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张仲景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伤寒论语译最新章节!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见太阳少阳合病法。

    【提要】

    本篇条文计五十一条,论述的主要内容可分四个部分:

    一、 热实结胸证治。包括热与水结的大陷胸汤(丸)证治、热与痰结的小陷胸汤证治。

    二、 阴寒之邪与脏气相结的脏结证、太少并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妇人热入血室证、以及热与水搏于肌表的文蛤散等诸证。或在病因、或在症状上有与结胸证相似之处,故汇于一篇之中对比发挥,以资鉴别。

    三、 心下痞证治。主要包括无形邪热痞塞于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治、热痞兼阳虚的附子泻心汤证治、脾虚夹痰的半夏泻心汤证治,脾虚夹饮的生姜泻心汤证治,中虚客气上逆的甘草泻心汤证治。由于在五苓散、旋覆花代赭石汤、大柴胡汤等证中,亦可出现心下痞硬症,因此也同五泻心汤证杂揉在一起讨论,示人总以辨证为先。

    四、 阳明里热的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上热中寒的黄连汤证、风湿滞留肌腠或关节的桂枝附子汤证和甘草附子汤证、外感寒邪兼心之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等、均与表邪内侵有关,故于本篇之末沦之,以说明太阳表邪内侵之途径不一变证百出。至此,结束了太阳病篇的全部内容。

    结胸,项强,如柔痓状。下则和,宜大陷胸丸。第一。六味。前后有结胸藏结病六证。

    太阳病,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鞕,大陷胸汤主之。第二。三味。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第三。用前第二方。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第四。八味。水结附。

    太阳病,重发汗,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潮热,从心下至少腹满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第五。用前第二方。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第六。三味。下有太阳病二证。

    病在阳,应以汗解,反以水潠,热不得去,益烦不渴,服文蛤散,不差,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第七。文蛤散一味。五苓散五味。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白散三味。

    太阳少阳并病,头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第八。

    妇人中风,经水适来,热除脉迟,胁下满,谵语,当刺期门。第九。

    妇人中风,七八日,寒热,经水适断,血结如疟状,小柴胡汤主之。第十。七味。

    妇人伤寒,经水适来,谵语,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自愈。第十一。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疼,微呕,心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之。第十二。九味。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十三。七味。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为阳微结,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第十四。用前第十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可与柴胡汤,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解。心满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为痞,宜半夏泻心汤。第十五。七味。下有太阳并病并气痞二症。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十枣汤主之。第十六。三味。下有太阳一证。

    心下痞,按之濡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第十七。二味。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第十八。四味。心下痞,与泻心汤,不解者,五苓散主之。第十九。用前第七证方。

    伤寒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生姜泻心汤主之。第二十。八味。

    伤寒中风,反下之,心下痞,医复下之,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第二十一。六味。

    伤寒服药,利不止,心下痞、与理中,利益甚,宜赤石脂禹余粮汤。第二十二。二味。下有痞一证。

    伤寒发汗,若吐下,心下痞,噫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第二十三。七味。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第二十四。四味。

    太阳病,外未除,数下之,遂协热而利,桂枝人参汤主之。第二十五。五味。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第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上冲不得息,当吐之,宜瓜蒂散。第二十八。三味。下有不可与瓜蒂散证。

    病胁下素有痞,连脐痛,引少腹者,此名藏结。第二十九。伤寒若吐下后,不解,热结在里,恶风,大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三十。五味。下有不可与白虎证。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背微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三十一。用前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表未解,不可与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三十二。用前第三十方。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第三十三。

    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黄芩汤;若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第三十四。黄芩汤四味。加半夏生姜汤六味。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第三十五。七味。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第三十六。桂附汤加术汤并五味。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第三十七。四味。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第三十八。四味。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第三十九。九味。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语译】

    问:病有结胸证,有藏结证,二者的症状怎样?答:按压胸脘部有疼痛感,寸脉浮,关脉沉的,名叫结胸。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语译】

    什么叫藏结?答:和结胸证相似,饮食如常,但常有腹泻,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叫藏结。如果舌上有白色水滑苔的,就很难治疗。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语译】

    藏结没有阳热证的表现,也没有往来寒热的证候,病人反而安静,舌苔水滑的,不可用攻下药。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金匮玉函经》作“痉”,是。]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1]。

    注[1]禁如药法:指饮食禁忌,用药注意事项如同常规之法。

    【语译】

    病发于太阳之表,反而误用攻下,邪热内陷与痰饮相合则成结胸证;病发于里有虚寒之体,反而误用攻下,因而造成痞证。之所以成为结胸的,是因为攻下太早的缘故。患结胸证的,也有项强而不柔和,如同柔痉的样子,用药攻下就会缓解,宜用大陷胸丸治疗。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语译】

    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可攻下,攻下就会使人死亡。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语译】

    结胸诸证全都具备,又出现烦躁不宁的,也是死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1],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注[1]阳气内陷:指表热之邪下陷于里。

    【语译】

    太阳病,脉浮而又动数,浮是风邪在表,脉数表明有热,脉动表明有疼痛,未成实热的数脉为虚,头痛发热,微有盗汗,反而怕冷的,这是表邪未解。医生误用下法,使动数之脉变为迟脉,胸膈之中疼痛拒按,是因为下后胃中空虚,外邪内陷胸膈,故气短躁烦,心中懊不安,表邪内陷,心下因而硬满,就成为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如果未成结胸,只是头上出汗,其它处无汗,头颈以下无汗,小便不利的,身体就要发黄。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三。用前第二方。

    【语译】

    患伤寒已经六七天,出现热实结胸证,脉象沉而紧,胸脘部疼痛,触按时如石头那样坚硬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1]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四。用前第二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注[1]无大热:指身热轻微。

    【语译】

    伤寒已经十多天,邪热内结于里,又有往来寒热的,可给大柴胡汤治疗;只见有结胸证而身热轻微的,这是水饮聚结于胸胁,如果只是头部微有汗出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五。用前第二方。

    【语译】

    太阳病,经过重复发汗而又进行攻下,大便五六天不解,舌上干燥而口渴,午后申时前后有轻微的发潮热,从胸脘至少腹硬满而疼痛,不能触摸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语译】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胃脘部,用手按摸才有疼痛的感觉,脉象浮滑的,应当用小陷胸汤治疗。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1]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2]也。

    注[1]寒分:泛指寒痰冷饮。

    [2]协热利:“协”同“挟”。此指里证挟表热而下利。

    【语泽】

    太阳病,已经二三天,不能安卧,只是想起来,心下胃脘部位必有痞结感,脉微弱的,这是素有寒痰冷饮在里的缘故。反而进行攻下,如果下利自行停止,必将变成结胸;下利不自行停止的,第四天又再次用攻下药,这就变成“协热利”的疾患。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语译】

    太阳病,攻下以后,脉见急促,如果没出现结胸证,这是病要好的表现。如果脉见浮的,必然要患结胸。脉见紧的,必然咽喉疼痛。脉见弦的,必然两胁拘急疼痛。脉见细数的,是头痛还未停止。脉见沉紧的,必然想呕吐。脉见沉滑的,就会发生协热下利。脉见浮滑的,必大便要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1]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2],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

    白散亦可服。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注[1]潠(xùn徇):喷也。即用冷水喷淋身体,是古代一种退热疗法。

    [2]弥更益烦:烦热更重。“弥”、“更”、“益”同义,皆指更甚之意。“烦”,热的意思。

    【语译】

    病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反而用冷水喷洒,或进行淋浴,使邪热被水寒所郁遏而不能外出,更加重了烦热不安,皮肤上泛起粟粒状小疙瘩,想要喝水,反而又不渴的,可以服用文蛤散治疗;如果病仍不好,给服五苓散治疗。如果是寒实结胸证,没有热证的,可给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也可以服用。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1]第一间,肺俞[2]、肝俞[3],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八。

    注[1]大椎:穴位名。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

    [2]肺俞:穴位名。在第三、四胸椎间,各旁开一寸五分。

    [3]肝俞:穴位名。在第九、十胸椎之间,各旁开一寸五分。

    【语译】

    太阳病证未愈而又见少阳病证,出现头痛项强,或头目眩冒,有时像结胸证,见有心下痞塞硬满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到第五天谵语还不止的,就当针刺期门穴。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1]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九。

    注[1]血室:即子宫;也有的认为是冲脉或肝脏。

    【语译】

    妇女患太阳中风病,发热怕冷,适逢经水来潮,得病已七、八天,发热退而脉迟身凉。胸胁以下胀满,好像结胸证,而且有谵语的,这是邪热已侵入血室,应当针刺期门穴,对热实用泻法治疗。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妇女患中风病,已经七、八天,又出现恶寒发热之证,而且发作有定时,经水恰巧在此时停止的,这就是热入血室,邪热与血必然结滞,所以才出现寒热如疟,而且发作有一定的时间,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1],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十一。

    注[1]如见鬼状:指精神昏糊错乱。

    【语译】

    妇女患伤寒病,发热,恰逢经水来潮之时,白天神智清楚,到了黄昏就谵语,好像见鬼一样,这也是热入血室,治疗上不要去损伤胃气,也不要去损伤中上二焦,病必然会自愈。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1],微呕,心下支结[2],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注[1]支节烦疼:此指四肢关节疼痛较甚。烦,很、甚之意。

    [1]心下支结:此指心下部有支撑痞闷感。“支”,支撑之意;“结”,气不通。

    【语译】

    患伤寒病已六七天,发热而有轻微怕冷,四肢关节疼痛较剧,有轻微呕逆,胸脘部有支撑和满闷的感觉,如果还有表证存在的,应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语译】

    患伤寒病已五六天,曾经发过汗而又再次攻下,以致出现胸胁胀满和有轻微的堵闷,小便不通利,口渴而不呕吐,只有头部出汗,寒来热往,热来寒休,心烦不安的,这是病邪还没有解除,应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1],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2],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用前第十方。

    注[1]阳微结:成无己云:“大便硬为阳结,此邪热虽传于里,然以外滞表邪,则热结犹浅,故曰阳微结。”

    [2]纯阴结:阳虚寒凝引起的大便燥结。

    【语译】

    伤寒已经五六天,头部出汗,轻微怕冷,手足发凉,心脘满闷,口不欲进食,大便秘结,脉细的,这是阳微结。必然是有表证,又有里证。脉沉也是里证的表现,头汗出是阳微结,假如是单纯阴结证,就不应当还有表证,而应该全是里证,现在的病证是半在里半在外。脉象虽然沉紧,也不能认为是少阴病,所以这样说,因为阴证不能有汗,现在头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阴病,可给服小柴胡汤。如果服药后还感到不适,设法使大便通畅而病可愈。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语译】

    伤寒五六天,呕吐而又发热的,柴胡汤证已具备,反而用其他药攻下,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再给服柴胡汤治疗。虽然已用过攻下药,也不为误治,但再服柴胡汤必定会剧烈寒战,然后发热出汗而病愈。如果见有胃脘部胀满而硬痛的,这已成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攻下以后只感觉满闷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就不要服用柴胡汤,宜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语译】

    太阳表证未除而少阳又发病,反而用攻下法治疗,以致造成结胸证,出现心下部坚硬,下利不止,水浆不能入口,并且心烦不安。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语译】

    脉浮而紧,反误用攻下药,使表寒邪气入里,成为痞证,在胃脘部按之柔软而不疼痛,这只不过是气的痞塞罢了。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语译】

    太阳中风证,出现下利呕吐,表证已解除的,才可以进行攻下。如果病人全身微微汗出,而且发作有定时,头痛,胸脘下痞塞硬满,并牵引两胁下疼痛,干呕气短,汗出而不怕冷的,这是表邪已解而里不和的表现,应当用十枣汤治疗。

    太阳病,医发汗,遂[1]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2]。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3]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1]遂:终,竟,终于。

    [2]无阳则阴独:阳指表,阴指里。即无表证而里证独见。

    [3]肤:肌肤跳动不宁。

    【语译】

    太阳病,经医生发汗后,终竟仍有发热怕冷,就又用药攻下,造成心下部痞满,这是表里皆虚,使阴气和阳气都受损而衰竭,表证虽除而心下部痞的里证独存。又反用烧针法治疗,因而使胸中烦热,面色青黄,肌肉皮肤跳动,这就很难治疗;现在病人面色微微发黄,手足还温暖的,就容易治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1]二升渍[2]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注[1]麻沸汤:滚动的沸水。清代钱潢《伤寒溯源集》:“曰麻沸汤者,言汤沸时泛沫之多,其乱如麻也。”

    [2]渍(zì自):浸泡。

    【语译】

    心下部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硬,病人关部脉现浮的,应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语译】

    心下部痞闷,又有怕冷出汗的,应当用附子泻心汤治疗。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证方。

    【语译】

    本来由于攻下,造成心下部痞闷,给服泻心汤治疗。服药后痞证仍不解除,病人渴而口干燥心烦,小便不通利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另有一法说:忍耐一天病就会好。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1],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注[1]干噫食臭:嗳气而有饮食不化的气味。

    【语译】

    伤寒出汗而表证解除后,胃中不和,心下部痞满而硬,嗳气有未消化的饮食气味,胁下有水气,腹部有肠鸣响声,又有泻利的,应当用生姜泻心汤治疗。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语译】

    患伤寒中风表证,医生误用攻下药,使病人下利一日达数十次,水谷不消化,腹部有肠鸣的响声,心下部痞塞坚硬而胀满,干呕而心烦不安,医生见到有心下部痞塞,认为在里之病还未除尽,又再行攻下,使心下部痞满更加严重,这本来不是热结实证,只是胃肠中虚,邪热因而上逆,所以成为痞硬,应当用甘草泻心汤治疗。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语译】

    伤寒病服汤药以后,下利不止,心下部痞闷坚硬。服泻心汤以后,又用其他药攻下,下利仍不止,医生改用理中汤治疗,下利更加严重。因为理中汤,是治理中焦的药,这种下利是病在下焦,应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服药后仍然下利不止的,就应当利小便以实大便。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1]。

    注[1]痿:证候名。指两足痿软无力。

    【语译】

    伤寒经过催吐和攻下以后,又用发汗法治疗,因而出现虚烦不安,脉来极微弱,到八九天的时候,又出现心下部痞闷坚硬,胁下疼痛,有气上冲咽喉,头目眩晕,全身经脉跳动不宁的,日久不愈就会成为痿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伤寒经过发汗,或涌吐和泻下,病愈以后,又续发心下痞硬,嗳气不消除的,应当用旋覆代赭汤治疗。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语译】

    攻下后不可再服桂枝汤,如果汗出而又气喘,热在里而外没有大热的,可给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语译】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又多次攻下,因而表热夹里寒而下利,致使下利不止,心下痞满坚硬,这种表证和里证都不除的,应当用桂枝人参汤治疗。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语译】

    伤寒用峻药大下之后,又发汗,因而出现心下部痞闷,又有怕冷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不可去治痞证,应当先治表证,然后才可治痞。解表宜用桂枝汤,治痞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语译】

    伤寒发热,汗出而病不愈,心下部痞满坚硬,又有呕吐而下利的,应当用大柴胡汤治疗。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1]者,此为胸有寒[2]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3],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4],不可与瓜蒂散。

    注[1]不得息:指呼吸困难。

    [2]胸有寒:指胸中有痰饮。

    [3]少少加:逐渐增加。“少少”即“稍稍”。

    [4]虚家:正气素虚的人。

    【语译】

    病情好像是桂枝汤证,但头不痛,项部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塞坚硬,有气上冲咽喉,使呼吸困难的,这是胸中有寒痰水饮所致。应当用涌吐法治疗,可给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1]者,此名脏结,死。二十九。

    注[1]阴筋:指外阴。

    【语译】

    病人胁下素有痞积,并连系在脐傍,疼痛时牵引少腹,并使外阴缩入的,这叫脏结证,是死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语译】

    患伤寒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攻下以后,七八天病还不愈,使热邪结在里,形成表里皆热,出现时时怕风,口渴得很厉害,舌上干燥而心烦,想大量饮水达数升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用前方。

    【语译】

    患伤寒表热不甚,口中干燥而渴,心烦不安,背部微觉怕冷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用前方。

    【语译】

    伤寒脉见浮,发热不出汗,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给服白虎汤。口渴欲饮水,又没有表证的,才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语译】

    太阳病证未解而又出现少阳病证,心下部坚硬,颈项强而头目眩晕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切不可用攻下药。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语译】

    太阳与少阳同时发病,自行下利的,可给服黄芩汤;如果有呕吐的,应当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1],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注[1]邪气:指寒邪。

    【语译】

    伤寒胸中有热邪,胃肠中有寒邪,腹部疼痛,想呕吐的,应当用黄连汤治疗。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1],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2],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 ,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注[1]疼烦:疼痛剧烈。烦,此处是剧烈的意思。

    [2]痹:指麻木不仁。

    【语译】

    患伤寒八九天,由于风湿之邪相合,全身疼痛剧烈,不能自由转动身体,不呕吐,不口渴,脉象浮虚而涩的,应当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病人大便坚硬,小便通利的,应当用去桂枝加白术汤治疗。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1]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注[1]掣痛:牵引抽掣疼痛。

    【语译】

    风湿邪气相合,周身关节疼痛难忍,筋脉抽掣疼痛而不能屈伸,按之则疼痛更厉害,汗出而气短,小便不利,畏恶风寒不想脱掉衣服,有的全身轻微浮肿,应当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1],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注[1]里有寒:据医理推断,“寒”字当是“热”。

    【语译】

    伤寒脉来浮滑,这是因为表里都有热,应当用白虎汤治疗。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语译】

    患伤寒病而见结代脉,心中悸动不安的,应当用炙甘草汤治疗。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1],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注[1]反动:即复动,指脉搏恢复搏动。“反”“复”双声,故“反”即“复”。

    【语译】

    脉来缓慢,时有间歇而又再来的,叫做结脉。它是脉在搏动中出现歇止,再来时略数,其中有加速补偿而再恢复正常搏动的,这就是结脉,属阴脉。如果脉来搏动而有歇止,不能自行补偿而再次搏动的,名叫代脉,也属阴脉。凡出现这样脉象的难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