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绝句启蒙 五

李霁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77读书网 www.777du.com,最快更新唐人绝句启蒙最新章节!

    曹邺 (816?——875?)

    桂林阳朔(今广西阳朔县)人。大中四年(850)进士。绝句质朴,有乐府风。

    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斗大的老鼠大吃官仓的粮食,大模大样地竟不怕人,而士兵缺饷,老百姓饿肚子,岂不是大大的怪现象?当然,这些斗大的老鼠比喻的是那些搜刮民脂民膏、肥私利己的官僚政客。他们一个个肥头肥脑,正像大如斗的老鼠。是“谁”派他们,允许他们这样做的呢?只问不答,是诗的含蓄处,读者自然体会得出:是他们的大小后台以及最高的统治者皇帝。

    来鹄 (生卒年代不详)

    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举进士不第,客死外地。诗多讽刺。

    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首诗把云的变化写得很好,责难无知的云在天旱时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就意在言外了。

    新安官舍闲坐

    寂寞空阶草乱生,簟凉风动若为情。

    不知独坐闲多少,看得蜘蛛结网成。

    诗写百无聊赖的心情,末句将这种心情具体化了。

    高骈 (821——887)

    幽州(今北京西南)人。世代为禁军将领。他曾镇压过黄巢起义军,后割据一方,终为部将所杀。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从第一句我们想象到树茂日烈,天气炎热。从第二句我们想象到澄清河面并无荷萍,要不然,我们就见不到楼台倒影,也看不见水面绉起涟漪,好像水晶帘动,因而知道起了微风,从而闻到满院蔷薇香味了。夏日的景色都是形象化的,又有着微妙含蓄的联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诗人不仅使读者看到夏日的风光画面,也感到从炎热渐转到微凉的舒畅了。

    曹松 (生卒年代不详)

    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附近)人。他七十多岁始登进士第。诗学贾岛。

    己亥岁 (二首录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人在题下写明年代,显然表明所写的是特殊事件,这指的是黄巢农民起义(874——884)。唐王朝派高骈去残酷镇压起义,战争蔓延江南泽国,人民多遭杀害,既无法打柴(樵),也无法割草(苏)。“苏”有的本子作“渔”,亦可通。所以不必谈立军功做高官的事吧,因为要以成万枯骨作为代价呀。最后是有名的警句,指高骈这类人而言,不能作为全部反对战争的意义来领会。

    罗邺 (816?——?)

    余杭(今浙江杭州北余杭县一带)人。一说为罗隐之兄,又说为罗隐之弟。罗隐的诗名较大。

    雁 (二首录一)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新雁,指归雁。汀洲,水中小洲。天晚归雁从小沙洲起飞。红蓼,水边植物,秋天开白中带红的花。自己见景闻雁起了乡思,却从反面写家里人在思念他。

    贯休 (832——912)

    俗姓姜,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七岁出家。记性好,读经过目不忘。性刚直,不阿谀权贵。晚年蜀王王建礼遇之,终于蜀。

    马上作

    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首,家在凝岚一点中。

    首句写夕阳中跨马所经过的地方,有花有柳。二句写清风吹拂,马缰绳十分干净。三四句请行人不要惊讶他频频回头看望,因为他留恋在浓厚的山岚笼罩中的家。诗既写了外景,也写了内心。

    招友人宿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银地,佛家语,指禅院佛殿的地面,地既干净,地上还开着菊花。深秋梨枣都已经成熟了,有的还落在苔藓上面。还有明月照耀着一片清澄的秋水。三句写秋夜清景,末句表思念深情,而留有友人自选的余地。

    罗隐 (833——909)

    余杭(今杭州北余杭县一带)人。貌丑但聪敏,能诗,多讽刺。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标题为“雪”,而不是描写雪景,却是借雪发议论。头两句说,一般人都说瑞雪兆丰年,这是有些科学根据的农业生产总结。但是丰年又怎么样呢?诗人这一疑问含意十分丰富,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苛税和地租使农民即使在丰年也食难果腹、衣难蔽体,十分贫苦。三句说即使在长安,也有许多贫民,下雪天寒,也会冻馁而死。雪虽然“瑞”,还是别多下吧!末句充满了愤怒的激情和深刻的讽刺。

    金钱花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将。

    金钱花,夏秋开花,色金黄,形圆如铜钱。一二句写它名美色艳,又有香味,一丛丛相依相偎,对着秋天开放。三四句才是诗的本意:这种花若是能够收藏的金钱,该被有钱有势的人家挖掘走了(将)。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头两句写蜜蜂在平地和高山上占领无限风光,仿佛在自己寻乐。三句写原为采花酿蜜,四句才写出诗的寓意:蜜蜂辛辛苦苦,甜蜜却供别人享受。诗写的是极普通的事物,却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陆龟蒙 (?——881?)

    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举进士不第,乃归隐。他与皮日休友善,常彼此唱酬。他还写过不少小品文,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他“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

    吴宫怀古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吴宫指吴王夫差的馆娃宫,遗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但诗并不以它为重点直写。诗的性质是咏史,但诗并不是历史,只能取一二事表示诗人的感受和看法。香径是采香径,长洲是长洲苑的省称,是吴王夫差游乐狩猎的地方。首句写这两处荆棘丛生了。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一般将“云雨巫山”作为男女私情的隐语。二句的奢云艳雨就是写夫差的奢侈荒淫的生活。现在这云和雨只剩悲风了。这两句就是第三句中“事事”形象化的描写,每一件都可以使夫差先胜越王勾践,后为勾践所灭。第四句不空言并非西施使吴灭亡,而只是说未必是西施艳色胜过六宫内的后妃,使得夫差亡国吧。六宫是后妃们所住的地方。

    香径与长洲,奢云与艳雨,尽棘丛与只悲风,一句与二句对照工整,都是形象化地描写豪华荒淫生活;结句给读者思考余地,不发空泛议论,是值得注意的艺术手法。

    白莲

    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葩,古“花”字另一种写法,素葩,白花,指白莲。别艳,其他的花,如色艳的红莲。瑶池,西王母所住的地方。头两句说白莲色素,为他花所欺,但白莲品高,王母的瑶池才是适合它生长的地方。白莲孤高自开,似是“无情”,但又孤零零无人知觉,在月晓风清时谢去,又似乎“有恨”。三四句写白莲的孤高品格,能出污泥而不染。这是一首咏物诗,但也有诗人的自况。

    新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渤澥就是渤海,岸边的浪潮升退,年久了冲出了小沙堤,在它还未被开垦种植时,官家收税人却比海鸥还先知道,认为这是将来可以收税的地方。这写法已经很够新颖。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岛,据说生产可使人长生的紫色灵芝,可惜无路可通,要不然,官府也要年年派人来收灵芝税了!这个奇妙想法使讽刺入木三分,比用实例攻击要有力得多。这就是诗歌艺术的高妙处。

    韦庄 (836——910)

    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人。韦应物四世孙。年近六十始中进士。唐亡,王建称帝,国号蜀,韦庄任宰相。他对唐王朝腐朽衰亡慨叹,悲恨黄巢起义。他既能写诗,又善写词。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古代建康旧址,在南京玄武湖旁。雨霏霏,下着蒙蒙细雨。头两句写六朝已如梦消逝,只有禽鸟空鸣,雨淋衰草了。后两句写只有台城遗址上的杨柳,对人世沧桑无动于衷,依旧在轻烟笼罩,生长在十里堤上。这首诗借景抒情,吊古伤今。

    稻田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肥。

    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这首描绘稻田的诗,确像一个美丽的画屏,首句写稻田里的水起伏着绿色的微波,极目一看,仿佛与云相连的稻苗长得十分茁壮。是稻的别称。白色如雪的大群鹭鸶从稻田上飞过,你们可以闭目想想这是何等美丽的景色。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五首录一)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影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丙辰年是唐昭宗乾宁三年(896)。鄜州,今陕西富县。头两句写杨柳绿条在风中荡漾,是清明时节的风景特色。后两句写这时节的风俗,即女郎打秋千游戏,三句是在柳条中看到的打秋千姿势。平常的景物和平常的生活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

    司空图 (837——908)

    河中虞县(今山西虞县)人。咸通十年(869)中进士。家有先世别墅,多过隐逸生活。诗亦写离乱忧国之思。

    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河湟,黄河及湟水,指长期为吐蕃侵占的河西、陇右地区,851年被收复。萧关在今甘肃固原县北。诗写河湟地区久被占据所造成的情况,只举一事,可见一斑。

    即事 (九首录一)

    宿雨川原霁,凭高景物新。

    陂痕侵牧马,云影带耕人。

    头两句写久雨新晴,在高处看望,景物一新。三四句写所见具体景物:积水满陂,波光反映出牧马;云后还残留下耕夫去影,影影绰绰地可以看到。写得具体逼真,历历如在目前。

    聂夷中 (837——884?)

    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知农民艰苦和官家敲骨吸髓,对前者同情,对后者痛恨。

    田家 (二首录一)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首句写父亲在平原上耕田,二句写儿子在山下开荒。就是开掘。父子都辛勤劳动。三四句写禾苗还未开花,官家已经在修粮仓,准备征粮入库了。民贫官贪于此可见。

    公子家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头两句写公子举行宴会的府第,冶游的青楼道上,都种满了花。三四句写花下偶然长出一棵禾苗,公子却把它当作恶草拔除。诗深刻讽刺富家公子只知花天酒地享受,竟不知什么是农作物,当然更不知农民的疾苦了。

    起夜半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这是怀念远人的诗,首句写内心如焚,思念情深。二句写不眠中夜起来。带露桃花,月光似水,良宵美景,含蓄暗示只徒增感慨。

    汪遵 (生卒年代不详)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咸通七年(866)中进士。

    西河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到如今鬼不神。

    西部黄河南北流向一段,古称西河。今称山陕界之黄河为西河。诗题“西河”指战国时邺地区(今河北临漳附近),时有水灾,诗中所写即指此事。首两句写每年将美貌少女投到水里去,民间迷信传说,河神要娶新人为妻。这样做,可免除水灾。三句的明宰指县令西门豹,他把骗人的女巫投到河里,末句写从那以后,鬼就不显灵了。西门豹破除了迷信,并兴修水利,诗是对他的歌颂。

    张乔 (生卒年代不详)

    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人。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曾隐居九华山。

    河湟归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河是黄河,湟是湟水。湟水源出青海,入甘肃同黄河汇合。“河湟”指湟水流域及两河汇合的一带地方。这一带久被吐蕃侵占,司空图写了一首诗《河湟有感》,已见前。萧关旧址在今甘肃固原县北。经过约百年陆续战争,这一带被唐朝收复了。所以这位旧卒,少年应征,头白才能返乡。所谓“时清”,是指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十万汉军已经死于战争,他虽幸存返乡,也只落得面向残阳独吹边曲。他的饱经沧桑的戍边生活和目前家破人亡的悲惨处境、凄凉心情,都被含蓄深刻地表现出来了。“时清”自然就意含讽刺了。

    黄巢 (?——884)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他善击剑骑射,喜欢任侠,虽举进士不第,亦喜读书,并能诗能文。乾符元年(874)响应王仙芝起义,王被杀后,巢继领农民起义,曾攻克长安并称帝。中和四年(884)事败自刎。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风声。蕊,花心。首两句写满院栽种的菊花被西风吹着,西风飒飒有声,当然不是微风,所以第二句写花寒香冷,蝴蝶都不飞来。三四句写我若做司春的神(青帝),就指示菊花同桃花同在春季开放。因为黄巢是起义农民的领袖,论者以为此诗头两句比喻唐末人民疾苦,有如寒风中的菊花,蝴蝶不来,仍有傲寒姿态。三四句比喻我若夺得政权,必使菊桃并开,也就是人人平等。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九月九日是有悠久传统的重阳佳节,为押韵这里说“九月八”,实指重阳。第二句“我花”二字极为豪迈,“百花杀”为菊花增色。三四句写菊花开满长安,香冲云霄。“黄金甲”用得尤为奇特,以此比喻起义农民的盔甲,是符合黄巢身份的。回观头两句,可以说是表示对起义胜利的信心了。

    郑谷 (生卒年代不详)

    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县)人,光启三年(887)进士。他在唐末虽负盛名,存诗却无甚佳作。

    闲题

    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

    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红粉施。

    诗讽刺无自知之明的人,首两句说得太明显,三四句形象化了,增加了风趣。“精鉴”,精美的镜子,“妍媸”,美丑,全句意思是要照照精美的镜子,才能分辨美丑。嫫母是黄帝丑而贤的妃子,这里指一般貌丑妇女,若是她照镜子看看自己,会说用不着红粉妆饰,自己就够美的了。

    韩氏 (生卒年代不详)

    唐宣宗(847——859)时宫人。有卢偓在应举时,于御沟得一红叶,上有绝句,置书箱中。及出宫人,偓得韩氏。睹红叶,吁嗟很久,说当时偶题,不想被郎君得到。

    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头两句以水的流急,衬皇宫深院内宫人生活闲散无聊。后两句写在红叶上殷勤题诗,并请流到人间,恳切地表现了享乐人世生活的希望。

    韩偓 (842——923)

    京兆万年(今西安市附近)人。龙纪元年(889)中进士。他童年就能写诗,很被姨夫李商隐赏识。

    想得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玉堂,华贵的房屋。月午天,有月的夜半。打秋千是唐代妇女常玩的游戏,诗中常常写到,韩诗中屡见。

    寒食夜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恻恻,凄凉。剪剪,风力尖刺皮肤。杏花已残,桃花还在盛开,是寒食前后风光。三四句写曾在细雨中打秋千的女子情况,隐含对她的情思,因为夜深,秋千索虽然空悬,但曾为她的双手所握。

    偶见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极甘美。中门,接近内室的门。这首诗把打罢秋千,憨然索食,见客走避的少女形象写得生动传神。

    新上头

    学梳蝉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

    为爱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

    上头,古代女子十五岁算成年了,开始用簪束发,俗称“上头”。加簪后就学梳头,两鬓好像蝉翼,同时试穿新裙。这是为佳期即结婚时期做准备。听说结婚即在今春,但是喜爱打扮得更好看,又不知道怎样才好,逢人便问是否合适(宜称)。

    野塘

    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

    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

    诗写夏季破晓所见早景,鱼、萍、荷、露都是平常事物,随手写来,颇有诗趣。

    咏柳

    袅雨拖风不自持,遍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袅雨拖风,在风雨中柔弱摇曳。头两句写柳在风中无力摆动,显得要人扶持。玉纤,女子的手。观音是佛教的神,性慈悲,手中常持柳枝。三四句写如女子折柳相赠,柳就成为圣洁的了。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碧阑干,翠绿色的阑干。绣帘,绣花的帘幕。猩色,红色。画折枝,画的是无根的花枝。八尺龙须,贵重的用龙须草织成的席。末句写初秋天刚凉的天气。全诗只写闺房的陈设和装饰,既未写人,也未写情,而主人公的闺怨却表达得十分耐人寻味,是这首诗的艺术特别高明之处。

    深院

    鹅儿唼喋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黄嘴(栀子的果实可作黄色染料)的乳鹅在水里食物发出响声(唼喋),大蝴蝶(凤子)轻盈飞舞,摆动浓妆艳抹的腰,两句都写深院中的景物。四句也是如此。三句却写人在深院,生活悠闲,庭院幽静,白天也可以安睡。韩偓的诗好写色彩鲜艳的事物,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例,生活情趣倒没有什么特别可取之处,不过工作和学习之余,心情悠闲也很有益处。

    痛忆

    信知尤物必牵情,一顾难酬觉命轻。

    曾把禅机销此病,破除才尽又重生。

    尤物,绝色的美女。牵情,引人爱。二句言往往一见倾心,不顾性命。禅机指佛教的出世思想,曾用以消除此病,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食色性也”,爱本是人性之常,未可厚非,但要有知识引导,道德规范约制就是了。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沙县、龙溪、泉州都在今福建境内。此诗是韩偓在唐亡入闽时途中所写。泉州军指割据闽中藩镇的军队。潺湲,水缓流貌。全诗写兵乱之后,这几县各地人烟断绝,一片荒凉景象。虽只写景,诗人悲愤的情绪也在言外充分表达出来了。“自”字重用,“有”与“无”对衬使用,“不见”和“空见”并列,这样写法大大增加了诗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杜荀鹤 (846——904)

    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县)人。大顺二年(891)始登进士第。诗多写乱离,讽刺暴敛。

    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胡城县的故址在今阜阳县西北,离我的家乡不到三百里,事隔千年,读起来还令人寒心。诗人说,去年曾从这个县城经过,听到老百姓怨声载道,但不写具体内容;今年再到这个县城,县官却穿上了朱绂,也就是表示有功的红色官服。这也许是为老百姓申冤或做好事的结果吧?诗人引弓待发,最后写出来朱绂原来是生灵的血染成的,是俗语所说的“血染红缨帽”。讽刺的力量就重如千钧了。

    崔道融 (生卒年代不详)

    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人。早年曾游陕西、湖北、河南、浙江、福建等地。

    西施滩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溪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家居浙江诸暨县南苎罗山,山下浣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石上浣纱,西施滩即指她浣纱的地方。宰嚭(音丕)是吴国的太宰即宰相。吴越交战,越王勾践战败被围困,他送财物和美女(中有西施)贿通宰嚭,他劝吴王夫差准许越王求和,越王得以回国。越王卧薪尝胆,大力备战,终于灭了吴国。一向多有人将吴灭归咎于西施。这首诗为西施鸣不平,说明明是宰嚭使吴亡国的,罪名却误落在西施身上了。但诗人不直接发议论,而想象浣江春水奔腾急流,似乎在为她鸣不平,这就形象地抒写了感情,有抒情诗的意味了。这是值得注意的艺术手法。希望你们读诗时细心一些,多品味,收获就更大。

    牧竖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牧竖,就是牧童,放牛娃。诗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可惜你们没有看到的机会。我生长在乡间,童年常常看见,一般他们喜欢唱民歌。因此我读这首诗特别觉得亲切。

    溪上遇雨 (二首录一)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这是一首纯粹描写夏雨的诗,头两句写云浓雨猛,喷洒前山,把夏雨的声势形容尽致。三四句写忽惊夏雨已经淋在头上,而前山已经晴了,可见夏雨转移迅速。读诗如同身临其境。

    秋霁

    雨霁晴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这也是一首写景的诗。首句写雨后碧空如洗。次句写雨后远山,衬出碧空辽阔。三句写新月照耀下的江景,进一步写雨霁。四句写江水鱼动,以声衬静,静越幽深。每句一幅画景,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图。

    王驾 (生卒年代不详)

    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大顺元年(890)进士。

    晴景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前花还未开,雨后花已落尽,春雨使春光失色,诗人惜春之意不言自明。蛱蝶飞来,当然也是同样扫兴,似与诗人同感,诗人转入想象境界,因而发生奇想,猜疑蛱蝶或者疑心春色转到邻家去了。实景与悬想混写,增加了无限诗趣。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春秋祭祀土神,春季称春社,秋季称秋社。这时举行赛会,并集体欢宴,为祈求和庆贺丰收。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稻粱肥的春社当在仲春,丰收在望的时候。次句写到猪棚鸡舍,可见六畜兴旺;各家半掩门户,并不加锁,可见夜不闭户的升平景象。三句写桑柘树影已斜,天色已经傍晚了,是聚会的人分散的时候了。末句既形象又精炼,把春社的欢乐气氛充分表达出来了。

    陈玉兰 (生卒年代不详)

    王驾之妻,吴人。此诗在《全唐诗》中既作王驾诗,题为《古意》,又题《寄夫》作王驾之妻作。

    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此诗首句写夫在边关,妻在吴地,隐含离别之苦。二句写寒风吹到自己身上,而却担忧丈夫身寒,暗示怀念之深。三句以一行书信同千行泪对比,意寓纸短情长,言不尽意。四句写地远天寒,怕寒衣不能及时到达,是忧和泪的起因具体化,但忧与泪所包含的感情是很复杂的。

    钱珝 (生卒年代不详)

    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他是钱起的曾孙。乾宁五年(898)中进士。

    江行无题 (百首录二)

    一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二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第一首写唐末战争频繁,村落荒疏,人烟几绝的凄凉景象。残月照寒沙,而过渡的人寥寥无几,就使凄凉景象更具体化了。

    第二首的村事指农事,故溪即故乡。见景生情,梦中闻到故乡稻香,思乡之情亲切动人。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抒情意味浓重,想象美妙奇特。首句写蕉心未展的芭蕉外表,好像古人惯于将书信卷成的筒形。二句的芳心比喻少女的情怀,怯春寒比喻少女的心态。三句写少女表达情怀的奥秘。四句写春暖芭蕉展开,少女的芳心也就被春风偷窥了。

    孙光宪 (900?——968)

    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他兼写诗词,词胜于诗。

    竹枝词 (二首录一)

    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

    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竹枝》原是古代巴渝一带(今重庆地区)流行的民歌,多歌咏民间风俗和男女爱情。孙光宪的诗写江上黄昏时偶见的风光。商女是商人的女眷。饲神鸦是古代一种民间风俗:江河上航行的人崇祀水神,常有乌鸦在船桅周围飞绕,舟子认为是神鸦,向空中抛食给它们接吃。这首诗写的不是重大题材,但写了生活的一枝一叶,这样小小的图景多了,也就组成多彩的人生大画面了。

    吴融 (生卒年代不详)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889)中进士。

    情

    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

    首句写依依难分、脉脉含情的相爱情况,不知怎样形容。二句是答话:情轻细如丝,渺渺如波,微妙而有魅力。三四句写情如月易缺、如花易落,往往为伊人惆怅。

    张泌 (生卒年代不详)

    常州(今江苏常州市)人。工词。

    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迴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首诗是寄赠曾经相爱的人的。古诗常以谢娘称所爱的女子,谢家即她家。迴合,环绕。头两句写梦中所见谢家院落情况,有旧地依然之意。三四句写只有明月还照着落花,而所爱的人却不见踪影了。全诗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曲折深厚的感情。有人说,张泌初与邻女浣衣相善,经年不复相见,后梦之,写一绝句,即此诗。

    朱绛 (生卒年代不详)

    《全唐诗》只录存其诗一首。

    春女怨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这首诗的最好处在末句,抓住了一瞬间的情态,伤春少女的形象便活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处默 (生卒年代不详)

    织妇

    蓬鬓蓬门积恨多,夜阑灯下不停梭。

    成缣犹自赔钱纳,未值青楼一曲歌。

    蓬鬓是头发蓬乱不梳。蓬门是贫穷人家茅屋的门。农妇终夜辛苦织成的细绢(缣),收税的官吏往往还挑剔,索取小费。可是青楼歌女唱一曲歌,还嫌赏给一匹绢太少呢。一件具体小事状尽了官僚们的豪奢和农家的疾苦。

    太上隐者 (生卒年代不详)

    关于这位隐者,《古今诗话》有这样记载:他来历不为人所知,有好事人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只写下了下面一首诗:

    答人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种出世的思想消极,当然不可取。不过古人在乱世,心怀不满,又无办法,为避祸害,隐居山林,是可以理解的。这种人往往洁身自好,心地纯净,能与大自然契合,也常须自食其力,倒也无可厚非。就诗说,朴素自然,毫无矫揉造作地谈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也耐人寻味。

    李九龄 (生卒年代不详)

    我们也只知其名,不过他比太上隐者写诗多,也常出游,与人间稍多联系,还寄诗给友人。

    山中寄友人

    乱云堆里结茅庐,已共红尘迹渐疏。

    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诗简单朴素,用不着什么解释。当然,人们生活应当丰富多彩,但绝对不能追求豪奢。懂得生活艺术的人,在平淡生活中也会感到幸福。至于出世的思想不可取,那是不消说的。

    良乂 (生卒年代不详)

    我们也只知他的名字,别无所知。乂,音义。同李九龄一样,他同朋友有诗唱和。

    答卢邺

    风泉只向梦中闻,身外无余可寄君。

    当户一轮惟晓月,挂檐数片是秋云。

    梦中听泉听风,看到晓月秋云,当然无法馈赠友人,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是含蓄而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吗?

    杜秋娘 (生卒年代不详)

    杜牧的《杜秋娘诗序》说她是唐金陵人,原为节度使李锜妾,善唱《金缕衣》。因此下面的这首诗,《唐人万首绝句》中将作者定为李锜,《全唐诗》中定作者为无名氏。关于古诗作者,有时有这种情形。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原为曲调名,这里也借指华贵的衣服。少年在古诗中多指青年。一二句劝人不要惜爱华贵服装,而要珍惜青春的时光,不要虚度浪费,这是诗的主要意思。三四句的“花”应当指的是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事物,要将珍惜的时光用在这些上面,丰富自己的生活,不要无视这些事物,虚度一生。若认为这两句诗劝人无原则地及时行乐,那就不妥了。当然,正当地行乐,也是无可非议的。

    周 (生卒年代不详)

    逢邻女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日高,太阳已出来很高。慢束罗裙,穿得很不细心。一二句写与邻女偶然相逢,相视而笑,显然并不陌生;她衣装也很随便。三四句写邻女貌美,最好莫向绿水看望,不然会使白莲花羞愧死了。这种夸张写法,很有浪漫主义意味,但很纯净自然。

    捧剑仆

    姓名不详。《全唐诗》小传说,他是咸阳郭氏之仆,喜欢观察自然现象,虽遭鞭打也不改。留传的诗只有三首,下面一首就是他能观察生活中的美,使之成为艺术的美。

    诗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

    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

    生活中随处都有美,希望你们学着观察、体会、捕捉、描绘。

    无名氏

    赠妇

    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

    遥看烟里面,恰是雾中花。

    诗写的是一位操劳家务的妇女,写得多么生动美丽,多么感情真挚!

    无名氏

    杂诗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诗写脉脉含情的一对情人,一在灯下裁缝,一在月下散步,一在室内,一在室外。室外的人夜深还听到放下剪刀的声音,知道室内的人还未入睡。虽然“心有灵犀一点通”,却难通一语。

    无名氏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着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寒食节将近,下着雨,草生长得很茂盛。风吹着麦苗,堤上满种杨柳。这时节这样天气,容易引起思家的念头。杜鹃,传说是古代蜀帝杜宇死后魂化的鸟,啼声极悲,声似“不如归去”,这时这种鸟在耳边啼叫,自然更增加有家难归的悲感,所以希望它不再啼了。

    无名氏

    忽然

    忽然头上片云飞,不觉舟中雨湿衣。

    折得莲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

    这是一首摄取生活片断而写成的即事诗,很有风趣。划船遇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诗人魔杖一挥,却出现了一首好诗,不是像看魔术一样引人入胜吗?

    一年夏季,我在南京玄武湖划船遇雨,折荷叶盖头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回想起来还有余味,可惜我没有魔杖,未能写诗记载。多谈也徒增感慨。

    把魔术说穿就索然无味了,所以我选讲绝句也就到此为止吧!

    1988年11月1日