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张仲景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伤寒论语译最新章节!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合三法,方三首。

    【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了太阴阳虚,中寒湿阻,升降失调之呕吐下利、腹满时痛的四逆辈证。兼述了太阴风淫末疾致四肢烦痛的桂枝汤证,以及脾家气血不和引起的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证和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证。篇末“太阴为病脉弱……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反映了太阴病证多属虚寒之情,故其治法当以温补为要,对酸苦涌泄之品皆非太阴之所宜。并寓有治太阴病,尤当保胃气之契要。

    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第一。五味。前有太阴病三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宜服四逆辈。第二。下有利自止一证。

    本太阳病,反下之,因腹满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

    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第三。桂枝加芍药汤,五味。加

    大黄汤,六味。减大黄、芍药法附。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1]益甚,时腹自痛[2]。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注[1]自利:不因攻下而自行泻利。

    [2]时腹自痛:腹部时有疼痛。

    【语译】

    太阴病所表现的证候,是腹部胀满而呕吐,饮食不下,自行腹泻而且越来越厉害,腹部时有疼痛。如果攻下,必然使胃脘部痞结硬满。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语译】

    太阴中风,四肢很疼痛,脉浮取微沉取涩而又见往来较长,这是疾病将愈的征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语译】

    太阴病,将愈的时间,从晚上九时至次晨三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语译】

    太阴病,脉浮的,可以发汗,宜用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1]。二。

    注[1]四逆辈:四逆汤一类。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

    【语译】

    腹泻而口不渴的,病属于太阴,这是因为脾脏虚而有寒的缘故,应当用温补法,宜服四逆汤一类方药。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1],腐秽[2]当去故也。

    注[1]脾家实:脾胃正气充实。“实”非指实邪。

    [2]腐秽:胃肠中的腐败秽浊之物。

    【语译】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暖的,是病连太阴,太阴病应当周身发黄色,如果小便通利的,就不会发黄,到七八日,虽忽然发生心烦不安,泻利一日达到十多次,也必然会自止,这是因为脾胃正气充实,宿积腐败之物得以排除出去的缘故。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三。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本是太阳病,医生反而用攻下药,因而引起腹部胀满和时有疼痛的,这就属于太阴病了,应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若腹部大痛而不减的,应当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语译】

    太阴为病,脉弱的,病人不断下利,假如应当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少用量,这是因为病人胃肠虚弱而容易受伤的缘故。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合二十三法,方十九首。

    【提要】

    本篇论述了少阴病的脉证与治疗。少阴病证可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和在此基础上的阳虚阴竭证,以及少阴阴虚热化证三种。

    阳虚寒化证,是以“脉微细,但欲寐”统摄,包括四逆汤证、桃花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白通汤证等。阳虚阴竭证则有白通加猪胆汁汤证。阴虚热化证,包括心肾不交,水虚于下而火炎于上的黄连阿胶汤证;水热互结于下的猪苓汤证;少阴阴虚而阳明燥结的三急下证(大承气汤证)。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因而有“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少阴之经上循咽喉,故又有少阴咽痛的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等汤证。纵观本篇,体现了少阴病证亦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辨证。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第一。三味,前有少阴病二十证。

    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第二。三味。

    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第三。五味。

    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附子汤主之。第四。五味。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第五。用前第四方。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第六。三味。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第七。用前第六方,下有少阴病一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第八。四味。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第九。三味。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第十。甘草汤一味,桔梗汤二味。

    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第十一。三味。

    少阴病,咽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第十二。三味。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第十三。三味。

    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第十四。白通汤用前第十三方,加猪胆汁汤五味。

    少阴病,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真武汤主之。第十五。五味,加减法附。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恶寒,或利止脉不出,通脉四逆汤主之。第十六。三味,加减法附。

    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第十七。四味,加减法附。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第十八。五味。

    少阴病,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宜大承气汤,第十九。四味。

    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鞕,口干者,宜大承气汤。第二十。用前第十九方。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宜大承气汤。第二十一。用前第十九方。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第二十二。三味。

    少阴病,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手足寒,脉弦迟,当温之,宜四逆汤。第二十三。用前第二十二方,下有少阴病一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语译】

    少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证候,是脉微细,只想眠睡。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1]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1]下焦:此指“肾”。

    【语译】

    少阴病,想吐又不能吐,心里发烦,但又只想睡觉,到五六日出现腹泻口渴的,属于少阴证,因阳虚津乏所以要饮水自救。如果小便色清的,少阴病证情就全部俱备了。小便色清的,是因为下焦肾阳虚有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使尿色发清。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语译】

    病人的寸关尺三部脉都紧,反而出汗的,是损伤了阳气,这属于少阴证,按理应当见咽喉疼痛而又吐泻。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1]少阴汗也。

    注[1]强责:过分强求。“强”,强迫。“责”,求取。

    【语译】

    少阴病,咳嗽而又有腹泻谵语的,这是用火疗法迫汗外出的缘故,病人小便必然困难,是因为强发少阴之汗损伤了阴液。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语译】

    少阴病,脉细沉数,这是病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语译】

    少阴病,脉微弱,不可发汗,是因阳气已损伤的缘故;阳气已虚,尺脉弱涩的,更不可再攻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语译】

    少阴病,脉紧,到了七八天时出现自行泻利,脉象突然由紧变微,手足反而变得温暖,脉紧反而缓解的,这是病将要解的现象,虽然还有心烦腹泻之证,也必然会自行痊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1],手足温者,可治。

    注[1]蜷卧:四肢屈曲而卧。

    【语译】

    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能自行停止,虽怕冷而蜷卧,然而手足温暖的,就能够治好。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语译】

    少阴病,怕冷而蜷卧,时时感到烦热,并想去掉衣服和被子的,可以治疗。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语译】

    少阴中风证,寸脉微而尺脉浮的,是病将要痊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语译】

    少阴病,将要痊愈的时间,是从夜间十一时到早晨的五时之前。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阴[1]七壮。

    注[1]灸少阴:即灸少阴经穴,多主张灸太溪穴。

    【语译】

    少阴病,呕吐泻利,但手足不逆冷,反而有发热的,病就不会致人于死。无脉的,可以灸少阴经的穴位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语译】

    少阴病,到第八九日,全身和手足都发热的,是因为少阴之热外出膀胱,必将尿血。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1],为难治。

    注[1]下厥上竭:下厥指阳衰于下所致厥逆;上竭指阴血妄行于上而成阴竭。

    【语译】

    少阴病,只是四肢厥冷而无汗,医生强发汗,必然劫伤阴血,说不准血从哪里流出,有从口鼻出的,有从眼中出的,这个病叫下厥上竭,是很难治疗的。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语译】

    少阴病,怕冷身体蜷卧而腹泻,手足逆冷的,不易治疗。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语译】

    少阴病,呕吐腹泻躁动心烦不安,四肢逆冷的,是死证。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语译】

    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头目眩晕,常常出现昏蒙不清症状的,是死证。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语译】

    少阴病,四肢发凉,怕冷而身体蜷卧,脉搏不来,心不烦而只是躁动不宁的是死证。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1]者死。

    注[1]息高:“息”,呼吸;“高”,在上。此指呼吸表浅,出多入少,急促而喘,不能纳气归根的证候。程郊倩说:“息高者,生气已绝于下而不复纳,故游息仅呼于上,而无所吸也”。

    【语译】

    少阴病,到六七日时,出现呼气多而吸气少的气喘症,是死证。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语译】

    少阴病,脉微细沉,只想睡卧,身上出汗而不心烦,想要呕吐,到第五六日出现自行泻利,反而烦躁不能安眠的是死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一。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少阴病,初得病,反而出现发热,脉沉的,应当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方二。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少阴病,得病二三日的时候,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微微发汗,因为得病二三日还没有出现里证,所以可用轻微的发汗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三。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语译】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以后,心里烦而不能安卧的,应当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方四。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少阴病,得病一两天,口中无燥渴等特殊感觉,病人背部怕冷,当用灸法,并应当用附子汤治疗。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五。用前第四方。

    【语译】

    少阴病,身体疼痛,手足寒冷,关节疼痛,脉沉的,应当用附子汤治疗。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六。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语译】

    少阴病,下利不止而大便有脓血的,应当用桃花汤治疗。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七。用前第六方。

    【语译】

    少阴病,从二三日至四五日,腹部疼痛,小便不利,大便下利不止,而有脓血的,应当用桃花汤治疗。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1]。

    注[1]可刺:少阴下利,有热可刺幽门、交信。

    【语译】

    少阴病,泻利而大便中带有脓血的,可用针刺法治疗。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八。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语译】

    少阴病,呕吐泻利,手足发凉,心烦躁动得要死似的,应当用吴茱萸汤治疗。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方九。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1]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注[1]白粉:白米粉。

    【语译】

    少阴病,泻利而咽喉疼痛,胸部满闷而心中发烦的,应当用猪肤汤治疗。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十。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语译】

    少阴病,已二、三日,咽喉疼痛的,可给甘草汤治疗,如不见效,再给桔梗汤治疗。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1]汤主之。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1],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1]中,以鸡子壳置刀环[2]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注[1]苦酒:即米醋。

    [2]刀环:刀柄部的铁环。

    【语译】

    少阴病,咽喉部有溃伤而生疮,不能说话,发音困难的,应当用苦酒汤治疗。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方十二。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语译】

    少阴病,咽喉疼痛,应当用半夏散及汤治疗。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方十三。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少阴病,泻利,应当用白通汤治疗。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汤。方十四。白通汤用上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语译】

    少阴病,泻利而脉微的,给白通汤。服后泻利不止,四肢发凉而无脉,干呕心烦的,应当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服汤药以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死证,脉搏逐渐恢复的是有生机的征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方十五。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语译】

    少阴病,二三日不愈,到第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发腹泻的,这是有水气,病人可能或有咳嗽,或小便通利,或腹泻,或呕吐的,应当用真武汤治疗。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语译】

    少阴病,腹泻而完谷不化,里有寒而外有热,手足发凉,脉微细得像要没有,身体反而不怕冷,病人脸色发红,或有腹痛,或干呕,或咽喉疼痛,或泻利停止而脉搏仍然不出现的,应当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十七。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1];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注[1]坼(chè彻):裂开。

    【语译】

    少阴病,四肢发凉,病人或有咳嗽,或心下悸动,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痛,或泄泻里急后重的,应当用四逆散治疗。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方十八。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语译】

    少阴病,腹泻六七日,咳嗽呕吐而口渴,心烦而不能安眠的,应当用猪苓汤治疗。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十九。

    枳实五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 大黄四两,酒洗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一两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语译】

    少阴病,得病二三日,口燥咽干的,要速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用前第十九方。一法用大柴胡。

    【语译】

    少阴病,自发腹泻清水样大便,颜色纯青,心下胃脘部必然疼痛,口中干燥的,可用攻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一。用前第十九方。

    【语译】

    少阴病,六七日,腹部胀满而不大便的,要速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二十二。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少阴病,脉沉的,应当急用温药治疗,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二十三。方依上法。

    【语译】

    少阴病,饮食入口就吐出来,心里泛恶想呕吐,欲吐又吐不出。开始得病时,手足发冷,脉弦迟的,这是胸中有实邪,不能用攻下法,应当用吐法治疗。如果是胸膈上有寒饮,造成干呕的,又不可用吐法,应当用温法治疗,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1]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2],灸之。《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

    注[1]数(shuò朔):频繁的意思。

    [2]上:指头巅部的百会穴。

    【语译】

    少阴病,腹泻,脉微涩,呕吐而出汗,必然频繁的去解大便,大便反而解不多的,应当温其上部的穴位,用灸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利呕哕附,合一十九法,方一十六首。

    【提要】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厥阴为“一阴”,“一阴至绝作晦朔”,阴尽为“晦”,阳生为“朔”,况中见少阳之气,所以厥阴之中,阴中有阳,这就决定了厥阴病的主要证候表现为寒热错杂证。篇中乌梅丸证、麻黄升麻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反映了厥阴病这一特点。然而,由于病机中的来复之阳气有强弱之分,已病之寒邪有盛衰之别,所以厥阴为病乃有阴阳消长,厥热胜复之表现,例如:吴茱萸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的厥阴寒证,以及白头翁汤证的厥阴热证等。

    厥阴属肝,病则疏泄不利,而影响胃肠气机不和,故厥阴病可发生呕吐、哕、下利诸证。

    厥阴病的治法:寒证宜温、热证宜清、寒热错杂者,则应寒温并用而调其阴阳。

    伤寒病,蛔厥,静而时烦,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得食而呕吐蛔者,乌梅丸主之。第一。十味。前后有厥阴病四证,哕逆。一十九法。

    伤寒,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第二。四味。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三。七味。

    若内有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第四。九味。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五。三味。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第六。用前第五方。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心下满而烦,宜瓜蒂散。第七。三味。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第八。四味。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迟,手足厥逆,麻黄升麻汤主之。第九。十四味。下有欲自利一证。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第十。四味。下有下利一十病证。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十一。三味。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十二。四味。

    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第十三。四逆汤用前第五方。桂枝汤五味。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白头翁汤主之。第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第十五。三味。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虚烦也,宜栀子豉汤。第十六。二味。

    呕而脉弱,小便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第十七。用前第五方。前有呕脓一证。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第十八。四味。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第十九。七味,下有哕二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1]。下之利不止。

    注[1]蚘:即“蛔”字。指蛔虫。

    【语译】

    厥阴病所表现的证候,是口渴饮水不止,逆气上撞心胸,觉得心中疼痛而有热感,虽然觉得饥饿而又不思饮食,如勉强吃下去就要呕吐蛔虫。如果用攻下药就会出现泻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语译】

    厥阴中风,脉微浮是病将要痊愈,脉不浮是病没有痊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语译】

    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在凌晨一时至清晨七时之间。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语译】

    厥阴病,口渴想喝水的,稍微给些水就会好。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语译】

    凡四肢厥冷的,不可用攻伐一类药,身体虚弱的人也是这样。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语译】

    伤寒先四肢厥冷,后出现发热而下利的,下利必定会自行停止,出现四肢厥冷就又会下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1]。一云消中。食以索饼[2],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3],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4]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5],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注[1]除中:证候名。为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日危而饮食突然增加,食后暴热,来而复去,是胃气将绝的表现。

    [2]食以索饼:给吃面条状食物。“食”读“饲”。“食”即“吃”。“索饼”即条状面食。

    [3]脉之:诊察。

    [4]旦日:即明日。

    [5]相应:相等。

    【语译】

    伤寒开始先发热六天,随后四肢厥冷反有九天而又兼见下利。凡四肢厥冷下利的,应当不能进食,现在反而能食的,恐怕是除中,可给他吃面条类食物,食后不发暴热的,便知病人胃气尚在,病一定会好。就怕食后突然发热而又突然退热。三天后再诊察,如果病人发热继续存在,可以预料到次日半夜病就会好。之所以这样,因为原来发热六天,四肢厥冷却有九天,而又发热三天,加上以前的六天,也是九天,和四肢厥冷的日数相等,所以预知次日半夜病会痊愈。如果过三天诊察,脉象数,病人发热也不退,这是阳热有余,一定会发生痈疮脓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1]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注[1]彻:除掉,即治疗的意思。

    【语译】

    伤寒脉迟六七日,反而服用黄芩汤除热。脉迟属寒,现在服用黄芩汤,反除其热,腹中应该寒冷,当不能进食,现在反而能进食,这叫除中,一定会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语译】

    伤寒先四肢厥冷而后发热,下利一定会自行停止,如果反而出汗,咽喉肿痛的,病人将患喉痹。发热无汗,下利一定自行停止,如果下利不止,一定要便脓血,便脓血的,病人不会出现咽喉肿痛。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语译】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四肢厥冷,必然要发热,如先前发热,以后必然会四肢厥冷,四肢厥冷越严重而热邪也就越严重,四肢厥冷轻微而热邪也轻微。这种四肢厥冷应当用攻下法治疗,而反用发汗法的,必然引起口舌生疮而红肿糜烂。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语译】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日,发热也是五日,假设到第六日就应该再出现四肢厥冷,如不厥冷的病会自愈。四肢厥冷始终未超过五日,因为热也是五日,所以知道病会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语译】

    凡是厥证,都是由于阴气和阳气不能相互顺接的缘故,才成为厥证。厥就是手足逆冷的意思。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1],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2]。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3]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4]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5]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6]等。

    注[1]脏厥:内脏阳气衰微引起的四肢发凉。

    [2]脏寒:内里有寒。

    [3]食臭:饮食的香味。

    [4]出汗:以微火炒蜀椒,使其中的水分与油质向外蒸发,称作出汗。

    [5]稍加:渐渐加。

    [6]臭食:香味浓烈的食品。

    【语译】

    伤寒脉微而且四肢厥冷,到第七八天时肌肤发凉,病人躁动没有片刻安宁的,这是脏厥证,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病人应当吐蛔虫。现在病人安静,但又时常心烦的,这是脏寒。蛔虫上扰入于胸膈,所以心烦,片刻又自止,但一进食物就要呕吐,又出现心烦的,是蛔虫闻到食物的气味而出来扰动,病人时常自吐蛔虫。蛔虫引起的厥证,应当用乌梅丸治疗。此方又治日久不愈的下利。

    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语译】

    伤寒邪热少手足厥冷轻微,只是指端发凉,心中不爽而不思饮食,烦躁,经过几天小便通利,尿色清白的,这是邪热已经解除,想要进食,此病就要痊愈。如果四肢厥冷而呕吐,胸胁烦闷胀满的,以后必然要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1]也。

    注[1]关元:穴名。在脐下三寸,是足三阴经脉的会穴。

    【语译】

    病人手足发冷,说自己没有胸部疼痛硬满的结胸证,只是小腹胀满,用手按压就疼痛,这是寒邪凝结在下焦膀胱和关元的缘故。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语译】

    伤寒发热四天,四肢发凉却只有三天,又发热四天,手足厥冷少而发热多,病就应当痊愈。四天到七天,发热不退的,必然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语译】

    伤寒四肢发凉四天,发热却反三天,又四肢发凉五天,这是病情在进展。因为阴寒多而阳热少,阳气衰弱,所以病情在发展。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1],厥不还者,死。

    注[1]灸厥阴:指灸厥阴肝经的穴位,如行间和章门或太冲等穴。

    【语译】

    伤寒六七天,脉微,手足发凉,烦躁不安,应当灸厥阴,四肢发凉不能恢复的,是死证。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语译】

    伤寒发热,下利而四肢厥冷,躁扰不能安卧的,是死证。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语译】

    伤寒发热,下利非常严重,四肢厥冷不止的,是死证。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语译】

    伤寒六七天不下利,却突然发热而下利,病人汗出不止的,是死证。这是由于纯阴无阳的缘故。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语译】

    伤寒五六天,没有结胸证而腹部柔软,脉虚而又有四肢厥冷的,不可用攻下药,这是因为阴血虚少,如果用攻下法就会造成死亡。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语译】

    发热而且四肢厥冷,第七天又有下利的,是难治的病证。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促一作纵。

    【语译】

    伤寒脉促,又有手足厥冷的,可用灸法治疗。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方二。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伤寒脉滑而且四肢厥冷的,是里有热,应当用白虎汤治疗。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三。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四肢发凉,脉细得像没有似的,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四。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语译】

    如果病人素有内寒的,宜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方五。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大汗出,发热仍不退,腹内拘紧急迫,四肢疼痛,又有下利四肢厥冷而周身怕冷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六。用前第五方。

    【语译】

    大汗出,或者严重下利,而且四肢厥冷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1]结在胸中[2],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方七。

    瓜蒂 赤小豆

    上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内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匕,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注[1]邪:这里指痰浊积饮。

    [2]胸中:泛指胸膈胃脘处。

    【语译】

    病人手足厥冷,脉突然变紧的,是痰浊积饮在胸,心下满闷而且发烦,饥饿而又不能进食,这是病邪在胸中,应当使用吐法,宜用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方八。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语译】

    伤寒手足厥冷而且心下悸动,要首先治疗水饮,适合服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疗手足厥冷;不这样的话,水饮渗入肠胃,必然要发生下利。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1]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注[1]下部脉:有两种解释:一指尺脉;一指足部脉。

    【语译】

    伤寒六七日,用峻泻药攻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逆冷,下部脉摸不到,咽喉吞咽困难,唾脓血,下利不止的,是难治的病证,应当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1]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注[1]转气下趣:腹中有气向小腹走动。“趣”同“趋”。

    【语译】

    伤寒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有气向下走动到少腹的,这是将要发生下利的表现。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1]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十。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注[1]寒格:因下寒盛而将热邪格拒于上。

    【语译】

    病本来自寒性腹泻,医生又用催吐和泻下法治疗,因下寒盛而格热于上,使呕吐和下利更加严重,如果饮食入口就呕吐的,应当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语译】

    下利,有轻微发热而且口渴,脉弱的,病将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一云设,脉浮复紧。

    【语译】

    下利,脉数,有轻微发热汗出,病将自愈,假设脉又变紧,是病未解除。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语译】

    下利,手足发冷,无脉的,用灸法治疗而手足不转温,或者脉不能恢复,反而出现微喘的,是死证。太溪脉小于趺阳脉的,是顺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语译】

    下利,寸脉反而浮数,尺脉独涩的,便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语译】

    泻下不消化的食物,不可发汗解表,汗出必然引起腹部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语译】

    下利,脉沉弦的,大便就会里急后重;脉大的,是下利没有停止;脉微弱数的,是下利将要自止,虽有发热,也不会死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1],下虚故也。

    注[1]戴阳:因虚阳上浮而出现的面部发红。

    【语译】

    下利而脉沉迟,病人面色微红,身体轻微发热,下利而泻下不消化食物的,必然会出现头目昏蒙而随后汗出病解,病人必然手足有轻微发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面戴浮阳,下部虚寒的缘故。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语译】

    下利,脉数而口渴的,将会自愈。如果不愈,必然会便脓血,因为有热的缘故。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语译】

    下利后无脉,手足厥冷,一昼夜后脉搏恢复,手足温的易愈,脉搏不能恢复的是危证。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语译】

    伤寒下利,一日十多次,反而出现有力的脉象是危证或死证。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十一。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语译】

    下利而食物不化,里有寒外有热,汗出而四肢发凉的,应当用通脉四逆汤治疗。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十二。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语译】

    热性下利而里急后重的,应当用白头翁汤治疗。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三四逆汤,用前第五方。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语译】

    下利而腹部胀满,周身疼痛的,要先温散里寒,然后再解除表邪,温里可用四逆汤,解表可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下利而想要饮水的,是因为有热的缘故,应当用白头翁汤治疗。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方十五。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二服,初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语译】

    下利而有谵语的,是因为有燥屎,宜用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方十六。

    肥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语译】

    下利后而更加心烦,按病人心下柔软的,是虚烦证,宜用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语译】

    素患呕吐而是因为内有痈脓引起的,不能治其呕吐,痈脓排尽,呕吐就可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十七。用前第五方。

    【语译】

    呕吐而脉弱,小便又通利,身有轻微发热,见到手足发凉的是难以治疗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十八。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六两,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语译】

    干呕而口吐涎沫,头痛的,应当用吴茱萸汤治疗。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十九。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呕吐而发热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语译】

    伤寒经过大吐大下以后,正气极虚,又进行大发汗的,病人表气郁结不舒而无汗,又给病人饮水,使他出汗,因而引起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冷的缘故。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语译】

    伤寒呃逆而腹部胀满,应当观察病人的大小便,要看他是大便不通还是小便不通,使他通利,病就会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