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绝句启蒙 二

李霁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唐人绝句启蒙最新章节!

    杜甫 (712——770)

    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是杜审言的孙子。举进士不第后,曾到多地漫游,既观览了祖国名山大川,也接近了人民群众,对他的写作都有影响。安禄山陷长安时,他逃到凤翔,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后又移家成都,在浣花溪上建筑草堂。严武对他颇多照顾,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常被称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在途中病故。

    绝句 (二首)

    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迟日”就是春日的意思,首句写在春日阳光照耀之下,江山显得美丽。第二句写春风吹拂花草,散发芳香,更使人觉得“江山如此多娇”了。三四句写暖日使泥土融化,正适合燕子筑巢的需要,它们飞来飞去,是动态的美。日晒沙暖,鸳鸯在沙上安睡,是静态的美。诗人在这幅画图中所表现的欢快心情,自然微妙地感染读者,用不着多着一字了。

    第二首首句写白羽毛的鸟飞过江面,与碧色江水一对衬,羽毛显得更白了。青色山上的红花对衬起来,花色更浓艳,仿佛像火要燃烧起来了。末二句写时光易逝,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但不知道何年何日才能回乡。这首诗是杜甫避乱入蜀后所写,既表现了乡愁,也蕴蓄着忧国的情绪。

    漫兴 (九首录四)

    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几枝花。

    三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四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生活比较安宁,环境也很幽美;但乡愁国难,使他的心情不能宁静。第一首写心头充满愁绪,便觉得春色“无赖”而讨人嫌恶,花开“造次”而使人心烦,莺语“丁宁”而使人厌听了。这并不违反人情,颠倒常理,反而是极合乎人的心理规律的。人的主观感受往往给相同的环境着上不同的颜色。良辰美景引起愁思,是人人都会有的经验。

    第二首诗的戏谑口气很有情趣,好像春风有意相欺,把花吹断了几枝。“得”是语助词,没有什么意义。

    第三首:扶着手杖在江边缓缓散步,本来是一件赏心乐事,但诗人心情不佳,所以嫌柳絮颠狂,桃花轻薄。

    第四首诗所表现的心情同前几首诗就不一样了。诗的总题是“漫兴”,就是随手写下来偶然的兴致,好处是自然而无矫饰,可见诗人的真情实感。这首诗的头两句写柳絮把小径铺上白毡,是温顺而不是颠狂了。第二句写荷叶像一叠叠的青钱点缀溪水。青白对衬,景色多么美呀!但这些都是静止的,下两句写雉子凫雏,虽然隐约静卧,却表现出无限生机。全诗虽一句一景,却互相有机地联系,构成一幅初夏的美景。诗人的愁似已烟消云散,读者也为之一快。

    江畔独步寻花 (七首录二)

    一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二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尊称和尚,塔是僧墓,这句写散步地点。二句写春光使人感到困倦,让微风吹拂略事休息。三四句写一簇野生的桃花怒放,不知深红还是浅红更为可爱。

    黄四娘大概是杜甫的邻居。蹊是小路,花不仅遮盖了小路,把花枝也压低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留连不去,黄莺自自在在地歌唱,啼声使人乐听。“恰恰”也可作拟声解释。

    绝句 (四首录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写了四种颜色:黄、翠、白、青,地上天空构成和谐美丽的图景;两种鸟一歌一飞,使图景充满了活泼生机。千秋雪表示时间的悠久,万里船表示空间的广阔。乱后诗人的内心是欢快的,但他更为关怀的是身外的一切。

    杜甫短期居住在成都的草堂,可以看到西岭(即西山,又名雪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草堂离合江的万里桥不远,所以从那里可以看到成都同江苏地带来往而常在水上停泊的船只。

    除黄鹂外,杜甫绝句中提到的鸟你们都见过。在我的故乡可以常见到黄鹂,我父亲写春联时,喜欢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我童年的愉快回忆。我1946年回乡,又见到“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实景,诗与生活就水乳交融了。希望你们读好诗要好好品味消化,起到丰富并美化情操的作用。

    杜甫的绝句喜用对偶的联句,这也是他的一个特色。

    漫成一绝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漫成”同“口占”相似,都表示一时有了诗兴,随手写成或随口吟成。诗写夜泊景物,富有生活情趣,自然而毫无雕饰。江月是江水中映出的月影,所以离人只有几尺远。月光下水天一色。风灯是船桅上挂的灯,有罩避风,所以称风灯。天近三更,时近夜半了,诗人还未入睡。因为是月夜,所以可以看到白鹭在沙上屈身安眠;因为夜静,所以听到船尾鱼跳的拨剌声。

    从许多首绝句都可以看出:杜甫是很爱自然景色的,观察十分细致,写过多种鸟,姿态不同,各有特色。许多细小生活断片,经他一写,就很有情趣了。当然,他的最重要的作品还是被称为“诗史”的那些篇。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即花敬定,卿是对男子的客气称呼。花因平叛有功,不仅放纵部下抢掠人民,自己也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无视安史乱后人民的疾苦。

    锦城即今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日纷纷是每日乐声不断。第二句写乐声传播得又远又高,极言其盛。三四句可以认为是称赞音乐之美,是人间难得听到的仙乐。但认为有婉讽的意思,也不能说是牵强附会,因为在封建时代,对乐的演奏是有严格规定的。“人间”与“天上”(民间和朝廷)不分,就是大逆不道了。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著名的歌唱家,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崔九是当时殿中太监崔涤,是唐朝盛世的皇亲贵族。杜甫那时年岁虽轻,已经知名,所以能常在帝京(即长安)达官贵宅中见到李龟年并听他唱歌。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诗人和歌唱家分散漂泊,贫困不堪,四十年后竟在江南无意重逢,这时江南风景虽佳,却到落花时节了。

    这首诗表面上只写久别重逢,但世事沧桑,个人遭遇的感慨悲伤之情,却极为含蓄地深刻表达出来了。

    三绝句 (录二)

    一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二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却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入蜀是避羌、浑(党项羌、吐谷浑)当时入侵之乱。惟残,只剩下。骆谷关是入蜀要道,出骆谷即可以安全入蜀。二女啮臂,诀别时咬臂出血,并非弃之,实难两全也。

    殿前兵马指的是宦官鱼朝恩(722——770)统率的禁军,保护皇帝的军队。他们虽然勇敢善战,可是残暴同入侵的羌、浑差不多。他们在长江支流汉水上游地带不仅杀人,还把妇女掳到军中。二诗写的是异族入侵和兵灾带给人民的苦难,可以说是诗史的缩影。

    景云 (生卒年代不详)

    与岑参同时,是盛唐一位诗僧,善草书。

    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首诗将欣赏绘画时的诗意感受写得生动入神,初见画松仿佛似曾相识,十分惊讶。经过沉思回忆,记起在天台山石桥南边第三株松就是画中松树临摹的原物。画家的画能这样感动观者,当然不仅在于形似,观者能这样心领神会,也有生活经验做基础。

    岑参 (715——770)

    唐代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虽然祖父、伯父、父亲都任过高官,父亲死后,家道衰落,生活清贫。他曾两次出塞,很熟悉边疆生活,所写边塞诗,同高适齐名。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渭水即渭河,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秦川在今陕西。雍州为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陕西。渭水东流可到故园,但自己却身在异乡,无法随去。只好向河水流泪,聊寄乡思了。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在天宝八年(749)离开长安,去安西任职。途中向东回顾长安的家,已经是很远很远的了。这时遇到一个去长安述职的人,引起离家远行的悲感,流泪把双袖都弄湿了,龙钟就是泪淋淋的样子。想给家里写信,路上又没有纸笔,只好托他带口信向家人报告平安。这本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但又出乎意外,引起惊讶而又悲喜交织的复杂情绪,不加雕琢,信手写来,十分亲切动人。

    我年幼比正辉只大一岁时,到两百多里外上阜阳第三师范学校,有点想家,父母自然也思念我。每有便人,父亲总托他带一封信,封后总写上“凭君传语报平安”。那时我不甚明白父亲的用意,但写上那句诗的信封,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我很了解父亲的心情:希望把写不尽的意思,请带信人加以补充。我深信他深深体会到这句诗的内涵了。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沙漠。欲到天,似乎要到天上了,这是因为西北高原越向西去越高,在广阔的沙漠中骑马向上走,天就显得低了,人仿佛在上天。这种景象是很壮观的。第二句写离家后已经见到两次月圆,思家的情绪意在言外。三四句写沙漠万里,人烟断绝,还不知在何处住宿呢。

    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东去长安万里馀,故人何惜一行书?

    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

    玉关,玉门关。主簿是掌文书的官员,不知其名。诗写时已是除夕前夜,诗人更思家念友。古典诗歌要协韵,而有字古今读音不同,读今音往往不协,所以在这里顺便说一下,不必深究。“馀”古音读“吴”,同“书”“除”两字就协韵了。“馀”如读“鱼”,“书”就读“虚”,“除”就读“区”,也可以协韵。为声音美,诗人总力求协韵,我们读今音而觉得不协韵,是音变的关系,并不是诗人疏忽。

    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又名兔园,原在今河南商丘东。园的面积广阔,有楼台亭阁,种的有奇花异木,养的有珍禽异兽。诗人到这里凭吊遗址,写了这首诗,表达人世沧桑的感慨。他不用抽象的慨叹语言,而写了两种不同景物,一加对比,感染人的诗情就深深激动读者的心了。日暮飞鸦是最足以引人伤感的,只剩二三人家,荒凉萧条的情况就充分表达出来了。三四句一转写庭树还开旧日的花,又在春光明媚的时节,凄凉之感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因为这些更引人在想象中复现以前的繁荣景象。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常常思念的人入梦,是人所常有的经验,所以这首诗读起来使人感到特别亲切。经验不同,也使人对诗的理解有异。夜间洞房独眠,春风使人知道季节已经转换,情随境迁,思念远在湘水之滨的美人更为殷切,也是很自然的,梦中片时走完几千里地,到了湘水之滨,同美人相会,也就很不突然了。

    美人一词在古汉语中意义比现代广泛,既可指色美的女人,也可指德高的男人,这首诗中所指的是女是男并不明确,怎样理解都可以。

    裴迪 (716——?)

    关中(今属陕西)人。与王维友善,居终南山,与王唱和,写辋川别墅风景,但诗不如王。天宝后任蜀州刺史,与杜甫、李颀过从甚密。

    华子冈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华子冈是辋川别墅风景点之一。诗写还家时所见景物和感受。首句写夕阳照映,松林风起;二句写草上露水已经干了。云光是夕阳余晖从云中射出,照到鞋痕。末句写山的翠色触到衣服。“侵”“拂”两个动词使两句诗极为生动。“云光”“山翠”也富有色彩美。全诗写诗人在如画的山林美景中的留恋情绪。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南山,终南山。崔九是曾任唐玄宗秘书监的崔涤。诗人劝他游山要尽兴,把山的深处浅处、高处低处的美都完全加以欣赏。不要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夫那样,在桃花源里一逛就算了。

    贾至 (718——772)

    洛阳人。他同李白、杜甫都有交往,并有诗唱和。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录一)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唐巴陵郡包括洞庭湖所在地岳阳,贾至贬为当地司马,是辅助刺史的小官员。诗的头两句描写洞庭晚秋景色,枫叶和秋水相映,显得十分明媚。三句写一任轻舟远近漂流,游人显得多么自由洒脱,游兴欢畅。洞庭自然容易引起关于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联想,白云明月既象征凭吊者纯洁情操,也象征二妃的忠贞爱情。

    春思 (二首录一)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柳色鹅黄,芳草青青,桃李怒放,散发芬芳,多么令人悦目赏心的春光!但是诗的三四句猛然一转,诗人既怨春风不能将愁吹去,更嫌春日使恨延长!这只能从诗人的生活情况和内心情绪寻找原因了。诗人这时被贬官任岳州司马,无事可干的小官,才能无由施展,愁恨便不是春光所能排除的了。

    张谓 (生卒年代不详)

    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天宝二年(743)中进士。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

    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白玉条写寒梅色白如玉。迥临,远远地靠着。傍,临近。色白,远处易见而不易识别,傍桥知树近水,是花早发的原因,因为不知,所以疑梅是雪。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梅花在春寒中怒放的姿态,都生动地写出来了。

    元结 (719——772)

    河南鲁山(一作武昌)人。安史乱时,曾组织义军,保全了十五座城市。在动乱时期也为人民做过些好事。

    欸乃曲 (五首录一)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欸乃(读矮奶)曲”,是摇橹时船夫所唱的号子。元结任道州(今湖南道县西)刺史,因公去长沙,回程湘江水涨,并为逆流而上,所以写了五首《欸乃曲》,让船夫歌唱,有助兴之意。一二句写满月和风,乘船在春水上夜行,船夫又唱着号子,本来是件赏心乐事。三句“唱桡”,即唱摇橹的歌。平阳在衡阳以南,戍是有兵防守的关口,守吏问船上人姓名,一个细节点出这时已经不是太平盛世了。

    钱起 (722——780)

    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人,与王维有诗唱和。

    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山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雁是候鸟,冬天南飞,春暖北归。潇湘是湘水,是雁栖息的地方,水碧山青,两岸又长满青苔,自然也有花草,风景是很美的。诗人向归雁发问,在这样一个美好地方,为什么要随便飞回北方呢?三四句是归雁的答语,涉及湘妃鼓瑟的神话。二十五弦是古乐器瑟。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在舜死后,悲伤投湘水溺死,成为湘水之神,常在月夜鼓瑟以抒怀舜哀思,归雁听了难忍清愁,所以飞回了。诗所表现的有诗人的乡愁,想象是很奇特的。钱起是浙江人,一直在北方做官,借不解归雁何以弃南飞北,委婉表达了思乡情怀。

    有人称赞他诗格新奇,这首诗可做印证。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谷口是故山草堂所在地,归时已是暮春,黄莺已少,较杏花开放早的辛夷(木兰树花)已谢尽,杏花也纷纷飘落,景色略显凄清。因而更爱窗下的幽竹,不像两花谢落,却仍然一片清阴,待我归来。诗人由怜爱幽竹而想象竹亦多情,加以赞美。像松一样,竹在古典诗中也常被诗人赞颂,具有高雅贞洁的品格。

    蓝田溪杂咏 (二十二首录二)

    一 戏鸥

    乍依菱蔓聚,尽向芦花灭。

    更喜好风来,数片翻晴雪。

    二 衔鱼翠鸟

    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

    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

    第一首首句写海鸥有时聚在菱角秧附近,二句写它们有时藏在芦苇深处。刮起风来,更为高兴,便飞舞起来,海鸥白色,好像是晴天飘雪。三种形态有动有静,这不是很富诗意的图画吗?天津离海很近,可惜海鸥很少飞进市区。海面上海鸥飞舞,恐怕只有正辉去大连时看过吧。

    第二首的翠鸟,在我的故乡常见,我很喜欢它,因此也很喜欢这首诗。诗写它注意荷叶中间,突然从高树上飞下来,辟开波浪,得到下面潜藏的鱼,鸟身像一点翠色的光,一闪便不见了。写得多活,我们不禁惊喜叫好。

    张继 (?——约780)

    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南阳一带)人,一说他是湖北襄阳人,他的诗中有十九首绝句,其中两首传是他人所作。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原名封桥,因张继诗而改名,在今苏州枫桥镇。夜间船停,泊在那里,诗人即兴写了这首诗。这时月落乌啼,霜寒袭人,能看到的只是江岸枫树,水上渔船的灯火,不免引起不眠的旅人的愁思。姑苏就是苏州。寺是南朝梁时建的古刹,传说诗僧寒山住过这里,因此得名,寺在枫桥镇。佛寺夜半鸣钟是唐代常事,别人诗中也有记载,欧阳修指责这句诗失实,是错的。不眠的旅客独卧在冷清清水面的船上,旅愁是不难想象的,时已午夜,突然听到古刹钟声,一定会浮想联翩。想些什么,诗人没有写,但内涵无限丰富,韵味无穷。这首诗被人广为传诵,近年来有很多日本旅客到苏州旅游,就为除夕听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听到钟声联想如何,那就要看各人的生活经验了。

    “夜半钟声到客船”使我想起一点往事,就当故事给你们讲讲吧。1944年3月到1946年3月,我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书,给学生课外讲一次《试谈人生》,讲到吉辛在《四季随笔》中引约翰生的话说,在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人之间同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同样大的差别。作为例证,他说蝙蝠和猫头鹰在不读书的人心中,只是引起迷信的恐怖或憎恶;但它们进入了诗人的世界,在读过这些诗的人心中,引起的却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联想。这话引我想起韩愈的诗句:“黄昏到寺蝙蝠飞”,辛弃疾的词句:“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我便觉得吉辛的话是他亲身的体会。吉辛又说,一次中夜醒来听到钟声,立刻联想到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剧中有个人物说过:“我们听到了半夜的钟声。”他的感触一定是愉快的、富有诗意的。我问学生:你们读过“夜半钟声到客船”后,如果听到半夜的钟声,不会感到喜悦吗?我现在问问你们:读过这首诗后,想不想到苏州坐在船上,听听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呢?愿去?那我们就不算白读这首绝句了。因为好诗可以使我们的感官锐敏,是一把打开我们心灵的金钥匙,使我们对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可以心领神会,并用这一切作为鼓舞我们的源泉和力量,向人生的最广处探索,向人生的最深处追求,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攀登!

    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阊门,苏州城的西门。即事,就目前所见的事而写的诗。这里的事,指唐肃宗疑李铙、刘展二人靠不住,先杀了李;还密谋杀刘,刘反攻陷了江淮十多个州的地方,平乱的官兵到处肆虐;人民遭到灾难,苏州灾后几绝人烟。张继的诗就写的是他所见的情况。耕夫(农民)被征去驾驶楼船(大兵船),无人耕地,百顷田都只长青草。吴门,苏州的城门。郡郭,郊区。寒食节在清明前二日,要禁火;所以清明后要重新生火,可是能见到几处炊烟呢?

    皇甫冉 (716?——770)

    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十岁就能写文章,张九龄认为小友,可见对他很器重。

    送郑二之茅山

    水流绝涧终日,草长深山暮云。

    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

    郑二不知何名。之茅山,到茅山去。茅山在江苏西南部,这首诗所写的就是那里的田园风景。“条桑”,意为挑取桑叶,即采桑。“种杏”,用了一个典故,《神仙传》载:“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辄愈,重者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此句意在劝勉友人到茅山后养蚕并为人治病。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这首诗所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云山景色的描写,读起来仿佛是对熟朋友的思念和问候。

    严武 (726——765)

    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附近)人,曾两任剑南节度使。同杜甫关系很好,对诗人颇为关心,是值得纪念的。他破吐蕃有武功,吐蕃攻陷过西安,还常进犯西蜀地区。严武击败过吐蕃七万军队,收复失地,但颇为骄矜,他母亲很怕他闯祸。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汉关是指汉军把守的关塞。秋风已起,北边疆界上的寒云冷月笼罩着西山(大雪山),这是吐蕃军容易进犯的时候,要准备迎击,是前二句的含意。飞将是汉代征匈奴的“飞将军”李广,这里借指对吐蕃作战的勇将;骄虏指强悍的吐蕃军队。末二句写战争即将胜利结束,要穷追全歼敌军。这首诗写出了一位警惕性高、指挥如定、勇而不骄的大将风度。

    金昌绪 (生卒年代不详)

    只知他是临安(在今浙江省)人,诗也只有一首。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黄莺就是黄鹂,是人人喜听的歌鸟。为什么要打跑它,不让它在树枝上歌唱呢?原来是少妇,即诗中习惯自称为妾的人,怨它惊醒自己的梦,不能在梦中一见她日夜思念、远戍边塞辽河以西的丈夫。少妇思念征夫的痴情,另用文字描写,就是画蛇添足了,打是为了不让它啼,不让它啼是为怕惊梦,梦是想到辽西一见征夫,四句四层,诗显得委婉自然,曲折有致,引起读者无限同情。

    刘方平 (约公元742年前后)

    河南洛阳人,终身隐居,同元结、皇甫冉等诗人有交往。诗以绝句见长。

    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人也是善画的,这首诗头二句就画出了很美的初春夜景,使读者从视觉得到美的享受,夜已深了,月光偏照半个庭院,另一半庭院只隐隐约约,多少有些神秘气氛。北斗七星,雅名大熊星座,俗名勺子星。因为形像汤勺,你们是常看到的,也读过“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诗句。南斗六星,雅名人马星座,俗名未听老人说过,不知道。阑干和斜同样意思,都是倾斜,表示夜确已很深了,仰天一望,读者的胸怀也就开阔了。在这样幽静的夜里,凭视觉已经可以感到春意。三四句写虫声透过绿纱窗,春气暖的感觉就使读者身心都为之舒畅了。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先给你们说说关于金屋的小故事吧。汉武帝有个表妹,小名叫阿娇,武帝小时有人问他愿不愿意娶阿娇为妻,他答:“若得阿娇,当作金屋贮之。”后来他立阿娇为皇后,但是又弃了她。从这个典故,知诗中所写当是一个宫女。黄昏时独坐屋内,从纱窗可以看到夕阳,但她哭了很长时候,脸上留下泪痕,却无人看到。屋内无人做伴已够孤独,庭院又空空如也更显得寂寞。天近黄昏,时近春晚,梨花满地所象征的是日渐消逝的青春,是对自己命运的悲伤,也是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控诉。

    司空曙 (720?——794?)

    广平(今河北永年县附近)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一个钓鱼的人在月落时回来,疲劳得很想睡觉,连船都不系了;而心情却是舒畅愉快的,从第三四句可以看出。动作只写垂钓,写景只淡描微风残月、浅水芦花,十分朴素淡泊。但这淡妆的幽静农村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呵!这同“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完全不同的意境,但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似乎对品评这两种不同的意境时也适用。

    留卢秦卿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这是挽留友人的诗,卢秦卿事迹不详。前期,后会之期。首二句说虽知后会有期,此夜却不忍分离。下二句用开玩笑的口气出之,却表现了诚恳的友谊。关于石尤风,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石姓的女子嫁了经商的尤姓的丈夫,按习俗称石尤氏。丈夫要远行,妻子劝阻不听,他又久去不归,她思念成疾而死。她死前说:“以后有商人远行,我为保佑妇女,必作大风阻止。”此后商人发船时若遇打头逆风,就说这是“石尤风”,便中止出发。

    张潮 (生卒年代不详)

    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他存诗只有五首,有一首还被认为是别人写的。

    采莲曲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莲舟不畏风。

    沙头,即江岸。朝出是大好晴天,晚上半天云起,天变起风了。凭仗遇到相逢的邻女,莲舟并行,就不怕风吹翻船了。诗写采莲妇女勤劳勇敢,并能互相帮助,很有民歌趣味。

    江南行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茨菰就是慈姑,一种可吃的水生植物,叶烂当在秋冬,是他们在西湾离别的时候。当时可能相约不久就回来。但是莲花已开,到了次年夏天了,思念的人还没有如约而归。去时走水路,所以思念成梦不离水上,但听人说男的在凤凰山,已经离开水上了,可见行踪不定,不免在离愁之外,又增加了担心和微怨。这首诗语浅情深,也很有民歌风味。

    顾况 (725?——806)

    苏州人,一说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因作《海鸥咏》讽刺权贵,贬为饶州司户。诗多对被压迫的劳动人民表示同情,并痛斥不合理的风俗制度。

    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首句写过木桥到山农家去时听到泉水声,次句写到山农茅屋时听到鸡鸣,通过走的经过,把山村景色描写得很细致。末二句写山农接待来客情形,一面请客人不要见怪,因焙制茶叶屋里有烟,一面谈天晴晒谷,心里高兴。山农的勤劳和纯朴性格也恰当地表达出来了。

    归山作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诗写山居生活的环境和内心的感情,很真实自然。

    临海所居 (三首录一)

    此是昔年征战处,曾经永日绝人行。

    千家寂寂对流水,惟有汀洲春草生。

    这里所谓“昔年”,指宝应元年(762)到二年,征战指唐王朝指派县令向人民搜刮财物,民不聊生,袁晁起义反抗,战败被杀。这次战争造成了诗中所写的人绝地荒,只有沙洲上青草自在地生长着。

    李涉 (生卒年代不详)

    洛阳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大和中为太学博士。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诗纪事》记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涉在皖口(在今安徽安庆市皖河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是什么人,侍者答是李博士。盗说久闻诗名,只愿得一诗即可,李涉就写了上面一首绝句送他。

    井栏砂是皖口的小村,夜客和绿林豪客都是对盗的客气称呼。知闻,早闻诗名。头二句叙事,连绿林好汉也知道自己的诗名,诗人自然感到高兴。三句既有自己逃名无用的意思,似也说夜客不必隐姓匿名了。末句含有极深刻的讽刺,批判揭露了当时的现实,诗很有幽默感。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诗的情绪有些消沉,但勉强登山,寻僧闲话,乐生的心情还意在言外。

    韩翃 (生卒年代不详)

    南阳(今河南沁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一般人家只能吃冷饭。但满城花开,皇宫柳树迎风摇摆,春光明媚,成为鲜明对照。封建统治者为表示恩宠,特准在宫内点蜡烛,并送烛到五侯家。这里的汉宫实指唐宫,五侯指操纵朝政的宦官。末句实借这一具体事件进行讽刺。

    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石邑是今河北石家庄市。诗写山中情景:高达浮云,山上烟霭茫茫,难辨方向,晓月隐在高树之中,银河在数峰之外。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郎士元 (727——780?)

    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同钱起齐名,诗风相似。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凤吹声,即笙声。隔彩霞,从天外传来。不知墙外是何许人家。重门深锁,找不到吹笙的人。末句似以传说中仙人王子乔吹笙相比,赞美所闻笙声为仙乐,以王母瑶池“碧桃千树花”形容它。

    耿 (730?——790?)

    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伤时感世。

    秋日

    反照入闾巷,忧来谁与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反照,夕阳反射的余晖。二句写个人忧思。末二句写秋日荒凉景象,有伤时的感慨,因为战乱使唐王朝盛世成为过去了。

    李端 (732——792)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不耐做官的生活,隐居衡山。

    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在唐代有拜新月的风俗,向月诉说心事或祈求幸福。这首诗写一个少女拜新月的情况。头二句似写事出偶然,实际上她心头有许多话要倾吐,所以见月立即下阶膜拜,态度十分天真自然。细语人不闻,只见到北风吹动裙带。写得含蓄,耐人寻味。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筝是古代一种弦乐器,鸣筝就是弹奏筝曲。柱是固定弦的短轴,金粟是上面的装饰。素手指女子的手,玉房前是华丽房屋前面,女子弹筝的地方。周郎是三国时的周瑜,他懂音乐,听到琴调弹错时,就看看弹奏的人,要其纠正。这两句写弹筝的女子因为愿听筝的人看看她,故意把筝弹错。这就含蓄微妙地把弹筝人的心情表达出来了。

    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首诗写少妇期待丈夫回来,守着孤灯,直到天要亮时还未能入睡,起床向门外看望,依然见不到人影。喜鹊鸣叫,一般相信是远人归来的喜兆,但这时因为失望,就不免不忿(也就是不满、憎恶)了。

    李冶 (?——784)

    吴兴人,女道士。她与刘长卿有来往,刘称她为女中诗豪。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诗的头二句写离别时人虽默默无语,内心却有感情;明月虽然无声,却放射出光辉。离别以后,人的思念之情像月光一样,从云间水上传送到层城(仙地或乐土)。诗人先以离人无语比明月无声,明月有光比离人有情,下二句以月光远照比相思之情,它不是距离所能阻隔的。诗所表达的情思同月光一样明媚。

    柳中庸 (生卒年代不详)

    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和柳宗元是同族,和李端是诗友。存诗只有13首。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金河即黑河,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玉门关,两地相离很远,这句表示转战各地或常常更换驻地。马策就是马鞭,刀环是战刀柄上的铜环,这句是天天离不开马鞭和战刀。青冢是西汉王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据说墓上的草色独青,因此叫青冢。黑山也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离黄河很远。一种说法把三四句解释为:似仍就征夫行踪而言,三月又回到青冢,行踪有如黄河绕黑山一样远长,这就与首句重复了。另一种解释说三四两句写边塞的寒冷荒凉,跋涉的劳顿辛苦。通过这些具体情况,怨的情绪也就表现得很深刻了。对仗十分工整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

    戎昱 (735——790)

    荆南(今湖北江陵县附近)人。曾在书法家颜真卿幕下做过事。诗中写过安史之乱后,吐蕃等少数民族侵扰情况。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写离开故居时的依恋之情,但不直写自己的感受,而写柳、藤和黄莺对自己的依恋。从此也可见诗人对故居的动植物都怀着深情,对故居的厚爱也就不言而喻了。柳条、藤蔓“系”住离情,黄莺“啼”出别恨,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使情感形象化,更易动人。

    霁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这首诗又题作“韩舍人书窗残雪”,是访友人不遇,将所见情景即兴写下来的。风将寒云卷走,傍晚雪后天晴,江上烟霭被雪洗尽,柳条上积雪不多,在风中轻摆。头二句把初晴后雪景写得很好。檐前留下几片残雪未扫,想到“又得书窗一夜明”,便写出对友人的深情了。晋代有个孙康,好学而家贫无油,曾映雪读书。末句似暗用了这个典故。

    韦应物 (737——792)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他诗风淡泊,爱写自然风景。他很钦佩陶渊明,写诗和做人都以他作榜样。在滁州做刺史时,写了一首诗: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一种突然出现的现象或偶然见到的事物,引起诗人的注意,有所感而写诗,是很常有的事。这一现象或事物所引起的思想感情,与诗人当时的心情相适应,或引起对生活的沉思或回忆,都是很自然的。因此,有些诗被人认为有寄托,就是字里行间还有未明白写出的意思。这种现象是有的,但读者理解不同,所以常有争论。例如对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就是如此。我们不谈这些。

    诗人做这首诗时在滁州做刺史,西涧在滁县西部。诗写涧边幽草,深树黄鹂,雨落潮涨,野渡无人,作为写景诗是很出色的。联系到中唐政治腐败,诗人关心人民疾苦而又无能为力,写景中蕴含着这种情绪,并不足奇。但为寄托而寻景写诗,那恐怕就不是诗人的本意了。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丘员外是丘丹,当时在山中学道,诗中称他为“幽人”,隐居的人。许多学道的人喜吃松子,正当秋夜,是松子落地的季节,诗人因此而怀念他的好友,写了这首诗。察觉这种情况,环境必然十分幽静。这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性格,也表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泊而实深厚的友谊。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九天为事物奔波,第十天才休假一日,访友不遇,自然使人怅然。王侍御不知是何许人,不过从三四句可以看出是一位诗友。第三句意思是:难怪诗思使人心灵纯洁。末句以所见景物称赞友人所写的诗极度清新,人品高尚。

    于鹄 (745——787?)

    隐居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山中,诗多写和尚、道士,但也偶有质朴如民歌的诗篇。

    江南曲

    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江南曲》是乐府《江西弄》七曲之一。古代没有祭祀水神的庙宇,只在水边举行赛会祭神求福。诗中的少妇只随兴参加这些活动。三四句描写她心中暗暗思念着外出的丈夫,偷偷地掷金钱占卜丈夫在外的吉凶或卜什么时候能归来。是闺情诗的另一风格。

    卢纶 (748——800?)

    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数举进士不第,元载把他的文章送上去,得授官,但以后称疾辞去。

    塞下曲

    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他《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中的两首。第一首写夜逐敌人。古代匈奴称首领为单于,这里只指塞外部族。将是率领的意思,轻骑是轻装行走迅速的骑兵。一四句写战争环境空旷严寒,凄凉艰苦;二三句写战争情况,敌败我胜。全诗具体生动,读起来如身临其境。

    第二首写夜戍。草深林暗,令人一惊,起了风。我们常听说“风从虎”,将军知道有虎来了,立即引弓待发。发箭的结果到第二天早晨才见分晓:原来有白毛羽饰的箭射进石头突出的部分了。将军的警惕勇猛就意在言外了。

    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这首写病军人的诗真是字字是泪,使人不忍卒读!拖着有病的身体,走了很多的路,疲劳不堪,干粮存得不多,又不敢住下休息。希望还乡,万里迢迢,又明知不能走到。蓬头垢面,坐在荒芜的古城墙下,天气渐冷,身上所受的刀剑疮疼得难忍,苦苦哀吟。这是惨绝人寰的图景,他的灾难胜过战场上的枯骨。

    唐朝的边塞战争,有时是反击异族的侵略,有时是为扩张领土。不过战争中受苦最多的是征夫,我们从这类诗略略可以看到。

    李益 (748——827)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客游燕赵,又久历征戍,既有慷慨悲歌诗篇,也有情思悱恻佳作。他的诗音律和美,乐工争相谱唱。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瞿塘,瞿塘峡,是三峡之首,在当时商业中心夔州。贾,音古,经商的人。误期,误相约之期不归。这自然引起闺怨。因怨而有下二句似不合理的奇想:要早知潮水涨退有规律,不如嫁给弄潮儿了。弄潮儿是潮水大涨时跃入水中游泳的人。篙师、舵工也称弄潮儿。这一念头把怨情写得极为真切,很有民歌风趣。

    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珍簟是珍贵的竹席,上有如水的细纹。思悠悠是忧思绵绵。所以如此,因千里佳期一夜幻灭了。三四两句说从此以后对良宵美景不感兴趣,月下西楼也漠不关心了。

    对这首诗有两种解释:一说诗为约会情人失约不来而写;一说根据《霍小玉传》(蒋防),李益在长安应试时,结识霍小玉,誓共偕老。益归家省母,母亲已为他订了婚,小玉饮恨死了。这首诗似为霍而作。后一种解释较好。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也就是回乐县。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边塞前线,所以有报警的烽火台。烽前就是台前,一片沙漠,色白似雪。城外一片月色,洁白如霜。前二句将边塞风光写得美而凄凉。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管声,引起征人普遍的乡思,不待言,诗人也有同样感受。全诗情景交融,乐声仿佛是心曲的伴奏。

    刘商 (生卒年代不详)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少好学,大历进士,能诗善画。

    画石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这一首诗可能是题他自己的创作。头二句描写画石的本身:一片古老坚贞的石头,上面长满了青苔,色彩经久而并未败褪。这是以石比喻自己的性格。要明白下二句,我得先给你们讲个神话。在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一个大缺口,闹得人心惶惶,以为大难临头。本来嘛,天上出现了大窟窿,谁知道会跑出什么妖魔鬼怪?光是从那里漏水也不得了呀!幸而有位叫女娲的神,炼出五色石头,把缺口补上了。这就是炼石补天的故事。以后人们常说的炼石补天,却就是把乱糟糟的危险局面整顿好的意思了。诗人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但不被人重用,就比喻成炼好五色石,但一点也不用它补天,自然要发出悲叹了。

    送王永 (二首录一)

    君去春山谁共游?鸟啼花落水空流。

    如今送别临溪水,他日相思来水头。

    这是一首惜别诗,头二句写别后无人同游春山,花鸟流水都引不起什么兴趣了。这已经隐含别后相思之情。下二句明确说到如何排除:只有到昔日水边话别的地方,重温旧梦。语浅情深,写法别致。

    武元衡 (758——815)

    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建中四年(783)进士。做过宰相,又多年任剑南节度使。因力主讨伐藩镇,还朝被人遣刺客杀害。

    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东风一夜吹乡梦,又逐东风到洛城。

    诗写春暮引起乡思。东风吹起乡梦,梦随东风到了洛阳城。新雨初晴,杨柳、落花、流莺、东风、乡梦————现实同梦交融,意境耐人寻味。

    渡淮

    暮涛凝雪长淮水,细雨飞梅五月天。

    行子不须愁夜泊,绿杨多处有人烟。

    淮,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在江苏北部入洪泽湖。首句写淮河水在傍晚时波涛有如积雪,次句写五月梅子黄落,多雨,称梅雨。这时候在外旅行的人容易感到愁闷。后二句劝慰行子不必为夜泊发愁,因为岸上绿杨深处有人家,是可以安心过夜的。

    赠道者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道者,大概是女道士。一二两句实写她的外形,她穿一身白色的衣裳,好像一枝白色的梅花。淡妆与浓妆相反,就是服装雅素,微笑着入了诗人的梦境。这印象不因梦醒而淡漠,诗人却把她悬想成红莲丛中的一朵白莲。越溪是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红莲自然指在那里浣纱的越女。梅和白莲给人的印象是美丽而纯洁的,诗在读者的心中引起的情操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