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仁化

谭峭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化书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仁”的含义,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本卷旨在将此“仁”的原则,放在各种条件下加以考量。首篇《得一》中谈道:自道顺延至德、由德生万物的过程中,生发出仁、义、礼、智、信的作用。能“通而用之”者,则成为圣人。从文中将“仁”视为五常之一角度看,“仁”有着儒学的内涵。然自把“仁”“德”生万物相联系,又同老子“天地不仁”(《道德经》第五章)、即“大仁”为“无私”“公正”“平等”的含义相一致。虽然“成万物之道”可以广泛运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方面,但是从本卷中各篇的行文来看,主要采取了人类社会生活这样的视角。第二篇《五行》谓水、火、木、金、土构成各种事物的五种元素,可与儒家讲的五常相匹配,提示其中共同遵循的生克规律。这里也有道家式的对“仁”主题做出的理论说明。

    关于如何实施“仁化”,作者没有做逐条的设想,而是以确定原则的方法加以了处理。《太和》篇中讲到天下太平,无所不同。才德出众的人视民如同胞,无亲无疏、浑浑然与世为一,成天下之太和,那么太平社会景象就会出现。《踯躅》篇则谓天下的事情生于渐,通晓渐进之道,即抓住了万化之柄。《止斗》篇提出治国安邦者当像善于解斗的人一样,因势利导,不逆民情便能实现目标。均在“化”的方面提出新意。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体现“仁”的“义”“礼”“智”等加以了分析。如《墨鱼》篇中说:法令越是忌讳严,敌国越是知道其微弱不足畏故而庆幸。所以才德出众的人不用智术,不尚诈力:不设险,不防盗,以道治天下,以德化兆民,以仁济众,以义制事,则四海宴然,万邦悦服。《象符》篇提出:“礼”贵在自然,教人繁缛的礼仪形式,强行推行礼法,没有抓住“礼”的本质,效果必定有限。《知人》篇认为认知人可以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古代圣人之威仪存在于心目之间,居官在位的人若熟谙此道,则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贤与愚。《凤鸱》篇中以凤凰与鸱鹰不自知美恶,来说明物类的美与恶性使之然,自身不知。有道之士日日三省吾身,时时反诸己,以我之心推以及人,则人之情伪可知,亦不会自欺。《书道》篇借书法之道,说明如太平之善政,如无极之妙道;心有悟识者,就像见山思静、见水思动一样,自然洞彻一切。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世人在实施“仁”的过程中的错失加以了批评。如《牺牲》篇提出古代遗留以牺牲和羔雁等活物祭祀的礼法,当强烈反对,这完全违反了神明的宗旨,有道之人岂敢享用?《畋渔》篇说执政者教民为网罟,使务畋渔,以斯为享,教民残暴,这真可谓五常尽失,禽兽不如。这种不守杀戒而害物命者,是“仁化”的对立面。这样的观点与现今的环保意识相一致。

    值得关注的还有《蝼蚁》一篇,作者在此文中设计了一个苦乐相均、患难相同的社会。其间人们的怨无由起、争斗无由生的美好境界,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以为能体现出化民之根本。

    得一

    旷然无为之谓道,道能自守之谓德,德生万物之谓仁,仁救安危之谓义,义有去就之谓礼,礼有变通之谓智,智有诚实之谓信,通而用之之谓圣。

    【译文】

    旷然广大、无有为之行的叫做道,能自守于道的叫做德,遵循道德规律生成万物的叫做仁,以仁的原则救助于危难的叫做义,使义有表现形式的叫做礼,能对礼有所变通的叫做智,智加上诚实叫做信。把这些品质贯通起来并加以运用的就是圣人。

    道,虚无也,无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静也,无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万物生,万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义。义济安拔危,必有臧否①,故授之以礼。礼秉规持范,必有疑滞,故授之以智。智通则多变,故授之以信。信者,成万物之道也。

    【注释】

    ①臧否:善恶。臧,善。否,恶。

    【译文】

    道,就是虚无,不能自己来守护,所以将本质传导于德。德,就是清静,不能自己来运用,所以就体现于仁。运用了“仁”就会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必定会有安危,所以把义的功能加之于它。义成就安定解救危难,必定会有好坏,所以把礼的功能加之于它。礼秉持规范,必定有疑惑或停滞之处,所以需要有“智”即智慧的参与。智通达了就会有更多变化,所以把信加之于它。信,是成就万事万物的大道。

    五行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①,五行也。仁,发生之谓也,故均于木。义,救难之谓也,故均于金。礼,明白之谓也,故均于火。智,变通之谓也,故均于水。信,悫然之谓也②,故均于土。仁不足则义济之,金伐木也。义不足则礼济之,火伐金也。礼不足则智济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则信济之,土伐水也。始则五常相济之业,终则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注释】

    ①五常:仁、义、礼、智、信。

    ②悫(què):朴实,谨慎。

    【译文】

    道德,就是天地。五常,就是五行。仁,发出生机的意思,所以依托于木。义,解救危难的意思,所以依托于金。礼,明亮清晰的意思,所以依托于火。智,变化通达的意思,所以依托于水。信,朴实谨慎的意思,所以依托于土。仁不足则用义来补救,就是金克木。义不足则用礼来补救,就是火克金。礼不足则用智来补救,就是水克火。智不足则用信来补救,就是土克水。从起始看就是五常相补救的功业,从终端看就是五行相克胜的大道。这就是大化的规律与趋势。

    畋渔

    夫禽兽之于人也何异?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生之情。乌反哺①,仁也;隼悯胎②,义也;蜂有君③,礼也;羊跪乳④,智也;雉不再接⑤,信也。孰究其道?万物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也,而教之为网罟⑥,使之务畋渔⑦。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夺其亲爱,非义也;以斯为享,非礼也;教民残暴,非智也;使万物怀疑,非信也。

    【注释】

    ①乌反哺:乌鸦长成后,会衔食哺母鸟。语出《本草纲目·禽部》:“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反”亦作“返”。后常来比喻子女报答亲恩。

    ②隼悯胎:隼击物每发必中,遇怀胎者辄释,不戮也。隼,鸟名。凶猛善飞。即鹗。又名雀鹰。

    ③蜂有君:每群蜂仅有一个雌蜂,居巢内产卵,他蜂附之组成群体,俗称蜂王。

    ④羊跪乳:指羊吸乳采取了下跪的姿势,旧多用以喻孝道。

    ⑤雉:鸟名,通称野鸡。雄者羽色美丽,尾长。雌者尾较短,灰褐色。善走,不能远飞。

    ⑥网罟(gǔ):网的通称。古代称取兽曰网,取鱼曰罟。

    ⑦畋(tián)渔:打猎和捕鱼。

    【译文】

    禽兽和人比起来有什么不同?有巢穴之类的住处,有夫妇之类的配偶,有父子之类的情性,有生死离别之类的情感。乌鸦反哺就是仁,雀鹰怜悯胎儿就是义,蜂群共有一个蜂王就是礼,幼羊跪着吮吸乳汁就是智,野鸡除配偶不交接第二个异性就是信。谁能探究这里面的大道?万事万物当中,没有不包括五常乃至百种品行的,然而“君子”却教导人们做网罟,让人们打猎、捕鱼。要知道焚毁鸟兽的巢穴,这不是仁;夺取它们的亲人,这不是义;用捕获的东西作为享乐,这不是礼;教导人们凶残暴虐,这不是智;让自然界中的生物对人表示怀疑,这不是信。

    夫膻臭之欲不止①,杀害之机不已。羽毛虽无言②,必状我为贪狼之与封豕③;鳞介虽无知④,必名我为长鲸之与巨虺也⑤。胡为自安,焉得不耻?吁!直疑自古无君子。

    【注释】

    ①膻臭:此处代指野味、美味。

    ②羽毛:代指鸟类。

    ③贪狼:狼性贪婪,故称。封豕:大猪。常用以喻贪暴者。

    ④鳞介: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

    ⑤长鲸:即鲸鱼,因其身巨长,故称。虺(huǐ):毒蛇,大者长八九尺,扁头大眼,色如泥土,俗称土虺蛇。

    【译文】

    享用美味的欲望不停止,杀害的动机不停歇。鸟类虽然没有言语,必定把我们人类想象成贪狠的豺狼和野猪;鱼儿和介甲动物虽然没有智慧,也必定把我们人类与鲸鱼、大毒蛇相提并论。面对于此,人类怎么能够安心,怎么会不感到羞耻昵?呀,真让人怀疑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君子!

    牺牲

    牺牲之享①,羔雁之荐②,古之礼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忧喜、声之哀乐能动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③,则忧喜之情可知矣;鹰犬齐至,则哀乐之声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祷神明,天地必不享,苟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④,苟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龙见⑤,丧风云之象也⑥;风凰来⑦,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⑧,亡国土之象也。观我之义,禽必不义也;以彼为祥,禽必不祥也。

    【注释】

    ①牺牲:牺,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牲,供食用和祭祀用的家畜。享:供献,指把祭品、珍品献给祖先、神明或天子、侯王。

    ②羔雁:小羊和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所执的礼品。

    ③杌(wù):粗糙的木棍。

    ④歆(xīn):歆享。指鬼神享用祭品。

    ⑤神龙:古以龙为神物,称龙为神龙。见:同“现”,出现。

    ⑥风云:此处喻局势。

    ⑦凤凰:传说中之鸟名。雄曰凤,雌曰凰。“凰”,本作“皇”。

    ⑧麒麟:传说中仁兽名。雄曰麒,雌曰麟,其状麋身、牛尾、狼蹄、一角。

    【译文】

    用牲畜作祭祀品,用羔雁作供品,是古代的礼法。况且古代的君子,不是不知道忧愁或欢愉的感情、哀婉或快乐的声音能够感动天地和鬼神。屠刀和木棍放置在面前,感情是忧愁或是欢愉就可想而知了;鹰和犬都到来,哀婉或快乐的声音就可想而知了。用它们来祭祀天地,用它们来祈祷神明,天地一定不会享用,如果享用了一定会招来恶报;神明一定不会享用,如果享用了一定会有悔恨。因此可以知道神龙出现是丧失局势的征兆,凤凰来临是失去尊贵的征兆,麒麟出现是亡失国土的征兆。我们认同的义,禽兽必定以为不义;把那些当做吉祥,禽兽必定以为不吉利。

    太和

    非兔狡①,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召;慎勿怨叛乱,叛乱禀我教。不有和睦,焉得仇雠②;不有赏劝,焉得斗争。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爱无恶,是谓太和。

    【注释】

    ①兔狡:指兔性狡诈,有三窟。喻藏身处多。

    ②仇雠:仇人。

    【译文】

    不是兔狡猾而是猎人狡猾,不是百姓奸诈而是官吏奸诈。千万不要怨恨盗贼,盗贼都是自己招致的;千万不要怨恨叛乱,叛乱都是秉承自己教化的结果。没有和睦,怎么会有仇敌呢?没有赏赐惩罚,怎么会有争斗呢?因此德行出众的君子能做到没有亲近,没有疏远,没有所爱,没有所慢。这样才能达到太和的境界。

    墨鱼

    海鱼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渔之。夫智者多屈,辩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扃固①,贼盗喜;忌讳严,敌国幸。禁可以越者,号也;兵可以夺者,符也②。蜀败于山,晋败于马③。夫大人之机,道德仁义而已矣。

    【注释】

    ①扃(jiōng jué):加在门窗或箱箧上的锁。扃,门栓。,锁扣。

    ②符: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凭信。形为虎者称为虎符,专用于调兵遣将。

    ③蜀败于山,晋败于马:蜀国多山,易守难攻,依赖于此太多,反遭失败;“马”,或为牧马(游牧)部落之代称。据《晋书·地理志》《江统列传》等记载,西晋允许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致使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占当地人口一半。因“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晋书·江统列传》)。晋八王之乱,这些少数民族中人参与叛乱,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终致西晋败亡。

    【译文】

    海中有往上吐墨水以保护自身的鱼,人们循着变黑之水能把它捕获。可见有智慧的多遭受挫折,善辩论的多遭受侮辱,高明者多遭受蒙蔽,勇敢者多遭受死亡。门锁越坚固,盗贼越高兴;禁忌避讳越严格,敌国越庆幸。可以超越禁区的是号角,可以夺取军队的是兵符。蜀国因为依仗山势险固而败亡,西晋因为依仗分立诸王,后起战乱而败亡。德行出众的君子的玄机,就是道德仁义罢了。

    神弓

    誉人者人誉之,谤人者人谤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抱怨,斯抱怨也。所谓神弓鬼矢,不张而发,不注而中①。天得之以假人②,人得之以假天下。

    【注释】

    ①注:投,击。此处即射箭。

    ②假:给予,施惠。

    【译文】

    赞誉别人的人别人也赞誉他,诽谤别人的人别人也诽谤他。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引咎自责就是在惩罚别人,不抱怨就是抱怨。传说中的神弓鬼矢,不拉开就可以发射,不发射就可以击中目标。上天得到此道便把它给予人类,人类得到此道并把它传遍了天下。

    救物

    救物而称义者,人不义之;行惠而求报者,人不报之。民之情也,让之则多,争之则少;就之则去,避之则来;与之则轻,惜之则夺。是故大义无状,大恩无象。大义成,不知者荷之①;大恩就,不识者报之。

    【注释】

    ①荷(hè):承受,感谢。

    【译文】

    援助别人物品而自称义的,别人不认为他在行义;向别人施行恩惠而希求报答的,别人不愿报答他。百姓的情形是:礼让他们,他们就会富余;与他们争夺,他们就会不充足;顺应他们,他们就会离去;躲避他们,他们反倒会前来;给予他们,他们就会轻视财物;吝啬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来夺取。所以,大义没有形状,大恩没有物象。成就了大义还不知道的,会受到感谢;成就了大恩还不知道的,会受到报答。

    书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忘手笔,然后知书之道。和畅①,非巧也;淳古②,非朴也;柔弱③,非美也;强梁④,非勇也。神之所浴,气之所沐。是故点策蓄血气,顾盼含情性。无笔墨之迹,无机智之状;无刚柔之容,无驰骋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⑤,君子之风穆穆然⑥。是故观之者其心乐,其神和,其气融,其政太平,其道无朕⑦。夫何故?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云思变,见石思贞⑧,人之常也。

    【注释】

    ①和畅:温和舒畅。

    ②淳古:淳厚古朴。

    ③柔弱:软弱,不刚强。

    ④强梁:指凶暴,强横,不讲理。《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强梁者不得其死”句。

    ⑤熙熙:温和欢乐的样子。

    ⑥穆穆:端庄盛美的样子。

    ⑦朕:形迹,预兆。

    ⑧贞:贞正,专一。

    【译文】

    心不怀疑手,手不怀疑笔。忘记了手和笔,才知道书法的大道。温和舒畅不是巧,淳厚沧古不是朴,软弱不是美,强横无理不是勇。神明所欲消除的,正是气性所沾染的。因此点染策划都蓄满了血气,环视观望也包含着情性。没有笔墨的痕迹,就不显机智的情状;没有刚强或柔弱的容仪,就没有驰骋飞奔的形状。要达到的是像帝王大道那样的温和欢乐,像君子风范那样的端庄盛美。所以观看时会感到心境愉悦,神情和顺,气色和谐,所治理的事物平和安定,其中的大道没有形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看见高山就想到静止,看见流水就想起运动,看见浮云就想起流变,看见石头就想起操守坚定,是人类的常情。

    凤鸱

    凤不知美,鸱不知恶①,陶唐氏不知圣②,有苗氏不知暴③。使陶唐氏恃其圣,非圣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众人皆能写人之形,而不能写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恶,而不能求己之恶;皆能知人之祸,而不能知己之祸。是以大人听我声,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气,然后知人之情伪④。

    【注释】

    ①鸱(chī):鹞鹰。

    ②陶唐氏:帝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

    ③有苗氏:即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在西徙之前,当在长江中游以南一带。

    ④情伪:真假。

    【译文】

    凤不知道自己的美丽,鸱不知道自己的凶恶,陶唐氏不知道自己的圣明,有苗氏不知道自己的残暴。假使陶唐氏自恃他的圣明,他就不是圣人了;假使有苗氏知道自己的残暴,那就不是暴君了。多数人都能描述别人的形态,却不能说清楚自己的形态;能够寻找别人的罪错,却不能够找出自己的罪错;都能够看出别人的祸害,却不能察觉自己的祸患。因此,德行出众的君子能聆听自己的声音,观察自己的容颜,审察自己的形体,伺望自己的气息,这样的人能分辨出他人性情中的真假。

    知人

    观其文章,则知其人之贵贱焉;观其书篆,则知其人之情性焉;闻其琴瑟,则知其人之道德焉;闻其教令,则知其人之吉凶焉。小人由是知唐尧之容淳淳然①,虞舜之容熙熙然②,伯禹之容荡荡然③,殷汤之容堂堂然④,文王之容巍巍然⑤,武王之容谔谔然⑥,仲尼之容皇皇然⑦。则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与贤。

    【注释】

    ①唐尧:即帝尧。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为唐侯,故曰陶唐,亦称唐尧。继其兄挚为天子,有德政,后即传位于舜,在位九十八年卒。淳淳:朴实敦厚的样子。

    ②虞舜:古帝名。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受禅继尧位,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八年。为古代传说中的圣君。熙熙:温和欢乐的样子。

    ③伯禹:即夏禹。夏后氏部落领袖,史称禹、大禹、戎禹。姒姓。舜死,禹继任部落联盟首领,都安邑,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荡荡:广大,心胸开阔的样子。

    ④殷汤:商王朝的建立者,亦称天乙、成汤。堂堂:容仪庄严大方。

    ⑤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王朝之建立者。巍巍:高尚的样子。

    ⑥武王:文王子,名发。西周的创建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谔谔:坦率明快的样子。

    ⑦仲尼:孔子字。皇皇:美盛的样子。

    【译文】

    观察一个人的文字章句,就知道他的品性高贵与卑贱;观察一个人的书法篆刻作品,就知道他的本性;聆听一个人弹奏的琴瑟声,就知道他的道德水准;听到一个人的教化命令,就知道他的吉祥或凶险。人们凭这些信息能够知道,唐尧的容貌朴实敦厚,虞舜的容貌温和欢乐,大禹的容貌坦荡宽广,商汤的容貌庄严大方,文王的容貌高尚贵气,武王的容貌坦率明快,孔丘的容貌美盛光明。知道了这个大道,那么天下的人就能够辨别出自己的愚蠢或贤能之处了。

    蝼蚁

    蝼蚁之有君也,一拳之宫,与众处之;一块之台,与众临之;一粒之食,与众蓄之;一虫之肉,与众咂之①;一罪之疑,与众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气相通,气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则众病,我痛则众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②。

    【注释】

    ①咂(zā):吸吮。

    ②太古:远古,上古。古人认为唐虞以上为太古。

    【译文】

    蝼蚁王国中的君主,拳头大小的宫殿,也与众蚁一起居住;土块大小的台地,也与众蚁共同站立;米粒大小的食物,也与众蚁一起储藏起来;一只小虫那么多的肉,也与众蚁一起吸吮;一种罪行的拟定,也与众蚁一起审问。所以心灵相互贯通后精神才能相通,精神相互通达后气性才能相通,气性相互通达后形体才能相通。这样的话,自己患了病众人就会共有患病的感觉,自己的痛苦也会使众人一起痛苦。如此,民怨还会从什么地方兴起,叛乱还会从什么地方开始呢?这才是太古的风气呀。

    歌舞

    能歌者不能者听之,能舞者不能者观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贤者不贤者任之。夫养木者必将伐之,待士者必将死之。网之以冠冕,钓之以爵禄。若马驾车辂①,贵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是以大人道不虚贵,德不虚守;贫有所倚,进有所恃,退者非乐寒贱而甘委弃。

    【注释】

    ①车辂(lù):大车,天子之车。

    【译文】

    歌唱好的被唱不好的聆听,善跳舞的被跳不好的观看,善言辞的被不善言辞的评判,贤德的人被不贤德的人所利用。种养树木的,便是将来砍伐树木的人;善待士人的,便是使士人受死的人。用尊贵的冠冕来网罗他们,用丰厚的爵禄来吸引他们。就如同马驾驭豪华的大车,车虽尊贵马却得不到;如同猪吃酒糟麦糠,猪肉虽肥猪却不拥有。因此,德行出众的人不是凭空地奉行大道,不是凭空地守护美德;贫困时有所依仗,发展上升时有所把持,在有所后退之时,也不是想以贫寒卑贱为乐,甘心遭受弃置。

    踯躅

    踯躅之酒①,乌喙之脯,莨菪之膏②,冶葛之乳③。初啖之若芥④,再啖之若黍,复啖之若丸⑤,又啖之若脯。小人由是知强弩可以渐引⑥,巨鼎可以渐举,水火可以渐习,虎兕可以渐侣⑦。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与⑧,不应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所以信柔马不可驭,渐贼不可御。得之以为万化之母。

    【注释】

    ①踯躅(zhí zhú):花名,即杜鹃花,通常指黄色野生杜鹃。《神农本草经》列其为有毒植物,然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其“花、根、叶有大毒。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或因所含香豆素过量易引发出血所致。

    ②莨菪(làng dàng):草名。又名天仙子。有毒。种子、根、茎入药。古方云可治癫狂。

    ③冶葛:即野葛,毒草名。

    ④啖(dàn):食。芥:芥菜,味辛辣。

    ⑤丸:卵,蛋。

    ⑥弩:用机械发射的弓,也叫窝弓。人只负责瞄准,力量相对固定,射程是弓二倍左右。其种类很多,大多用双臂拉开,也有用脚踏或用腰开者。有数矢并发者称连弩。

    ⑦兕(sì):兽名。似牛。古书常犀、兕并举,或说兕即雌犀。

    ⑧与:亲附,亲近。

    【译文】

    杜鹃花酿的酒,乌鸦嘴做的肉脯,莨菪草榨出的油脂,冶葛草挤出的汁液。初次品尝就像草芥,再次品尝就像黍米,三次品尝就像蛋卵,又一次品尝就像肉脯。人们因此知道强硬的弩可以逐渐拉开,巨大的石块可以慢慢举起;水和火可以逐渐渗透,虎和兕可以逐渐成为伙伴。不顺服我的正是我所要教化的;侮辱我的正是我所要亲附的;不应承我的,正是我所要命令的;不臣服我的,正是我所要争取的。因此就相信柔弱的马匹不可以驭使,逐渐成形的贼盗难以防御。懂得了这个道理,可以把握万物化育的本真。

    止斗

    止人之斗者使其斗,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预其斗①,善解忿者济其忿。是故心不可伏②,而伏之愈乱;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水易动而自清,民易变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万物之情。

    【注释】

    ①预:参与,干涉。

    ②伏:通“服”。

    【译文】

    劝阻别人打斗的先让他们打斗,抑制别人忿懑的先让他们忿懑;善于解救打斗的参与打斗,善于解除忿懑的增加他的忿懑。因此民心不可以征服,越想征服越是混乱;百姓不可以去治理,越想治理越有怨恨。水容易流动但会自动清静下来,百姓容易变乱但会自动平息下来。那大道的根本在于不违背万事万物的本性。

    象符

    术有降万物之蕴毒者,则交臂钩指,象之为符。是故若夭矫之势者鳞之符①;若飞腾之势者羽之符②;若偃蹇之势者毛之符③;若拳跼之势者介之符④。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礼之本也。而疏之为万象,别之为万态。教之蹈舞⑤,非蹈舞也;使之祷祝,非祷祝也。我既寡实,彼亦多虚。而责人之无情,固无情也;而罪礼之无验,固无验也。

    【注释】

    ①夭矫:屈伸潜游自如的样子。鳞:有鳞动物的总称。

    ②羽:代指鸟类动物。

    ③偃蹇(yǎn jiǎn):宛转委曲,屈曲。毛:兽类动物的代称。

    ④拳跼(quán jú):局促不得伸展,屈曲。介:代指介甲类动物。

    ⑤蹈舞:臣下朝贺时对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种仪节。

    【译文】

    道术中有能解除万物积藏毒性的方法,由道人将手臂交叉、手指钩搭在一起构成图像,形成符象。因此,如屈伸自如的态势的,是鳞鱼符;好像是飞腾的态势的,是鸟类符;好像是仆跛倒伏的态势的,是兽类符;好像局促不得伸展的态势的,是介甲符。因此可以知道拱手和折腰的,是人之符。向别人拱手的,别人一定向他拱手;向别人折腰的,别人一定向他折腰,这是礼节的根本。人们却把它分散成万种形象,区别成万种态势。硬教人行蹈舞礼的,并不能体现蹈舞之真谛;硬叫人行祈祷仪式的,并不能达到祈祷的效果。自己若不存多少真情实意,对方也多以虚妄应之。而责备别人无情的,当反省自己原本无情;怪罪对方礼仪不周到的,原本自己就没有做到。

    善恶

    为恶者畏人识,必有识者;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是故人不识者,谓之大恶;人不知者,谓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广,务奇特者功不大,善愽奕者智不远①,文绮丽者名不久②。是以君子惟道是贵,惟德自守,所以能万世不朽。

    【注释】

    ①愽奕:即博弈。局戏和围棋。愽,同“博”。奕,通“弈”。

    ②绮丽:言辞艳丽。

    【译文】

    做恶事时怕别人发现,必定有被认出来的;做善事时想要别人知道,必定有不被人知的。因此,不被人认出的恶叫做大恶,不被人知道的善叫做大善。喜好施行恩德的,恩德不会太广博;务求奇行特立的,功效不会太宏大;善于下棋对弈的,智慧不会太深远;写文章文辞艳丽的,名声不会太长久。所以君子只尊奉大道,只守护美德,因此能够万世万代永不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