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叶桂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临证指南医案最新章节!

    <strong>冯</strong>(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湿阻上焦肺不肃降)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strong>王</strong>(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

    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浓朴

    <strong>吴</strong>(五五) 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

    大杏仁 金石斛 飞滑石 紫浓朴 活水芦根

    <strong>孔</strong>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strong>某</strong>(二九) 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湿温阻肺)

    飞滑石 竹叶心 连翘 桔梗 射干 芦根

    <strong>周</strong>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

    <strong>李</strong>(三二) 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温乃化热之渐。

    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湿热秽气阻窍)

    栝蒌皮 桔梗 黑山栀 香豉 枳壳 郁金 降香末

    <strong>某</strong> 吸受秽邪。募原先病。呕逆。邪气分布。营卫皆受。遂热蒸头胀。身痛经旬。神识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饮。是气分窒塞。当以芳香通神。淡渗宣窍。俾秽湿浊气。由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牛黄丸二丸。

    <strong>吴</strong> 湿邪中伤之后。脾胃不醒。不饥口渴。议清养胃津为稳。(湿热伤胃津)

    鲜省头草 知母 川斛 苡仁 炒麦冬

    <strong>张</strong>(妪) 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于经络。身痛。自利发热。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脉来小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心胞络。以致神昏。四肢不暖。

    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湿温邪入心胞)

    犀角 连翘心 元参 石菖蒲 金银花 野赤豆皮煎送至宝丹。

    <strong>蔡</strong> 阳虚挟湿。邪热内陷。所以神识如蒙。议用泻心法。(湿热内陷)

    人参 生干姜 黄芩 川连 枳实 生白芍

    <strong>张</strong>(六一) 此湿蕴气中。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试以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概可推求其理矣。(湿郁脾阳)

    半夏(醋炒) 茯苓 川连 浓朴 通草汤煎。

    <strong>周</strong> 湿伤脾阳。腹膨。小溲不利。

    茅术 浓朴 茯苓 泽泻 猪苓 秦皮

    <strong>又</strong> 五苓散。

    <strong>又</strong> 二术膏。

    <strong>范</strong>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黄稍退。而神倦不语。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经言脾窍在舌。邪滞窍必少灵。以致语言欲謇。必当分利。佐辛香以默运坤阳。是太阴里症之法。

    生于术(三钱) 浓朴(五分) 茯苓(三钱) 草果仁(七分) 木瓜(五分) 泽泻(五分)

    <strong>又</strong> 身体稍稍转动。语謇神呆。犹是气机未为灵转。色脉非是有余。而湿为阴邪。不徒偏寒偏热已也。

    生于术 茯苓 苡仁 郁金 炒远志 石菖蒲汁

    <strong>又</strong> 脾胃不醒。皆从前湿蒸之累。气升咳痰。参药缓进。

    炒黄川贝 茯苓 苡仁 郁金 地骨皮 淡竹叶

    <strong>又</strong> 湿滞于中。气蒸于上。失降不得寐。口数白疳。仍不渴饮。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

    生于术(五钱) 苡仁(三钱) 寒水石(一钱半) 桔梗(七分)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广皮白(一钱半)

    <strong>曹</strong>(三十) 肠胃属腑。湿久生热。气阻不爽。仍以通为法。(湿阻中焦阳气)

    生于术 川黄连 浓朴 淡生姜渣 广皮白 酒煨大黄水法丸。服三钱。

    <strong>李</strong>(四五) 脉小涩。痰多上涌。食入脘阻。大便不爽。上秋至今夏不愈。自述饥饱失和。曾病黄胆。以湿伤气痹主治。

    大杏仁 苡仁 半夏 姜汁 茯苓 橘红 郁金 香豉

    <strong>俞</strong>(五五) 酒湿郁伤。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辛苦寒。

    小川连 半夏 姜汁 枳实 茯苓 香豉

    <strong>某</strong>(五九) 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

    绵茵陈(三钱) 生白术(一钱) 寒水石(三钱) 飞滑石(三钱) 桂枝木(一钱) 茯苓皮(三钱) 木猪苓(三钱) 泽泻(一钱)

    <strong>李</strong> 酒客中虚。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水谷不运。中焦之湿内聚。治法不以宣通经腑。致湿阻气分。郁而为热。自脾胃不主运通。水湿横渍于脉腠之间。二便不爽。湿热浊气。

    交扭混乱。前辈治中满。必曰分消。此分字。明明谓分解之义。但乱药既多。不能去病。就是脾胃受伤于药。蔓延腿肢。肿极且痛。病深路远。药必从喉入胃。然后四布。病所未得药益。清阳先已受伤。此汤药难以进商也。议用丹溪小温中丸三钱。专以疏利肠中。取其不致流散诸经。亦一理也。小温中丸八服。

    <strong>某</strong>(三六) 阳微体质。湿痰内聚。便溏脘闷。肌麻舌干。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

    金石斛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钩藤 白蒺藜

    <strong>张</strong> 脉右缓。湿着阻气。

    浓朴 广皮 煨草果 炒楂肉 藿香梗 炒神曲

    <strong>某</strong>(二二) 不耐烦劳是本虚。脘闷便泄属湿邪。先治湿。后治本。

    藿香梗 广皮 茯苓 大腹皮 浓朴 谷芽

    <strong>陆</strong> 湿滞如痞。

    山茵陈 草果仁 茯苓皮 大腹皮绒 浓朴 广皮 猪苓 泽泻

    <strong>汪</strong>(三三) 舌黄脘闷。秽湿内着。气机不宣。如久酿蒸。必化热气。即有身热之累。

    杏仁 藿香 茯苓皮 滑石 浓朴 广皮白

    <strong>某</strong> 阅病源。皆湿热内停之象。当去湿清热为主。至于药酒。蕴湿助热。尤当永戒。

    生白术 赤小豆皮 绵茵陈 黄柏 茯苓 泽泻

    <strong>某</strong> 脉濡。头胀。胸身重着而痛。寒热微呕。此湿阻气分。

    浓朴 杏仁 白蔻仁 木通 茯苓皮 大腹皮 滑石 竹叶

    <strong>某</strong> 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阻。热从湿下蒸逼。不饥不食。目黄舌白。气分之结。

    浓朴 杏仁 广皮 茯苓 半夏 姜汁

    <strong>某</strong> 脉缓。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此水谷之气不运。湿复阻气。郁而成病。仍议宣通气分。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

    黄芩 滑石 茯苓皮 大腹皮 白蔻仁 通草 猪苓

    <strong>方</strong>(四四) 形质颓然。脉迟小涩。不食不寐。腹痛。大便窒痹。平昔嗜酒。少谷中虚。湿结阳伤。

    寒湿浊阴鸠聚为痛。

    炒黑生附子 炒黑川椒 生淡干姜 葱白 调入猪胆汁(一枚)

    <strong>王</strong>(二五) 冷湿损阳。经络拘束。形寒酒客少谷。劳力所致。

    桂枝 淡干姜 熟附子 生白术

    <strong>莫</strong>(五十) 今年夏四月。寒热不饥。是时令潮 气蒸。内应脾胃。夫湿属阴晦。必伤阳气。吞酸形寒。乏阳营运。议鼓运转旋脾胃一法。苓姜术桂汤。

    <strong>某</strong>(十六) 地中湿气。自足先肿。湿属阴邪。阳不易复。畏寒。筋骨犹牵强无力。以金匮苓姜术桂汤。

    <strong>陈</strong>(五一) 浊凝。气结有形。酒肉挟湿。

    荜茇 生香附汁 木香 草果 茯苓 广皮白

    <strong>江</strong> 脉缓。脐上痛。腹微膨。便稀。溺短不爽。此乃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宗古人导湿分消。

    用桂苓散方。

    生茅术 官桂 茯苓 浓朴 广皮白 飞滑石 猪苓 泽泻 炒楂肉

    <strong>林</strong>(五二) 中年清阳日薄。忽然脘中痞闷。乃清阳不自转旋。酒肉湿浊之气。得以凝聚矣。过饮溏泻。

    湿伤脾胃。胃阳微。仲景法。以轻剂宣通其阳。若投破气开降。最伤阳气。有格拒之害。苓桂术甘汤。

    <strong>严</strong>(三一) 胸满不饥。是阳不营运。嗜酒必挟湿凝阻其气。久则三焦皆闭。用半硫丸。二便已通。议治上焦之阳,苓桂术甘汤。

    <strong>王</strong>(六二) 病患述病中浓味无忌。肠胃滞虽下。而留湿未解。湿重浊。令气下坠于肛。肛坠痛不已。胃不喜食。阳明失阖。舌上有白腐形色。议劫肠胃之湿。

    生茅术 人参 浓朴 广皮 炮姜灰 生炒黑附子

    <strong>胡</strong>(二十) 受湿患疮。久疮阳乏气泄。半年淹淹无力。食少。嗳噫难化。此脾胃病。法以运中阳为要。

    茯苓 桂枝 生于术 炙草 苡仁 生姜

    <strong>汪</strong> 夏令脾胃司气。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湿气上干。食味重浊少运。所谓湿胜成五泄也。古云寒伤形。热伤气。芒种夏至。天渐热。宜益气分以充脾胃。此夏三月。必有康健之理。补中益气汤。

    <strong>某</strong>(五十) 秽湿邪吸受。由募原分布三焦。升降失司。脘腹胀闷。大便不爽。当用正气散法。(湿邪弥漫三焦)

    藿香梗 浓朴 杏仁 广皮白 茯苓皮 神曲 麦芽 绵茵陈

    <strong>蔡</strong> 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血症谛也。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弥漫。以致神昏。乃诸窍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夯医犹然以滋味呆钝滞药。

    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议用甘露饮法。

    猪苓 浙茯苓 寒水石 晚蚕砂 皂荚子(去皮)

    <strong>某</strong>(十四) 脘闷。便溏。身痛。脉象模糊。此属湿蕴三焦。

    浓朴 广皮 藿香梗 茯苓皮 大豆黄卷 木防己 川通草 苡仁

    <strong>牛</strong> 向年积聚。误服燥热诸药。频与清夺推陈致新乃安。身处江南湿热之乡。饮啖仍用山右浓重之味。留热由肠升膈。三焦不消。议攻无形之热。清心凉膈去芒硝加菖蒲。

    <strong>韩</strong>(三一) 冷酒水湿伤中。上呕食。下泄脂液。阳气伤极。再加浮肿作胀则危。(酒湿伤阳郁生胃痈)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于术 生白芍 生姜

    <strong>又</strong> 酒湿类聚。例以分利。诊脉微。阳气已败。湿壅生热至胃痈脓。清热则阳亡即死。术苓运中祛湿。佐附迅走气分。亦治湿一法。

    茯苓 熟附子 生白术 左牡蛎 泽泻 车前子

    <strong>庞</strong>(四四) 湿久脾阳消乏。中年未育子。肾真亦惫。仿安肾丸法。(阳衰湿伤脾肾)

    鹿茸 胡芦巴 附子 韭子 赤石脂 补骨脂 真茅术 茯苓 菟丝子 大茴香

    <strong>张</strong>(五四) 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

    生白术 附子 干姜 茯苓

    <strong>某</strong>(三八) 舌白身痛。足跗浮肿。从太溪穴水流如注。此湿邪伏于足少阴。当用温蒸阳气为主。

    鹿茸 淡附子 草果 菟丝子 茯苓

    <strong>杨</strong> 厥阴为病。必错杂不一。疟痢之后。肝脏必虚。发症左胁有痞。腹中块 外坚。胁下每常汨汨有声。恶虚就实。常有寒热。胃中不知饥。而又嘈杂吞酸。脉长而数。显然厥阴阳明湿热下渗前阴。阳缩而为湿热症也。议用升发阳明胃气。渗泄厥阴湿热。其症自愈。(肝胃湿热)

    苍术 半夏 茯苓 橘红 通草 当归 柏子仁 沙蒺藜 川楝子 茴香 即丸方。

    <strong>浦</strong>(氏) 胸膈迷漫。胃痛呕食。肢节屈曲处冷痛。经落后。来时周身腰脊不舒。脉弦沉。痛即便溏。此湿郁阻闭。气血不行。用药先须断酒。(湿郁肢节冷痛)

    生茅术 炮黑川乌 姜汁 白芥子 浓朴 广皮 荜茇 茯苓

    <strong>徐</strong> 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湿热入经络为痹)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连翘 山栀 苡仁 野赤豆皮

    <strong>某</strong>(四七) 风暑湿浑杂。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右肢若废。法当通阳驱邪。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浓朴(一钱) 半夏(一钱半)

    汉防己(一钱半) 白蒺藜(二钱)

    <strong>某</strong> 汗多身痛。自利。小溲全无。胸腹白疹。此风湿伤于气分。医用血分凉药。希冀热缓。殊不知湿郁在脉为痛。湿家本有汗不解。(湿郁经脉痛)

    苡仁 竹叶 白蔻仁 滑石 茯苓 川通草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

    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然雾露雨湿。亦必由地气上升而致。若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皆成燥症矣。何湿之有。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着于肌躯者也。此虽未必即入于脏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当察其兼症。若兼风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言外受之湿也。然水流湿。火就燥。有同气相感之理。如其人饮食不节。脾家有湿。脾主肌肉四肢。则外感肌躯之湿。亦渐次入于脏腑矣。亦有外不受湿。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人身若一小天地。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泄之。亦犹低 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总之肾阳充旺。脾土健运。自无寒湿诸症。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自无湿火湿热暑湿诸症。若夫失治变幻。则有肿胀黄胆泄泻淋闭痰饮等类。俱于各门兼参之可也。(华岫云)

    <strong>徐评</strong> 方案重复。令阅者生厌。编书者意欲何为。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

    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惟健脾消痰培土之方未备。则于固本之法。犹有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