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绝句启蒙 三

李霁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唐人绝句启蒙最新章节!

    权德舆 (759——818)

    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人。十五岁时即编文为《童蒙集》十卷。多在朝任高官,也外出任职,最后因病回京,途中去世。

    玉台体 (十二首录三)

    一

    隐映罗衫薄,轻盈玉腕圆。

    相逢不肯语,微笑画屏前。

    二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三

    万里行人至,深闺夜未眠。

    双眉灯下扫,不待镜台前。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有位徐陵,把梁以前所谓艳诗选编为《玉台新咏》十卷。这些诗又称“宫体”,因为作者有帝王,也有些诗写宫廷生活。后人拟作的诗即称为“玉台体”。

    选诗第一首用几个细节即勾画出女子的娇憨形态。

    第二首写从一些预兆中想到丈夫即将归来。古代妇女以带系裙,带结松开,往往认为是外出丈夫归来的喜兆。蟢子,亦称喜子,是一种长脚蜘蛛,在绸上动时好像是飞,也常被认为是喜兆。这两件小事动了思妇的心,因有下面的猜想。铅华是妇女敷面的粉,这句说还要修饰容貌。莫是,莫不是,疑问词。藁砧是切草的砧石,切草用,与夫同音,用作代称丈夫的隐语。

    诗既质朴,感情也是健康的。

    第三首写丈夫从万里外归来,妻子万分惊喜,迫不及待,不到梳妆台前照镜,就在灯下匆匆画了画眉毛。妻子惊喜的神态写得多么生动!

    览镜见白发

    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舞狂。

    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

    到了秋天,看见须发洁白,便脱去簪冠狂舞起来。(古人戴冠时,用簪将冠插入头发挽成的髻上。)一边还高歌取乐,引得儿孙挽着自己衣服嬉笑。这首诗将老人不知老之将至,心情畅快,步履轻盈的神态写得活跃纸上。

    赠天竺灵隐二寺主

    石路泉流两寺分,寻常钟磬隔山闻。

    山僧半在中峰住,共占青峦与白云。

    天竺和灵隐是西湖两座寺院,这首诗别有风趣。

    羊士谔 (生卒年代不详)

    泰山(今山东泰安市)人。贞元元年(785)进士。

    泛舟入后溪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前二句写雨后沙净水绿,春光明媚。后二句写桃花盛开,无人观赏,只有杜鹃啼声可闻。环境如此幽静,诗人的闲适心情自在言外。

    郡中即事 (三首录一)

    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

    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阑干。

    此诗一题作“玩荷花”,首二句写荷花入秋残落,只余一点暗香,叶上还闪跃着露珠。这种景色易引起伤感。三四句写越女已有迟暮之感,莫教她倚阑观看这种景色,徒增悲伤了。有自慰自勉的意味。

    孟郊 (751——814)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少隐嵩山,性情耿介。他与韩愈为忘年交,很为韩愈器重。苏轼评他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肠。”

    古别离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这首诗写夫妻离别时,妻子向丈夫说出深藏在心底的忧虑,归期迟了可以不恨,但不要另觅新欢,将她遗弃。意深情切,令人感动同情。

    为什么怕他到临邛去呢?这里有一段历史的故事。汉代的司马相如客游到临邛(今四川邛崃县),同卓文君相识相爱,历代传为佳话。这里借用了这个故事,只表示希望丈夫不要喜新厌旧。

    你们要知道,在封建旧时代,寡妇不能再嫁,不然就违反礼教,被人看不起。卓文君新寡,而毅然嫁了所爱的司马相如,表明她明达而有勇气。在旧封建时代,妇女遭遗弃是常有的事,这位妇女的忧虑不是无缘故的,诗人在诗中表示了对她的深厚同情。

    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以泪和墨写信寄远,情已够深。灵魂随信同去,就情深逾海了。设想十分新奇。

    古怨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这首诗的构思十分奇特。他的诗中因怨因爱而写到泪的很多,写得好的也不少。但这首诗写泪很别致。她要求丈夫同她一样,把相思的泪水滴到水池里面,看池里的荷花为谁的泪枯死。不言而喻,谁的泪多,谁的泪更苦,谁就能致荷花死命,谁的相思情就更深。

    李约 (751——810?)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人。唐宗室,弃官隐居。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天旱到桑树上没有了叶子,地面的土干成灰尘,一踏就像烟一样飞扬,老百姓只好在龙王庙吹奏乐器,敬神求雨。朱门是红漆大门,指的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却怕天阴下雨,使乐器的弦受潮声哑,影响他们歌舞的乐趣。

    晁采 (生卒年代不详)

    大历时女诗人,有文采,性爱云。少年时与邻人文茂相约为夫妻。长大时,文茂寄诗表达情意,采用莲子答谢。一个莲子落到水中,花开并蒂,茂借此与采通款曲。她的母亲知道了,以采嫁茂。当然,这段传奇式的佳话未必是实有的。

    子夜歌 (十八首录三)

    一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二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三

    醉梦幸逢郎,无奈乌哑哑。

    中山如有酒,敢惜千金价!

    子夜歌是乐府“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时女子子夜所作,内容写男女爱情,以后诗人多仿作。云鬟为女子发髻;分意也是剪。这表示男女已到成年。同心结是以发相结,表示相爱,夫妻成婚称为“结发”。第三首三四两句:传说古代中山人狄希能酿千日酒,人饮后能醉千日。全首诗的意思是:喝酒醉了,梦见情人,但被乌鸦叫醒,无可奈何。如有中山人酿的千日酒,不惜用千金购买,以便千日在醉乡与情人相会。这首诗很有子夜歌风趣。

    陈羽 (753——?)

    江东(今江苏南京市一带)人。四十岁才中进士。他与韩愈有交往。

    送灵一上人

    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

    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

    灵一是诗僧,与张继、皇甫冉等为诗友。上人是对僧的尊称。劳是悲伤,言为十年远别伤心。相逢一笑固然感到欣慰,但“青山千万重”既表示惜别深情,也表示后会难期。含蓄见艺术技巧。

    梁城老人怨

    朝为耕种人,暮作刀枪鬼。

    相看父子血,共染城壕水。

    梁城,今河南临汝县。唐代中期以后,藩镇割据,多方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征兵互相屠杀。这首诗就是这种局面的缩影。

    王涯 (765?——835)

    太原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做高官而对妻子情笃,不蓄妾。与人谋铲除宦官集团,事败被杀害。

    秋思赠远 (二首录一)

    当年只自守空帏,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这是一首怀念妻子的诗。“当年”是年轻;“只自”是独自。整句的意思是说年轻的妻子独自守在空房里。第二句是写自己梦中越过关山与妻子相会,但醒来知道二人仍在别离之中。三句写古人相信雁足可以传信,但不见家信传来。末句说仰看新月,幻想是妻子的蛾眉。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桂魄是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秋天微有露水,月亮刚刚上来,天气已经有凉意。第二句写诗中女人因为心事重重,罗衣虽薄,并不去换厚点的衣裳。为排除忧思,尽力弹筝。因为房里空空,不忍回去。诗笔婉约,写出无限缠绵情思。

    闺人赠远 (五首录一)

    莺啼绿树深,燕语雕梁晚。

    不省出门行,沙场知近远。

    绿树深处黄莺啼鸣,天色已晚梁间还燕语呢喃,这种暮春景色容易引起万端思绪。后二句写思妇怀念征人的深情,因为她虽不会出门远行,但梦魂萦绕,心思离不开征夫,沙场远近,也就了然于怀了。

    游春曲 (二首录一)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水边万树杏花,颜色有深有浅,微风轻轻吹拂,花影在绿波中荡漾————好一幅引人入胜的春景图!

    杨巨源 (生卒年代不详)

    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贞元五年(789)中进士。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尽是看花人。

    城东,指长安城东。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长安西北。对诗人来说,清新幽静的景色在早春最可爱。第二句写得具体:柳报春最早,初春时嫩黄柳色,因在严冬之后,很引人注意。等到繁花似锦,游人众多,热闹代替了清幽,春光倒不免减色了。诗人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令狐楚 (766——837)

    原籍敦煌,后迁宜州华原(在今陕西),又作咸阳人。贞元七年(791)中进士。与刘禹锡、白居易有交往。

    长相思 (二首录一)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

    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这是一首思念征夫的诗。首二句写春梦刚醒,纱窗外天色还未大明。三四句写在模模糊糊的残梦里,还以为身在辽河以西的地带,丈夫驻防的地方呢。

    韩愈 (768——824)

    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二年(786)中进士。因谏迎佛骨,被贬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齐名。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人盼望春天到来,但新年百花都未开,不免惆怅。忽然看见发青的草芽,知道春天终于快要到了,不免惊喜。这两句将心情变化写得已经细致。三四句却是奇妙的想象,以自己盼春的心情推想,白雪也嫌春天姗姗来迟,便穿过庭树飘动下来,仿佛是春花怒放了。看到这种景色,春天已经到来的幻觉,也就很够使诗人感到快慰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首录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水部是官职,张十八员外是张籍。天街是皇城的大街,我们常说春雨如酥,一方面说它湿润像奶油,一方面也说它富有使植物生长的养分。初春一下小雨,远远可以看到草芽已发绿,但色极浅,近看却又似乎没有了。这一句写得极为微妙,既表达了诗人希望春天早到的心情,也表示他观察仔细,文字表面平淡,诗意却很浓厚。三四两句再度说初春的景色最美,胜过“杨柳堆烟”的暮春季节。给人以新奇感的事物,往往更引人喜爱,也是心理常态。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写的是晚春的图景,这是容易看明白的。但是对三四两句的解释却有歧义。头二句说草本和木本植物都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万紫千红争相怒放。这是形象化的写法,仿佛草木是有感情知觉的了。但暮春的景色中,除了色彩鲜艳的花之外,还有飞絮如雪的杨树和形如钱币的榆荚,不写它们,图景便不完全。既赋予其他草木以感情知觉,对它们没有形色之美,而说它们“无才思”,是一种微妙的幽默感,同上两句的写法是和谐一致的。

    盆池 (五首录一)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用大瓦盆浅埋地面,养鱼种荷,称为盆池。诗的头二句说盆池不难做成,种上一截藕梢就可以生出荷来。待到荷叶长大,便可以听到雨打荷叶的声音。从栽植就想到听雨打荷叶声的乐趣,同以上的诗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自然界的一切是很敏感的。

    风折花枝

    浮艳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可遥闻。

    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

    诗的首句说鲜艳的花开得高入天空,仰头也难看清。第二句说花香在地上只可以远远闻到。春风了解诗人欲向友人赠花的情谊,把花开得最多的花枝故意吹折了,让诗人送给朋友。这首诗把对友人的深情写得多么委婉细致!

    张仲素 (769——819)

    河间(今河北合间县)人。贞元十四年(798)中进士。工绝句。

    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袅袅是形容柔长的柳枝在风中飘动,引起人折柳枝赠别的联想。青青的桑树点明妇女是采桑叶来的。柳桑的动态和颜色绘出了明媚春光的图景。见景生情,回忆起昨夜梦渔阳,即梦见戍边所在地的丈夫。渔阳是现今的河北蓟县,那时是边塞要地。在恍恍惚惚的梦境中,她把采桑叶饲蚕的事儿也忘记了。这把妇人日夜思念征夫的情怀委婉细致地表达出来了。这首诗既有民歌的风趣,又有绘画的特色。

    春游曲 (三首录一)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

    头二句写暮春景色:柳絮纷飞,榆钱(荚)飘落。末二句写百花丛中,妇女(罗绮代称她们)竞做秋千游戏。情景交融。

    秋闺思 (二首录一)

    秋天一夜净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秋夜无云,天高气爽,鸿雁断续夜鸣,直到天亮;天气渐冷,自然想到要为征夫寄冬衣了。居延是边塞古县,故址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地方,有军队驻守,这时丈夫又移驻他处,寒衣也无法寄去了。秋天终夜闻雁,思妇情绪已够凄凉惨淡,移军表示边乱加剧,欲寄冬衣而不能寄,思妇的忧伤就更深化了。

    张籍 (768?——830?)

    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迁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四年(798)进士。他的乐府诗通俗流畅,多述民间疾苦,绝句也自然清新。同王建是诗友。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使我联想到岑参的《逢入京使》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张籍诗所写的情况更为常见,恐怕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例如“欲言不尽”,就是书信中常见的话。能将普通的经验用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激动人心,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凉州词 (三首录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边城即凉州,当时边塞要地,首句写傍晚鸿雁低飞,芦笋是沼泽地带所生芦苇的嫩芽,可以吃,这时已渐渐生齐。这两句描写了边城的荒凉景象。远处却有无数铃声可闻,是庞大的骆驼队从沙漠中通过。想来该是驮漂白的熟帛到安西去。安西及周围大片土地原属唐朝,早被吐蕃族占据,唐朝统治者和边将并无收复失土的心,只苟且偷安,献白练或以白练换取病弱马匹。末句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虽然表示屈辱的只是一个细节。

    王建 (768?——830?)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大历进士。出身贫寒,官卑至晚年还是贫困。他关心社会现实,所写乐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有创新,与张籍的乐府同对白居易和元稹有很大影响。他所写《宫词》百首,与乐府就不能相比了。

    新嫁娘词 (三首录一)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娘婚后三日到厨房做菜,是一种古代风俗。姑食性是指婆婆的口味。她爱吃什么,小姑————丈夫的妹妹,一般说对此是比较熟悉的。这首小诗用简单的一件小事,写活了一位贤淑细心的新嫁娘。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头二句写山村景色,十分具体,没有一个闲字:雨里鸡鸣,小溪修竹,曲径板桥,一二人家,多么幽静美丽。三句写一嫂一姑互唤去一同劳动,多么情感融洽。末句用一个细节画龙点睛,写出农妇养蚕有多辛苦,连看看最喜种的栀子花都没有工夫,更顾不到折来插在头上了。

    栀子花色白香浓,在我的故乡农村是常见的,我对它很有好感,读这句诗就觉得分外亲切了。几年前我居然买到一盆栀子花,蓓蕾很多,但未开放,可惜两年后死去了。

    寄蜀中薛涛校书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是女诗人,时人称她为女校书。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薛涛晚年住万里桥附近的浣花溪,扫眉才子意为有才华的女子;管领春风,在诗坛居首位。这首诗称赞薛涛诗才出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郎中不知是何许人。诗的头二句写月夜景色。月光将庭院中的地照白了,乌鸦已经栖息在树上,环境幽静极了。露水无声使桂花湿润,散出清香。有人认为第二句写诗人仰头望月,在想象中见到月中的桂树,引起丰富的神话联想。第三句写今夜人人都望月。第四句写月光不知在谁家引起秋思,这秋思可能是思念远人的相思,回忆往事的悲欢,或渴望故里的乡愁。也有人认为诗题原有自注:“时会琴客”,所以秋思应为琴曲名;有人赞成这一说法,并补充说,“秋思”有双关意义。我并不想同你们细谈,不过从这里可以说明一下“诗无达诂”的意思,也是读古典诗的一点启蒙常识。

    春意 (二首录一)

    去日丁宁别,情知寒食归。

    缘逢好天气,教熨看花衣。

    临别千叮万嘱,约定清明节寒食归来。天气很好,相信丈夫会如约来家,所以教人熨好看花的衣服等待。夫妻情笃,意在言外。诗只写一个细节,胜过烦琐铺叙,是绝句的艺术特色。

    江南三台词 (四首录一)

    扬州桥边小妇,长安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江南三台词是乐府《杂曲歌词》。小妇,少妇,有的本子即作少妇。

    宫词 (百首录二)

    一

    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二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第一首写宫女见到扫地夫,虽不认识,仍含笑拍手,互相呼唤,并送钱给他们,争问外边的情况。一件小事便把她们与世隔绝的生活写得清清楚楚了。

    第二首写宫女悲叹自己的命运。头二句写抬头看高枝,低头看地下,都只见到将残已残的桃花,残花飘落到地下各处。这两句主要写时光消逝,红颜易衰,因被遗弃而感到悲伤。三四句更进一步写桃花残落,不能错怪东风摧残,而是因为桃花急欲结果,自己的命运就远远不如桃花了。诗写得含蓄委婉,明白如话,而含意十分深刻。

    这里我顺便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写《宫词》百首的王建,同当时有权有势的宦官头头王守澄是同族,两人关系不错。一次二人对饮,王建有点酒意,说东汉灵帝信任宦官,杀正直大臣,结果东汉覆亡。王守澄听了大怒,想奏明皇帝:王建大写宫词,泄露宫廷秘密,要重刑惩治。王建一听到风声很害怕,但心生一计,就先发制人,献给王守澄一首诗,称赞王如何长期受皇帝恩宠,参与宫廷机密大事,他自己写的事是本家人向他说的,要不然他一个外人怎能知道皇宫里的事呢?原句是:“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王守澄更是有气,但毫无办法,只好把上奏皇帝想谋害王建的事作罢了。

    宫人斜

    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

    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

    未央宫西墙外的“宫人斜”是埋葬宫人的地方。更衣原为宫人休息更衣之处,这里指宫人,一边把死的载出,一边就用新人补足原数。

    胡令能 (生卒年代不详)

    贞元、元和间人。少年时为工匠,以后知书能诗,做了隐士。

    咏绣幛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日暮是富有诗意的黄昏时刻,含苞待发的娇花这时更能引人入胜,争拈小笔写出她见景生情,激起了艺术创造的迫切愿望,所以立刻上绣架去描绣屏风。她显然因创作成功而很得意,便把绣好的屏风安放在春光明媚的花园里面,引得黄莺从柳条上飞下来,误以为看到的是真花。屏风增添了园景的美,它精到能引得黄莺下顾,就更显得动静结合,美又增添几分了。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坐在有苔藓的地面上学钓鱼,他对向他提问的人不答话,因为怕将鱼惊跑了。一件小事,随手写来却颇有情趣。

    刘禹锡 (772——842)

    原籍洛阳,迁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市)。贞元九年(793)进士。早年与柳宗元、晚年与白居易交谊甚笃。他的诗比较长于抒情,所作《竹枝词》《浪淘沙》富有民歌风味。

    踏歌词 (四首录二)

    一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二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月亮出来了,照着平坦的大堤,女郎们手拉手在大堤上行走。袂是衣袖,连袂就是携手。她们尽兴唱歌,但歌唱完了,却不见自己的情人。最后一句既写景又抒情,红霞映树何等美观,但不见情人,徒增惆怅;鹧鸪雌雄对鸣何等好听,但不见情人,更引悲戚!

    踏歌是古代长江流域四川地区流行的民歌。唱时携手用脚踏地击拍。刘禹锡善仿民歌作诗,不失民歌风趣。

    古代四川风俗,春季民间男女聚会歌舞,选意中人。所唱的歌多为即兴作品,接唱成篇,边唱边舞。第二首的首句写唱歌的情形,相传就是下一人接着上一人唱。诗的第二句写舞,振袖倾鬟写舞姿。三句写歌舞兴尽,天已破晓。四句写人去后落地的花钿(金属的发饰)被游童拾起。歌舞的狂欢情况,末一句就充分表达了。

    竹枝词 (九首录三)

    一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二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三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第一首诗以桃花春水比男女相恋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年轻女子的单纯而又不安的感情。头二句描写满山红桃花盛开,一江春水顺着山边流过,暗喻情深意长。三四句进一步以花易衰比男子情易变,以水长流比女子怕失恋的愁肠。

    第二首诗是诗人对人情世态所发的感慨。诗人遭人诬陷打击,被放逐二十多年,所以他的悲愤并不是无的放矢,容易引起读者同情。他又不说抽象的空道理,而以瞿塘峡险滩的具体形象作比,使人毫无空洞之感。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峡口原有“滟滪堆”,对航船最为危险,现已被炸掉了。

    末一首也是写人情世态的诗。这里只提滟滪堆坚定不移,而人心却只考虑利害而时东时西。当然,这种现象是有的,但看法极不全面。我们只引以为戒就是了。

    竹枝词 (二首录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也是古代四川东部流行的民歌一种,这首诗也是依调写词,内容也写少女爱情心理。首句写景。第二句写她听到情人唱歌的声音。第三四句用具体的晴雨和双关语表达自己的心情:东边晴表示对方有情,也爱自己;西边雨表示猜疑,因为没有明确的誓言。“晴”谐“情”,南方夏天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在运用双关语和表达纯净天真的感情上,都有民歌的特色。

    浪淘沙 (九首录二)

    一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

    二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第一首诗的头二句写的风景如画:江水流动,两岸鲜花被春风吹拂。三四句盛赞女郎既勤劳又技术精巧,摘下来有鸳鸯花纹的织锦,可以同晚霞比美。疋,通匹,有配、敌和比的意思。

    第二首:澄,是不流动的清水,澄州是这样水中的沙洲。日照雾开,是太阳刚上来的情景,表示天很早。江隈是江边,满表示从事淘金劳动妇女人数众多。朝阳照耀清水中的沙洲,风景明媚,但她们不是为赏心悦目,而是为谋生来辛勤劳动的。这两句和三四两句一对照,说明淘金女劳动的成果,却成了“美人首饰侯王印”,用这种形象的事物,就不会有空洞议论影响诗意的毛病了。

    淮阴行 (五首录一)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作者说:“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这首诗既受乐府诗影响,也不失乐府诗本色,托物抒情,淳朴自然。裨,音婢,增益的意思。这组诗写的是淮阴水乡生活和男女爱情。这里所选的一首写妇女送别丈夫,见到燕子而引起的情思。首句设问。二句自答:我所羡的是船尾燕子。三四句说明原因:燕子衔泥在船樯上筑巢,食宿时都可相见,自己却没有这样幸福。

    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诗是重游旧地,怀念久无消息的故人之作。首句写一湾春水,两岸有上千株柳树,柳总有离别的联想。二句只写离别的时间和地点————板桥。第三句轻点一下就够了。末句写直到今朝毫无消息,与离别二十年一联系,就可见思念之久之深了。以精炼的文字表现深刻真挚的情感,是绝句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极耐人寻味。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唱和的诗一般内容相似,而写法不同,古人作诗有这样习惯。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愁的原因末句写得明白,愁的姿态是两眉双锁,背向鹦鹉,斜倚栏杆。刘诗不说明愁的原因,愁不形之于色,似乎更为含蓄委婉。“宜面”是所用脂粉对面容很适宜。“玉搔头”是玉簪。“数花朵”写出了百无聊赖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愁。末句使人联想起:“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诗写登高豪兴。正辉大概还没有忘记,奶奶同我1979年同登泰山时,游人惊问我们年龄的情况吧?若还记得,读这首诗的体会,就要比正虹、正霞更深了。要欣赏诗,生活的经验是很重要的。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在湖南岳阳。两相和,湖光和月光相互辉映。潭面即湖面。镜未磨,湖面风平浪静,像未磨损的镜面一样。洞庭山即君山。古代常以螺髻比峰峦,青螺指君山山峰。月光下的湖山景色被描写得和谐、宁静,末句的比喻尤为美妙。

    金陵五题 (五首录二)

    一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二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曾为六朝都城。六朝指三国的东吴,晋代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石头城故址在南京市西,石头山后。首句故国指六朝故都,言周围的山依旧存在。空城指石头城,潮水来回打着空城,十分寂寞。这两句写山水如旧。淮水即秦淮河,流经南京城入长江。女墙,城上的短墙(城垛),上有射孔。三四句写月墙依旧。六朝繁华已化为乌有,意在言外。

    乌衣巷故址在秦淮河之南,朱雀桥横跨秦淮河上,通往乌衣巷,桥上有谢安所建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乌衣巷在孙吴时有身着乌衣的兵士戍守,故名。乌衣巷是东晋建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的宅第所在地。诗的一二句写朱雀桥边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照,富有历史联想,已写尽昔日繁荣烟消云散,今日景象满目荒凉。诗人不接着直发感慨,因为这样写就索然无味了,而写王谢堂前的燕子现在只栖息在平常的百姓家,以极平常的形象表达了极深刻的感受。这和上一首诗所运用的是同样的艺术手法。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是乐府琴曲歌辞。季节更换,秋风初起,候鸟鸿雁南迁,是寻常事,一般人容易疏忽,不见不闻,但最容易引起孤客的乡愁别恨,“最先闻”三个字就把这种心情写活了。

    秋词二首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空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人的性格不同,生活经验各异,时节迁易自然会引起不同感受,不可能也不必强求一致。只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伤春悲秋也有很好的诗。秋色“清入骨”固佳,“春色嗾人狂”也不一定就不好。我这样说,并非否认刘禹锡所写的是很有特色的好诗。你们若不笑我高攀诗人,“晴空一鹤排空去”,我不仅见过这样的美景,而且并非出于抄袭(当时我还未读过这首诗,或读过已经忘记了),曾写过一句类似的诗。

    “排空去”一作“排云上”。

    第二首诗写秋色引起的美感和宁静情绪,也很自然真实,我也有亲身体会。这样的诗引起的情绪是健康的、乐观的,使人心胸开朗。

    崔护 (生卒年代不详)

    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诗,有这么一段故事:崔护清明节到长安城南游玩,见到一座庄园,花木繁茂,口渴叩门求水喝,一位女郎给他拿杯水来,请他坐饮,自己身倚桃树站立,脉脉含情看望着他。崔对她很有好感。第二年崔再访这个庄园,门关锁着,崔在门上题了上面这首诗。故事可能是因诗而编造出来的,不过诗的内容无疑是诗人的生活经验。诗似简单叙事,但前二句写与桃花人面(美丽的女郎)相遇,引起无限深情,后二句写只见桃花仍在春风中逞艳,而人面却杳无踪影,惆怅之情难以言表,抒情的意味就十分浓厚了。

    白居易 (772——846)

    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县境)人,在河南新郑出生。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后贬江州司马,又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等。他写过不少讽喻诗,内容涉及社会政治重要大事,也写过不少闲适诗,是唐代诗篇最多的人。他的诗平易通俗,传诵最广。

    夜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蛩,蟋蟀,晴时鸣,雨时歇。二句写灯忽明忽暗。芭蕉有声,所以知道下雨了。诗人的生活十分幽静,虽然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心头难免有点轻愁,对雨打芭蕉很敏感。

    遗爱寺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遗爱寺在庐山香炉峰北,现已废。这首诗写诗人在鸟语花香中玩石听泉,何等闲适!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向此中来。

    大林寺遗址在庐山香炉峰附近高处,天气比较冷,所以别处已经百花凋谢,这里的桃花却正盛开。“春归无觅处”表现诗人惜春伤春的情思,意外在这里见到桃花盛开,仿佛有旧友重逢一样的惊喜。这样感情是自然流露的,诗也写得自自然然,毫无雕饰的痕迹。白居易主张诗要写得浅显易懂,妇女都能诵读,他的许多诗都做到了这一点。

    杨柳枝词 (八首录二)

    一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二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堪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依依袅袅,轻轻摇曳。青青,指柳色。白雪,柳絮。扑地,满地。末句说柳条嫩弱,停不住黄莺。

    柳叶像含泪的眼,柳枝像起舞的腰。折柳惜别是古代习惯,末句祈求爱惜幼小的柳树。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萦波,随波浪回旋。荷飐风,荷叶被风吹动。诗一二句写荷池情况,荷花深处,仅通小船。三四句写采莲女遇到情人惊喜含笑,想说话而未开口,低下头去,玉簪落到水中了。脉脉含情的少女形象活跃纸上。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或是去杭州就任途中所作。头二句写傍晚时景色:斜阳在水面上闪光,水色半碧半红,灿烂悦目。三四句写夜景:一弯新月,照得草木上的露水明如真珠,可爱的九月初三夜晚呵,诗人发出赞叹,引起读者情景交融之感。

    赠内

    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凉露欲秋天。

    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

    古代人称妻子为内子或内人,诗题常简称内。漠漠,密密分布很广的意思。头两句写景。新雨后满地长满了青苔,微风初凉的新秋天气,是最容易生病并引起乡愁的时候。下两句抒情,嘱咐妻子不要回想往事伤心,不然既易损容颜,也使人衰老得快。由思念转为劝慰,是体贴入微的地方。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人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驿,驿站,途中休息换马的地方。冬至在唐代是重要的节日,像新年一样隆重庆祝,家人团聚。这时诗人抱膝对灯危坐,只有自己的身影做伴,不能不油然生起思家之念。然而不明说,三四句一转写到家人夜深不睡,在思念自己未能回家,感情就更为深入,留下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也更为丰富了。

    问刘十九

    绿螘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十九的生平我们不知道,显然是白居易的近邻好友。白的朋友刘禹锡有时被称为刘二十八,刘十九也可能是他的本家。“螘”是“蚁”的本字,绿蚁是酿而未过滤的酒,上面浮渣像蚁微绿。这首诗写的是小小主题,文字也极浅显,为什么很被许多人喜爱呢?因为它所写的是朴素生活片断,欲雪的傍晚和小小火炉很家常,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诗更洋溢着温暖人心的友情。在欲雪的黄昏,与知己对坐小饮谈心,是人人羡慕而未必能享受到的幸福,或者是这首诗受人欢迎的原因吧。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小诗写得很灵活别致:觉衾冷、见窗明、听竹折,三个细节既写了夜雪,也写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李十一是李建,是白居易和元稹的朋友。酒筹是饮酒计数的筹码,行酒令时的签条也叫酒筹。元稹到四川台县去办公事,白居易与李建在长安同游慈恩寺,一边饮酒,一边思念离开的朋友,就写了这首诗,想到他该到梁州了。最后一句把思念具体化了,表现的感情十分自然真切。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白居易在诗中估计,他的朋友元稹某日到梁州,不仅日期对了,元还在同天做了一个梦,梦与白居易、李十一同游曲江和慈恩寺诸院,还写了一首诗:“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估计的日子和实到的日子相同;白李实游的地方和元梦游的地方相同,人也相同;两人的诗所用的韵部又相同————这些巧合实在令人十分惊异!名胜地曲池和慈恩寺是他们同游过多次的,他们有深厚真挚的友谊,大概是这些巧合的基础。

    东城桂 (三首录一)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仙丹,奔上月宫,这神话你们是早就听说过的了。吴刚砍月中的桂树,还有小白兔在一旁窥看,你们在月夜不是有时看到过吗?不知你们可有过诗人的妙想,问问嫦娥要不要在月宫中再种两株桂树?现在人可以在月宫登陆了,你们可以写一封信给嫦娥,请她答复诗人提出的问题。她既服过仙药,我想她一定还健在。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娉婷,美好。姮娥即嫦娥。上二句写邻女貌美。后二句写邻女的活动。白描出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

    夜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紫袖,写弹筝人的服装,代表弹筝的人。红弦指筝。首句所写的是一个美妆的女子在月光中弹筝。第二句写弹筝人的内心感受和黯然神伤的容貌,读者不难想象出她的悲酸史。第三句写弹筝人手指暂停拨弦,乐声短时停止,但是这一停却表现出无限深情。这正是《琵琶行》中所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浪淘沙 (六首录一)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诗的头二句是以女子的口吻设问;后二句自己作答:怨的是离别的丈夫不如潮水有信,没有按时归来,而自己对丈夫的相思与海水相比,后者并不比前者深。

    薛涛 (785?——832)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其父到蜀中做官,随往。后来她父亲病故,因家贫沦为歌伎。韦皋镇蜀,她常出入幕中,当时人称她为女校书。有才华,常与诗人元稹等唱和。她亲制深红小彩笺,人称薛涛笺。而今成都尚有薛涛井,传说是她制笺汲水处。我曾去参观过,可信的程度就难说了。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水国,多水的地方,等于泽国。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你们知道,中国有一部最早的诗集《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就题为《蒹葭》,其中有这几句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送友人》头二句就是从这几句诗化出来的,写别友时的景色:天寒有霜,月光照耀着山和水上的芦苇,一片苍苍。末二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采取一种:谁说从今晚起,我们就相隔千里呢?离别的梦魂无影无声,一直会追随到你所要去的遥远关塞!

    春望词 (四首录一)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欢乐或悲哀的时候,愿意有亲人在一处,是人情之常。这首小诗浅显易懂,借花开花落常见景象表达这种常态心理。

    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过头。

    筹边楼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李曾从吐蕃(即羌族)收复大片领土,筹边楼的兴建主要是为军事防守。楼的旧址在成都西郊。诗的首句写楼高,既入云霄,又达到鸟飞的高度。二句写的西川四十州指两府三十八州,楼高气象雄伟,可以俯瞰这些地方,起镇乱作用。可是李德裕调离后,汉军将军有时掠夺羌族马匹或杀害羌人,引起战乱,而又无力防守。诗的三四句劝诫将领莫再掠劫,因为从楼的最高处已经可以看到边城烽火,连成都也受到战乱的威胁了。薛涛写这首诗时已经年近半百,可是她还关心时事和人民的安危,这是难能可贵的。

    李绅 (772——846)

    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元和元年(806)进士。曾作《乐府新题》二十篇,白居易和元稹都有诗唱和,成为当时风气。可惜李诗已佚。

    悯农二首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的农业技术虽然还不算高明,但全国没有荒芜不种的土地,农民应该能吃饱饭,饿死当然只是统治阶级苛征暴敛的结果。至于盘餐粒粒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收获,似乎直到现在还不大被一些人所了解或重视。前些天报纸上不是还说,在有些大学的食堂里,糟蹋粮食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吗?李绅的诗以一粒种子变为万颗米麦,农民在烈日下劳动流汗的具体事实赞扬劳动人民,谴责那些不劳而食,还糟蹋粮食的人,既有思想性,也有艺术性,我们读起来,仍然很能得到教益。

    却望无锡芙蓉湖

    丹桔村边烟火微,碧流明处雁初飞。

    萧条落日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却望,回头看。芙蓉湖在江苏无锡市西北。全诗只淡淡写故乡景色,但含蕴地表达了怀乡之情。

    吕温 (772——811)

    一说他是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一说他是东平(今山东泰安县)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他的朋友,他们都有才华。他赞成革新,失败后,因出使吐蕃被扣留过,未遭贬谪。以后仍然被忘被贬,死于任所。

    戏赠灵澈上人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这首诗题为“戏赠”,很有风趣。一般僧人持出世态度,但对大自然在春季展现的风光,并不是漠然,所谓“无滞境”。三四句的形象比喻很富诗情。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关中大旱,史书未加记载,唯吕温及韩愈诗中提及。权门是权贵人家。唐代将牡丹称为芍药花。绿色的平原和青色的耕地都渐渐因旱变成尘土了,农民天天汲井水灌溉,并开垦园圃。但是权贵人家却移植刚要开花的芍药,那还有谁为国事忧心呢?诗讽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关心民生。

    柳宗元 (773——819)

    河东(今山西运城)人。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末为革新派王叔文所引用,王失败,贬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主张文体革新,散文与韩愈齐名。

    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零陵,今湖南零陵县,隋时为零陵郡,唐时改为永州。春天从永州出发,几天能够到长安地区?请春将自己的乡梦,殷勤带回故园。诗婉约表达希望从贬谪地返回长安。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浩初是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人。和尚,敬称为上人。京华亲故,长安的亲友。诗写于柳州,地较为近海,海畔形容其地偏远,山当在柳州附近,峰尖似剑,所以能割愁肠。怎么样能将自身分割为千亿个,散布在诸峰顶上看望故乡呢?思乡情切,同上一首诗一样,不过幻想却更为奇特了。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酬……见寄,答谢寄诗。侍御,侍御史官名简称。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县。破额山,今不可考,当是象县附近靠近柳江的山。碧玉流,指流过山前澄清如碧玉的江水。屈原作《离骚》,后人称他为“骚人”,以后即为诗人之意,这里指曹侍御。遥驻木兰舟,即停下所坐的船。传说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因此木兰舟成为船的美称,是指上好木头所做的船。第三句比较难懂,因为是化用柳浑《江南曲》诗意,诗写怀念久别情人,而实际已绝无相见机会,有典故的性质。骚人,屈原常在那里行吟的潇湘地方,屈原的不幸遭遇,都结合柳宗元自己的贬谪,引起无穷联想。采花相送是古人用以表示感情的习俗,但柳宗元因为被贬谪远地,还时遭人诽谤,恐牵连友人,所以连见面送花的自由也没有了。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概是柳宗元贬谪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时做的。他以后还被贬谪到更远的柳州。对一个唐代官吏来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是一大不幸,一部分因为自己生活艰苦,但更多是因为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诗人的心情当然很不愉快,但是他有极为坚强的性格、极为崇高的理想,不消极,不悲观,还尽力为人民做些好事,所以人民一直怀念他。你们看,鸟飞绝,人踪灭了,环境是够凄清的了。但在寒雪中一位老翁巍然不动,坐在孤舟上独钓!这形象不是令人肃然起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