武田信保。天文三年(1534年),武田信保受排挤而被迫出家,同年病殁。信保一死,他的两个儿子——庶出的长子信隆,和嫡出的次子信应——开始争夺家督之位,整个关东南部都被卷入战乱。房总诸将大都奉戴足利义明,支持武田信应,而正在武藏扩展势力的北条氏纲则援助武田信隆。

    河越城守将,乃是后北条氏第一名将,以“地黄八幡”为旗印的北条纲成。纲成本姓福岛,是今川氏辖下远州土方(一说高天神)城主福岛正成之子。正成在与甲斐武田信虎的合战中阵亡,家臣们保护其子前往小田原依附北条氏纲,氏纲以女妻之,准其拜领北条苗字,列为一门众,并赐“纲”字,遂称北条纲成。

    佐竹氏与中常陆的江户氏达成协议,江户氏向南发展,佐竹氏向北发展,势力侵入陆奥南部和下野那须郡。永正十三年(1516年),佐竹义舜去世,其子德寿丸继位,是为佐竹义笃(和他的祖宗名字相同)。享禄二年(1529年),义笃的弟弟义元占据部垂城,联络同族的小场义实、高久义贞等人掀起反旗,这场动乱延续了整整十二年才被镇压下去,称为“部垂十二年之乱”。

    前面提到过,永正七年(1510年),上杉显定在攻击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的战争中败死,因为北条早云与长尾为景遥相呼应,遂遭到已服从于山内上杉氏的扇谷上杉朝良的攻击。早云发兵攻打东相模,逼近镰仓,却遭到扇谷上杉氏麾下名将三浦义同父子的顽强抵抗,被迫议和退兵。

    此时关东两上杉氏正在争斗不休。事情要从文明八年(1476年)说起,当年六月,山内上杉的家臣长尾景春(即导致关东将军足利成氏被追讨的元凶长尾景仲的孙子)发动叛乱,并于次年(1477年)元月打败关东管领上杉显定,迫使显定走逃上野。五月,扇谷上杉氏的家宰太田道灌(资长)迎回显定,消灭长尾景春。

    北条早云秣兵厉马,终于在永正九年(1512年)再次东进,率军突袭了三浦义同的居城冈崎城。三浦义同猝不及防,仅仅防守了一天就被迫弃城而走,退守住吉城。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四年,最终后北条氏获得胜利,永正十三年(1516年)七月,相模国三浦半岛最南端的新井城被攻克,三浦义同、义意父子自杀,北条早云占据了整个相模国。

    到了永正元年(1504年),骏河守护今川氏亲发兵援助上杉定正的继承人上杉朝良,北条早云此时尚未彻底摆脱今川氏的从属地位,于是随同进军,进攻以武藏为根据地的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显定。联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在武藏立河原之战中击败上杉显定,但随着今川和后北条的退兵,上杉显定卷土重来,迫使扇谷上杉氏臣服——两上杉氏近二十年的争乱,就此划上句号。

    战国时代纵横关八州的是以坚固的小田原为主城的后北条氏。延德三年(1491年)四月,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去世,国中动乱,骏河守护今川氏的家臣北条早云趁机攻入堀越城,追放政知之子茶茶丸,并仅用三十天时间就平定了伊豆一国。

    日本刀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肋差、打刀和太刀三种。肋差即单刃短刀,其身较直,一般在战场上仅做自杀和割取敌首级使用,偶尔也用来近身搏斗。打刀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刀,单刃曲身,主要单手使用,佩挂在腰间的时候刀刃向上。太刀也可写作大刀,比打刀更长并且更加弯曲,因为长而且沉重,所以基本只能双手使用,佩挂在腰间的时候,习惯上刀刃向下。此外,还有一种小太刀,其曲如同太刀,其长如同打刀,或者更短,还有一种野太刀,比普通太刀更为长大,多为马上武士所用。

    第一次国府台合战,千叶氏当主昌胤站在后北条氏一方,英勇奋战。其后北条氏康把女儿嫁给了千叶昌胤的儿子利胤,并且生下一子,取名亲胤。据说千叶亲胤为人傲慢放纵,结果被家臣弑杀,家督之位落到了他的叔父千叶胤富手中。

    且说天文十四年(1545年),北条氏康进攻骏河,与今川义元对战于长久保城下,失败退兵。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利用这个机会,以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为号召,联络关东各诸侯兵马八万,号称二十万,攻击后北条氏在武藏的重要据点——河越城。联军主将是宪政本人,副将则由扇谷上杉朝定担任。

    大永六年(1526年),北条氏纲的后台、姑表兄弟今川氏亲去世,从此骏相两国的关系日趋恶化。根源在于后北条氏一直和甲斐武田氏交战,但今川氏亲的继承人今川义元却娶了武田信虎的女儿,双方联姻和睦,这使北条氏纲有如芒刺在背。于是氏纲先发制人,于天文六年(1537年)率兵进攻骏河,是为“河东一乱”。

    早云施政清明,课税较轻,深得领民的欢迎。当时关东诸国的税率,法定是五公五民,早云改为四公六民,另外每户多缴一钱作为公益。他还明确规定了米价——百文一斗二升,并规定田(水田)一反(日本古代土地面积单位)课税五百文,畑(旱地)一反课税一百六十五文,即平均每反田要缴米六斗,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负担要减轻很多。这一善政,一直延续到后北条氏的灭亡。

    然而武田氏越是插手关东事务,长尾景虎就越是不能善罢甘休。次年(1560年)五月爆发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今川义元败死,三国联盟缺了一个角,于是长尾景虎就利用这个机会,于八月间杀入关东平原。北条氏康想要先发制人,派其子氏政联合关东诸侯三万五千人北进,包围了只有七百守兵的枥木城。长尾景虎率所部八千人来救,在离城里半(日里一里半,约为八公里)外扎营。景虎登高而望,见关东联军阵列不整,不禁冷笑说:“是非我之敌也!”于是亲率二十三骑冲阵,所到处无不望风披糜,北条氏政狼狈逃回相模。

    佐竹义笃死后,其子义昭继位,年仅十四岁,南义里、北义廉、东义坚三分家交替辅政。其间佐竹氏和江户氏关系恶化,开始爆发战争。一直打到天文二十年(1551年),江户氏当主忠通战败,臣服于佐竹氏。弘治三年(1557年),佐竹义昭又协助下野宇都宫广纲复位,并将女儿嫁与广纲,达成了与宇都宫氏的联合。

    千叶氏本是平的名门,祖先因为居住在下总千叶庄而以千叶为苗字。源平合战的时候,源赖朝在石桥山战败,渡海逃到安房,聚拢了房总各地的豪族,这才得以卷土重来。这些房总亲源氏的豪族中,就包括千叶氏的千叶介常胤。源赖朝非常器重千叶常胤,平常都尊称他为“师父”。镰仓幕府建立后,千叶氏成为幕府有力御家人,世袭下总守护之职。

    武藏国北部割据着被称为“武藏七党”的数家豪族,其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成田氏。传说成田氏出于藤原家族,身份高贵,其祖先当年对源氏的八幡太郎义家都可不下马而行礼,因此成田长泰得意洋洋,骑在马背上傲视群雄。孰料上杉谦信并不了解这段往事,反以为长泰故意无礼,因此才给予小惩大戒。长泰脸面丢尽,怀恨在心,谦信前脚才离开关东,他就转身又投靠了小田原后北条氏。

    另一方面,氏康还请求盟友武田信玄出兵协助,威胁越后军的侧背。于是,信玄亲自披挂上阵,翻越碓冰峠进入关东,同时策动加贺、越中的一向一揆进逼越后。与信玄数度交锋的景虎,深知这只甲斐老狐狸不会随便为了盟友的兴亡而动用到自己主力,但是关东各路诸侯却被这一表面文章吓破了胆,逡巡着不敢前进。在谦信一再督促下,才终于在次年(1561年)三月攻入相模,关东联军十一万兵马团团包围住了小田原城。

    太田资正暗中联络族叔、江户城主太田康资,请他离开后北条氏的阵营,献出江户城来。此太田康资乃是太田道灌嫡派的曾孙,早就对后北条氏心怀不满,于是双方商定,只等北条氏康出兵救援小田氏,他即夺取江户城,切断后北条军的退路。

    当时关东地区存活下来的较大势力,除后北条氏外,还有上总的里见、下总的千叶、常陆的佐竹、下野的宇都宫,等等。里见氏咱们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先来说说割据下总的千叶氏。

    其实后北条氏得以在关东地区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善得寺的会盟。那是氏康攻克古河前不久的事情,当年三月,氏康再次进攻骏河,今川义元向甲斐武田信玄(晴信)求援。这个时候,武田信玄正和越后的长尾景虎展开川中岛地区的争夺战,哪有余暇来理会姐夫今川义元的闲事。然而于理不能不有所表示,于势则一旦今川氏战败,后北条氏很可能以骏河为跳板进攻甲斐。于是武田信玄派遣使者前往两军阵中,表示愿为中人,进行和睦调解。

    至于宇都宫氏,来源不详,分支也很多,镰仓初期,家族成员曾担任过丰后守护和下野二荒神社的“检校职”——这是一个神职。到了室町幕府时代,下野宇都宫与佐竹、小山等豪族并称“关东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