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況之秦[1]

李白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李白选集最新章节!

    時凝弟在席

    爾從咸陽來[2],問我何勞苦。沐猴而冠不足言[3],身騎土牛滯東魯[4]。況弟欲行凝弟留,孤飛一雁秦雲秋[5]。坐來黄葉落四五[6],北斗已挂西城樓[7]。絲桐感人絃亦絶,滿堂送客皆惜别[8]。卷簾見月清興來[9],疑是山陰夜中雪[10]。明日斗酒别,惆悵清路塵[11]。遥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長安宫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12]。一朝復一朝,白髮心不改[13]。屈平顦顇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14]。折翮翻飛隨轉蓬[15],聞弦虚墜下霜空[16]。聖朝久棄青雲士[17],他日誰憐張長公[18]?

    【注釋】

    [1]單(shàn)父:唐縣名,屬河南道宋州,即今山東單縣。況,一作“沈”,下同。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李氏姑臧大房有李況,無李沈,疑即此人。之秦,宋本校:“一作西京。”指長安。“時凝弟在席”為太白自注。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李氏姑臧大房有李凝,乃李冽弟,當即此人。

    [2]咸陽:指長安。

    [3]“沐猴”句:《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裴駰《集解》引張晏曰:“沐猴,獼猴也。”獼猴戴帽,徒具人形。此用以諷刺當權者。不足言,不屑一談。

    [4]“身騎”句:《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裴松之注引《世語》:“宣王(司馬懿)為(州)泰會,使尚書鍾繇調泰:‘君釋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擁麾蓋,守兵馬郡;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泰曰:‘誠有此。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獼猴騎土牛喻晉升緩慢,政治上不得志。滯,滯留。東魯,指今山東兖州一帶。

    [5]“況弟”二句:一雁,指李況。秦雲秋,指秋天到長安去。

    [6]“坐來”句:坐來,正當……之時。此句謂時值黄葉初落。

    [7]“北斗”句:北斗,北方天上排列成斗形的七顆星,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已,宋本校:“一作稍。”

    [8]“絲桐”二句:咸本此二句顛倒,作“滿堂送客皆惜别,絲桐感人絃已絶”。絲桐,指琴。見前《東武吟》注。王粲《七哀詩》:“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亦絶,已斷。亦,宋本校:“一作已。”客,一作“君”。

    [9]清興:閑適清雅的興致。

    [10]“疑是”句:用王子猷典。《世説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11]清路塵:曹植《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此即用其意,表示分手時的感慨。

    [12]“長安”二句:此地,指長安。近臣,帝王親近之臣,指自己曾供奉翰林。

    [13]白髮:一作“髮白”。

    [14]“屈平”二句:平,一作“原”。《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顦顇,同“憔悴”。《後漢書·崔駰傳》:“崔駰,字亭伯,涿郡安平人。……駰為(竇憲)主簿,前後奏記數十,指切長短,憲不能容。……出為長岑長。駰自以遠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歸。”李賢注:“長岑縣,屬樂浪郡,其地在遼東。”二句以屈原、崔駰被疏放逐喻己仕途失意。

    [15]“折翮”句:咸本作“翼短天長去不窮”。折翮,喻政治上受到挫折。翮,羽莖,此指鳥翼。轉蓬,喻行迹不定如蓬草隨風飛轉。曹植《雜詩》:“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

    [16]聞弦虚墜:用更羸事。《戰國策·楚策四》:“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能為王引弓虚發而下鳥。’……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虚弓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之精乃至於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裂而隕也。’”此用喻己被讒去朝,有如驚弓之鳥。

    [17]青雲士:道德學問高尚之士。《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18]張長公:《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釋之卒。其子曰張摯,字長公,官至大夫,免。”司馬貞《索隱》:“謂性公直,不能曲屈見容於當世,故至免官不仕也。”此以張摯“不能取容當世”自喻。他日誰憐張長公,宋本校:“一作誰肯相思張長公。”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一四:“坐來”二句:蕭然黯然,善寫愁别之境。“四五”字更着得好。

    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白此詩眷顧宗國之意深矣。

    延君壽《老生常談》:《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時凝弟在席》一首,“孤飛一雁秦雲秋”句,峭而逸。“絲桐感人弦亦絶”云云,突接硬轉。學古人全要在此等處留心,方能筋絡靈動。下用短句間夾長句,一路接去,其音悽愴,其筆俊逸,此太白獨異於諸家處也。

    按:此詩當是天寶三載(七四四)秋游宋州單父時所作。其族弟李況從長安來,又要回長安去,詩人從此送别詩中抒發感慨。詩前半送别之情已寫盡,後半則自傷淪落。如屈原憔悴江潭,如崔駰流放遼海,如折翅之飛鳥,高潔之士不容於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