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

孙思邈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千金翼方校释最新章节!

    疮痈上

    黄父相痈疽论第一

    九江黄父相痈疽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雾〔1〕,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赤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乃注于络脉〔2〕,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纲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之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或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3〕,日月薄蚀〔4〕,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芦不成〔5〕,五谷不植〔6〕,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涩〔1〕,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也。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骨空不得泄泻则筋骨枯虚,枯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营〔2〕一作亲,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1〕中焦出气如雾 《灵枢经•痈疽》“雾”作“露”。

    〔2〕乃注于络脉 《灵枢经•痈疽》“乃”上有“溢”字。

    〔3〕天宿失度 谓天之星宿运行失其常规。按“度”,常规。韩愈《重云》:“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

    〔4〕日月薄蚀 谓日月无光而亏蚀。按“薄”,晦暗;“蚀”,亏蚀。《史记•天官书》:“日月薄蚀。”裴骃集解:“孟康曰:日月无光曰薄。韦昭曰:气往迫之为薄,亏毁为蚀。”

    〔5〕草芦不成 《灵枢经•痈疽》“草芦”作“草萓”。

    〔6〕五谷不植 谓五谷不能生长。按“植”,生长。《淮南子•主术》:“五谷蕃植。”高诱注:“植,长也。”又,《灵枢经•痈疽》“植”作“殖”,义同。

    〔1〕血涩 “涩”原作“泣”,今改。按“泣”,同“涩”。滞涩。《六书故•地理三》:“泣,萱曰:又与涩通。”《素问•五脏生成》:“凝于脉者为泣。”王冰注:“泣谓血行不利。”

    〔2〕不相营 《灵枢经•痈疽》“营”作“荣”。

    诊痈疽发起处第二方一首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3〕名。岐伯曰:略说痈疽极者有十八种。

    〔3〕忌日 病死之日。按“忌”,旧俗以父母或祖先死亡之日为忌日。《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郑玄注:“先王死日为忌。”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则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而死,其化为脓者,脓泻已则含豕膏,无食〔4〕三日,已。一云无冷食。

    〔4〕无食 《灵枢经•痈疽》作“冷食”,《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作“无冷食”三字。

    发于颈,名曰天疽。其疽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则十余日而死。

    阳气大发〔5〕,消脑流项,名曰脑烁疽。其色不乐一作除,项痛如刺以针,心烦者死不可治。

    〔5〕阳气大发 《灵枢经•痈疽》“阳气”作“阳留”。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疽〔6〕。其状赤黑,不急治〔7〕,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发四五日逞焫 〔1〕之。逆一作逞。

    〔6〕疵疽 《灵枢经•痈疽》作“疵痈。”

    〔7〕不急治 《灵枢经•痈疽》作“急治之”,《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作“急疗之”。

    〔1〕逞焫(ruò 若) “逞”原作“逆”,据《灵枢经•痈疽》改。按“逞”,急速。《方言》卷二:“逞,疾也。东齐海岱之间曰速……楚曰逞。”“焫”,火灸。《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治宜灸焫。”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逞焫”,谓急速施用火灸。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朱疽〔2〕。治之用砭石,欲细而长,疏启之〔3〕,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4〕。其疽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婴,急治之。衰一作裹。

    〔2〕朱疽 《灵枢经•痈疽》、《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并作“米疽”。

    〔3〕疏启之 《灵枢经•痈疽》作“疏砭之”。

    〔4〕勿裹 “裹”原作“衰”,据《灵枢经•痈疽》、《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改。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七日死。

    发于膺,名曰甘疽。其状如榖实瓜楼,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岁死,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名曰改訾〔5〕。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方:剉连翘〔6〕草及根各一斗,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即强饮,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足,已。

    〔5〕改訾(zǐ 紫) 《灵枢经•痈疽》作“败訾”。此下“改訾”亦同。

    〔6〕连翘 原作翘”,据《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改。

    发于股胻,名曰股脱疽〔7〕。其状不甚变色,痈脓内搏于骨,不急治三十日死。

    〔7〕股脱疽 《灵枢经•痈疽》作“股胫疽”。

    发于股阴,名曰赤弛〔8〕。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内者,不治六日死。

    〔8〕赤弛 《灵枢经•痈疽》作“赤施”。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9〕。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之,石之即死,须其色异柔〔1〕乃石之,生也。

    〔9〕疵疽 《灵枢经•痈疽》作”疵痈”。

    〔1〕须其色异柔 《灵枢经•痈疽》作“须其柔”三字。

    诸痈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一云四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如赤豆,至骨〔2〕,不急治杀人。

    〔2〕其状如赤豆,至骨 《灵枢经•痈疽》、《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并作“其状赤至骨”五字。

    发于踝〔3〕,名曰走缓。其状色不变,数石其俞〔4〕而止其寒热,不死。

    〔3〕踝 《灵枢经•痈疽》作“内踝”二字。

    〔4〕俞 原作“输”,今改。按“输”,同“俞”。俞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疠疽〔5〕。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5〕疠疽 《灵枢经•痈疽》作“厉痈”,《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作“厉疽”。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6〕。其状赤黑则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也,不斩去者死。

    〔6〕脱疽 《灵枢经•痈疽》作“脱痈”。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荣气〔7〕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归之,归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曰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何谓疽。答曰:热气纯盛〔8〕,下陷肌肤筋髓骨肉,内连五脏,血气竭尽,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瘀以坚〔9〕,如牛领之皮,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帝曰:善。

    〔7〕荣气 《灵枢经•痈疽》作“营卫”,《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作“荣卫”。

    〔8〕纯盛 《灵枢经•痈疽》作“淳盛”。

    〔9〕夭瘀以坚 《灵枢经•痈疽》“夭”下无“瘀”字。

    帝曰:有疽死者奈何〔1〕。岐伯曰: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一云膊,背三〔2〕,五脏之俞四,项五。五部有疽,死也。

    〔1〕奈何 “奈”原作“柰”,今改。按“柰”,同“奈”。《广韵•泰韵》:“奈,本亦作柰。”

    〔2〕背三 “三”原作“二”,据《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改。

    帝曰:身形应九宫〔3〕,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应九野〔4〕。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胸应春分,其日己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头首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胸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穷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及膈下二脏应中州,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也。凡候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5〕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3〕九宫 离、艮、兑、乾、巽、震、坤、坎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合称九宫。为东汉以前《周易》纬家之说。《后汉书•张衡传》:“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

    〔4〕九野 八方与中央,亦即九宫。《灵枢经•九针论》:“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张景岳注:“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5〕所直之日 所当之日。按“直”,当。《篇海类编•身体类•目部》:“直,当也。”

    凡五子日夜半〔6〕,五丑日鸡鸣〔7〕,五寅日平旦〔8〕,五卯日日出〔1〕,五辰日食时,五巳日禺中,五午日日中〔2〕,五未日日昳,五申日晡时,五酉日日入〔3〕,五戌日黄昏〔4〕,五亥日人定。

    〔6〕夜半 半夜;亦谓子时,约夜间十一时至次日一时。《灵枢经•营卫生会》:“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高士宗注:“夜半者,半夜子时。”

    〔7〕鸡鸣 雄鸡鸣叫时分;亦谓丑时,约凌晨三时至五时。《素问•标本病传论》:“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王冰注:“鸡鸣谓早鸡鸣,丑正之分也。”

    〔8〕平旦 清晨时分;亦谓卯时,约五时至七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上以此日时遇疾发痈者,不起也。

    〔1〕日出 清晨日出之时;亦谓辰时,约七时至九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2〕日中 正午;亦谓午时,约十一时至午后一时。《素问•三部九候论》:“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高士宗注:“日中,乃正午之时。”

    〔3〕日入 日落时分;亦谓申时,约午后三时至五时。《素问•标本病传论》:“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王冰注:“孟冬之中,日入于申之八刻三分;仲冬之时,日入于申之七刻三分;季冬之中,日入于申,与孟月等。”

    〔4〕黄昏 日落后暮色降临时分;亦谓酉时,约下午五时至七时。《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候痈疽色法第三

    论曰:夫痈疽初发如微,人多不以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难救。以此致祸,能不痛哉,且述所怀,以悟后贤。谨按《黄父痈疽论》论痈所著缓急之处,死生之期如下。发皮肉浅,肿高而赤,贴即消,不治亦愈。发筋肉深,肿下而坚,其色或青黄,或白黑,或复微热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发附骨者,或未觉肉色已殃〔5〕,已殃者痈疽之甚也。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厚为疽,如此者多见先兆,宜急治之,皮坚甚大者多致祸也。夫痈坏后有恶肉者,当以猪蹄汤洗去秽,次敷蚀肉膏散,恶肉尽乃敷生肉膏散,及摩四边令善肉速生。当绝房室,慎风冷,勿自劳动,须筋脉平复,乃可任意耳。不尔新肉易伤,伤则重溃,发则祸至,慎之慎之。

    〔5〕殃 败坏。《广雅•释诂三》:“殃,败也。”《礼记•月令》:“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诊知是痈疽法第四

    痈疽之发,未辨是非,饥渴为始。始发之时,或发白疽,或似小疖〔1〕,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米粒大白脓子,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即便隐痛,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实之。是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壮,小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灸八处,壮数不虑多也。亦应即薄贴,令得即消。内须服解毒冷药,令毒气出外,外须薄贴热药,法当疮开其口,令泄热气故也。

    〔1〕小疖 原作“小节”,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改。

    诊痈疽有脓法第五

    凡痈按之大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软者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有脓便可破之,不尔侵蚀筋骨也。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易出,用铍针〔2〕。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若不别有脓者,可当其上数按之,内便隐痛,殃坚者未有脓,泄去热气,不尔长速则不良。

    〔2〕铍针 九针之一。其形如剑,长四寸,宽二分半,用以刺破或切开痈疮排脓。《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候人年得疽法第六

    岐伯曰:赤疽发于额,不泻,十余日死,可刺也,其脓赤多血死,未有脓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人神在额,不可见血,见者死。

    杼疽发项若两耳下,不泻,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见脓而痈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在两耳下,不可见血,见者死。

    蜂疽发背起心俞若肩髃,二十日不泻,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脓见者,死不治。人年六岁、十八、二十四、三十五、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在肩,不可见血,见者死。

    刺疽发肺俞若肝俞,不泻,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发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八、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在背,不可见血,见者死。

    夹荣疽发胁起若两肘头,二十五日不泻,死,其九日可刺,发赤白间,其脓多白而无赤,可治。年十六 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在胁,不可见血,见者死。

    勇疽发股起太阴若伏菟,二十五日不泻,死,其十日可刺,发青脓赤黑者死,白者尚可治。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在尻尾,不可见血,见者死。

    标叔疽发热同同,耳聋,后六十日肿如水状,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后乃有血,血出即除也。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九十七,神在背,不可见血,见者死。

    旁疽发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泻,死,其十二日可刺,发赤白脓而不大多,其上痒,赤黑,死不可治。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在足,不可见血,见者死。

    相五色疽死生法第七

    禽疽发,如疹者数十处,一云四日肿,食饮疼痛,其状若变,十日可刺,其内发方根寒,齿如噤,俞若坐,如是十五日死。俞若坐未详。

    钉疽发两肩,此起有所逐恶血,结流内外,荣卫不通,变为钉疽,三日身肿痛甚,七日噤如痓状,十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如此不治,三岁死。

    脉疽发环项一云颈,始痛,身随而热,不欲动,,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精,上气咳,其发引耳,不可以肿,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龙疽发背起胃俞若肾俞,二十日不泻,死,其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若青黑者死,发血脓者不死。

    首疽发背,发热八十日,大热汗颈,引身尽如咳,身热同同如沸者,皮泽颇肿处浅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行疽发如肿,或复相往来,可要其所在刺之,即愈。

    冲疽发小腹,痛而振寒热冒,五日悁悁,六日而变,□十日死。

    敦疽发两指头若五指头,十八日不泻,死,其四日可刺,其发而黑,痈不甚赤,过节可治。

    疥疽发腋下若臂两掌中,振寒热而咽干者,饮多则呕,烦心悁悁,或卒疹反有合者,此则可汗,不汗当死。

    筋疽发背夹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其痈在肌腹中,九十日死。

    陈干疽发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方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如刺脉无血,三四日死。一云病已。

    蚤疽发手足五指头,起即色不变,十日之内可刺,过时不刺,后为食痈在腋,三岁死。

    仓疽发,身痒后痛,此故伤寒气入脏,笃发为仓疽,九日可刺,九十日死。

    赤疽发,身肿坚核而身热,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脓刺之,即愈。赤疽一云白疽发膊若肘后,痒,目痛伤精及身热多汗,五六日死。赤疽发胸,可治。赤疽发髀枢,六月可治,不治出岁死。赤疽发阴股,坚死,濡可治。赤疽发掌中者,可治。赤疽发胫,死不可治。

    黑疽发,肿在背大骨上,八日可刺,过时不刺为骨疽,脓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黑疽发腋渊,死。黑疽发耳中如米,此名文疽,死。黑疽发肩,死。黑疽发缺盆中,名曰伏痈,死。黑疽发肘上下,不死可治,黑疽发腓肠,死。黑疽发膝膑,坚死,濡可治。黑疽发趺上,坚死,足下久痈色赤死。

    手心主脉有肿痈在股胫,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而死。胁少阳脉有肿痈在颈,八日死,发脓血十日死。腰太阳脉有肿,交脉来于阳明,痈在颈,十日而死,发脓血七日死。尻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心少阳脉,八日死,发脓血八十日死。头阳明脉有肿痈在尻,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股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太阳,七十日死,发脓血百日死。肩太阳太阴脉有肿痈在胫,八日死,发脓血四百日死。足少阳脉有肿痈在胁,八日死,发脓血六百日死。手阳明脉有肿痈在腋渊,一岁死,发脓血二岁死。

    薄贴第八方三十一首

    松脂贴

    主痈疽肿方。炼松脂采松脂法附。

    松脂二斤,成炼者脂〔1〕三两 细辛半两 黄檗 白芷 芎 白敛 芍药 莽草 白蜡 黄芪 黄芩 黄连 大黄 当归 防风各一两

    〔1〕(ōu欧)脂 存放已久的猪脂。《玉篇•肉部》:,久脂也。”《证类本草》卷十八•兽部下品引唐本注云:“《别录》云:……十二月上亥日取肪脂,纳新瓦器中,埋亥地百日,主痈疽,名脂,方家用之。”

    上一十六味切,先以火暖铜铛〔2〕令热,以蜡拭铛使通湿,剉松脂令破,纳铛中,次下脂,都消尽讫乃纳药,以竹篦搅令调,仍于微火一煎,急搅令勿息,十沸下之,沸止更上,预作十个湿土堆,一下置一堆上,遍十堆则成,及热以新幕生布上,四面又安火炙,作绞子绞,澄去滓,挑取向火涂纸,依病处大小翦〔3〕取贴之,周时易。此法稍难,好好用心作之,乃可成矣。

    〔2〕铜铛(chēng 撑) 铜制的温器。按“铛”,温器,似锅,三足。《集韵•庚韵》:“铛,釜类。”《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七引《通俗文》:“鬴有足曰铛。”

    〔3〕翦 剪。《说文解字注•羽部》:“翦者,前(剪)也。前者,断齐也。矢,前其羽,短之,使前重;志矢,不前羽,较长。”

    炼松脂法 取大麻仁三升,研之令细,水三升淘之,生布绞去滓,松脂二升以水三升半煮令消尽,及热新布绞令脂出,纳麻汁中,待小冷,取松脂牵挽令白,乃依法秤取。

    采松脂法 取深山大松,本有露根,脂自流出白粘者佳,火烧黑强者不堪用,亦可五月六月大暑时破作痕,三五日待出取之,须多者,多破根取之。

    升麻薄

    主痈疽方。

    升麻 大黄 黄芪 芎 龙骨 白及各一两 黄芩六两 白敛 牡蛎熬 甘草各半两

    上一十味捣筛为散,以蜜和之如泥,涂布薄痈上,干即易之。

    痛微用此令消方

    黄芪 青木香 栀子 干地黄 升麻 龙骨 大黄 黄檗 黄芩 麻黄 黄连 芎 生犀取末 白敛 羚羊角

    上一十五味等分,捣筛为散,以醋和之如泥,涂故布上,开口如小豆,以泄热气,乾则易之,瘥止。

    白敛薄

    主痈疽方。

    白敛 大黄 黄芩并等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以鸡子白和如泥,涂布上,薄肿上,薄干则易之。亦可以三指撮药末纳三升水中,煮三沸,绵注汁拭肿上数十遍,以寒水石末和涂肿上,以纸覆之,干则易之,辄以煮汁拭之,日夜二十易。

    蚀恶肉散方

    真朱 藜芦各一分半茹半两 马齿矾烧 硫黄 雄黄 麝香各三分

    上七味捣筛为散,粉疮上。亦可膏和敷之,著兑疮孔中,佳。

    生肉膏

    主痈疽金疮方。

    大黄 黄芪 芍药 独活 当归 白芷各一两 薤白二两 生地黄三两,取汁

    上八味捣筛为散,切薤白,以地黄汁成煎猪膏三升煎之,三上三下〔1〕,以绵布绞去滓,以敷疮,多少随人意。

    〔1〕三上三下 原作“二上三下”,据文义改。

    升麻薄

    主痈疽结核种种色不异,时时牵痛,或经年肿势不消方。

    升麻 青木香 白敛 芒消 射干 当归 黄芩 桂心 芍药 防风 大黄 芎 干葛各二两 莽草一两

    上一十四味捣,以酒和令调,微火熬〔2〕令黄,以薄肿上,日再易,干者添酒,更捣之,随后薄肿上。

    〔2〕熬 原作“煞”,据文义改。

    寒水石薄方

    寒水石 黄檗 黄芪 黄连 大黄 石膏 栀子各二两 白敛四两

    上八味捣筛为末,粉粥和如泥,涂故布上,薄肿上,干则易之。

    当归贴

    诸肿方。

    当归一作当陆 黄芩 黄连 大黄 莽草 白芷 白敛 白及各二两

    上八味捣筛为散,消胶汁,稍稍和如泥,涂纸贴肿上,干则易之。

    有患痈破下脓讫,著兑药塞,疮痛,烦闷困极,有人为去兑药,以楸叶十重贴之,以布帛裹,令缓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闷即止,肿消。此极甚大良无比,胜于众贴。此主痈疽溃后及冻疮有刺不出者,用之甚良。冬无楸叶,当早收之,临时以盐汤沃之令释,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亦得。贴楸叶后不复烦闷,肿消灭,脓血恶汁出,疮陷下,渐瘥。

    治脑瘘,诸节诸痈肿牢坚,治之方 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附子欲干辄令唾湿之,常令附子热彻,附子欲干辄更,气入肿中,无不愈者。此法绝妙不传。

    治万种痈肿方 蒺藜蔓净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煮取一升,纳小器中煎如稠糖,下取涂疮肿上,大良。

    治痈肿方 伏龙肝以大醋和作泥,涂布上贴之,干即易之,消矣。又和蒜捣如泥,涂之。

    凡痈无问大小 亦觉即取胶一片如掌,水渍令软〔1〕纳纳然〔2〕,心开一孔如钱孔大,贴肿上。若已溃者,脓当被胶急撮皆出尽;若未有脓者,当自消矣。

    又方 烧鲤鱼作灰,醋和敷之。一切肿用之皆愈,以瘥为限,至良。

    〔1〕水渍令软 “渍”原作“清”,据《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肿方改。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清”作“浸”,义同。

    〔2〕纳纳然 濡湿貌。《楚辞•刘向•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王逸注:“纳纳,濡湿貌也。”

    蛇衔生肉膏

    主痈疽金疮败坏方。

    蛇衔 当归各一两半 生地黄三两 黄连 黄芪 黄芩 大黄 续断 芍药 芎 莽草 附子炮,去皮 细辛 蜀椒去目闭口 白芷 白及一作白鲜皮 薤白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一十八味切,以大醋渍两宿,以腊月猪脂七升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黄下,去滓敷之。

    又方 生地黄一斤 薤白五两 辛夷 芎 独活 当归 黄芪白芷 续断 芍药 黄芩 大黄各一两

    上一十二味切,以腊月猪脂四升煎,白芷黄色下,去滓敷之。

    野葛贴

    主痈疽痔瘘恶疮,妇人妬乳疮方。

    野葛 芍药 薤白 通草各半两 当归三分 附子一分

    上六味切之,醋浸半日,先煎猪脂八合令烟出,纳乱发半两令消尽,下令热定,乃纳松脂二两、蜡半两,更著火上令和,乃纳诸药令沸,三上三下,去滓冷之,浣故帛去垢,涂贴肿上,干即易之。春去附子,其乱发净洗去垢,不尔令疮痛。

    又方 煎地黄汁如胶,作饼贴之,日四易,三日瘥。《千金》云:蚀恶肉。

    紫葛贴

    痈肿方。

    紫葛二两半 大黄五分 白敛 玄参 黄连 黄芩 由跋 升麻 榆白皮各三分 青木香半两 赤小豆半合

    上一十一味捣筛为散,以生地黄汁和之如泥,敷之,干即易之。大醋和亦得。

    治痈疽疮久不瘥方

    松脂 薰陆香

    上二味等分捣,入少许盐为饼,贴疮上,恶汁出,尽即瘥。

    诸卒肿方 取芥子细末,猪胆和如泥,涂病上,日三。

    芜菁子封痈肿方 取芜青子一升,捣作细末,大醋和如泥,封之,干则易之。芥子亦大佳。

    又方 槐子半升、慎火草一把捣细,水和涂之。

    又方 捣蔚〔1〕臭汁,服一鸡子,以滓封痈上,暖即易之。头面肿更良。

    〔1〕蔚 即牡蒿。《说文解字•部》:“蔚,牡蒿也。”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性味苦微甘寒,能解表,清热,杀虫,主治感冒,疳热,疟疾,口疮,疥癣湿疹等。

    葱白疗痈疽瘘有数孔,积年不瘥方 葱白一斤细切捣如泥,净洗疮,拭干,封涂之,厚一分,日三夜一,取瘥止。

    八味黄芪薄方

    黄芪 芎 大黄 黄连 莽草 黄芩 栀子 芍药等分

    上八味为散,以鸡子白和如泥,涂布上,随肿大小薄之,燥则易之,疮上开孔,令得泄气。

    搨汤

    主丹痈疽始发,焮热浸长进方,兼主小儿丹长,忌近阴。

    升麻 黄连 大黄 芎 羚羊角 当归 甘草各二两 黄芩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又还铛中,纳芒消三两,上火令一沸,则帛搨肿上数过,肿热便随手消尽。王练甘休秘之。

    搨汤方

    大黄 黄芩 白敛各三两 芒消一两半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以故帛四重纳汁中,以搨肿上,暖复易,昼夜为之。

    又方 凡痈以梁上尘灰葵茎等分,醋和敷之,干则易之。

    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方 生商陆根〔1〕贴软布帛贴之,数易之,亦可捣敷,燥即易,痈当消濡〔2〕。

    〔1〕商陆根 原作“啇陆根”,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改。

    〔2〕消濡 谓消散而濡软。按“濡”,柔软。《集韵•韵》:,柔也。或从欠,亦作濡。”

    处疗痈疽第九论一首 方三十三首

    论曰:诸痈状多种不同,无问久近,皆五香连翘汤主之。先刺去热〔3〕,小豆薄〔4〕之,其间数数针去血。若已失疗溃烂者,犹常服五香漏芦等汤下之。当下大针入五分者则速愈。凡疽高而光者不大热,其肉正平无尖而紫色者不须治,但以竹叶黄芪汤伸〔5〕其气耳,其肉正平为无脓也。痈卒痛,用八物黄芪薄,大痈七日,小痈五日,其有坚强者,诊宁生破。发背及发乳,若热手不可得近者,内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发背膏。若背生破无苦,在乳者宜令极熟,熟之候,手按之随手即起者便熟,须针之,针法要得著脓,以意消息〔6〕之,胸背不可过一寸,酌量不得脓,以蚀肉膏散著兑头纳痈口中。如人体热气歇〔7〕,服木占斯散,五日后痈欲瘥者,服排脓内塞散。凡破痈之后,病人便绵惙 〔1〕欲死,内寒外热。肿自有似痈而非者,当以手按肿上,无所连即是风毒耳,勿针,可服升麻汤,外摩膏。破痈口当令上留三分,近下一分,针惟令极热,极热便不痛。破痈后败坏不瘥者,作猪蹄汤洗之,日再,夏汤二日可用,冬六七日,汤半剂亦可用。胸中痛,短气者,当入暗室〔2〕中,以手中指按左眼,视若见光者,胸中有结痈,若不见光者,瘭疽〔3〕内发。针伤脉,血不出,住实不泻,当成痈也。凡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疽,脉来大渐小者,阴结,苦肌肉痹,痈疖〔4〕。寻寸口如此,来大而渐小也。

    〔3〕刺去热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热”作“血”。

    〔4〕薄 敷。法显《佛国记》:“有僧伽蓝,名王新寺……梁柱、户扇、窗牖皆以金薄。”

    〔5〕伸 原作“申”,今改。按“申”,与“伸”同。舒展,疏通。《广雅•释诂四》:“申,伸也。”

    〔6〕消息 斟酌,增减。《晋书•慕容超载记》:“其令博士以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

    〔7〕气歇 谓气息消散。按“歇”,消损,消散。《说文解字•欠部》:“歇,气越泄。”

    〔1〕绵惙 谓软弱虚乏。按“绵”,软弱。《汉书•严助传》:“且越人绵刀薄材,不能陆战。”颜师古注:“绵,弱也,言其柔弱如绵。”“惙”,疲乏。《玉篇•心部》:“惙,疲也。”

    〔2〕暗室 “室”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补。

    〔3〕瘭疽 原作“熛疽”,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改。

    〔4〕痈疖 原作“痈节”,据文义改。

    漏芦汤方

    漏芦 白敛 黄芩 枳实炙 芍药 升麻 麻黄 甘草炙,各二两 大黄三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无药处单服大黄下之。一方白薇二两。

    连翘五香汤方

    连翘 青木香 薰陆香 麝香 沉香 射干 独活 桑寄生 通草 升麻各二两

    丁香一两 大黄三两,别浸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减半,纳竹沥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瘥中间,常服佳。

    王不留行散

    主痈疽及诸杂肿已溃,皆服之方。

    王不留行子一升 五色龙骨二两 野葛皮半分 栝楼六合 当归二两 干姜 桂心各一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食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习习为度,不知渐稍加之。此浩仲堪方,隋济阇梨所名为神散,痈肿即消,极安稳。《千金》云:治痈肿不能溃,困苦无聊赖。

    黄芪竹叶汤

    治胸背游热,痈疽方。

    黄芪三两 生地黄八两 甘草三两,炙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麦门冬去心,三两 石膏二两半 芎二两 当归二两 生姜五两,切 大枣三十枚,擘 半夏四两,洗 淡竹叶切,一升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九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间食,日三夜一服之〔1〕。

    〔1〕日三夜一服之 “服之”原作“之服”,据文义乙正。

    黄芪汤

    主痈肿热盛口干,除热止渴方。

    黄芪 升麻 栝楼 干地黄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黄芩 芍药各一两 栀子二十枚,擘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温中汤

    主痈疽取冷过多,寒中下痢〔2〕,食完出方。

    〔2〕下痢 即下利,亦即泄泻。按“痢”,泻下病。《集韵•至韵》:“痢,下病。”与今痢疾不同。

    甘草炙 干姜 附子炮,各一两半 蜀椒二百四十枚,汗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黄芪散

    主痈疽撮脓方。

    黄芪五分,脓多倍之 小豆一分,热口干倍之 芎半两,肉不生倍之 芍药二分,痛不止倍之 栝楼二分,渴小便利倍之 白敛三分,有脓不合倍之

    上六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广济》有甘草三分。

    瞿麦散

    主诸痈溃及未溃,疮中疼痛,脓血不绝,不可忍之方。

    瞿麦 白芷 黄芪 当归 细辛 芍药 芎 薏苡仁 赤小豆各一两

    上九味,先以清酒渍豆,出于铜器中熬之,干复渍,渍熬五过止,然后治末之,合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日夜各五,三日后痛者肌肉生。一方以苦酒渍小豆。多痛,倍瞿麦;疮未开,倍白芷;脓多,倍黄芪薏苡芍药。

    黄芪汤

    主痈肿虚弱方。

    黄芪四两 升麻三两 桂心冷用,二分 黄芩一两 竹叶切,一升 茯苓 生姜切 甘草各二两,炙

    上八味咀,以水二斗煮竹叶,减五升,去之,澄取九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诸恶肿失治有脓者方 烧刺榆针作灰,水服之,经宿即头出,服一针作一头,多针多头。无刺榆者烧蛇蜕皮灰,水和封上,一日即孔出,仍别服五香汤〔1〕,以筋作线,任孔中勿令合,使引脓血。若已成大疮,去血尽,煮小儿〔2〕涂之,上著干姜末,以渐自消。

    〔1〕仍别服五香汤 “仍”下原衍“丩”字,据文义删。

    〔2〕(bū 逋) 糖渍的干果。《释名•释饮食》:,哺也。如饧之浊可哺也。”《齐民要术•饧•煮法》:“煮法:用黑饧,糵米一斗六升,杀米一石,卧煮如法。”

    五利汤

    主年四十以还强壮,常大患热,发痈疽无定处,大小便不通方。

    大黄 升麻各三两 黄芩二两 栀子五十枚 芒消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四合,去滓,下芒消,分四服,快利即止。

    痈疽溃脓大多,里虚方

    黄芪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生姜四两,切 五味子四两 桂心 芎 茯苓 远志去心 当归 人参各二两 大枣二十两,去核甘草六两,炙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

    干地黄丸

    主壮热,人长将服之,终身不发痈疽,令人肥悦,耐劳苦方。

    干地黄五两 天门冬去心,四两 大黄三两 巴戟天 肉苁蓉 栝楼 人参各一两 芍药 桂心 当归 黄芩 黄芪 远志去心,石斛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五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二十丸。

    干地黄丸

    主虚热,消疮疖〔1〕方。

    〔1〕疮疖 原作“疮节”,据文义改。

    干地黄四两 大黄六两 芍药 茯苓各三两 远志去心 升麻 桂心 黄芩 麦门冬去心 人参 王不留行子 甘草各二两,炙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长服令人肥健。《千金》有枳实二两。

    干地黄丸

    主虚劳客热,数发痈肿疮疖〔2〕,经年不除者,悉主之方。

    〔2〕疮疖 原作“疮节”,据文义改。

    干地黄四两 天门冬去心,五两 人参一两 黄芪 黄连 大黄 黄芩各三两 芍药 细辛 茯苓 泽泻 干漆熬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散,炼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夜一,加至二十丸,长服延年益寿,终身不发痈疖〔3〕。凡大黄皆薄切,五升米下蒸之,曝干,热多者倍大黄。

    〔3〕痈疖 原作“痈节”,据文义改。

    排脓内塞散

    主大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方。

    防风 茯苓 白芷 远志去心 芎 桔梗 人参 当归黄芪 甘草炙,各一两 厚朴炙 桂心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赤小豆三合,熬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

    瞿麦散

    主排脓止痛,利小便方。

    瞿麦 麦门冬去心 黄芪 当归 白敛各一两 芎 赤小豆半合 桂心半两 芍药二两

    上九味捣筛为散,先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薏苡仁散

    主痈肿令自溃,长肌肉方。

    薏苡仁 干地黄 肉苁蓉 白敛 当归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捣筛为散,先食以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

    五香汤

    主恶气毒肿方。

    沉香 丁香 麝香汤成入 薰陆香 青木香各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服,以汤滓薄肿上。

    兑疽膏方

    当归 芎 白芷 松脂 乌头各二两 巴豆三十枚,去皮 猪脂三升

    上七味切,纳膏中微火煎三沸,纳松脂耗令相得,以绵布绞去滓,以膏著绵絮,兑头尖作兑兑之,随病深浅兑之,脓自出,蚀恶肉尽即生好肉,疮浅者勿兑,著疮中,日三,恶肉尽止。

    干痈疮,凡是疮疡皆用之方

    雄黄 雌黄 硫黄 白矾烧 胡粉 松脂各二两 水银三两

    上七味细研如粉,以水银不见为度,纳后膏中,以十只箸〔1〕搅之数千匝,冷密贮勿泄。

    〔1〕箸 原作“筋”,据文义改。

    藜芦 漏芦 狼牙 羊蹄根 青葙 地榆 当归 萹蓄茹各二两 白敛 蛇床子各一两半

    上一十一味捣筛为散,以醋浸一宿,以成煎猪膏四升煎,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滓,以极微火煎之。凡一切恶疮癣疽瘘瘑疥患悉敷之,勿令近目及阴。其石等研之如粉,膏欲凝,乃下搅令匀,摩之逐手〔2〕瘥矣。

    〔2〕逐手 随手,随即。按“逐”,随。《玉篇•辵部》:“逐,从也。”

    蚀恶肉散方

    硫黄 雄黄 雌黄 漆头茹 麝香 矾石烧,各半两 马齿矾石烧,三分

    上七味细作散敷之,兑蚀恶肉令尽。《千金》有丹砂半两。

    灭瘢膏

    主百痈疽恶疮赤疽,皆先以布揩作疮,以涂之;鼻中瘜肉,如大豆纳鼻中;痢血,酒服如枣核大;病痔,以绵裹梅子大纳下部中;中风,涂摩取愈;妇人崩中,产后中风,皆主之方。

    乌头 矾石烧 女萎 狼毒 踯躅 附子 野葛 乌贼骨 皂荚炙 赤石脂 天雄 芍药 芎石烧 当归 石膏 莽草 地榆 鬼臼 续断 蜀椒 白术 巴豆去皮 大黄 细辛 白芷 干地黄

    上二十味各一两捣筛,以成煎猪脂四升和药,以此为率,三沸三下,纳三指撮盐其中,下之,须服摩之。妊娠妇人勿服,其药绢筛,猪膏腊月当多合,用之神效。别取一升和鹰屎白三两,调和使熟敷之,灭瘢大验。

    猪蹄汤

    主痈疽及恶疮有瘜肉方。

    猪蹄一具,治如食法 白敛 白芷 狼牙 芍药各三两 黄连 黄芩 大黄 独活各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煮猪蹄,取一斗二升,去蹄纳药,煮取五升,分洗疮,日三,良。

    治疖肿〔1〕方

    〔1〕疖肿 原作“节肿”,据文义改。

    生椒 曲末 釜月下土末之

    上三味末之,以大醋和,敷上,干则易之。

    禁痈方 咒曰:痈非痈,疖非疖〔2〕,土块失,痈即灭。三七遍,取一土块摩肿上,传与病人,男左女右。

    〔2〕疖非疖 “疖”原并作“节”,据文义改。

    割一切肿方 凡人身上有肿,肿在左割左,在右割右,足出少血即消,在足小指下横纹内畔棱上,此极良。

    禁一切肿方 凡一切肿亦觉,阴咒曰:上有太山,下有大海,内有大鱼,主食痈疽,四岳使者,于我所须,痈疽小鬼,随手消除,急急如律令。七遍。

    又方 取紫檀细研,大醋和之涂,并治游肿。

    疗身体手足卒肿方 取驴脂盐末,敷之。

    又方 取大醋和蚯蚓矢,敷之。

    又方 捣苍耳敷之,冬用子,春用心。

    又方 取大醋和土消〔1〕末,敷之。

    〔1〕土消 即朴消之产于河北青、齐等地者。《本草纲目•朴消》:“消有三品:生蜀者俗呼川消,最胜;生河东者俗呼盐消,次之;生河北青、齐者俗呼土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