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章、关东之城,奥北之月

赤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宛如梦幻最新章节!

    西面既然已经镇定,丰臣秀吉就把目光转向了东方。此时越后的上杉景胜已经归降,东方仍不肯接受他关白兼太政大臣大人的领导,或者只是名义上尊奉却自行其是的势力,还有关东的小田原北条氏,以及陆奥、出羽的群雄。秀吉正想着找个什么藉口出兵关东,最终统一整个日本呢,可巧,机会立刻就送上门来。

    在进攻山中城的同时,丰臣秀吉命令织田信雄、细川忠兴、蒲生氏乡、蜂须贺家政、福岛正则等将统军四万四千,进攻韮山城。韮山城乃是平山城,由北条氏规三千六百兵马把守。从三月二十九日到六月二十四日,此城一直被重重包围,成为整体棋局上一枚被看牢的死子。

    北条氏规离开韮山城以后,直接回到小田原城内,劝说其侄、后北条氏家督北条氏直投降——部分学者认为,这着棋乃是德川家康的功劳,家康和氏规曾经同在今川家做人质,交情非常不错——经过彻夜长谈,氏直终于被说服了。

    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八户、九户和三户三家。八户氏原领在甲斐国波木井郡,故又称波木井氏,镰仓末年趁乱进入奥州,后来长时间盘踞宗家位置。九户氏则分出城守、久慈、伊保内、中野诸氏。三户南部氏就是南部安信的一支,安信有弟数人——石川高信、南长义、石龟信房和马毛内秀范。此外,各支系分出的其它家族还有北、东、野泽、堤弹、横田等等。

    丰臣秀吉当时正准备九州出阵,所以对于东方诸侯,暂且使用威吓策略。可笑北条氏政以为天下六分之一的领土已在手中,又有坚不可摧的小田原城,与德川氏、伊达氏的联盟牢不可破,竟然把秀吉的警告当成耳旁风。就在这种形势下,天正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三日,“名胡桃城夺取事件”发生了。

    丰臣秀吉的理由是,氏政兄弟是顽强的主战派,绝对不可饶恕,而氏直作为德川家康的女婿,则可网开一面,流放高野山完事。

    【●小田原评定】

    忍城则由后北条氏重臣成田氏长的某家臣守护,城周都是沼泽地,攻方难以布置攻城器械。六月五日攻城开始,丰臣秀吉命令石田三成和长束正家前往负责筑坝,准备水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堤防突然崩溃,反而损伤了己方许多兵马,忍城这才得以幸存,一直守到小田原城的开城降服。工程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可见石田三成的军事能力真的不强,不过如果因此就嘲笑三成毫不知兵,又未免过分了一点。

    南部氏是清和源氏武田氏的支族,据说其远祖加贺美次郎远行因为在文治五年(1189年)跟随源赖朝奥州征伐,被赐奥州北部的糠部、岩手、閇伊、鹿角和津轻五郡。南北朝时代,南部氏先属南朝,后来攻灭津轻郡的同阵营豪族曾我部氏,投向北朝。这期间,南部氏世传的系谱疑点很多,可以确定的要在其十四代家督南部义政以后。义政在永享之乱中参与讨伐关东公方足利持氏,威名远播。

    一边包围韮山城,一边丰臣秀吉亲驱大军,于四月一日进入箱根山区,三日就来到了小田原城下。小田原乃是广五里的大城,堑宽壕深,石垒坚固,外城上全部布置了战斗力最强的后北条氏一族重臣。秀吉甫见之下,亦不禁赞叹不已,认识到长期包围战是不可避免的了。

    天正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大举进攻后北条氏的主城小田原城,写信邀请南部信直参阵。其实,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仪式,要信直向秀吉证明自己的忠诚,同时向天下宣示,南部氏已是丰臣氏的藩属。于是信直一面让八户政荣统兵一千牵制九户氏,一面亲自南下小田原城。战争结束后,秀吉趁胜向奥州进军,信直在大森地方再度谒见,获得了盼望已久的“南部五郡(糠部、閇伊、岩手、鹿角、紫波)所领安堵朱印状”。

    【●名胡桃城夺取事件】

    因此,彻底的“兵农分离”,只在织田·丰臣政权直接统治下的领地里才真正实行过。

    然而丰臣秀吉可不是个只会耐心等待胜机的人,他在包围小田原城的同时,分遣各部队扫荡原后北条氏领内的每一座城池。首先,三月二十八日,前田利家和上杉景胜统帅北陆支队三万五千大军,沿东山道而下,翻越碓冰峠,包围了后北条氏重臣大道寺政繁守备的松井田城。四月二十日城落,打开了上野的门户。从此,上州的后北条氏支城次第陷落,北陆支队直扑武藏。

    【●奥州征伐和九户之乱】

    足利尊氏肇建室町幕府以后,即以斯波家氏的玄孙家长为陆奥守护,因为是将军同门,所以普遍尊称这一家族的家督为“志和御所”。此外,幕府在奥、羽两州设置“探题”一职统管国内事务,权力要超过守护。奥州探题曾先后由斯波、吉良、石塔、畠山四个家族担任,但最后权力还是完全落到了斯波氏手中。斯波氏的分支大崎氏控制了大半个陆奥地区,后来纵横一方的伊达、葛西、南部、留守、白河、苇名、岩城等诸氏都曾接受其领导。但是,随着幕府权力的下降,奥州斯波氏也衰弱了,日益遭受北方南部氏和南方伊达氏的侵攻。

    第二次评定的时候,主张笼城的乃是重臣松田宪秀,主张全军出击,在箱根天险迎击丰臣大军的,乃是钵形城主、一门众北条氏邦。双方各执己间,相对侃侃而谈,长久不能达成决议。最后还是北条氏政亲自出面,以乃父氏康当初两度笼城,上杉谦信、武田信玄先后来攻却全都铩羽而去为理由,敲定了笼城的方略。

    在这种背景下,还没有统一小小的备中国的三村氏为了讨伐宇喜多直家,尽搜领内,竟然能够组织起两万大军,也就不奇怪了,而直家的祖父能家竟能用七十骑突破敌军近万农兵,也不算是什么奇迹。

    大军进处,原本还在观望风色的各路诸侯纷纷前来会合,到了天正十八年(1590年)四月,丰臣氏大军团团包围了小田原城,等到六月,一直以来桀骜不驯的奥州大名,同时也是后北条方另一位重要盟友的伊达政宗也终于南下参阵,身穿死服,亲自觐见丰臣秀吉。

    把拥有二十二万军势的丰臣秀吉,和顶多可以动员两三万人的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相比,北条氏政的头脑真是僵化到了极点!

    虽然兵农不分对封建领主可能造成相当大的损害,但因为战国时代战争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使得大名们为了可以动员起庞大兵力以应付内外之敌而不得不饮鸩止渴,不仅无法打破这种旧模式,甚至还更加推波助澜。长宗我部氏家中实行所谓“一领具足制”,即除了被称为马迴众的领主亲卫外,主要军事力量来源于半农半兵的所谓“在乡武士”,很多在乡武士只要拿得出一件铠甲(具足),就能在战争中成为中坚将领。岛津氏也有类似政策,拥有一町以上土地的中农、富农被称为“有足(具足)众”,是经常的兵役对象,而那些“无足众”在爆发大规模战斗时也都跑不了,必须抬枪上阵。

    山中城乃是依据箱根天险筑就的险峻山城,是后北条氏引以为傲的坚固要塞,但是面对十倍以上的强大敌势,仅仅数小时的激战就被攻克了。根据参与此战的渡边勘兵卫之《渡边水庵觉书》残卷记载,攻方先阵中村一氏首先从岱崎出丸攻入,转向东丸,最后攻陷城将松田康长的大本营西之丸。

    这里要提到“小田原评定”,本来这种每月两回的重臣评定,乃是后北条氏独创的先进会议制度,然而这一名词,后世却成为“久拖不决的会议”的代名词。因应丰臣秀吉来攻的重要评定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天正十六年(1588年)五月,商讨臣从还是敌对的问题;第二次,天正十八年(1590年)正月,商讨笼城还是出阵的问题;第三次,同年六月,商讨降伏还是决战的问题。

    三月二十九日的山中城之战,揭开了后北条氏灭亡的序幕……

    南部氏在灭亡浪冈氏以后,基本完成战国大名体制。南部安信之子,就是北陆奥一代豪强南部晴政。南部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说他庞大,不是指其势力范围,而是指其家族谱系。在描述南部氏的兴亡盛衰之前,咱们必须先谈谈他的众多苗字诡异的同族——

    为了做好长期战的准备,丰臣秀吉在小田原城东南方修筑了石垣山城,作为本阵。史称石垣山一夜城,但德川家康的家臣松平家忠在日记中却记载道:从围城之日起,直到六月二十六日,此城才最后完工。

    南部氏第二十三代南部安信,在大永年间平定津轻郡的叛乱,几乎灭亡浪冈氏,开始在乱世杀出一片天下。说起浪冈氏,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北畠显家的后裔,因为以浪冈为本处而定苗字为浪冈(另说是继承当地豪族浪冈氏的苗字),被南朝封为陆奥镇守府将军。浪冈氏家督世代称“浪冈御所”,而北畠显家之弟显信的儿子守亲,后来也逃入浪冈地方,这一支称“川原御所”。战国初期,浪冈、大光寺和大浦三家平分陆奥津轻郡。永禄五年(1562年),爆发了“川原御所之乱”,即川原御所的北畠具信杀害了浪冈御所的北畠具运,妄图篡夺宗家之位。浪冈氏因此急速衰弱,遂于天正六年(1578年)七月,最终被南部氏的分家大浦为信攻灭,末代家督、具运子显村剖腹自杀。

    七月五日,北条氏直的兄弟氏房出城,来到丰臣方大将泷川雄利阵中,要求以切腹来换取城兵尤其是兄长氏直的性命。丰臣秀吉闻报后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要求北条氏政、氏照兄弟,以及二人的老臣大道寺政繁、松田宪秀四人一齐切腹谢罪。

    九户氏反目、津轻氏分裂,使得南部氏宗家雪上加霜,南部信直忧心忡忡。还好,正如南部晴政麾下有石川高信和九户政实一样,信直手下也有两位智勇双全的同族名臣,一个是北信爱,一个是八户政荣。信爱献计,利用已经占领大半个日本的丰臣秀吉的势力稳固现有领土。信直采纳了他的建议,即命信爱前往与加贺金泽大名前田利家联络,通过利家,获得了丰臣政权的“南部总领权公认状”。

    南部信直趁着“九户之乱”的机会完善了领内控制,并将剑尖指向北方,准备解决津轻问题。胆战心惊的津轻为信立刻开始了有效的政治外交活动,终于使得秀吉承认他对津轻郡的统治权。为了安抚南部氏,秀吉又赐信直和贺、稗贯两郡,以交换津轻郡。此后,南部信直破弃领内诸城,另筑盛冈作为居所,并且坚决贯彻“靠拢中央”政策,先是丰臣氏,后是德川氏,恭顺忠诚,终于保住了庞大的领地不被削夺。

    奥羽两国,在源平合战的时代由藤原氏统治,开始繁荣起来。南北朝时候,大部分地域都掌握在北朝任命的守护斯波氏手中,此外,南朝方的北畠显成、南部信光则控制了奥州最北部。先说说斯波氏,本为足利氏将军的同族,镰仓末期,足利泰氏(尊氏四世祖)的儿子尾张守家氏来到奥州斯波郡的高水寺城,成为斯波氏的始祖。家氏的长兄赖氏是足利尊氏的曾祖,弟公深开创一色家,此外,其堂兄弟满氏开创吉良家,国氏开创今川家。

    丰臣秀吉接受了降表,随即命令岛津氏退出九州中北部,只留下萨摩、大隅和日向南部地区作为封地。岛津义久为此灰心丧气,不久后就将一门总领之位让给了弟弟义弘,而他另一个弟弟、优秀的战术指挥官岛津家久,则突发暴病去世了——传说是被丰臣秀长下毒害死的。

    然而这样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大批在乡武士不甘于只以耕种为生,他们以其世代跟随领主出征的功勋为名,强要挤进武士阶层中去,武士数目既多,却又无仗可打,没有更多的俸禄可给,没有新的知行地可分,很多统一政权下的大名藩主为此捉襟见肘,濒临破产边缘。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他们给相当多的在乡武士以武士名份,却又要求他们继续回乡耕种,从而武士就形成了常备兵和预备兵两个阶层。

    野心勃勃的九户政实却没有南部信直那样看得清天下大势,他联络津轻、伊达等有力大名,召集栉引、七户、久慈诸家,并征募葛西、大崎等已灭亡家族之浪人,终于在第二年(1591年)正月,正式向三户城发动进攻——史称“九户之乱”。

    南部信直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庞大的九户家族就在身边秣马厉兵不说,自己的亲老子也眨眼间被人做掉了。原来,南部晴政灭亡浪冈北畠氏以后,就封石川高信担任津轻郡代,这一任命引起了功臣大浦为信的不满。为信本出南部氏分支久慈氏,继承津轻豪族大浦氏的家名,在灭亡浪冈氏以后,他本以为可以独霸津轻郡,却不料被宗家的宠臣抢了先。于是心怀不满的大浦为信暗中积聚实力,终于在晴政去世后不久,趁着宗家乱成一锅粥的时候,突然起兵反叛,奇袭石川城,石川高信战死,津轻郡落入为信手中——他从此就自称为津轻为信。

    而攻城方则由丰臣秀吉的养子秀次为总大将,秀次自身兵力就有一万九千强,另配给中村一氏、山内一丰、田中吉政、堀尾吉晴、一柳直末等将所部,总兵员据《毛利家文书·山中城取卷人数书》统计,达到六万七千八百。

    此次小田原征伐,联军兵力统计为:德川氏先阵三万人,沿东海道而上的丰臣秀吉本队十四万,水军一万,北陆支队三万五千,另外东海道诸城守军一万余——总兵力竟高达二十二万之众,对外号称三十万!这是战国百余年间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强大军势。其实以丰臣秀吉当时的实力,三分日本有其二,根本不用动员半数兵力就可以平定关东。但是一来秀吉习惯以强大军势或者惊人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来也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有如天神一般的强大威势。可惜,俏眉眼做给瞎子看,北条氏政根本不是那种有头脑、有眼光的人,仍然顽固地梗着脖子,不肯降服。

    四月二十七日,江户开城;五月初,前田、上杉联军攻降河越城和松山城,五月十九日再包围岩付城,在浅野、木村、本多(忠胜)、鸟居(元忠)、平岩(亲吉)等军的支援下,二十二日将其攻克。

    〔浅谈兵农分离〕

    对应北陆支队的长驱直入,丰臣秀吉又派出木村吉清、浅野长政等部,以及德川家康的部分兵力,前往策应。于是,继上州陷落以后,武州和上下总也逐步落入丰臣氏的掌握之中。

    攻克小田原城,灭亡后北条氏以后,丰臣秀吉并没有立刻收兵,而是转道东北,前锋开入了奥、羽两国。

    第一,是六月二十四日,北条氏规再也支持不下去了,以韮山城归降丰臣秀吉。第二,此后不久,小田原城内的老臣笔头松田宪秀竟被发觉乃是丰臣军内应。城内人心惶惶,谣言满天,人人自危,早已不复昔日的骄横景象。

    【●后北条氏的灭亡】

    且说三户安信的长子名为晴信,后改晴政,乃是擅长闪击战的名将,他继承家督以后,短短数年间就攻入户泽氏统治的岩手郡、秋田氏统治的鹿角郡,武力既盛,就简简单单从八户氏手中夺取了宗家位置,从此改称南部晴政。

    七月六日,德川家康率军进入小田原城,次日,笼城兵全部出城来到家康阵所接受收容。十日,北条氏政、氏照兄弟也来到家康本阵,并于第二日,于城下医师田村安栖家中切腹。就这样,北条早云以来称霸关东近百年的小田原北条氏,到第五代终于灭亡了。

    天正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十日,丰臣秀吉在聚乐第大会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等有力大名,随即召开东征军事会议。最终的布置如下:

    南部信直无法抵挡猛将九户政实烈火般的猛攻,急忙向丰臣秀吉请援。政实没有考虑到,向已经臣服丰臣政权的信直动兵,无疑是向天下人秀吉的权威挑战。于是,丰臣秀吉急派蒲生、浅野等大名重组奥州征讨军,北上攻击九户城。津轻、伊达等滑头见势不妙,立刻退出联盟,九户政实因此遭到惨败。当年九月,九户城落,九户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尽遭屠戮……

    天正十五年(1587年),眼看即将统一九州的岛津氏在丰臣秀吉的征伐大军面前一再败北,最终于五月八日,家督岛津义久以剃发出家作出姿态,派重臣伊集院忠栋前赴丰臣秀吉处递交了降表。当时岛津家中分为两派,义久、义弘、家久主张暂时后退一步,以待时机,岛津岁久则主张继续抵抗。在义久降伏后,岁久仍然固守宫之城不肯认输,虽然最终在兄长义久的反复劝说下,这个三弟被迫含泪承认了败局,但从此就埋下了岛津氏兄弟相残的悲剧的种子。

    且说日本的东北部地区,原为阿伊努人也即虾夷人的居住地,大和王朝的征服与开发最晚,这一地区主要包括陆奥、出羽两国,以及大部分仍在化外的北海道岛。天正十八年(1590年)的小田原出阵,竟然整备了二十二万大军,说明秀吉并不仅仅为了对付后北条氏,他还想趁便杀向奥、羽,一举统一整个日本。而当时奥羽地区的最大势力,要算奥北的南部氏、奥南的伊达氏,以及出羽南部的最上氏了。

    【●奥北的新月】

    织田信长初始也维持兵农不分的政策,等到消灭浅井氏和朝仓氏,压制本愿寺,基本上撕破了“信长包围网”以后,其领地日益扩大,军事实力天下无双,为了提升兵源质量,遂开始实行“兵农分离”政策。兵农分离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大名的一元化统治达到极致,对其属下将领拥有转移封地的绝对权力,从而使相当多武士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剥离开来。信长进而在入住安土城以后,要求大量武士离开封地,统一居住在安土城下町中。从此以后,武士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终于变成了职业军人或者封建官僚。

    首先,伊贺以东的东海道诸将,以近江、美浓之兵为主力,沿东海而上直取小田原城,先阵为德川家康;其次,中国、四国地区的诸侯,包括纪伊、伊势的水军,沿东海道海岸指向伊豆和相模;第三路,越后、信浓之兵,从东山道经上野、武藏南下,称为“北陆支队”,总大将为前田利家和上杉景胜。以当年二月一日到三月一日为出阵日期,以长束正家为兵粮奉行,准备军粮二十万石,并用黄金两万枚从伊势、尾张、三河、远江、骏河诸国收购粮草随时补充。

    北条氏政先后与在奥州迅速蹿起的战国大名伊达政宗以及德川家康结盟,并迎取家康之女督姬为其继承人氏直的夫人,就此,广大的东海、关东、奥羽地区联成一片,对正在谋夺天下的丰臣秀吉造成很大威胁。于是秀吉在用外交手段降伏了德川家康以后,就于天正十四年(1586年)以太政大臣的名义,发布了《关东·奥两国总无事令》,即命令以关东的后北条氏、奥州的伊达氏和羽州的最上氏为首的东方各诸侯,不得随意开战,侵攻他人领土。

    南部信直的后台,当然是他亲老子石川高信,而支持南部晴继的,则是九户政实,以继承人风波为导火索,高信和政实这两大派阀长久以来积累的矛盾终于表面化了。元龟三年(1572年),爆发了“屋里之乱”,晴政和信直养父子之间正式对立。十年后(1583年),信直攻克南部氏主城三户,一代豪强晴政被杀,亲子晴继下落不明。九户政实闻讯,急忙推举其弟实亲为宗家继承人,但遭到一致反对。同族的北信爱发兵百人,将南部信直迎入三户城,并正式发布就任第二十六代家督的声明。

    且说本能寺之变以后,德川家康趁机将势力伸入甲信地区,小田原城的北条氏政也没闲着,一方面派兵夹攻甲信,一方面将势力伸入上野。此时上野国内最大的势力乃是武田氏遗臣真田昌幸(真田幸隆之子),此人智谋无双,顽强地挡住了后北条军以及随后杀来的德川军。天正十三年(1585年),就在丰臣秀吉想尽办法让德川家康降伏,最后不得不于翌年(1586年)把妹子都嫁了过去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上田城之战,真田氏两千五百兵马大破德川氏七千余众。

    此后,南部晴政以叔父石川高信、同族九户政实为左膀右臂,调解了八户氏家中的内乱,又灭亡浪冈北畠氏、压迫守护斯波氏,几乎统治了整个北部陆奥国。晴政以新月为军旗,狂言声称:“凡新月所照之处,南部的领土不可动摇。”但是真的不可动摇吗?“津轻的风云儿”大浦为信之崛起,以及继承人纠纷,最终打破了他的美梦。

    当然,终归也有知情识趣的人存在。丰臣秀吉所以叫与北条氏有姻亲关系的德川家康为先阵,正是想试探家康之心。且说出阵前的正月三日,家康主动把第三子长丸送到了大坂城做人质,秀吉心花怒放,立刻亲自给长丸举行了元服仪式,并赐一个“秀”字——这就是后来的德川幕府二代将军德川秀忠。

    北条氏政、氏直父子,一直致力于把整个关东地区整合成独立于中央政权的“关八州国家”,因此因应新的强力中央政权之诞生,很早以前就开始加紧军事准备。天正十五年(1587年),丰臣秀吉平定九州,后北条氏理所当然地认识到,下一步必然会是“关东平定战”。于是当年,北条氏直即以“京势阵用意”为名,征发领内各寺社的铁钟,改铸为用作城守的大炮。同时,加修各支城的城防工事,尤其在东海道必经之路的箱根天险附近,构筑了足柄、山中、韮山三座坚固要塞,作为第一道防线。

    丰臣秀吉把爱妾淀姬(浅井长政和市姬的长女)也接到了石垣山城中,并且打破惯例,允许诸大名的妻妾随阵。在长时间无聊的围城战中,或者召太夫、观幸若舞,或者置酒宴、开茶会,日子过得倒十分悠闲。同样,小田原城中的后北条氏一样悠哉游哉,用围棋、将棋、双六等博戏来打发日子。北条氏政声称城内军民都已经贮备了足够两三年的粮草,气焰嚣张,只等丰臣军乏食自退。

    丰臣秀吉重新划定九州中北部各大名的领地,他先把肥后封给了老同僚佐佐成政,但于次年(1588年)闰五月却又藉口佐佐氏领内一揆而逼迫成政自杀,随即把其领地分而为二,赐给了自己的两名亲信侍卫: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此二人本有矛盾,现在领地相邻,纠纷更是层出不穷,最终各自代表了丰臣家中文治和武断两个派别,导致兵戎相见——此乃后话,暂且不提。顺便说一句,天正十八年(1590年)三月,丰臣秀吉还剥夺了龙造寺政家的封地,转交给龙造寺家的谱代重臣锅岛直茂。

    南部晴政一直没有儿子,他把长女嫁给石川高信之子信直,次女嫁给九户政实,并收石川信直为养子,作为首选继承人。但是正和应仁之乱的契机事件相同,继承人才刚确定下来,老头子竟然得了一个儿子,起名晴继。于是,家中各臣或拥护信直,或拥护晴继,分为两派,争斗不休,削弱了南部氏的实力。最终,溺爱亲子的晴政不顾大多数人反对,公然指定晴继为继承人。

    武藏钵形城主,为主张出击野战的北条氏邦。在强大的攻势下,六月十四日,氏邦开城向前田利家投降。到此为止,后北条氏残余的支城,只剩下八王子城和忍城了。六月二十三日天还没亮,前田、上杉联军乘雾猛攻山城八王子,将其攻陷。

    且说北条氏康的第三个儿子、北条氏政的弟弟氏邦,时为武藏国钵形城主,其家臣猪俣范直奇袭名胡桃城,真田方守将铃木重则城破后自杀。这一事件,成为丰臣秀吉小田原出阵的直接藉口。

    丰臣秀吉继承织田信长的政策,不仅如此,他还将信长时代开始的“刀狩令”扩大到日本全国,在使武士成为职业军人以后,更解除了广大农民的兵役负担,把他们牢固束缚在土地上,只要为领主生产耕种、服劳役即可。天正十九年(1591年)八月,秀吉正式发布了区分武士和百姓的相关条例,禁止相互间的转职。

    山中城守将,乃是后北条氏重臣松田康长。当时,玉绳城主北条氏胜,小田原旗本众间宫康俊、朝仓景澄等将亦入城增援,总兵力约为四千到五千人。

    织田·丰臣政权逐步实行的“兵农分离”政策,为他们统一整个日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兵,就是指的武士,而农是指农民,但在绝大多数战国大名辖下,这两者并不是能够截然加以区分的,大量中低层武士本身也从事农业生产,和富农、中农无异,而多数农民在领主发出动员令以后也必须抬枪上阵,变成了低级武士也就是足轻。这种非常备军制度所引发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兵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民兵士气偏低,所以很多战场上都会发生数十骑冲散数千人的奇特现象;其次,因为绝大多数的兵役负担者本身也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发动战争的同时必然会耽误耕种,破坏领内经济;其三,领主用减免年贡和劳役的方法来要求兵役,这就使得发动战争的经济负担加倍,而长期远征更是非常破费的事情,因此绝大多数战争都只能发生在农闲时候;其四,大批农民握有武器,随时可能结合起来发动一揆,反抗领主的统治。

    从九州回来以后,丰臣秀吉暂时专心于内政,先是造了一座豪华的别墅,起名为聚乐第,还邀请后阳成天皇行幸,君臣赏花咏诗,做出一副和乐融融的景象。随即他发布了海贼禁令和“刀狩令”——所谓刀狩,前面提到过,就是不允许农民持有武器,从而可以更牢固也更安稳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避免发生转职和一揆。这种种政策并不是秀吉的独创,而是织田信长政策的延续,只不过信长的政策很多都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暂时性,将其固定下来,并推广到全国的,乃是丰臣秀吉。

    且说领内支城次第陷落,小田原城内的士气为之糜沮,北条氏政和氏直父子也不再敢过于嚣张了。然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促使后北条势终于全面崩溃:

    且说天正十八年(1590年)三月一日,丰臣秀吉亲率三万两千直属部队出阵,十九日到达骏府。当时,德川家康已经在伊豆、骏河国境上的长久保城扎下本阵,翌日即赶到骏府,与秀吉共商进攻方略。二十七日,秀吉进入沼津的三枚桥城,翌二十八日,与家康一起来到后北条氏的前线阵地山中城附近视察。视察后交换意见的结果,是从二十九日开始,向山中城和附近的韮山城发起第一轮攻击。

    加贺美远行之子光行始称南部氏,光行的几个儿子分了家,除去南部氏宗家外,都改苗字为几户,如一户行朝(另说其为久慈氏之祖)、四户宗朝、七户朝清、八户实长、九户行连等等。宗家实光生时实和宗光,宗光又开三户家族。这几个家族互相争夺,代为宗家,又相互通婚甚至过继,就此把系谱搞得一塌糊涂。

    那么,防守方的后北条氏又究竟是怎么打算的呢?当时北条氏政已经退位隐居,躲至幕后,后北条氏名义上的家督乃是其子氏直,氏直下达总动员令,得兵三万五千,再加上友军两万余,总兵力也达到了五万六千。如果纯从数字方面考虑的话,用五万重兵防护坚城,没有三五十万兵马确实难以攻克。然而,天下大势已经完全变更,军队的编组也与战国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后北条氏采取兵农不分政策,所谓的五万六千兵马,是尽数搜集领内十五岁到七十岁之男子,免除部分劳役和年贡的结果,也就是说,相当多是少经战阵的农民;而丰臣秀吉的直属部队,因为兵农分离和刀狩等政策,正从临时义务兵向职业兵转化中。用五万民兵对抗二十万职业军人,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等到德川家康娶了丰臣秀吉的妹妹旭姬,并且跟随天下大势,亲自上洛去觐见秀吉以后,真田昌幸眼看情势不妙,也就立刻奉上愿意服从中央领导的表章。于是丰臣秀吉出面调解德川氏、后北条氏和真田氏之争,将上野沼田地区分为三份,两份给后北条氏,以名胡桃城为中心的三分之一封给真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