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与鉴赏

傅斯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人生问题发端最新章节!

    〔注释〕 ①左道:泛指邪道,有贬义色彩。 ②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进化论者,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③哲姆士:詹姆斯(1842——1910),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及机能心理学的先驱。其意识流概念为批判心理学元素主义的先声,情绪说则预示20世纪行为主义的诞生。在美国心理学史中,特别是在理论上有重要贡献。 ④庄周: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⑤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思想上崇奉老庄,政治上采取谦退冲虚、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向秀、刘伶等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鉴赏〕 古往今来,关于人生问题的议论浩如烟海,众说纷纭。傅斯年的《人生问题发端》之所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今天仍然有它的光芒,就在于作者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在貌似说不清、理还乱的藤蔓纠结中,用科学精神理清了头绪。他辨析查证,有破有立,观点鲜明,逻辑性强,鞭辟透里,给我们提供了研究人生真义的路径。

    作者开宗明义就说,“人生问题是个大题目!是个再大没有的题目!”接连两个惊叹号,提醒人生问题之重要与迫切。人生观对人的实际行为、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的人坚持“时时刻刻,拿公众的长久幸福,当做解决一切的根本”,而有的人则以“无念百年,快意今日”为信条。因为看人生的着眼点不同,带来人生观念的大相径庭,甚至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在评论中国各派人生观念之前,傅斯年列举了西洋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历程。比如,由开始信仰上帝,用上帝的道理解释人生问题;到终于发觉种种破绽,讲不通,转向了形而上学的理论探索;然而空泛的道理,即便翻江倒海也不着边际,于是回转到人本身,以人的实际状况和结果来解释人生,探求人生的真义。达尔文说清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孔德、斯宾塞把人的生物学原理应用到社会人生上,人际关系明白了大概;再后来,心理学得以发展,深入到人身的内部。如此,这艘在茫茫海上航行的船有靠岸的希望了。

    作者将西方解释人生的观念分为两大宗,即生物学派和实际主义学派,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是非评判,优劣比较。前者让我们了解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潜力和潜能,从生存竞争到互助等,但其局限在于偏机械,难以解读人性的全部。人高于兽,应该是文化意义上的人。后者跃上一层,回到人的本体解释人生,最要紧的在于关联实际状态中的人生,帮助人生发达与成功,同时又以为人生需要精神引领,反对坠入物质主义深渊,因而是积极的、有创造性的。

    回到中国人自身,作者敢于正视几千年惨无人道的封建统治,敢于正视昏暗的现实,一针见血批评了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中国人的人生观是拿“非人生”的观念来肢解人生,否定人生的意义,破坏人生的丰富和生趣。先说达生观。认为按照庄子的观念,世间没有是非之分,福和祸没有意义,生和死也没有差别,活着和死了差不多,无可留恋。不管你是伟人、贤人还是恶人、庸人,既然结局都要灰飞烟灭,生命价值就是一样的。这种人生观是要人们与世浮沉,随波逐流,与有喜怒、有情操、有意志、有希望的人性人情相悖太大。傅斯年指出形成这种人生观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中国人只见物质不想精神;二是中国人缺乏科学观念;三是最要紧的由于专制政治的压抑,在昏乱政治之下,没有人生的乐趣,自然也没有了。再说出世观。出世观又分肉体的出世和精神的出世。前者是隐遁,许多隐士逃避社会,“是专制政治的反响”,不愿入世;后者是佛教思想,万事皆空,故寻求超脱人生。再次是物质主义。在中国最占势力,历代专制政治,不许人有精神见解,只好以物相诱,让人只求物质利益,至于精神上的要求、个人修养、快乐、希望等,则会之阙如,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人极易堕落,有时等同于猪狗一类动物。最后是遗传的伦理观念。认为人为虚矫的道德,即所谓圣人制定的道德而生,有君父就没有“我”,是无我论的人生观。傅斯年把这四种人生观都称为“左道”,都不是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

    经上述铺垫后,作者审时度势,力主透悟符合人性的科学人生观,把人们从茫茫迷雾中引出来。他认为研究人生的真义,有着不可忽视五个方面:1.从生物学引发而来,人在自然界的位置;2.由心理学引发而来,人的组织、机能、行为、意志各方面的性质;3.由社会学引发而来,人和人、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4.人类将来的福利和求得的方法;5.社会意义的生活永存的道理。这是回到人的本位,沿着正道探求人生哲学。用一句带有总结性的话来说,人生的观念应当是“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个人永远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发挥己身潜蓄的能力,为公共求得的福利,自然也有个人的一份。文章最后,引录了“愚公移山”的寓言,坚信人类的文化和福利需求,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胼手胝足的努力,会“事竟成”的。

    傅斯年是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他认为民众的素质低下,不能构成健康的社会,也无法担负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此文中,他高屋建瓴,以简洁笔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系统论述了人性与人生观问题。没有人性的解放,没有正确人生观的确立,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问题都将无法解决。在期求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向往民族复兴的今天,岂非也是发人深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